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圈梁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7723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圈梁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圈梁壳。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常规的多层、高层房屋的建造方法基本包括如下三种:第一是砖混结构,其建造方法为在墙砖砌到一层楼高时浇注圈梁、楼板面,然后再接着往上砌砖,直到又一层楼高,再浇注圈梁、楼板面,以此反复,直到建筑设计高度,该方法适于8层左右楼高的建筑,其施工相对廉价但抗震能力极差。第二是框架结构,其建造方法为在房屋基础上先按设计要求铺设第一层钢筋并用模板浇注支撑房屋的构造立柱和圈梁、楼板面,而后重复持续向上砌筑直至设计高度为止,再按前法逐层在框架内填充墙体,该方法所建造的建筑墙体非但没有分担建筑的荷载反而框架结构显得累赘,造价成本较高、抗震效果也不佳。第三是根据每层房屋墙宽、高预制好大墙板,甚至按单层高先围成框,逐层在房屋基础上吊装,每层间钢筋连接点集中在同一平面且连接,浇制混凝土后不能似一体浇制造的钢筋混凝土结合良好,不利抗震、也不利于制造自保温腔体,且笨重大件运输、吊装均需多耗能、多费钱。
[0003]针对这些传统建造方法存在的缺点,本行业技术人员对建筑砌块的块型、材料和砌筑方法均提出了或多或少的改进设计,如公开号:CN 101413300A的公开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等,但是众多技术改进着眼过于狭窄,对于建筑整体的抗震、材料降重、砌筑便利性、建筑成本优化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完整解决方案,难于推广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化、规模化建筑的需求,也不利于建筑标准的制定。

【发明内容】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圈梁壳,解决成型建筑抗震强度、砌筑便利、材料轻便、运输和建造成本优化的综合性建筑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圈梁壳,其得以实现的特征技术方案为:所述建筑的内侧墙体为由砌块、圈梁壳和钢管砌筑构成,全部钢管内浇注混凝土定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梁壳基于砌块加设侧向贯通的梁槽,且圈梁壳于楼层层高位置皇筑于砌块上呈封闭状,圈梁壳上续砌砌块,一部分钢管插接于建筑承重柱体处砌块、圈梁壳的插孔中,一部分钢管、螺纹钢筋横亘穿接于梁槽中且与插接的钢管于相交处相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圈梁壳设有侧向贯通且上侧呈敞口状的梁槽,钢管横亘穿接于梁槽中且与插接的钢管于相交处相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圈梁壳设有侧向贯通且呈孔状的梁槽,螺纹钢筋横亘穿接于梁槽中且与插接的钢管交错相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圈梁壳为一体成型的砌块,且圈梁壳的宽度与内侧墙体的宽度相等。
[0009]进一步地,所述圈梁壳为一体成型的砌块,且圈梁壳的宽度等于内侧墙体及其外侧顺次砌设的保温板和外叶墙体的宽度总和。
[0010]进一步地,所述圈梁壳一侧向还设有半敞口,作为楼板基材之一的钢筋网面于半敞口处与圈梁壳中的螺纹钢筋相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墙体的砌块、圈梁壳设为保温轻集料制成的自保温块等效集成保温板,且自保温块偏外侧设有上下贯通的气帘。
[0012]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圈梁壳,相对于传统圈梁工艺具备十分显著的技术效果:设计并采用空心率高达50%以上的高强度砌块作为建筑的核心承重部分,在建筑承重部位结合插接钢管、钢筋、浇注混凝土成型加固,提高了各种设计高度建筑的抗震性能、劳动强度小;并且建筑构件本身重量较小,合理的构造节省了钢管和混凝土的用量,降低了建筑营造的运输、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内侧墙体的实施例外观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建筑的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一较佳实施墙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3是图2中砌块的底向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砌块另一实施例(图1所示应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建筑的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所用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图1中A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7是图6中B-B线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8是图1中B部分结构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0022]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建筑材料、砌筑方法等多方面的缺陷,全新提出了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圈梁壳,解决成型建筑抗震强度、砌筑便利、材料轻便、运输和建造成本优化的综合性建筑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方案。
[002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概括来看,其建筑的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结构特征自内而外为内侧墙体、保温板、外叶墙体、饰面层的复合多层墙面;分别来看。
[0024]该建筑的内侧墙体为由砌块1、圈梁壳和钢管7砌筑构成。以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砌块I结合附图1、图2、图3、图5来看,它设有垂向贯通的插孔11和气道孔12,该插孔11的幅面满足?80mm-160mm的钢管插接,且砌块I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插孔周缘处设有与邻侧砌块对应结构相互榫插接合的凸筋13和凹槽14。圈梁壳虽未图示,但该圈梁壳基于砌块加设侧向贯通的梁槽,梁槽适用于建筑砌筑时横亘钢管、螺纹钢筋,且圈梁壳仅于楼层层高位置皇筑于砌块上呈封闭状,圈梁壳上续砌砌块。可以理解:本创作中圈梁壳基于砌块,且赋予砌块新的结构及功能。此外,插孔11中插接的钢管7为Φ70πιπι以上、周身遍开孔71的中空管件,一大部分钢管插接于建筑承重柱体处砌块、圈梁壳的插孔中(不是全部砌块的插孔中),另一部分钢管与螺纹钢筋则横亘于梁槽中且与插接的钢管于相交处相接,全部钢管内浇注混凝土 8溢满整个插孔形成的孔道并凝固成型墙体。
[0025]内侧墙体的外壁贴设保温板3。根据建筑构想,上述内侧墙体的壁厚约为200mm,而保温板3的壁厚约为70_-80_。由于内、外叶墙体被保温板隔离,由此可以获得相对传统插保温片式砌块所砌筑构成的建筑更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
[0026]保温板3外侧为由窄型砌块4和螺纹钢筋6砌筑构成的外叶墙体,窄型砌块4设有垂向贯通且适于插接螺纹钢筋的若干通孔41,且窄型砌块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通孔处设有与邻侧同类砌块对应结构相互榫插接合的凸筋42和凹槽(未图示,与砌块凹槽同理),通孔41中插接螺纹钢筋6并浇注混凝土 8定型。
[0027]其中钢管于建筑底层的插接数量与建筑的设计高度成正比且随楼层层高上升而逐量减少。例如,当建筑层高小于10层,常规的钢筋、钢管长度无需续接,则在建筑底层的每个承重柱体处插接五至七根钢管,如图1所示,如直角柱的情况下采用相对中间钢管两边各三根钢管;τ型承重柱的情况下采用相对中间钢管三侧相邻的两插孔中分别各插接一根钢管;而当建筑层高大于50层,这种情况下常规的钢筋、钢管长度无法满足一次插接完成整个砌筑过程了,而且随着楼层层数不断升高,建筑的承重分布必然向下呈阶梯状增大,故在建筑底层的每个承重柱体处插接九至十一跟钢管,而在向上数层后的承重柱体处适量减少钢管数量(七至九根);以此类推向上逐量减少(减少量范围在8%-15%之间可选)。以此可以满足建筑结构强度的同时适量节省钢管或混凝土用量。但对于设计高度及抗震要求较低的低矮平房或别墅,只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