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46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煮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煮锅,其包括一锅体、一加热组件、一搅拌组件及一马达组件。该锅体围构出一容室,并具有一周壁。该加热组件环设于该周壁的外表面。该搅拌组件可转动地设于该容室底部,该搅拌组件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为偏心。该马达组件与该搅拌组件成转动连结。
【专利说明】
煮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与煮锅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防食材烧焦的煮锅。
【背景技术】
[0002]—般于烹煮食材时,会使用一煮锅盛装食材以有效烹煮食材,煮锅的原理为利用下方的加热元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随着锅体下方的温度上升会传导至锅体内部,以将锅体内的食物煮熟,中国台湾专利M495807号所揭露的煮锅即属此类。
[0003]然而,此类已知煮锅虽然可以将食材受热以有效烹煮食物,但由于已知煮锅的加热方式为自锅体的底部进行加热,因此在烹煮过程中由于锅体底部的温度远高于锅体其余部位的温度,如用于烹煮会产生沉淀物的食材如豆浆、米浆等,则容易使沉淀于锅底的食材产生烧焦等现象,而烧焦的食材会降低食用的美味及影响食用者健康,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煮锅,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煮锅,可有效避免食材沉淀于锅底及避免食材烧焦,以有效烹煮食材。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煮锅,其包括一锅体、一加热组件、一搅拌组件及一马达组件。该锅体围构出一容室,并具有一周壁。该加热组件环设于该周壁的外表面。该搅拌组件可转动地设于该容室底部,该搅拌组件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为偏心。该马达组件与该搅拌组件成转动连结。
[0008]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一环形电圈,该环形电圈环设于所述周壁的外表面。
[0009]所述马达组件包括一马达及一转动元件,该转动元件设于所述锅体下方并与所述马达及所述搅拌组件成转动连结。
[0010]所述搅拌组件另包括一枢轴及一搅拌元件,所述枢轴穿设于所述锅体的一底壁,所述搅拌元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枢轴,该搅拌元件与所述转动元件成转动连结。
[0011]所述转动元件径向延伸设有二相对的第一翼片,该二第一翼片分别设有一第一磁性件,所述搅拌元件径向延伸设有二相对的第二翼片,该二第二翼片分别设有一对应于一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二磁性件,各该第一磁性件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吸。
[0012]所述搅拌组件另包括一连接件,该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枢轴,该搅拌组件另设有一套合部,该套合部套设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下端另包括一径向的阶部,该套合部的下端抵顶于所述阶部。
[0013]所述搅拌元件横设有一第一桨片,该第一桨片位于所述第二翼片上方,该第一桨片两端分别朝上斜设有一第二桨片,且该第一桨片两端分别朝下斜设有一第三桨片,各该第三桨片与上方的一该第一桨片的凹折方向相反,该第三桨片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桨片。
[0014]所述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搅拌元件的轴心的距离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离的比例为8:43至18:43之间。
[0015]所述的煮锅另包括一盖件,该盖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的开口,该盖件的下部插设于该锅体的内壁,该锅体的内壁设有一内凸缘,该盖件的下端卡抵于所述内凸缘,该盖件的环壁穿设有至少一管件,各该管件朝下延伸;另包括一扰流板,该扰流板设于所述周壁的内表面且朝该锅体中心延伸,该扰流板为圆弧形。
[0016]所述煮锅另包括一水龙头,该水龙头位于所述锅体的下部且可控制地与所述容室连通,该煮锅另包括一外壳件,该外壳件围构出一容槽,该锅体及所述马达组件设于所述容槽内,该锅体为圆筒状,该锅体的底壁径向朝外设有一渐缩的延伸段,所述马达设于所述延伸段,该马达组件另包括一传动元件,该传动元件转动连结于该马达与所述转动元件之间,所述枢轴径向环设有一外凸缘,该外凸缘抵顶于该锅体的底壁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该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搅拌组件的轴心的距离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离的比例为 13:43。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煮锅,可将该锅体自该周壁进行加热,可使该锅体的加热范围较大进而使食材的受热面积更大且更平均,并且该搅拌组件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为偏心,因此会使产生的漩涡会受到破除,进而提升食材搅拌混合的效果,避免部分食材烧焦或是无法煮熟等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煮锅的制作方法附图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
[0021]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0022]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
[0024]附图标号:1、1A:煮锅;2:锅体;3:加热组件;4:搅拌组件;5:马达组件;6:盖件;7:水龙头;8:外壳件;21:容室;22:周壁;23:底壁;24:内凸缘;231:延伸段;31:环形电圈;41:枢轴;42:搅拌元件;43:第二翼片;44:第二磁性件;45:连接件;46:套合部;411:外凸缘;421:第一桨片;422:第二桨片;423:第三桨片;451:阶部;51:马达;52:转动元件;53:第一翼片;54:第一磁性件;55:传动元件;61:管件;81:容槽;91: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0026]请参考图1至5,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煮锅I包括一锅体2、一加热组件3、一搅拌组件4及一马达组件5。
[0027]该锅体2围构出一容室21,并具有一周壁22。
[0028]该加热组件3环设于该周壁22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3包括一环形电圈31,该环形电圈31环设于该周壁22的外表面,以将该锅体2自该周壁22进行加热,可使该锅体2的加热范围较大进而使食材的受热面积更大且更平均,另外可有效地避免沉淀于该锅体2的锅底的食材(如豆浆、米浆)发生过热而烧焦等现象,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该环型电圈的两端螺锁的方式而紧迫环设于该周壁22的外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为其它的装设方式(如焊接)。
[0029]该搅拌组件4可转动地设于该容室21底部,该搅拌组件4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21底部的中心为偏心。
[0030]该马达组件5与该搅拌组件4成转动连结。进一步的说,在本实施例中该马达组件5可另包括一马达51及一转动元件52,该转动元件52设于该锅体2下方并与该马达51及该搅拌组件4成转动连结。较佳地该搅拌组件4可另包括一枢轴41及一搅拌元件42,该枢轴41穿设于该锅体2的一底壁23,该搅拌元件42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枢轴41,该搅拌元件42与该转动元件52成转动连结。
[0031]其中,当该马达组件5转动时,该搅拌组件4即因该马达组件5的带动而转动,以搅动该容室21内的食材而使食材受热均匀,由于食材被该搅拌元件42搅拌时会产生漩涡,然而因为该搅拌组件4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21底部的中心为偏心,因此会使产生的漩涡会受到破除,进而提升食材搅拌混合的效果,避免部分食材烧焦或是无法煮熟等问题发生。较佳地该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该搅拌元件42的轴心的距离与该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该周壁22的距离的比例为8:43至18:43之间,可有效将食材搅拌均匀且可避免食材沉淀。在本实施例中该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该搅拌组件4的轴心的距离与该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该周壁22的距离的比例为13:43,可使食材得到最佳的搅拌效果。
[0032]详细的说,该转动元件52径向延伸设有二相对的第一翼片53,该二第一翼片53分别设有一第一磁性件54,该搅拌元件42径向延伸设有二相对的第二翼片43,该二第二翼片43分别设有一对应于一该第一磁性件54的第二磁性件44,各该第一磁性件54与一该第二磁性件44磁性相吸,当该转动元件52转动时,设于该转动元件52的各该第一磁性件54即带动该第二磁性件44移动,进而使该第二翼片43因各该第二磁性件44转动,该搅拌元件42即可搅拌该容室21内的食材。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转动元件52与该搅拌元件42以磁性相吸的方式连动,在其它实施例中,该转动元件52与该搅拌元件42可为其它连动方式(如以齿轮或皮带相联结、或以一体成型等方式)亦无不可,同样地可有效搅拌食材。
[0033]该搅拌组件4另包括一连接件45,该连接件45套设于该枢轴41,该搅拌组件4另设有一套合部46,该套合部46套设于该连接件45,该连接件45下端另包括一径向的阶部451,该套合部46的下端抵顶于该阶部451。
[0034]具体而言,该搅拌元件42横设有一第一桨片421,该第一桨片421位于该第二翼片43上方,该第一桨片421两端分别朝上斜设有一第二桨片422,且该第一桨片421两端分别朝下斜设有一第三桨片423,各该第三桨片与上方的一该第一桨片421的凹折方向相反,该第三桨片423的面积小于该第二桨片422。各该第二桨片422可有效搅动该容室21上部的食材,以使食材的受热平均,各该第三桨片423则可有效搅动该容底部的食材,避免食材沉淀,而无法均匀受热。
[003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该煮锅I另包括一盖件6,该盖件6盖设于该锅体2的开口,该盖件6的下部插设于该锅体2的内壁,当该容室21内的蒸气上升至该盖件6的内壁会凝固成水滴,该盖件6的下部插设于该锅体2的内壁,可避免水滴溢流至该锅体2外,该锅体2的内壁设有一内凸缘24,该盖件6的下端卡抵于该内凸缘24,以防止该盖件6持续下滑,该盖件6的环壁穿设有至少一管件61,在本实施例中为二该管件61,各该管件61朝下延伸,以供排放热水蒸气且可避免烫伤经过该锅体2的人员。
[0036]值得一提的是,该煮锅I可另包括一水龙头7,该水龙头7位于该锅体2的下部且可控制地与该容室21连通,可方便将位于该容室21内的液态食材自该容室21内流出。该煮锅I可另包括一外壳件8,该外壳件8围构出一容槽81,该锅体2及该马达组件5设于该容槽81内,该外壳件8可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美观度,且可避免该锅体2的热能散失至外界而浪费能源,并防止人员误触该加热组件3而导致烫伤。
[0037]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锅体2为圆筒状,该锅体2的底壁23径向朝外设有一渐缩的延伸段231,该马达51设于该延伸段231,该马达组件5另包括一传动元件55,该传动元件55转动连结于该马达51与该转动元件5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传动元件55为皮带,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为齿轮等其它类型的传动元件,该枢轴41径向环设有一外凸缘411,该外凸缘411抵顶于该锅体2的底壁23与该连接件45之间,以避免该底壁23与该连接件45相互磨耗。
[0038]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煮锅IA可另包括一扰流板91,该扰流板91设于该周壁22的内表面且朝该锅体2的中心延伸,该扰流板91概为圆弧形,该扰流板91可有效破坏该搅拌组件4转动食材时所产生的漩涡,因此可更加提升食材搅拌混合的效果。
[0039]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煮锅,可将该锅体自该周壁进行加热,可使该锅体的加热范围较大进而使食材的受热面积更大且更平均,并且该搅拌组件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为偏心,因此会使产生的漩涡会受到破除,进而提升食材搅拌混合的效果,避免部分食材烧焦或是无法煮熟等问题发生。
【主权项】
1.一种煮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锅体,围构出一容室,并具有一周壁; 一加热组件,环设于该周壁的外表面; 一搅拌组件,可转动地设于该容室底部,该搅拌组件的轴心相对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为偏心; 一马达组件,与该搅拌组件成转动连结; 其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一环形电圈,该环形电圈环设于所述周壁的外表面;所述马达组件包括一马达及一转动元件,该转动元件设于所述锅体下方并与所述马达及所述搅拌组件成转动连结;所述搅拌组件另包括一枢轴及一搅拌元件,所述枢轴穿设于所述锅体的一底壁,所述搅拌元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枢轴,该搅拌元件与所述转动元件成转动连结;所述转动元件径向延伸设有二相对的第一翼片,该二第一翼片分别设有一第一磁性件,所述搅拌元件径向延伸设有二相对的第二翼片,该二第二翼片分别设有一对应于一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二磁性件,各该第一磁性件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另包括一连接件,该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枢轴,该搅拌组件另设有一套合部,该套合部套设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下端另包括一径向的阶部,该套合部的下端抵顶于所述阶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元件横设有一第一桨片,该第一桨片位于所述第二翼片上方,该第一桨片两端分别朝上斜设有一第二桨片,且该第一桨片两端分别朝下斜设有一第三桨片,各该第三桨片与上方的一该第一桨片的凹折方向相反,该第三桨片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桨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搅拌元件的轴心的距离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离的比例为8:43至18:43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锅,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盖件,该盖件盖设于所述锅体的开口,该盖件的下部插设于该锅体的内壁,该锅体的内壁设有一内凸缘,该盖件的下端卡抵于所述内凸缘,该盖件的环壁穿设有至少一管件,各该管件朝下延伸;另包括一扰流板,该扰流板设于所述周壁的内表面且朝该锅体中心延伸,该扰流板为圆弧形。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煮锅另包括一水龙头,该水龙头位于所述锅体的下部且可控制地与所述容室连通,该煮锅另包括一外壳件,该外壳件围构出一容槽,该锅体及所述马达组件设于所述容槽内,该锅体为圆筒状,该锅体的底壁径向朝外设有一渐缩的延伸段,所述马达设于所述延伸段,该马达组件另包括一传动元件,该传动元件转动连结于该马达与所述转动元件之间,所述枢轴径向环设有一外凸缘,该外凸缘抵顶于该锅体的底壁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该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搅拌组件的轴心的距离与该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离的比例为13:43。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5729023SQ201620049359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发明人】郑瑞台
【申请人】永顺利食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