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辅助框的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069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辅助框的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折叠床,特别是一种具辅助框的折叠床。
背景技术
如图22所示,习知的折叠床a包括第一床框体b1、第二床框体b2及连接于第一、二床框体b1、b2第二端部之间的连接件e构成。
第一、二床框体b1、b2包括分别装载矩形寝具半体的第一、二装载框c1、c2、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c1、c2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d1、d2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脚架d1、d2底部的脚轮k。
连接件e底部连设中央脚架f。
使用时,借由连接件e使第一、二脚架d1、d2的脚轮k往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折叠,便形成如图23、图24所示的折叠成倒V字形的垂直折叠状态。
最近几年来。由于身高较高的使用者剧增,且配合身高而贩卖超过长度为200cm标准型的长度为210cm、220cm的长型寝具,如床垫等。但是,如图22所示,增长型寝具m使用于标准型的折叠床时,则往往超出其一端侧,导致容易掉落在地上等而影响观瞻,且使用性亦不佳。于是亦可考虑增长第一装载框c1或第二装载框c2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以配合增长型的寝具m。但是,如此一来,于折叠成如图24所示的垂直状态时,将使折叠的高度h变高而降低其收藏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增长寝具、确保获得较长床面、减低收藏高度、达小型化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
本发明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借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或张开;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枢设借以装载部分寝具且保持水平的辅助框。
其中第一装载框及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皆以连接部枢设借以装载部分寝具且保持水平的辅助框。
辅助框包含略呈矩形开口状以形成位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头尾端的外框;连接部包括支持件及阶梯枢销;支持件呈L字形,其由安装片及自安装片朝辅助框方向延设的支持片构成;阶梯枢销一端形成与支持片上贯穿孔相对应以形成松配合的阶梯部;支持件以安装片固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辅助框外框头尾端与支持件的支持片外面相对,并以阶梯枢销呈自由摆动形态枢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并与第一或二装载框同高。
辅助框外框与连接部之间设有用于使张开状态下辅助框保持水平状态的扣止件;扣止件包括固设于辅助框外框上的扣止件插销及为形成于支持片上端缺口的限制件。
连接部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连接点较第一或第二脚架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枢接点接近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纵向中心轴线。
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第一或第二脚架形成具有折叠时抵接并使辅助框相对第一或第二装载框弯折成V字形及张开时使辅助框形成水平状态的抵接部。
辅助框为宽度与第一装载框大约相同、长度较短的板状体;连接部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后框部宽度方向两侧的两支持托架及固设于辅助框宽度方向两侧并以自由摆动枢设于支持托架上的两摆动臂;辅助框于展开状态下可保持水平,形成与装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上床垫上面大约相同的高度。
支持托架系为短小高度并以下端焊接于第一装载框后框部的直立管材;支持托架上端设有中心线平行第一装载框宽度方向的枢接孔;摆动臂呈冂字形截面,其一端部对称设有具连接孔并夹住支持托架上端部两侧的左、右突出片;摆动臂借由穿设于其连接孔及支持托架枢接孔内的枢轴枢设于支持托架上端部;摆动臂利用螺丝固设于辅助框上。
支持托架系为短小高度的直立管材,其下端设有与后框部上组装孔相对应的组装孔;支持托架借由穿设于其及后框部组装孔内的螺栓与后框部固接为一体;支持托架上端设有中心线平行第一装载框宽度方向的枢接孔;摆动臂呈冂字形截面,其一端部对称设有具连接孔并夹住支持托架上端部两侧的左、右突出片;摆动臂借由穿设于其连接孔及支持托架枢接孔内的枢轴枢设于支持托架上端部;摆动臂利用螺丝固设于辅助框上。
于支持托架上端部形成以枢接孔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弧面;摆动臂弯折设有展开时与支持托架侧相抵、折叠过程中与支持托架圆弧面移动的抵接片。
于支持托架上端部形成以枢接孔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弧面;摆动臂弯折设有展开时与支持托架侧相抵、折叠过程中与支持托架圆弧面移动的抵接片。
第一脚架包含扶手、由扶手向下方弯曲形成的臂体及设置于臂体底部的第一车轮;臂体一体固设于第一装载框上,以将第一脚架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脚架包含呈T字形脚架及以纵长方向间隔设置于呈T字形脚架上的两个滚轮;第二脚架以插销枢设于第二装载框。
连接部包含支持托架及摆动臂;支持托架为由水平部及与水平部一体形成的垂直部构成的L字形管材,水平部的一端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的后框部上;摆动臂一端转动枢设于支持托架垂直部的上端部,摆动臂另一端固设于辅助框上。
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设有于折叠成垂直状态下与地面接触的辅助车轮;辅助车轮由支持杆架设于一对支持托架之间的连接材上。
由于本发明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借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或张开;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枢设借以装载部分寝具且保持水平的辅助框。使用时,借由辅助框可确保较长的床面,使用时可借由辅助框承接超出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部分寝具,因此,适用于身高较高的使用者使用的增长型寝具,并防止寝具滑落,以提高使用性能。垂直折叠状态下,枢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辅助框可相对第一或第二装载框形成弯折,因此,本发明确实具有可减少收藏高度,且将其折叠成更小型的功效。不仅适用增长寝具、确保获得较长床面,而且减低收藏高度、达小型化,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立体图(张开状态)。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张开状态)。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仰视图(张开状态)。
图4、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5、为本发明第一脚架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中央脚架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滑轮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穿过补强件弹性件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绳索安装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11、为图2中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2中B-B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图15、为本发明结构示意立体图(设有床叠、张开状态)。
图16、为图15中辅助框局部放大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设有床叠)。
图17、为图15中辅助框局部放大剖视图(设有床叠)。
图18、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设有辅助车轮及由摆臂及扶手构成的第一脚架)。
图19、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设有辅助车轮及由摆臂及扶手构成的第一脚架)。
图20、为本发明折叠状态结构示意侧视图(设有辅助车轮及由摆臂及扶手构成的第一脚架)。
图21、为图18中辅助框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2、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23、为习知的折叠床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24、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包括第一床框体5A、第二床框体5B、枢接组件8、拉起结构9及辅助框10。
第一床框体5A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3A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第一脚架4A。
第二床框体5B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3B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3B第一端部S1的第二脚架4B。
枢接组件8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相向的第二端部S2,并以插销P1、P2枢接。第一、二装载框3A、3B借由枢接组件8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4A、4B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张开。
第一、二装载框3A、3B在X轴线方向具有相同的纵向长度L1,其包括由管材制成的略呈矩形的边框21、沿纵向设置于边框21内的补强件21a及横向铺设于边框21及补强件21a上的木床板22。
补强件21a由开口朝下的槽型材构成。
如此,于张开状态下,第一、二装载框3A、3B分别可形成装载长度200cm标准型寝具约一半的床面。
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一端部S1的第一、二脚架4A、4B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的侧框部21b。
第一装载框3A边框21位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后框部21c设有借以装载部分寝具的辅助框10。
第二装载框3B边框21位于第二装载框3B第一端部S1的后框部21c设有作为使用者头部限位的冂形框21d。
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及补强件21a上铺设木床板22外,亦可于边框21及补强件21a上配置网状物以形成一体的床垫。此时,在第一装载框3A与辅助框10的交界处较佳使用具折叠折痕的床垫。
第一、二脚架4A、4B包括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一端部S1左右两侧两L型脚支架24、横向连接于两L型脚支架24之间的连接件23及固设于连接件23上的辅助脚支架25。
L型脚支架24由垂直的支柱部24a、由支柱部24a底部水平延设的延长部24b及设置于延长部24b末端下方以与地面接触的脚轮C1构成。
辅助脚支架25大约固设于连接件23的中央位置,其由向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弯曲形成较小长度的L字形辅助片25a及设置于辅助片25a末端下方以与地面接触的脚轮C2构成。
如图5所示,L型脚支架24支柱部24a的上端固设借以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的组装件28,其包括装设于支柱部24a外侧的上组装部26及装设于支柱部24a内侧并与连接片19连接的下组装部27。支柱部24a借由枢设于上组装部26及其内面边框21侧框部21b的枢销Ps相对侧框部21b可自由倾斜移动,且借由插设于侧框部21b及支柱部24a贯穿孔42、43内的定位销45防止第一脚架4A相对第一装载框3A倾斜移动。
如图6所示,枢接组件8包括两连接件29、连接于两连接件29之间的结合板30及护罩35。
连接件29借由枢销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位于第二端部S2两相向的两凸部21f间。
连接件29由水平底板29a及自底板29a两侧向上直立延设与侧框部凸部21f对应的两侧片29b构成,并形成向上开口槽,并于底板29a上形成前、后缺口29a1,以便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1侧框部21b的两凸部21f向垂直下方弯折。
护罩35呈具有朝下开口的槽型借以覆罩于连接件29上,以增加美观性及安全性。
如图1、图6所示,连接于两连接件29之间的结合板30固设于张开时可与地面接触的中央脚架7。中央脚架7由配置于结合板30两侧向下延设的两支柱32及连设于两支柱32底端沿平行于结合板30横向延设的脚架支框34构成。脚架支框34中央向上弯曲突出以形成隆起部33。如图6所示,支柱32上方内面固设为向前、后延伸且设有贯穿孔37b板状体的组装件36。
如图4所示,中央脚架7支柱32上组装件36前、后端分别借由第一、二连接片19A、19B与第一、二脚架4A、4B组装件36的下组装部27枢接。以使第一脚架4A、第一装载框3A、中央脚架7、第一连接片19A及第二脚架4B、第二装载框3B、中央脚架7、第二连接片19B分别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以使本发明自张开状态折叠至垂直的折叠装时,确保第一脚架4A、第二脚架4B及中央脚架7保持垂直方向。亦可只在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一侧单独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
拉起结构9为在减少中央脚架7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所形成角度方向附设的弹张弹簧、橡胶等弹张结构。
如图4所示,拉起结构9同时组装于第一、二床框体5A、5B上,其包括两滑轮11及分别受两滑轮11牵引的两拉起件12。
滑轮11装设第一、二装载框3A、3B靠近第二端部S2处并邻近中央脚架7位置上。
如图8所示,两滑轮11分别枢设第一、二装载框3A、3B补强件21a下侧的支撑件40上,借以隐藏于补强件21a槽部内。
如图3、图4所示,拉起件12包括绳索13及与绳索13连接的弹性件14。绳索13自由端固定于中央脚架7脚架支框34中央的隆起部33上且绕设于滑轮11上并受滑轮11牵引。弹性件14为连接并牵拉绳索13的螺旋弹簧、橡胶体等弹性件,弹性件14另一端固定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适当位置。
如图10所示,绳索13自由端借由为环首螺柱的组装件15及固定螺栓16固定于中央脚架7脚架支框34中央的隆起部33上。亦可以其他各种方式组装。且当两拉起件12固设于中央脚架7上时,其亦可仅穿过为环首螺栓的组装件15,而不固定于其上。亦可将绳索13自由端穿过为环首螺栓的组装件15后卷绕一圈以强化固定效果。
如图4所示,由于绳索13自由端组装于中央脚架7脚架支框34中央的隆起部33上,使滑轮11与绳索13所形成的角度θ在张开状态下侧视约呈30°~60°,较佳为40°~55°,最佳为45°。
如图9所示,由于两滑轮11隐藏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补强件21a槽部内,故绕过滑轮11后的绳索13段及与其连接的弹性件14亦隐藏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补强件21a槽部内,因此可增加美观。
本发明在进行折叠过程中,由于拉起结构9可提供往减少中间脚架7与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所形成角度α方向的垂直状态的弹张力,因此,只要轻微的力量即可完成折叠。但并不只限定于此种形态。再者,拉起结构9除可同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以同时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Ka、Kb外,亦可在仅于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上设置拉起结构9,以在第一装载框3A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Ka或在第二装载框3B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Kb。
如图1、图2、图11、图12所示,辅助框10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边框21位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后框部21c,借以装载部分寝具,其纵向长度L2为10cm~20cm,较佳为10cm以上,其宽度与第一装载框3A的宽度大约相同。辅助框10包括略呈矩形开口状外框10a、纵向固设于外框10a上的补强件10b及铺设于外框10a内的木床板10c。
外框10a由中空管材弯折而成,其形成开口端的头尾端E位于第一装载框3A边框21的后框部21c外侧,且借连接部50组设于后框部21c侧。辅助框10外框10a头尾端E外周设有扣止件65,并于头尾端E轴向设有插销螺孔63。
如图12、图13所示,连接部50包括由安装片51a及自安装片51a朝辅助框10方向延设的支持片51b构成的呈L字形的支持件51、螺丝60及阶梯枢销64。
支持片51b上设有贯穿孔52。
阶梯枢销64一端形成与支持片51b上贯穿孔52相对应以形成松配合的阶梯部64a。
辅助框10外框10a头尾端E与支持件51的支持片51b外面相对,支持件51的安装片51a借由与安装于第二装载框3B第一端部S1冂形框21d相同的螺丝60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边框21后框部21c上,借此,当不需要辅助框时,可将辅助框10与冂形框21d更换安装位置。支持片51b借由穿过其贯穿孔52并螺设于辅助框10头尾端E插销螺孔63内的阶梯枢销64与辅助框10枢接,以使辅助框10呈自由摆动形态组设于第一装载框3A的第一端部S1,本实施例的阶梯枢销64枢接的位置应令辅助框10呈水平状态时,其具有与第一装载框3A相同的高度。
扣止件65用于使张开状态下辅助框10保持水平状态,其包括固设于辅助框10外框10a上的扣止件插销65a及为形成于支持片51b上端缺口的限制件65b。
扣止件插销65a为呈L字形轴体,其一端固设于辅助框10外框10a上,其另一端弯折约90°向支持片51b上方延伸。
辅助框10呈张开状态的水平位置上时,扣止件插销65a与为形成于支持片51b上端缺口的限制件65b相抵。因此,在张开状态下辅助框10借由其本身重量及扣止件65保持水平状态。
如图1、图2、图3所示,于张开状态下辅助框10与第一装载框3A约同高且保持水平。如此借由第一、二装载框3A、3B及枢设定位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辅助框10,可形成比习知折叠床更长的床面。如此,如图4所示,即使使用所谓的增长型寝具m等,亦可利用辅助框10承接超出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部分寝具。因此,可防止寝具m滑落,亦可增加美观性及提高使用性。
再者由于辅助框10枢接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以可自由摆动,因此,如图14所示,第一、二装载框3A、3B呈折叠的垂直状态下,辅助框10可相对第一装载框3A形成弯折。特别是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自张开状态折叠成垂直状态时,较佳使辅助框10相对第一装载框3A形成可弯折成V字形。
例如,如图14中假想线所示,于折叠动作之际,辅助框10由于本身重量形成与第一装载框3A相同的接近垂直状态;进而,随着折叠动作的进行,辅助框10的一端抵接于第一脚架4AL型脚支架24的延长部24b;然后,随着折叠动作的继续进行,辅助框10则以阶梯枢销64为支点相对第一装载框3A形成弯折,从而可直立在第一脚架4AL型脚支架24的延长部24b上方。如此,第一脚架4A的L型脚支架24的延长部24b形成具有可使辅助框10弯折功效的抵接部55。此时,由于连接部50设在比第一脚架4AL型脚支架24更接近纵向中心线,故折叠时不会产生干扰。
如此,折叠之际,由于辅助框10一边抵接于抵接部55而弯折,因此在垂直状态下不会超出第一脚架3A的L型脚支架24的延长部24a。如此,可防止折叠高度的增加,且可折叠成更小型,因此具有更佳的收藏性。再者,亦无须特别操作动作,只要折叠动作即可弯折辅助框,因此可提高使用性。
再者将第一、二装载框3A、3B自垂直折叠状态张开成张开状态之际,当辅助框10离开第一脚架4AL型脚支架24延长部24b处的抵接部55时,由于其本身的重量,可形成以阶梯枢销64为中心转动,而于张开状态下再次保持水平。如此,使辅助框10形成水平状态之际,亦无须特别的操作动作,因此可提高使用性能。
再者,上述仅在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设置辅助框10;但亦可在第二装载框3B的第一端部S1设置辅助框10。
再者,例如,可在辅助框10上设置经常保持向水平状态方向弹张的弹簧。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实施例中,第一、二装载框3A、3B包含略呈矩形的边框21上一体装设于边框21床垫70。边框21包围的空间配设网目状网材,借以支持床垫70。
如图16、图17所示,装设于第一装载框3A的辅助框10为宽度与第一装载框3A大约相同、长度较短的为由木质材料制成的板状体。
借以将辅助框10连接于第一装载框3A后框部21c上的连接部50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后框部21c宽度方向两侧的两支持托架73及固设于辅助框10宽度方向两侧并以自由摆动枢设于支持托架73上的两摆动臂74。
支持托架系73为短小高度的直立管材,其下端设有与后框部21c上组装孔76相对应的组装孔75;支持托架73借由穿设于其及后框部21c组装孔76、75内的螺栓77与后框部21c固接为一体。因此,当不需要辅助框10时,可容易地将其拆下,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支持托架73亦可利用焊接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的后框部21c上。支持托架73上端设有中心线平行第一装载框3A宽度方向的枢接孔79,并于支持托架73上端部形成以枢接孔79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弧面731。
如图16所示,摆动臂74呈冂字形截面,其一端部对称设有具连接孔80并夹住支持托架73上端部两侧的左、右突出片82,并弯折设有抵接片85。
摆动臂74借由穿设于其连接孔80及支持托架73枢接孔79内的枢轴81枢设于支持托架73上端部;摆动臂74利用螺丝83固设于辅助框10上。
再者,当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展开状态时,且辅助框10呈水平状态下,摆动臂74上的抵接片85抵于支持托架73侧,借以确保辅助框10保持水平。再者两摆动臂74之间设有借以连接的连接件87,以提高其坚固性。
如图17所示,辅助框10于展开状态下可保持水平,形成与装设于第一装载框3A上床垫70上面大约相同的高度;且装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床垫70及辅助框10的上面形成比习知床更长且实际上连续的床面。再者在该形态下,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折叠成垂直状态时,如图14、图17的假想线所示,可往床垫70侧折叠,形成更小型予以收藏。而且于折叠之际,由于摆动臂74抵接片85沿着支持托架73上端部圆弧面731移动,因此,其折叠可更顺畅。
如图18所示,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包括第一床框体5A、第二床框体5B及辅助框10。
第一床框体5A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3A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第一脚架4A。
第二床框体5B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3B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3B第一端部S1的第二脚架4B。
第一、二装载框3A、3B与前述实施例大约相同。
第一脚架4A包含扶手90、由扶手90以平滑圆弧度向下方弯曲形成的臂体91及设置于臂体91底部的第一车轮92。臂体91一体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上,以将第一脚架4A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车轮92前端部设有滚轮。
当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张开或折叠之际,臂体91随第一装载框3A一体移动,而不会相对第一装载框3A转动。
第二脚架4B包含呈T字形脚架94及以纵长方向间隔设置于呈T字形脚架94上的两个滚轮95。第二脚架4B以插销Ps2枢设于第二装载框3B,从而可相对第二装载框3B自由转动。因此,如图19、图20所示,当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1张开或折叠之际,第二脚架4B可相对第二装载框3B转动,以折叠形成垂直状态。
如图21所示,辅助框10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其为由两个连接部50及连接框99装着于第一装载框3A的后框部21c。
如图21所示,连接部50包含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的后框部21c的支持托架73及摆动臂74。
支持托架73为由水平部73a及与水平部73a一体形成的垂直部73b构成的L字形管材,水平部73a的一端固设于第一装载框3A的后框部21c上。
摆动臂74呈形成向下方开口的冂形截面,摆动臂74一端转动枢设于支持托架73垂直部73b的上端部,且借由扣止件呈如图18所示的水平状态,以确保辅助框10不会更向下方转动,并借由摆动臂74使辅助框10可向上扳起折叠,因此使本发明于收藏时具有更小型化的功效;摆动臂74另一端借由连接框99固设于辅助框10上。
再者,如图20所示,本发明折叠成垂直状态下时,设置于第一脚架4A的第一车轮92离开地面F,因此,第一装载框3A设有辅助车轮100,其可于折叠成垂直状态下与地面F接触,借以支持第一装载框3A。借由辅助车轮100可使折叠更顺畅,且可使本发明于折叠状态下沿着地面F的滑行更具安定性。
如图21所示,辅助车轮100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辅助车轮100由支持杆101架设于一对支持托架73之间的连接材102上。本发明张开状态下,辅助车轮100全部或部分由辅助框10遮盖,因此,很难从外部看到辅助车轮100,避免因从外部看到辅助车轮100而低底整体美观性的缺陷,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的整体美观性。
本发明具辅助框的折叠床系在至少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连设辅助框;辅助框在张开状态下呈与第一装载框同高且保持水平状态,借以承接超出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的部分寝具,因此,可确保较长的床面。因此,可适用于身高较高的使用者,且即使使用所谓增长型寝具,亦可防止寝具的滑落,以提高使用性能。再者,于垂直状态下,辅助框可相对第一装载框形成弯折,因此,本发明确实具有可减少收藏高度,且将其折叠成更小型的功效。
再者,第一、二装载框自张开状态折叠至垂直折叠状态之际,由于只要折叠动作即可将辅助框相对第一装载框弯折成V字形,无须特别的操作动作,因此本发明确实具有提高使用性能的功效。
再者,第一、二装载框折叠成垂直折叠状态之际,第一脚架L型脚支架的延长部上的抵接部可抵接并弯折辅助框,且由于张开操作而可使辅助框张开形成水平状态,因此,本发明确实具有可提高使用性能的功效。
再者,本发明可由辅助框覆盖而遮掩有损美观性的辅助车轮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因此,本发明确实可提高整体美观性的功效。
权利要求
1.一种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它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借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或张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枢设借以装载部分寝具且保持水平的辅助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装载框及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皆以连接部枢设借以装载部分寝具且保持水平的辅助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框包含略呈矩形开口状以形成位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头尾端的外框;连接部包括支持件及阶梯枢销;支持件呈L字形,其由安装片及自安装片朝辅助框方向延设的支持片构成;阶梯枢销一端形成与支持片上贯穿孔相对应以形成松配合的阶梯部;支持件以安装片固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辅助框外框头尾端与支持件的支持片外面相对,并以阶梯枢销呈自由摆动形态枢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并与第一或二装载框同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框外框与连接部之间设有用于使张开状态下辅助框保持水平状态的扣止件;扣止件包括固设于辅助框外框上的扣止件插销及为形成于支持片上端缺口的限制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部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连接点较第一或第二脚架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枢接点接近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纵向中心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第一或第二脚架形成具有折叠时抵接并使辅助框相对第一或第二装载框弯折成V字形及张开时使辅助框形成水平状态的抵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框为宽度与第一装载框大约相同、长度较短的板状体;连接部包括固设于第一装载框后框部宽度方向两侧的两支持托架及固设于辅助框宽度方向两侧并以自由摆动枢设于支持托架上的两摆动臂;辅助框于展开状态下可保持水平,形成与装设于第一或第二装载框上床垫上面大约相同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持托架系为短小高度并以下端焊接于第一装载框后框部的直立管材;支持托架上端设有中心线平行第一装载框宽度方向的枢接孔;摆动臂呈冂字形截面,其一端部对称设有具连接孔并夹住支持托架上端部两侧的左、右突出片;摆动臂借由穿设于其连接孔及支持托架枢接孔内的枢轴枢设于支持托架上端部;摆动臂利用螺丝固设于辅助框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持托架系为短小高度的直立管材,其下端设有与后框部上组装孔相对应的组装孔;支持托架借由穿设于其及后框部组装孔内的螺栓与后框部固接为一体;支持托架上端设有中心线平行第一装载框宽度方向的枢接孔;摆动臂呈冂字形截面,其一端部对称设有具连接孔并夹住支持托架上端部两侧的左、右突出片;摆动臂借由穿设于其连接孔及支持托架枢接孔内的枢轴枢设于支持托架上端部;摆动臂利用螺丝固设于辅助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于支持托架上端部形成以枢接孔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弧面;摆动臂弯折设有展开时与支持托架侧相抵、折叠过程中与支持托架圆弧面移动的抵接片。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于支持托架上端部形成以枢接孔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弧面;摆动臂弯折设有展开时与支持托架侧相抵、折叠过程中与支持托架圆弧面移动的抵接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脚架包含扶手、由扶手向下方弯曲形成的臂体及设置于臂体底部的第一车轮;臂体一体固设于第一装载框上,以将第一脚架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第二脚架包含呈T字形脚架及以纵长方向间隔设置于呈T字形脚架上的两个滚轮;第二脚架以插销枢设于第二装载框。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部包含支持托架及摆动臂;支持托架为由水平部及与水平部一体形成的垂直部构成的L字形管材,水平部的一端固设于第一装载框的后框部上;摆动臂一端转动枢设于支持托架垂直部的上端部,摆动臂另一端固设于辅助框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辅助框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设有于折叠成垂直状态下与地面接触的辅助车轮;辅助车轮由支持杆架设于一对支持托架之间的连接材上。
全文摘要
一种具辅助框的折叠床。为提供一种适用增长寝具、确保获得较长床面、减低收藏高度、达小型化的折叠床,提出本发明,它包括第一、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拉起结构;第一、二床框体分别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二脚架;枢接组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借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在拉起结构作用下于呈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接近而形成倒V字形垂直状态之间选择形成折叠或张开;第一或第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枢设借以装载部分寝具且保持水平的辅助框。
文档编号A47C17/00GK1518926SQ20031011853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9日
发明者原岛彻 申请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