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049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它包括套筒、变截面螺栓、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其中套筒为一个两端分别设置一定长度螺纹的开口,且两端螺纹方向相反、内部经过粗糙处理的套筒;变截面螺栓为一对内锥式带有螺纹的螺栓,变截面螺栓拧在外套筒外的两侧开口处;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可以保证套筒内部钢筋的深入长度。其优点在于:通过使用变截面螺栓和套筒两端之间的连接,收缩套筒截面,使套筒两端内部粗糙面和钢筋表面形成可靠的摩擦连接,然后用扳手即可对两个接头进行连接,方便高效,连接牢固。
【专利说明】
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建筑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和高层、大跨度框架混凝土结构不断普及,钢筋连接已成为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提出一种新的机械连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连接质量好等优点,研制更先进且实用的钢筋机械连接件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可以有效的将钢筋连接并定位于套筒内部,使两端锚固钢筋在套筒内长度分布均匀、连接牢固,保证钢筋连接可靠度。
[0005]2.技术方案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包括套筒、变截面螺栓、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所述套筒为一个两侧设置一定长度螺纹的开口且两端螺纹方向相反、内部经过粗糙处理的套筒;变截面螺栓为一对内锥式带有螺纹的螺栓,变截面螺栓拧在外套筒外两端开口处;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可以保证套筒内部钢筋的深入长度,避免伸入长度不合理。套筒内壁经过粗糙处理,通过变截面螺栓拧紧套筒两端,收缩截面,套筒两端开口充分包裹钢筋产生强大握裹力,可以保证两端锚固钢筋牢固连接于套筒中,保证钢筋连接可靠度。
[0007]3.有益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通过套筒外部与变形螺栓内部螺纹有效连接产生的挤压力使套筒两端开口紧握钢筋接头、内部限位构造使两端锚固钢筋的长度和受力更合理、套筒内部的粗糙处理也都有益于钢筋的连接。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其中:1_套筒,3-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5-钢筋,6-两端开口。
[0011]图2是图1的H剖面图,
[0012]其中:4_套筒两端开口。
[0013]图3是螺栓的示意图,
[0014]其中:2_变截面螺栓。
[0015]图4是图1两端开口的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进行详细的说明。参照附图,本实施例的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它包括套筒1、变截面螺栓2。套筒I包括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3、套筒两端开口4,套筒两端开口4各开四个等截面缝隙,套筒I内部粗糙面,形成四个圆弧套筒状外表面具有螺纹的开口;变截面螺栓2为一对内锥式带有螺纹的变截面螺栓;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可以合理的保证套筒内部钢筋的深入长度。
[0017]变截面螺栓2拧在套筒I的两端开口处,采用螺纹旋接。钢筋5伸入套筒I两端的孔径,使钢筋5的端部进入套筒I内部的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3处,以此来保证两端钢筋的伸入长度,然后旋紧变截面螺栓2,此时套筒I的两端收缩压紧钢筋,将钢筋5紧固连接,套筒内侧的粗糙面与钢筋5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连接更加紧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旋动两侧螺母的深度,仅需人工用手旋合即可完成且连接牢固,使用高效方便。
[0018]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包括套筒(I)、变截面螺栓(2)、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3)、套筒两端开口(4)、钢筋(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套筒两端开口(4)各开四个等截面缝隙,套筒(I)内部粗糙面,形成四个圆弧套筒状外表面具有螺纹的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变截面螺栓为一对内锥式带有螺纹的螺栓,变截面螺栓拧在套筒外两端开口处,套筒两端开口的外表面设置与变截面螺栓内表面相匹配的、方向相反的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缩紧式钢筋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的钢筋轴向限位引导挡块(3)来保证两端钢筋在套筒(I)内长度均匀,避免锚固长度不合理。
【文档编号】E04C5/16GK205421726SQ201520752261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8日
【发明人】刘运林, 陈旭东, 刘建军, 詹业龙
【申请人】安徽建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