新型钢管支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96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钢管支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模板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
现有支撑模板的钢管支柱,如


图1中所示,它包含有一外支架12;一调整座14,亦呈管状,其周面设有螺纹,并开设有相对的二槽孔16,该调整座14是焊固于该外支架12顶端;一顶持螺帽18,是螺设于调整座14周面,该顶持螺帽18周面复设一握把19;一内支架20,其周面等间隔设有若干销孔22,该内支架20是穿设于该外支架12及该调整座14内;一插销24,是用以自该调整座14的槽孔16插设于内支架20的销孔22中。使用时,将该内支架20拉出该外支架12外适当长度后,复将插销24插设于调整座14的槽孔16及内支架20的销孔22中,复旋动该顶持螺帽18,令其顶持于该插销24,以调整内、外支架20、12的凸伸长度,使以支撑模板。
现有钢管支柱10的结构具有以下缺点有待改进一、欲调整现有的钢管支柱10的长度时,调整速度慢,其原因有三、其一为,操作者在调整内、外支架12、20的长度时,须插、拔插销24,将之插接于槽孔16及销孔22中,影响操作速度。其二为,将内支架20自外支架12上拉出或内收的过程中,操作者的动作常使内支架20发生偏转,以致欲插设插销24时,须再转动内支架20,令其销孔22对正调整座14的槽孔16,始能插设插销24,此为影响操作速度的另一原因。此外,由于内支架20上的该等销孔22是等间隔设置,将内、外支架20调整至支撑模板的长度时,仅有一个最适当的销孔24位于该槽孔16的范围内,供插销24插设,如图2所示,插销24插设于销孔22后,通常距该顶持螺帽18仍有一段相当的距离,操作者须将该顶持螺帽18旋动,沿蓍调整座14的螺纹的节距缓慢向上旋动,使得将插销24顶持向上,始令钢管支柱10伸展固定于所需的长度。操作者在旋动该顶持帽18,使螺帽18移动该段长距离时,须较长时间,此为其调整速度慢的第三个原因。
二、该内支架20上因须开设供插销24插设的销孔22,使其强度降低。
三、现有钢管支柱10的安全性较低,盖,内、外支架12、20间主要是以插销24及销孔22为支撑点,其只有点状的支撑状况,所能承受的强度较低。
四、现有钢管支柱10的收合速度慢欲将支撑模板的钢管支柱10的收合时,首先欲将该顶持螺帽18旋低、旋松,令内支架20及插销24随着顶持螺帽18略微降低,复再抽出插销24,其收合的步骤同样繁复。
五、该钢管支柱10欲调整至支撑模板长度时,主要仍是靠插销24插设于适当位置的销孔22,以选择一“最接近”的长度,再调整该顶持螺帽18,以微调至所需角度,因此,现有钢管支柱10的调整动作主要仍是以该等一定间隔的销孔22作“有段”调整,无法一次即将内、外支架调整至支撑模板的最佳长度。
六、现有钢管支柱10无法收合至最短长度,由于内支架20的最顶端并无销孔22,将内支架20收合于外支架12内,并使插销24插设于最上方的销孔22a时,如图3所示,内支架20顶端仍凸伸于外支架12外,非最短收合长度。而将内支架20完全收合于外支架20内,内支架20顶端并无销孔22可供插销24穿设,而无法固定,因此,现有钢管支柱10无法收合至最短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新型钢管支柱结构,该新型钢管支柱结构的调整长度的速度快、强度高;因其是为面接触状的支撑状况,安全性较高,收合速度快,该钢管支柱能快速调整至支撑模板的最佳长度,亦能收合至最短长度,并能使之固定。
图1是现有钢管支柱的立体图图2、3是分别显示现有钢管支的使用及收合状态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4的6-6剖面图,显示其卡掣状态图7、8概同于图6,显示将内管上拉时,卡掣件的连续动作图图9是显示旋动卡掣构件,将内管微调上移的示意图
图10是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解掣状态
图11是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横向顶掣模板的状态首先请参阅图4、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30,包含有一外管40,其顶端是设一垣状的连接部42,该连接部42的内壁并设一斜面44,外管40的底端是为一板部46。
一内管50,其顶端是设一板部52,而其管身的全周面则设有梯形螺牙54,该内管50是穿设于外管40的管身中。
一卡掣机构60,包括一壳体62、二卡掣件70、二握杆80与一弹性元件85。
该壳体62,亦呈管状,其圆径略较该内、外管40、50大,内部为一容纳空间64,该壳体62的壁面是设有二相对的孔口65,壳体62底端另设一卡接部66,本较佳实施例所示的卡接部66是由二片身67所构成,设于该壳体62底端二侧,于该二片身67间是具有缺口68。该壳体62是以该卡接部66钩接于外管40顶端连接部42,并未与外管40固接,使壳体62不会从外管40上脱落,并能于外管40顶端作有限度有上下位移。该内管50并穿伸于该壳体62中。
各该卡掣件70具有一横断面概呈弧形的体身72以及一对自该体身72外侧面顶缘向外延伸的凸耳状枢接部74,该体身72的内周面于底缘是设有若干横向的牙部75,体身72的外周面于该枢接部74之处是凸设一挡止部76,复于该对凸耳74下方设有二横向的凸肋部77,于该二凸肋部77之间是形成一嵌槽78。该二卡掣件70的体身72是容设于该壳体62的容纳空间64内部,如图6所示,位于容纳空间64二侧,该二体身72的枢接部74则分别自该壳体62的该二孔口65凸伸于外。该二体身72内周面的牙部75得啮接于该内管50周面的梯形螺牙54。
各该握杆80顶端是向上凸设一顶触部82,该握杆80是以其顶端的穿孔83以轴销84枢接于各该卡掣件70的枢接部74,而得以其枢接点为支点而旋摆。该弹性元件85是呈圈形,圈套于该二卡掣件70的外周面的嵌槽78中,使该二卡掣件70于未受外力作用时,其底端具有保持内靠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构件依上述说明组合完成时,其立体态是如图4所示,连接状态是如图6所示。
于图6所示的状态时,是显示设于该外管40顶端的该卡掣机构60将该内管50夹固的卡掣状态。于此一状态中,该二卡掣件70的底端因重力下落,落于该外管40顶端的斜面44上,并受该斜面44所导引,而往内靠合于内管50周面的状态,令该二卡掣件70的该等牙部75啮接于内管50的梯形螺牙54,而夹固内管50。该壳体62亦因重力下落,其卡接部67是位于该外管40的连接部42下方,与该连接部42具有一定的间隙。
欲调整该内管50凸伸于外管40外的长度时,操作者是踩住钢管支柱30的底板部46,再以手部握住内管50,将该内管50向上推高,使其顶板部52顶住横梁、楼板的模板,或伸展至操作者所需的高度。其操作过程如图7、8所示,当操作者将内管50推高之际,由于该二卡掣件70是啮接著内管50,因而使得整个卡掣机构60是随著内管50上移,如图7。当该二卡掣件70上移时,其底端是离开该外管40顶缘的斜面44,不再受该斜面44所拘束,并与该斜面44间产生间隙。虽卡制掣70的底端离开该斜面44,套于该二卡掣件70周面的弹性元件85仍使该二卡掣件70底端保持向内靠合,而仍啮接于该内管50的梯形螺牙54上,使该卡掣机构60能确实受内管50的连动而上移。卡掣机构60的该壳体62同样是受卡掣件70所连动,而往上位移。操作者继续将内管50上推后不久,该壳体62的卡接部67即钩卡于该外管40的连接部42,使得壳体62位移至上止点而定位,并限制该二卡掣件70,令卡掣件70无法继续上移。此时,操作者持续将该内管50上移时,该内管50的梯形螺牙54的牙峰即会越过该二卡掣件70的牙部75,如图8,克服该弹性元件85的弹性力,将该二卡掣件70的底端撑开,使内管50持续被向上推移。由于(图7中)上移的卡掣件70的底端与该斜面44间具有间隙,使得卡掣件70的底端具有外张的空间,而能被内管50所撑张。于该内管50上移的过程中,该梯形螺牙54的牙峰及牙底是不断的越过卡掣件70的牙部75,使得该二卡掣件70的底端反复产生图7、8所示的开、合的动作。
将内管50推移至所需的高度后,卸去推移内管50的施力,内管50即重力下落,而一直啮接于内管50的卡掣件70及整个卡掣机构60亦随内管50重力下落,于卡掣件70底端重行定位于该外管40的斜面44,回复图6的状态,该二卡掣件70即将内管50夹掣定位。该内管50仅下落一微小的距离,操作者得扳起一握杆80,带动整个卡掣机构60于外管40顶端旋转,如图9所示,该二卡掣件70即形成螺帽的功能,产生一带动该内管50上移的微调作用,以消除该内管50落下的微小距离,使钢管支柱30的二板部46、52确实支紧于楼板及模板之间。
欲收合该钢管支30时,操作者是以双手握住该二握杆80,将该二握杆80向上扳动,并带动整个卡掣机构60上移,如
图10所示。此时,该二握杆80顶端的顶触部82是触压于该二卡掣件70体身72的外周面,并抵止于该挡止部76,则操作者将该二握杆80上扳的施力是形成一力偶,令该二卡掣件70偏摆,使其顶端向内靠合,而底端向外扩张,解除卡掣件70的牙部75啮接于内管50的梯形螺牙54的状态,该弹性元件85并受撑张。则该内管50即未受夹固,重力快速下落,而完全收容于该外管40中。再卸去扳动该二握杆80的施力,即回复图6的卡掣状态。
图4至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直立撑固模板的状态。本装置亦得水平使用,用以撑固直立壁面的模板92(如
图11)使用时,其得配合一保险杆90使用,本较佳实施例所提供只得保险杆90,如图5所示,是呈U形杆,其二杆身是自该壳体62底端二片身67间的缺口68插入该二卡掣件70底端外周面,该保险杆90的各杆身是嵌设于该各改卡掣件70的该嵌槽78中,恰塞设卡止于各该嵌槽78与各该片身67的内壁面之间,使该二卡掣件70保持定位,令该等卡掣件70的牙部75保持啮接内管50的螺牙54的状态,形成一安全保护措施。则当该钢管支柱30水平架设时,即使其握杆80是向下旋摆而顶触卡掣件70时,该等卡掣件70亦不会偏摆,保持夹固内管50的状态,欲调整内管50的凸伸长度时,先取下该保险杆90即可。同理,该钢管支柱30直立撑固水平模板时,亦得插设该保险杆90形成一保险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一、欲伸展该钢管支柱30的长度时,操作者只须施力上推移该内管50,即可快速令内管50上移,且该卡掣机构60亦会受内管50的作动,而自行解除夹固内管50的状态,其伸展内管操作快速便捷。
二、本装置是以该卡掣机构60是以螺牙的面接触方式夹固内管50,其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提供较高的支撑强度,安全性较佳。
三、该内管50无须开设销孔,来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四、欲将该内管收合于外管中时,只须扳动该二握杆80,以解除该卡掣机构60卡掣内管的状态,该内管50即自行重力下落于外管中,其收合内管的操作同样快速便利。
五、操作本装置以支撑模板时,只须将该内管50外拉即可,该内管50的任一部位均得受卡掣机构60所夹固,亦即其凸伸长度是“无段”操作,使得该内、外管40、50能快速伸展至楼板、模板间的高度,或所需的长度,快速形成接近楼板高度的最佳长度,操作便捷。
六、由于该内管50的管身全周面均设置该梯形螺牙54,因此,该内管50完全收容于该外管40中时,亦得受该卡掣机构60所夹固,使该钢管支柱30具有最短的收合长度且便于固定。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外管,其顶端内壁有一斜面,而其底端有一板部,而其管身的外周面有螺牙,该内管是穿设于外管的管身中;一卡掣机构,包括一壳体,呈管状,内部为一容纳空间,该壳体的壁面有至少二保持一定间距的孔口,该壳体的底端是搭接于该外管顶端,而得于该外管顶端沿着该外管的轴向产生一定距离的位移;该内管并穿伸于该壳体中;至少二卡掣件,各该卡掣件具有一体身,该体身内周面于底缘有若干横向的牙部,该等卡掣件的体身是容设于该壳体的容纳空间中,位于该壳体及该内管之间,该等卡掣件的底端靠接于该外管顶端的斜面时,是受该斜面的导引而内靠,使该等牙部啮接于该内管的螺牙;等数于该等卡掣件的握杆,各该握杆顶端是自该壳体的该等孔口分别连接于各该卡掣件外周面,向上扳动该等握杆时,得连动该等卡掣件,使该等卡掣件,使该等卡掣件底端向外张开;至少一弹性元件,是设于该等卡掣件的周面,使该等卡掣件于未受外力作用时,其底端得保持内靠的状态。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含有至少一保险杆,该等保险杆的杆身是插设于该卡掣机构的壳体内,卡止于该壳体内壁面及该等卡掣件外周面之间。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管的周面顶缘是设一垣状的连接部;该卡掣机构的壳体底端亦设一卡接部,该壳体是以该卡接部钩接于该外管顶端的连接部,而得于该外管顶端沿着外管的轴向位移,该卡接部钩卡于该外管的连接部时,为该壳体的上止点。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卡掣件的外周面底缘设有二横向的凸肋,于该二凸肋间形成一嵌槽;该弹性元件呈圈形,套接于该等卡掣件的嵌槽中。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壳体的该卡接部由至少二片身所构成,该等片身自该壳体底端向下延伸,保持等间隔,于该等片身之间形成缺口;另包含有至少一保险杆,该等保险杆的杆身是自该等片身间的缺口插设于该壳体内,塞设于该等片身内壁及该等卡掣件外周之间。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壳体的卡接部有预定数目的缺口;另包含有至少一保险杆,该等保险杆的杆身是自该卡接部的缺口穿伸于该壳体内,卡止于该卡接部内壁面及该等卡掣件外周之间。
7.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壳体的卡接部有预定数目的缺口;另包含有至少一保险杆,该等保险杆的杆身是自该卡接部的缺口穿伸于该壳体内,嵌设于该等卡掣件的嵌槽上,卡止于该卡掣件周面及该卡接部内壁面之间。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卡掣件的体身于外周面顶缘向外延伸一枢接部,该等枢接部分别自该壳体的该等孔口穿伸于该壳体外;各该握杆顶端是枢接于各该卡掣件的枢接部,得以其枢接点为支点而旋摆,向上扳动该等握杆时,该等握杆的顶端分别顶触于该等卡掣件的体身,使该等卡掣件底端向外张开。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握杆的顶端设一顶触部,该等握杆受扳动时,以其顶触部顶触于卡掣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钢管支柱结构,其中,一外管,其顶端内壁有一斜面,一内管,其外周面有螺牙,内管穿设于外管管身中;卡掣机构,包括管状壳体,该壳体底端钩接于外管顶端,可上下位移,内管穿伸于壳体中;至少二卡掣件,二卡掣件体身内周面于底缘有若干横向牙部,卡掣件体身容设于该壳体中,该牙部啮接于该内管;至少二握杆,握杆 顶端连接卡掣件,至少一弹性元件,用以使卡掣件未受外力时,其底端保持内靠的状态。
文档编号E04G25/04GK2262076SQ9620496
公开日1997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19日
发明者施龙井 申请人:实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