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扶手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95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扶手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扶手调节装置,特别是一种可以调整设在座椅两侧的扶手高度、宽距与前后延伸长度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一种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包括一升降控制结构,是在外盖体内部设置一杆件及与杆件组合的一拉杆;一左右移动控制结构,包括一底座及与底座组合的一上板体;一前后移动控制结构,包括一底板及与底板组合的一弹性板。
所述外盖体的内表面设有一垂直沟槽,该垂直沟槽的侧边设有复数个位于不同高度的凹槽,所述拉杆与杆件之间设有弹性元件,该拉杆设有一扳动部和一弧形槽,且在该弧形槽内组合一轴杆,该轴杆上设有对应于所述凹槽的块体;借由拨动该扳动部而使拉杆在垂直方向移动而压缩该弹簧的同时,得以借由该弧形槽引导该轴杆而使该块体脱离所述的凹槽,致使杆件与拉杆可以同时在该外盖体内垂直地上升或下降;而不对该扳动部施力时,则借由该弹簧的弹力作用于该拉杆,得以借由该弧形槽引导该轴杆而使该块体嵌入所述的其中一高度的凹槽,以将该拉杆与杆件同时固定在该高度。
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的外盖体是由一第一外盖与一第二外盖相对地组合而成,并且将所述的一垂直沟槽与位于该垂直沟槽侧边的复数个不同高度的凹槽设在该第一外盖的内表面。
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设有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滑槽与贯通槽,该贯通槽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开口,所述拉杆设有一凸块,所述的弧形槽是设在该凸块的侧面。所述轴杆相对两端设置有块体,该轴杆穿过该弧形槽,并且将该凸块置于该贯通槽时,得以使该两块体容纳于该两开口,所述弹簧设在该滑槽下端与该凸块的上端之间。
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上端设有板体;所述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上板体由连接件穿过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底座固定在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的板体上;所述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底座上设有的长槽孔、上板体上设有的洞孔及所述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的板体上的螺孔,可供连接件穿过,以将该上板体与该板体固定。
所述的左右控制结构的底座上设有凸肋,且在该凸肋上设有复数个沿移动方向排列的凹口;左右控制结构的弹性板的下设有弹性体,在该弹性体与底座之间设可置入凹口的滚杆;在该升降控制结构与该上板体不移动的状态下,该底座可沿横向长槽孔做左右移动,且可以使该滚杆移位容纳于所述的其中一凹口而将该底座定位。
所述的弹性体是一种橡胶管。
所述的前后控制结构的底板上设有复数个纵向排列的凹陷处,所述弹性板下设有可置入凹陷处的凸粒,从而在该左右移动控制结构底座与弹性板不移动的状态下,该底板可做前后的纵向移动,并且可以使该凸粒移位容纳于所述的其一凹陷处而将该底板定位。
所述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弹性板由连接件穿过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长槽孔固定在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底座上。所述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底座上设有的螺孔和所述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弹性板上设有的洞孔,可供连接件穿过,以将该弹性板与该底座固定。
所述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底板上方覆设一扶手盖板,以将该弹性板包覆在该底板与扶手盖板之间。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扶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动作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动作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侧视剖面动作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的剖视动作图。
图12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扶手做左右宽度调整的实施例图。
图13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扶手做前后移动调整的实施例图。
图14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扶手做高度升降调整的实施例图。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请参阅图2和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的立体分解图。该升降控制结构包括由一第一外盖11与一第二外盖12所对合组成的外盖体、一杆件13与一拉杆14;其中在第一外盖11的内表面设有一垂直沟槽111,该垂直沟槽111的侧边设有复数个位于不同高度的凹槽112,第一外盖11的上端两侧设有扣钩114,而下端设置一螺孔座113,该螺孔座113则设置一螺孔1130;所述第二外盖12的上端两侧设置了扣孔122,而下端设置一洞孔121;通过第一外盖11与第二外盖12的结构,可以将该螺孔座113穿过该洞孔121,并使扣钩114扣固于扣孔122,以将第一外盖11与第二外盖12组成一外盖体,而且使第一外盖11与第二外盖12之间构成足够容纳所述杆件13与拉杆14的空间。
所述拉杆14与杆件13是组合轴杆148与弹簧147后一起组装于所述的外盖体内。该拉杆14的结构是在一长形杆的上端设置一扳动部141,而拉杆14的下端则设有一凸块143,该凸块143的侧面设置一贯通两侧的弧形槽144,该弧形槽144的上端较接近凸块143的侧端,而弧形槽144的下端到相对地接近拉杆14本体;所述凸块143的上端设有一凸柱145,该凸柱145是用来套设弹簧147,使弹簧147能够在凸块上143定位。所述轴杆148最好是断面为圆形,并且在其相对的两端设置一矩形的块体1481,借以将该轴杆148穿过该弧形槽144,进而使两块体1481外露于弧形槽144的相对两侧;该块体1481的尺寸大小是可以容纳于设在第一外盖11的凹槽112内。
所述杆件13的结构是在一具有大面积的板状体上端设有一板体130,板体130的上面则设有螺孔1301,板体130的一侧边设有一可以容纳该拉杆14侧边的缺口135,在杆件13的一侧面设有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滑槽131与贯通槽132,该贯通槽132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开口133,在贯通槽132的下端具有一抵制块134。所述拉杆14在将弹簧147组合在其凸柱145后,再将拉杆14组合在杆件13的滑槽131与缺口135内,同时使得凸块143穿入贯通槽132,进而使得弹簧147的另一端抵至于滑槽131的下端1311,而且设在轴杆148两端的块体1481则容纳于两开口133中,因而借由弹簧147的弹力作用于凸块143而使得拉杆14在不受其它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具有往下方移动的力量。
参阅
图10和
图11。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结构的平面剖视动作图。借由所述升降控制结构的设计,当往上方拨动该扳动部141时,得以借由弧形槽144导引轴杆148移位到弧形槽144的下端,进而使得块体1481脱离第一外盖11的凹槽112,此时便可以将杆件13与拉杆14同步地做垂直方向的上升或下降,直到放开扳动部141时,则借由弹簧147的弹力作用于凸块143而使得拉杆14往下方移动,进而导引轴杆148移位到弧形槽144的上端,以使块体1481再嵌入第一外盖11的其中一对凹槽112而令杆件13与拉杆14同时固定在该高度位置,同时利用拉杆14的抵制端146靠置于杆件13的抵制块134而稳定拉杆14的下端。
参阅图2、图5、图6、图7和图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动作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侧视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侧视剖面动作图。本实用新型的左右移动控制结构2包括有一底座21与一上板体22,该底座21上设有复数个在横方向上排列的凹口212,这些凹口212最好是设在一体结合于底座21上的凸肋211上端,以使得凹口212与底座21的底面之间保持一适当高度;底座21的上面同时设置了复数个螺孔213,以及复数个呈左右横向延伸的横向长槽孔214。该上板体22的下面所形成的凹处设有弹性体223,该弹性体22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采用橡胶管;上板体22可同时设有复数个对应于所述螺孔213的洞孔221;该上板体22与底座21是相对地组合,并且在该弹性体223与底座21之间设置一滚杆23,且使该滚杆23容纳于其中一凹口212内,然后利用数个螺丝222分别穿过上板体22的各洞孔221与底座21的各个横向长槽孔214后再锁入所述升降控制机构1的板体130上的螺孔1301中,使得上板体22固定于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1,因而得以在该升降控制结构1与该上板体22不移动的状态下,将该底座21做左右的横向移动,当底座21做横向移动时,设在底座21的凹口212会推动滚杆23往上方移动,进而压缩弹性体223,直到滚杆23对应于另一个凹口212时,则弹性体223的弹力会推动滚杆23嵌入所对应的凹口212,以将底座21定位于上板体22,借此达到左右移动控制的目的。
参阅图2、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俯视动作图。本实用新型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3包括有一底板31与一弹性板32,该底板31上设有复数个在纵方向上排列的凹陷处312,以及复数个呈纵向延伸的纵向长形槽311;该弹性板32的下面则至少设有一凸粒322,以及复数个洞孔321,该弹性板32与底板31是相对地组合,再利用螺丝33穿过弹性板32的洞孔321与底板31的纵向长形槽311后再锁入左右移动控制结构2的底座21上的螺孔213,使得弹性板32与左右移动控制结构2的底座21固定在一起,同时使得凸粒322配合于其中一凹陷处312;底板31的上方则覆设并固定一中空的扶手盖板34,借以将该弹性板32包覆在扶手盖板34与底板31之间;通过这种结构,得以在底座21与弹性板32不移动的状态下,将该底板31做前后的纵向移动,并且可以使该凸粒322移位容纳于所述的其中一凹陷处312而将底板31与扶手盖板34定位。
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一护套4与一呈L形的壳体5,其中的护套4是中空而且贯通上下端;壳体5的垂直部份也是中空的结构,在其水平壳体51的端部则设有一洞孔52;当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1、左右移动控制结构2与前后移动控制结构3组合后,乃将升降控制结构1的外盖体穿过护套4再穿入壳体5内,进而使得结合于扳动部141的延伸杆1411容纳于设在护套4一侧上端的开槽41内,直到外盖体的螺孔121对应于壳体5的洞孔52后,再利用螺丝53穿过该洞孔52而锁入螺孔121,以将升降控制结构1固定于壳体5,然后利用盖板54将水平壳体51的端部覆盖住以获得较佳的外观。
参阅
图12、
图13和
图14。
图12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扶手做左右宽度调整的实施例图。
图13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扶手做前后移动调整的实施例图。
图14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扶手做高度升降调整的实施例图。使用者可以依各人体型的不同而以直接推动扶手左右移动的方式调整两扶手之间的宽距,也可以直接推动扶手前后移动调整两扶手的延伸长度,或是以拨动扳动部141的操作方式调整扶手的高度,借以达到扶手的三维方向调整的功能。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其中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升降控制结构,是在外盖体内部设置一杆件及与杆件组合的一拉杆;一左右移动控制结构,包括一底座及与底座组合的一上板体;一前后移动控制结构,包括一底板及与底板组合的一弹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体的内表面设有一垂直沟槽,该垂直沟槽的侧边设有复数个位于不同高度的凹槽,所述拉杆与杆件之间设有弹性元件,该拉杆设有一扳动部和一弧形槽,且在该弧形槽内放有一轴杆,该轴杆上设有对应于所述凹槽的块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的外盖体由一第一外盖与一第二外盖相对地组合而成,并且将所述的一垂直沟槽与位于该垂直沟槽侧边的复数个不同高度的凹槽设在该第一外盖的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设有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滑槽与贯通槽,该贯通槽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开口;所述拉杆设有一凸块,所述的弧形槽是设在该凸块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上端设有板体;所述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上板体由连接件穿过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底座固定在升降控制结构的杆件的板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控制结构的底座上设有复数个沿移动方向排列的凹口,左右控制结构的上板体下设弹性体,在该弹性体与底座之间设可置入凹口的滚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控制结构的底座上设有凸肋,所述的凹口设在该凸肋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体为橡胶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底板上设有复数个沿移动方向排列的凹陷处,所述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弹性板体下设有可置入凹陷处的凸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弹性板由连接件穿过所述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长槽孔固定左右移动控制结构的底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移动控制结构的底板上方覆设一扶手盖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包括一升降控制结构、一左右移动控制结构、及一前后移动控制结构;该升降控制结构是在外盖体内部设置一杆件及与杆件组合的一拉杆;该左右移动控制结构包括一底座及与底座组合的一上板体;该前后移动控制结构包括一底板及与底板组合的一弹性板;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扶手调节装置可以调整设在座椅两侧的扶手高度、宽距与前后延伸长度,以适应不同体形的使用者的需要。
文档编号A47C7/54GK2588867SQ02284690
公开日2003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7日
发明者蔡庆涛 申请人:富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