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4510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所述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包括:复合材料管,复合材料管上设有第一开口至第四开口,复合材料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层;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穿过第一和第二开口;第二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第二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端部伸入到复合材料管内且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相连;以及设在复合材料管内的复合材料筋条,复合材料筋条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复合材料筋条的端部向上和向下伸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具有传力明确、性能稳定、便于施工、耐久性好、耐腐蚀性好等优点。
【专利说明】
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
【背景技术】
[0002]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与树脂基体混合,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复合而成的非金属材料。
[0003]复合材料管混凝土柱是将混凝土浇入预制的复合材料管中形成,复合材料管对内部混凝土起约束作用,并兼作模板,可以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同时混凝土也可防止复合材料管的屈曲破坏。世界各国学者对于复合材料管混凝土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深入,对于复合材料管约束混凝土的基本受力性能、施工过程中复合材料管的受力性能、长期工作状态下复合材料管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管中纤维种类和缠绕角度都有研究。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管混凝土柱受力性能好,施工方便,并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关注,我国已经编制了相应的应用规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包括:复合材料管,所述复合材料管上设有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相对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复合材料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层;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复合材料管内;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伸入到所述复合材料管内,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伸入到所述复合材料管内,其中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相连,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相连;以及复合材料筋条,所述复合材料筋条设在所述复合材料管内,所述复合材料筋条设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的第一端部向上伸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的第二端部向下伸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所述至少一个。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具有传力明确、性能稳定、便于施工、耐久性好、耐腐蚀性好、连接效率高的优点。
[000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所述复合材料管包括相连的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中的一个上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中的每一个的上端或下端敞开。
[0009]所述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进一步包括复合材料曲板,所述复合材料曲板的一部分设在所述上管的内壁面上且其余部分设在所述下管的内壁面上。
[0010]所述复合材料曲板上设有伸入到所述混凝土层内的肋条。
[0011]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每一个包括两个槽型型材梁,每个所述槽型型材梁包括竖直部、上水平部和下水平部,所述上水平部的端部与所述竖直部的上端相连,所述下水平部的端部与所述竖直部的下端相连,所述上水平部和所述下水平部位于所述竖直部的同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每一个的两个所述槽型型材梁的所述竖直部相连。
[0012]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通过第一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通过第二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
[0013]所述第一角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和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所述第二角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和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所述第一角板与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第一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第二角板与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第二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
[0014]每个所述槽型型材梁上设有L型的挡板,所述挡板的第一肢设在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上,所述挡板的第一肢的高度等于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的高度,所述挡板的第二肢的自由端与所述槽型型材梁的上水平部的自由端以及下水平部的自由端平齐,其中所述挡板的第二肢的自由端以及所述槽型型材梁的上水平部的自由端和下水平部的自由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的侧沿上,所述挡板的第一肢与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
[0015]所述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进一步包括上复合材料节点板和下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设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上表面上,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设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下表面上,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由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上表面上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下表面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复合材料筋条与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高度均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高度的一半。
[0016]所述复合材料管的在其轴向上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相对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复合材料管的其余部分的厚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的爆炸图;
[0019]图3是图1的沿a-a线的剖视图;
[0020]图4是图1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2]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包括复合材料管101、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和复合材料筋条104。
[0023]复合材料管101上设有相对的第一开口1011和第二开口 1012以及相对的第三开口1013和第四开口 1014,复合材料管1I内填充有混凝土层1015。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穿过第一开口 1011和第二开口 1012,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一部分容纳在复合材料管101 内。
[0024]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三开口1013伸入到复合材料管101内,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第一端部通过第四开口 1014伸入到复合材料管101内。其中,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第一端部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相连,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相连。
[0025]复合材料筋条104设在复合材料管101内。复合材料筋条104设在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中的至少一个上。其中,复合材料筋条104的第一端部向上伸出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中的至少一个,复合材料筋条104的第二端部向下伸出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中的至少一个。
[0026]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该一部分、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第一端部、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第一端部和复合材料筋条104嵌入混凝土层1015内,即它们被混凝土层1015覆盖。
[0027]在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长度方向上(即在梁通长的方向上),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两侧的梁端弯矩可以由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和复合材料筋条104来传递。在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长度方向上(即梁对接的方向上),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两侧的梁端弯矩由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和复合材料筋条104来共同传递。
[0028]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的梁端剪力直接传递到复合材料管101的柱截面,作用于复合材料管101内的混凝土层1015上,梁端剪力和弯矩传递机制都得以保障,节点整体性好。
[0029]该复合材料管混凝土柱(包括复合材料管101和混凝土层1015)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穿心连接节点不仅传力明确、性能稳定、便于施工,而且不包含任何钢构件,耐久性好,从根本上避免了锈蚀的发生,可在高腐蚀环境下发挥复合材料混凝土柱与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综合性能优势。而且整个节点被耐久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包裹,可广泛应用于高腐蚀环境。
[0030]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具有传力明确、性能稳定、便于施工、耐久性好、耐腐蚀性好、连接效率高等优点。
[0031]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包括复合材料管101、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和复合材料筋条104。
[0032]复合材料管101包括相连的上管1016和下管1017,上管1016和下管1017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中的每一个的上端或下端敞开。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有利地,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设在下管1017的上端部,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1014中的每一个的上端敞开。
[0034]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在下管1017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换言之,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呈十字形分布,也就是说,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长度方向。
[0035]有利地,复合材料管101的在其轴向上与第一开口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1013和第四开口 1014相对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复合材料管101的其余部分的厚度。由此可以补强开槽带来的削弱。
[0036]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进一步包括复合材料曲板1051,复合材料曲板1051的一部分设在上管1016的内壁面上,复合材料曲板1051的其余部分设在下管1017的内壁面上。
[0037]也就是说,复合材料曲板1051设在复合材料管1I内,混凝土层1015填充(浇注)在复合材料管101内,以便形成复合材料管混凝土柱。通过设置复合材料曲板1051,可以提高该复合材料管混凝土柱的抗弯承载力。而且,利用复合材料曲板1051的通长穿过节点区也可以保障节点区的抗弯能力。
[0038]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复合材料曲板1051为四个,在复合材料管1I的周向上,每个复合材料曲板1051位于相邻两个开口(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之间。
[0039]有利地,复合材料曲板1051的横截面为圆弧形。也就是说,复合材料曲板1051的外侧面的形状与复合材料管101的内壁面的形状适配。由此可以使复合材料曲板1051紧密地贴合在复合材料管101的内壁面上。复合材料曲板1051与复合材料管101的内壁面之间可以设有粘结层。
[0040 ]如图3和图4所示,复合材料曲板1 51上设有伸入到混凝土层1015内的肋条1 5 2。由此可以使复合材料曲板1051与混凝土层1015结合地更加牢固。
[0041]有利地,肋条1052可以是多个。例如,肋条1052可以是三个。位于两侧的肋条1052的长度方向彼此垂直,位于中间的肋条1052的长度方向与位于两侧的肋条1052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45度。
[0042]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中的每一个包括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每个槽型型材梁1021包括竖直部1022、上水平部1023和下水平部1024,上水平部1023的端部与竖直部1022的上端相连,下水平部1024的端部与竖直部1022的下端相连,上水平部1023和下水平部1024位于竖直部1022的同一侧。换言之,每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截面为C形。
[0043]其中,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中的每一个的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相连。也就是说,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朝向相背。
[0044]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每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通过第一角板106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相连。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每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通过第二角板107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相连。
[0045]具体而言,第一角板106为两个,第二角板107为两个。每个第一角板106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板1061和第二板1062,每个第二角板107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板1071和第四板1072,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第一侧,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第二侧。
[0046]两个第一角板106的第一板1061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相连。换言之,该第一螺栓依次穿过一个第一角板106的第一板1061、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以及另一个第一角板106的第一板1061,该第一螺栓的螺帽以及与该第一螺栓配合的螺母夹持两个第一角板106的第一板1061以及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
[0047]两个第二角板107的第三板1071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两个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相连。一个第一角板106的第二板1062和一个第二角板107的第四板1072通过第三螺栓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第一部分的竖直部1022相连。另一个第一角板106的第二板1062和另一个第二角板107的第四板1072通过第四螺栓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第二部分的竖直部1022相连。具体连接方式如上所述,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0048]有利地,第一角板106与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之间设有粘结层,第一角板106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之间设有粘结层,第二角板107与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之间设有粘结层,第二角板107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之间设有粘结层。
[0049]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槽型型材梁1021上设有L型的挡板108。挡板108的第一肢1081(第一板)设在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上,挡板108的第一肢1081的高度等于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的高度,挡板108的第二肢1082(第二板)的自由端与槽型型材梁1021的上水平部1023的自由端以及下水平部1024的自由端平齐。
[0050]其中,挡板108的第二肢1082的自由端以及槽型型材梁1021的上水平部1023的自由端和下水平部1024的自由端抵靠在第一开口 1011、第二开口 1012、第三开口 1013和第四开口 1014的侧沿上,以便封闭这些开口。
[0051]具体而言,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上设有四个挡板108,以便封闭第一开口1011和第二开口 101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上设有两个挡板108,以便封闭第三开口 1013。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上设有两个挡板108,以便封闭第四开口 1014。
[0052]有利地,挡板108的第一肢1081与槽型型材梁1021的竖直部1022之间设有粘结层。
[0053]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10进一步包括上复合材料节点板1091和下复合材料节点板1092。上复合材料节点板1091设在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上表面上,下复合材料节点板1092设在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下表面上,复合材料筋条104由上向下依次穿过上复合材料节点板1091、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和下复合材料节点板1092。
[0054]有利地,复合材料筋条104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高度均为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高度的一半。也就是说,复合材料筋条104的向上伸出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部分的高度等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高度的一半,复合材料筋条104的向下伸出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部分的高度等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高度的一半。
[0055]优选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1091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上表面上之间设有粘结层,下复合材料节点板1092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的下表面之间设有粘结层,复合材料筋条104与上复合材料节点板1091、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和下复合材料节点板1092之间设有粘结层。
[0056]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在平面内成十字形对接,且可以构成穿心连接节点。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通长穿过节点区,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1031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1032插入节点区与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成十字形对接。
[0057]在梁通长的方向上,节点两侧的梁端弯矩可由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102和复合材料筋条104来传递。在梁对接的方向上,节点两侧的梁端弯矩由胶层、上复合材料节点板1091、下复合材料节点板1092、复合材料筋条104、第一角板106和第二角板107来共同传递。最后,在复合材料管1I中饶筑混凝土层1015完成节点连接。
[00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6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6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合材料管,所述复合材料管上设有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相对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复合材料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层; 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复合材料管内; 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伸入到所述复合材料管内,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伸入到所述复合材料管内,其中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相连,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相连;以及 复合材料筋条,所述复合材料筋条设在所述复合材料管内,所述复合材料筋条设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的第一端部向上伸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的第二端部向下伸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所述至少一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管包括相连的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中的一个上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中的每一个的上端或下端敞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复合材料曲板,所述复合材料曲板的一部分设在所述上管的内壁面上且其余部分设在所述下管的内壁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曲板上设有伸入到所述混凝土层内的肋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每一个包括两个槽型型材梁,每个所述槽型型材梁包括竖直部、上水平部和下水平部,所述上水平部的端部与所述竖直部的上端相连,所述下水平部的端部与所述竖直部的下端相连,所述上水平部和所述下水平部位于所述竖直部的同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中的每一个的两个所述槽型型材梁的所述竖直部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通过第一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通过第二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和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所述第二角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和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相连, 所述第一角板与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第一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第二角板与所述第三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第二角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槽型型材梁上设有L型的挡板,所述挡板的第一肢设在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上,所述挡板的第一肢的高度等于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的高度,所述挡板的第二肢的自由端与所述槽型型材梁的上水平部的自由端以及下水平部的自由端平齐,其中所述挡板的第二肢的自由端以及所述槽型型材梁的上水平部的自由端和下水平部的自由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的侧沿上,所述挡板的第一肢与所述槽型型材梁的竖直部之间设有粘结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上复合材料节点板和下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设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上表面上,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设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下表面上,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由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 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上表面上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下表面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复合材料筋条与所述上复合材料节点板、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和所述下复合材料节点板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复合材料筋条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高度均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型材梁的高度的一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管的在其轴向上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相对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复合材料管的其余部分的厚度。
【文档编号】E04B1/19GK205591346SQ201620203908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6日
【发明人】冯鹏, 王杰, 张枭, 杨健翔
【申请人】清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