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069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折叠床,特别是一种电动折叠床。
背景技术
如图40所示,习知的折叠床a’连接大约为折叠床一半长度的第一床框体b1’及第二床框体b2’,以可自由折叠。
第一床框体b1’包括装载矩形寝具半体m1’的第一装载框c1’及固设于第一装载框c1’第一端部的第一脚架d1’。
第二床框体b2’包括装载矩形寝具半体m2’的第二装载框c2’及以枢销Ps’枢设于第二装载框c2’第一端部的第二脚架d2’。以使第二脚架d2’可相对第二装载框c2’自由倾斜摆动。
折叠床a’利用具中央脚架f’的连接件e’连接第一、二装载框c1’、c2’的第二端部。即第一装载框c1’的第二端部系以与折叠床a’纵长方向形成直角的第一水平轴P1’连接在连接件e’的一端;第二装载框c2’的第二端部系以与第一水平轴P1’在折叠床a’纵长方向间隔一段距离配置的第二水平轴P2’连接在连接件e’的另一端。
第一、二脚架d1’、d2’形成具脚轮k’的移动部。
如图40中虚线所示,第一、二脚架d1’、d2’往相互接近的方向折叠;如图41所示,便可将其折叠成倒V字形的垂直状态。
再者,由于折叠床的重量而使其具有形成水平线开倾向,因此,从张开状态折叠至倒V字形时需较大的上拉力道。因此,折叠床在水平线开状态下,可选择将装设有拉张弹簧的两拉张件w’分别设置在中央脚架f’下端与第一、二装载框c1’、c2’一端间,以共同形成拉起结构g’,供维持第一、二床框体b1’、b2’往垂直状态弹张。
但是,如此的折叠床中,虽说可借由拉起结构g’以辅助折叠时的操作力,但对小孩或年长者等缺乏腕力时,依然需要较大的力量,而存在操作性不佳的缺点。因此,期待能更提高使用上的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张开折叠、减轻劳力、提高使用性能的电动折叠床。
本发明本发明包括第一床框体、第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驱动机构;第一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脚架;第二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二脚架;枢接组件枢接于第一、二床框体的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呈张开状态或第一、二脚架相接近而使第一、二装载框形成倒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之间,借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形成折叠或张开。
其中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机及连设于电动机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之间借以使第一、二装载框以第一、二枢销为中心转动的传动结构。
传动结构包括移动部及第一、二连接片;移动部设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并由电动机驱动移动;第一、二连接片的一端分别以轴心平行于第一、二枢销的枢销与移动部枢接,其另一端分别以轴心平行于第一、二枢销的枢销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枢接;且令枢设于第一、二连接片与第一、二装载框的两枢销之间的距离大于枢设于枢接组件与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二枢销之间的距离。
移动部在第一装载框与第二装载框之间垂直移动。
移动部设有螺母;电动机与移动部之间设有与移动部上螺母螺接的滚珠螺杆。
枢接组件包括两连接件、连接于两连接件之间的结合板及中央脚架;连接件借由第一、二枢销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并位于第二端部两相向的两端部间;结合板固设于张开时可与地面接触的中央脚架;移动部设置于结合板与中央脚架之间。
第一装载框及第二装载框在两连接件之间与结合板形成可自由折叠张开的动作。
驱动机构设有检测张开、折叠状态的检测器及借由检测器的检测信号使电动机停止的控制部。
驱动机构设有监视电动机电流值的电流检测器及借由电流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电动机的控制部,借以作为电流值超过一定值以上使电动机停止的安全装置。
驱动机构包含引动器及绳状体;引动器设有可自由伸缩的连杆;绳状体可使第一、二装载框以枢销为中心转动。
引动器的连杆为沿床宽方向伸缩的方向配置;绳状体包括第一绳状部及第二绳状部;第一、二绳状体的一端与连杆连接;第一、二绳状体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连接。
引动器的连杆为沿床纵长方向伸缩的方向配置,且朝向结合板侧;绳状体包括第一绳状部及第二绳状部;第一、二绳状部的一端与连杆连接,第一、二绳状部的另一端与枢接组件连接。
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及齿轮传动结构;齿轮传动结构可借由电动机驱动使第一、二装载框以枢销为中心转动。
齿轮传动结构包含由电动机驱动并与枢销垂直的蜗杆及设置于蜗杆两侧并与蜗杆啮合的第一、二蜗轮;第一、二蜗轮的旋转轴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的枢销固定连接。
齿轮传动结构为相互啮合的第一、二圆柱齿轮;第一、二圆柱齿轮的旋转轴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的枢销固定连接。
驱动机构包括引动器、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引动器垂直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并固定装设于枢接组件上,其具有朝下自由伸缩的连杆;引动器连杆的前端与第一、二连接杆的下端枢接,第一、二连接杆为以相反的方向朝斜上方延伸,且其上端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枢接。
驱动机构为具伸缩杆及电动机的引动器;引动器以伸缩杆前端借枢销与第二装载框第二端部枢接,其另一端以枢销枢设于枢接组件上。
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及传动结构;传动结构借由电动机的驱动而使第一、二装载框以第一、二枢销为旋转中心转动;传动结构包括直接与电动机连接的卷绕件、第一、二绳索及导引第一、二绳索的导引部;第一、二绳索的一端固设并卷绕于卷绕件上,其另一端则分别固设于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二端部。
由于本发明包括第一床框体、第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驱动机构;第一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脚架;第二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二脚架;枢接组件枢接于第一、二床框体的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呈张开状态或第一、二脚架相接近而使第一、二装载框形成倒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之间,借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形成折叠或张开。当欲折叠时,操作驱动机构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借由枢接组件朝折叠方向转动时,并可使第一、二脚架相对第一、二装载框枢转并相接近;以第一、二装载框折叠成相互平行且垂直的折叠状态;反之,当欲自垂直的折叠状态张开时,控制驱动机构朝反方向动作,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朝张开方向转动;且令第一、二脚架相对第一、二装载框枢转并相远离呈张开状态;即借由驱动机构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完成折叠、张开动作,从而使其折叠、张开动作时无须人力,而仅需借由操作驱动机构即可自动进行。因此可大大地减轻习知用手操作的劳力,且即使是年长者或小孩等腕力较弱者亦可轻易地操作,以进一步提高使用性能。不仅自动化张开折叠、减轻劳力,而且提高使用性能,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立体图(张开状态)。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张开状态)。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4、为本发明第一(二)装载框与脚架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二装载框与枢接组件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张开状态下驱动机构动作示意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张开状态下驱动机构动作示意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折叠状态下驱动机构动作示意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折叠状态)。
图1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第二脚架被锁固时的折叠状态)。
图12、为图11中滚轮结构示意立体图(以滚轮承接部锁固滚轮)。
图13、为图11中滚轮结构示意立体图(以移动把手切换锁固滚轮)。
图14、为本发明第一、二连接片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15、为本发明滑动桌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二连接片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结合板变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结合板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形成可自由折叠张开的连接)。
图19、为本发明驱动器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结合板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形成可自由折叠张开的连接)。
图20、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侧视图(具伸缩杆驱动机构)。
图2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以卷绕件及绳索传动的驱动机构)。
图2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倾斜连接件的枢接组件)。
图2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弯曲状第一、二连接片的驱动机构)。
图24、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弯曲状第一、二连接片的驱动机构)。
图25、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立体图(具沿床宽方向设置的引动器及绳状体的驱动机构)。
图26、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立体图(具沿床纵长方向设置的引动器及绳状体的驱动机构)。
图27、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具沿床纵长方向设置的引动器及绳状体的驱动机构)。
图28、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立体图(传动结构为蜗杆、蜗轮传动)。
图29、为图28中轴承金属件、结合板、装着片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0、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侧视图(传动结构为蜗杆、蜗轮传动)。
图31、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驱动机构传动结构为蜗杆、蜗轮传动)。
图32、为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驱动机构传动结构为蜗杆、蜗轮传动)。
图33、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立体图(传动结构为齿轮传动)。
图34、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侧视图(传动结构为齿轮传动)。
图35、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驱动机构传动结构为齿轮传动)。
图36、为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驱动机构传动结构为齿轮传动)。
图37、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结构示意侧视图(具有引动器及第一、二连接杆)。
图38、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驱动机构具有引动器及第一、二连接杆)。
图39、为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驱动机构具有引动器及第一、二连接杆)。
图40、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侧视图(张开状态)。
图41、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包括第一床框体5A、第二床框体5B、枢接组件8及驱动机构9。
第一床框体5A包括装载寝具2A的第一装载框3A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第一脚架4A。第二床框体5B包括装载寝具2B的第二装载框3B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3B第一端部S1的第二脚架4B。
枢接组件8枢接于第一、二床框体5A、5B的第一、二装载框3A、3B相向的第二端部S2。如图3、图10、图11所示,借由枢接组件8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选择呈张开状态或第一、二脚架4A、4B相接近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倒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
驱动机构9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之间,借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折叠、张开。
如图2所示,第一、二装载框3A、3B具有由中空管材制成略呈矩形状或弯折成冂形边框20、配置于边框20内部的为木板材的补强件组21及配置于边框20中空处呈格子状衬底用的网片22。
补强件组21包括沿纵向方向设置的纵补强件21a、21b、21c及沿横向方向设置的横补强件21d、21e。如此,如图3所示,便可将为床垫等寝具2A、2B分别装载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
第一装载框3A可支持使用者的上半身,且其第一端部S1固设床头板20a。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第一端部S1的第一脚架4A系枢设于边框20侧框部20b以可相对边框20自由摆动。
设置于第二装载框3B第二脚架4B枢设于边框20内纵补强件21a上。如此,便如图2所示,两第一脚架4A之间的宽度大于两第二脚架4B之间的宽度,借以有效防止第一、二脚架4A、4B在垂直状态下碰撞。
如图1所示,第一、二脚架4A、4B分别包括略呈倒T字的左、右支脚框23及位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下方沿床宽方向延伸以连接左、右支脚框23的连接件24。
左、右支脚框23包括垂直向下延设的支柱部23a、自支柱部23a底端几乎呈水平方向延设的水平部23b及枢设于水平部23b两端借以与地面接触的脚轮23c。
如图4所示,左、右支脚框23以组装件28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边框20侧框部20b(边框20内纵补强件21a),其呈由基部28a及自基部28a弯折延设的侧片28b构成的L形。基部28a向横向延伸且由螺栓26固设于支柱部23a,侧片28b系面向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边框20侧框部20b(边框20内纵补强件21a)延伸,并借由枢接销Ps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边框20侧框部20b(边框20内纵补强件21a)上。
如图5所示,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0侧框部20b位于第二端部S2两相向的两端部间形成间隙,并借由枢接组件8枢接。
枢接组件8包括两连接件29及连接于两连接件29之间的结合板30。连接件29借由第一、二枢销P1、P2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0侧框部20b位于第二端部S2两相向的两端部20be间。枢销P1、P2较佳设在比枢接脚架的枢接销Ps高度方向上更上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连接件29由水平底板29a及自底板29a两侧向上直立延设两侧片29b构成,并形成向上开口槽,并于底板29a上形成前、后缺口29c,以便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0侧框部20b的两端部20be向垂直下方弯折。
图5所示,结合板30固设于张开时可与地面接触的中央脚架7。中央脚架7系由配置于结合板30两侧向下延设的两支柱32及连设于两支柱32底端沿平行于结合板30横向延设的脚架支框34构成。如此,第一、二装载框3A、3B便构成分别以第一、二枢销P1、P2为枢轴在如图3所示的张开状态至如图10或图11所示的折叠状态之间自由张开、折叠的枢接连接。
如图1、图6、图7、图8所示,驱动机构9包括连设减速器G的电动机10、与电动机10电气连接的控制器CL、连设于减速器G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之间的传动结构11及第一、二检测器D1、D2。
电动机10可选择利用直流电动机,且可由控制器CL供给电力。减速器G系为蜗轮蜗杆减速器,借以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及自锁功能。
控制器CL包含变压器及进行电动机10控制的控制结构,且设有可远距离操作用的遥控结构40及装设有AC电源线。
电动机10、减速器G及控制器CL为固设于中央脚架7的脚架支框34上,最佳位于脚架支框34大约中央的位置,且可与脚架支框34一体上下移动。
传动结构11包括与减速器1G连接的滚珠螺杆12、与滚珠螺杆12螺接的移动部14、固设于枢接组件8结合板30上的轴承枢座38、两第一连接片L1及两第二连接片L2。
滚珠螺杆12垂直延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其顶端枢设于轴承枢座38上,其下端支持于由螺旋轴及螺旋轮构成的减速器G上,并经减速器G由电动机10驱动。减速器G固设于中央脚架7的支持框部,例如,较佳可使滚球螺杆12位于床宽方向近中央的位置。
移动部14由与滚珠螺杆12螺接且内含滚珠的螺母14A及自螺母14A向左右两侧延设的基板14B构成,且设置于结合板30与中央脚架7之间。移动部14借由螺设于滚珠螺杆12上的螺母14A沿滚珠螺杆12上、下移动。
如图8所示,基板14B略呈沿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板件,其四角落设有四个分别位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侧左右的包括两第一、二轮毂部39A、39B的轮毂部39,两第一、二轮毂部39A、39B具有分别供左右方向轴心贯穿的安装孔。且如图6、图8所示,令两第一轮毂部39A左右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第二轮毂部39B左右端面之间的距离,借以防止两第一连接片L1与两第二连接片L2碰撞。
第一、二连接片L1、L2为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体,亦可为中空管材,借以提高第一、二连接片L1、L2的刚度且具减轻重量的功效。
如图7、图8所示,两第一连接片L1的两端分别借套设垫圈的枢销P3、P4与移动部14基板14B上两第二轮毂部39B及第一装载框3A第二端部S2的纵补强件21c枢接。
两第二连接片L2的两端分别借套设垫圈的枢销P5、P6与移动部14基板14B上两第一轮毂部39A及第二装载框3B第二端部S2的纵补强件21c枢接。如此,如图7所示,使第一、二连接片L1、L2呈X字形的交叉状配置,且令枢设于第一、二连接片L1、L2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两枢销P5、P6之间的距离大于枢设于枢接组件8两连接件29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第一、二枢销P1、P2之间的距离。
亦可如图14所示,两第一连接片L1的两端分别借套设垫圈的枢销P5、P4与移动部14基板14B上两第一轮毂部39A及第一装载框3A第二端部S2的纵补强件21c枢接。
两第二连接片L2的两端分别借套设垫圈的枢销P3、P6与移动部14基板14B上两第二轮毂部39B及第二装载框3B第二端部S2的纵补强件21c枢接,以使第一、二连接片L1、L2呈八字形配置。
各枢销P4、P5、P3、P6轴心呈平行于床宽方向状态设置。各枢销P4、P5、P3、P6一端形成设有梯螺纹的平滑圆筒轴部。
再者,较佳亦可使第一脚架4A或第二脚架4B被锁固(包含避免相对地面形成滑动)。例如,如图11所示,第二脚架4B被锁固。此时,于折叠或张开之际,由于仅第一脚架4A能滑动,因此可防止折叠或张开电动折叠床1时的摇晃问题等。再者,亦可选择将第一脚架4A或第二脚架4B固定于地面。
用于锁固第一脚架4A或第二脚架4B的技术手段并无特别限制,但如图12所示,可利用装载滚轮23c的滚轮承接部r。滚轮承接部r设有具筒底的承接筒部r1及设置于承接筒部r1周围的凸缘r2。滚轮承接部r为由橡胶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承接筒部r1及凸缘r2有利于以较大的面积与地面接触,以确保较大的摩擦力。如此,可使被装载于承接筒部r1的滚轮23c形成锁固于地面的状态。
如图13所示,亦可于滚轮23c上采用锁固结构,其可借由移动把手23c1切换对滚轮23c的锁固状态。
如图6所示,第一检测器D1由固设于中央脚架7的脚架支框34上的限位开关等接触开关构成,其具有随时朝地面突出弹张的检测轴t1,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呈张开状态脚架支框34与地面接触时,令检测轴t1抵压地面,借以检测本发明张开状态。
第二测器D2由固设于减速器G上的接触开关构成,其具有随时朝上方突出弹张的检测轴t2。如图9、图10所示,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呈折叠状态下检测轴t2借由抵接于移动部14基板114B下面而被压按,借以检测本发明折叠状态。
当欲折叠时,如图7所示,可选择借由操作遥控结构40控制电动机10自张开状态朝所预定的方向转动,电动机10经减速器G驱动滚珠螺杆12转动,以带动螺设于其上的移动部14螺母14A沿滚珠螺杆12向下方移动,并经两端分别与移动部14基板14B及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枢接的第一、二连接片L1、L2驱动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为第一、二枢销P1、P2为中心朝折叠方向转动;如图10所示,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朝折叠方向转动时,使可使第一、二脚架4A、4B相对第一、二装载框3A、3B枢转并相接近;如图9、图10所示,当第一、二装载框3A、3B折叠成相互平行且垂直的折叠状态时,第一、二脚架4A、4B呈重合状态。
反之,当欲自垂直的折叠状态张开时,借由操作遥控结构40控制电动机10朝反方向转动,电动机10经减速器G驱动滚珠螺杆12反向转动,以带动螺设于其上的移动部14螺母14A沿滚珠螺杆12向上方移动,并经两端分别与移动部14基板14B及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1S2枢接的第一、二连接片L1、L2驱动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为第一、二枢销P1、P2为中心朝张开方向转动;且令第一、二脚架4A、4B相对第一、二装载框3A、3B枢转并相远离呈张开状态。特别是自垂直状态往张开状态张开之际,将两第一、二连接片L1、L2呈X字形的交叉状配置,以确保第一、二连接片L1、L2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形成最大的角度θ。因此,可令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第一、二枢销P1、P2为旋转中心张开的张开力Fsinθ变大。此乃有助于使电动机10更小型化,且有助于降低电力消耗。
当折叠或张开第一、二装载框3A、3B时,第一、二检测器D1、D2的检测信号系被输入控制器CL的控制部。当来自第一、二检测器D1、D2的信号被输入之际,控制部使电动机10停止,并经传动结构11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停止转动。
再者在张开状态下,即使电动机10停止,第一、二装载框3A、3B亦将因自身的重量而维持张开状态。再者可选择借由第一、二装载框3A、3B边框20侧框部20b的端部20be抵接连接件29底板29a上面,从而达到机械性防止超过范围的张开。
再者,由于移动部14由滚珠螺杆12而与为蜗轮蜗杆减速器的减速器G连接,因此,具有自锁性能,故于折叠状态下电动机10停止时,第一、二装载框3A、3B欲使减速器G转动则需要非常大的力矩而实际上可维持锁固垂直状态。
再者,第一、二检测器D1、D2皆由机械式接触开关构成,但亦可使用非接触式检测器。
再者,较佳可设置监视电动机10电流值的电流检测器,以使其输出功率输入控制部,借以检测电流值变化,在控制部中,例如电流值超过一定值以上而使电动机10停止。此时,除了可不用设置开关之外,当负荷值过大动作时,亦可使电动机10停止,因此,由于最佳电流值设定,可作为所谓的安全装置使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设有可供第一、二装载框3A、3B完成折叠、张开动作的驱动机构9,从而使其折叠、张开动作时无须人力,而仅需借由使用者操作遥控结构40即可自动进行。因此可大大地减轻习知用手操作的劳力,且即使是年长者或小孩等腕力较弱者亦可轻易地操作,以进一步提高使用性能。
再者如图1、图15所示,于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的床头板20a上设有滑动桌45。
滑动桌45由滑动扣止于床头板20a上端部的扣止部45a及自扣止部45a水平延设的载物部45b构成。滑动桌45借由其扣止于床头板20a上端部的扣止部45a沿床头板20a横向自由滑动。
扣止部45a由竖向并面向床头板20a背面的背板片46、由背板片26顶边水平延设的连接片48及由连接片48侧边竖向朝下延设并面向床头板20a正面的表板片47构成。
载物部45b为平坦的阶梯板,但亦可使用设置口袋部或凹部等以形成物品定位。如此,滑动桌45可于床头板20a上自由滑动,且亦可设置于自己喜好的位置,并可于其上放置眼镜、时钟等小东西,因此,具有整理床边小物品的功效。不需使用时,可轻易地将其自床头板20a上取下,以进一步提高茯使用性能。再者如图12所示,载物部45b周围凸设借以防止物品掉落的周围壁45b1及铺设为摩擦系数较大材料借以减缓物品滑动的止滑部45b2。如图3所示,载物部45b的底部设置于比床垫等寝具2A、2B上面较高的位置。
如图16所示,第一、二连接片L1、L2的另一端侧以为中空管材的轴套42、43连接,其两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螺母42a、43a。左右第一、二连接片L1、L2借同阶梯状枢销的螺纹部与螺母42a、43a螺接,且以平滑的轴部插设于第一、二连接片L1、L2及纵补强件21c贯穿孔内,借以枢接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再者,由于左右第一、二连接片L1、L2于横向互相错开位置,因此,可防止相互干涉。因此,第一、二连接片L1、L2为相同结构件,故可更进一步提高生产性。
但是,将如图1、图2、图3所示的电动折叠床1由水平张开状态形成折叠时,如图7所示,移动部14为沿着滚珠螺杆12向下方移动。当移动部14往下方移动时,第一、二装载框3A、3B亦同步使第一、二脚架4A、4B相对地往中间脚架7形成逐渐接近的移动,因此需要非常大的力量。特别是在折叠初期,由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几乎位于与第一、二脚架4A、4B垂直的位置,因耗力程度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相对滚珠螺杆12而言,作为移动部14下降时的反作用力产生向上的力量将结合板30强力往上推。如此,假如结合板30的刚度较小时,其将产生较大的变形,且亦可能造成连接件29的位置移位,因此,容易使折叠动作变得不顺畅。
为了使折叠动作顺畅,如图18、图19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实施例与图1、图2、图3、图6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为第一装载框3A及第二装载框3B可在电动折叠床1两侧的连接件29之间与结合板30形成可自由折叠张开的动作。
第一装载框3A第二端部1S2的横补强件21d上一体形成几乎位于宽度方向中间位置的第一突出片21da,第一突出片21da向结合板30侧突出且具较短长度。第二装载框3B第二端部S2的横补强件21d上一体形成与第一突出片21da位置相对应的第二突出片21db,第二突出片21db向结合板30侧突出且具较短长度。
结合板30上设有第一连接件J1及第二连接件J2。第一、二连接件J1、J2为由底部具开口的槽沟型钢构成。第一连接件J1为从结合板30向第一装载框3A侧延伸,其上槽沟供第一突出片21da嵌入,并利用枢销P10形成可自由转动的枢接,以构成连接部。同理,第二连接件J2为从结合板30向第二装载框3B侧延伸,其上槽沟供第二突出片21db嵌入,并利用枢销P11形成可自由转动的枢接,以构成连接部。再者滚珠螺杆12的上端部为可自由转动枢接第一、二连接件J1、J2之间。
如图18、图19所示,枢销P10为与枢设在连接件29与第一装载框3A的枢销P1具有实质上相同的轴中心线PL1。同理枢销P11为与枢设在连接件29与第二装载框3B的枢销P2具有实质上相同的轴中心线PL2。因此,第一装载框3A与结合板30的连接及第二装载框3B与结合板30的连接将不会影响第一装载框3A与第二装载框3B的折叠张开的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装载框3A与第二装载框3B为在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两侧连接件29之间(本实施例中为床宽方向的中间部)与结合板30连接形成可自由折叠张开的动作,因此,可提高结合板30的耐受性。如此,于折叠时,即使结合板30被滚珠螺杆12往上推压,其亦可抑止结合板30实质上的变形,从而可获得顺畅的折叠动作。在本实施例中,其较佳为在滚珠螺杆12与床宽方向的相同位置设置连接部,但亦可在其他位置设置,再者亦可分别在结合板30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设置两个以上的连接部。
如图20所示,驱动机构9a为具伸缩杆49及电动机的引动器50。引动器50以伸缩杆49前端借枢销P9与第二装载框3B第二端部S2枢接,其另一端以枢销P10枢设于中央脚架7上。动作时,借由电动机驱动伸缩杆49伸缩,借以使第二装载框3B折叠或张开。再者,就第一装载框3A而言,亦可采用相同的结构。再者引动器50亦可采用油压式或气压式。
如图21所示,驱动机构9b包括电动机10及传动结构11b。传动结构11b系借由电动机10的驱动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第一、二枢销P1、P2为旋转中心转动。传动结构11b包括卷绕件53、导引部52、第一绳索51A及第二绳索51B。
卷绕件53可直接与电动机10连接。第一、二绳索51A、51B的一端系固设并卷绕于卷绕件53上,其另一端则分别固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第二端部S2。而且,由于电动机10往预定方向转动以驱动卷绕件53转动借以卷绕第一、二绳索51A、51B,则可令第一、二装载框3A、3B依图示的假想线所示的方向折叠。反之,当电动机10往相反方向转动时,则借由第一、二装载框3A、3B在本身重量作用下张开;亦可借由本身重量与设置的弹簧一起弹张。并借由导引部52导引第一、二绳索51A、51B。
如图22所示,第一、二装载框3A、3B为由形成枢接轴的枢销Px枢接。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分别向下方倾斜延设借为枢接轴的枢销Px枢接的第一、二连接件R1、R2。
如图23所示,第一、二连接片L1、L2系以钢管等硬度较高的材料构成,且于张开状态下,于第二连接片L2上设有防止与第二轮毂部39B碰撞的缺口60。如图24所示,第一、二连接片L1、L2呈弯曲状,借以防止与第一、二轮毂部39A、39B碰撞。
如图25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实施例中,驱动机构9c包含引动器70及绳状体73。引动器70设有可自由伸缩的连杆71,而绳状体73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枢销P1、P2为中心转动。
引动器70可选择使用电动汽缸,其包含本体筒部72及连杆71。本体筒体72内建电动机;连杆71借由内建电动机的本体筒部72的驱动,而可从本体筒部72的一端侧形成伸缩。在本实施例中,引动器70的连杆71为沿床宽方向伸缩的方向配置,且引动器70的本体筒部72为借由装着片75枢接在呈圆形截面的结合板30上。如此,可使引动器70设在结合板30的下方,而从外部将不会看到引动器70。再者,引动器70的连杆71前端与绳状体73连接。
绳状体73较佳选择采用可自由弯曲且具一定强度的金属钢索或外面包覆树脂等的钢索。于张开状态下,绳状体73包括第一绳状部73A及第二绳状部73B。
第一绳状部73A的一端侧连接连杆71,其另一端73a与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的绳状体装着部76A连接。第一绳状部73A的另一端为从绳状体装着部76A向斜下方延伸(从床侧面看),当卷绕过旋转轴心与床宽方向平行的第一下侧滑轮77A后,形成几乎垂直的向上直立。接着,再卷绕过旋转轴心与床纵长方向平行的第一上侧滑轮78A后,变换成与床宽方向平行的方向而与连杆71连接。
第二绳状部73B的一端与连杆71连接,且其另一端73b与设置在第二装载框3B的绳状体装着部76B连接。第二绳状部73B的另一端为从绳状体装着部76B向斜下方延伸(从床侧面看),当卷绕过与第一下侧滑轮77A同轴设置的第二下侧滑轮77B后,形成几乎垂直的向上直立。接着,再卷绕过与第一上侧滑轮78A同轴设置的第二上侧滑轮78B后,变换成与床宽方向平行的方向而与连杆7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绳状体73为第一、二绳状部73A、73B在一端侧连接,且松动地穿过连杆71前端的贯穿孔的一条绳状体构成,但其亦可分别采用独立的绳状体。再者,第一、二下侧滑轮77A、77B及第一、二上测滑轮78A、78B分别被固设中央脚架7或结合板30上。再者,各绳状体装着部76A、76B为分别从结合板30朝床纵长相隔相同距离及相同高度的位置设置。
再者,本实施例设有弹簧件79,借以使第一、二装载3A、3B保持向水平张开方向弹张。弹簧件79可选择使用装着在结合板30上的扭转线圈弹簧80。于本实施例中,扭转线圈弹簧80可设在床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及两侧的三处。
扭转线圈弹簧80包括线圈部80a及从线圈部80a两端突出的一对臂部80b。线圈部80a套入结合板30,而一对臂部80b分别嵌合在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横条材21d的下面。此时,一对臂部80b为在使线圈部80a向卷入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嵌合在横条材21d的下面。如此,扭转线圈弹簧80将产生复原扭矩(力量),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弹张保持水平张开的状态,但是限制第一、二装载框3A、3B往水平以上的张开。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为借由使引动器70的连杆71伸长,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保持水平状态。另一方面,借由引动器70的连杆71缩短,绳状体73将产生对抗弹簧件79的弹张力量,从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相互靠近,以折叠形成倒立V字形的垂直状态。接着,借由使连杆71从缩短状态伸长,由弹簧件79的弹张力而再次使本发明变换成张开状态。
引动器70连杆71的伸缩,亦可利用遥控器进行。再者,弹簧件79除了扭转线圈弹簧80外,亦可使用拉张弹簧。
如图26、图27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实施例中,驱动机构9d包含引动器70及绳状体73。引动器70设有可自由伸缩的连杆71,而绳状体73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枢销P1、P2为中心转动。
引动器70可选择使用电动汽缸,其包含本体筒部72及连杆71。本体筒体72内建电动机;连杆71借由内建电动机的本体筒部72的驱动,而可从本体筒部72的一端侧形成伸缩。在本实施例中,引动器70的连杆71为沿床纵长方向伸缩的方向配置,且朝向结合板30侧;引动器70的本体筒部72枢接在第二装载框3B的后端框21f上。引动器70的连杆71前端与绳状体73连接。
绳状体73较佳选择采用可自由弯曲且具一定强度的金属钢索或外面包覆树脂等的钢索。于张开状态下,绳状体73包括第一绳状部73A及第二绳状部73B。
第一绳状部73A的一端与连杆71连接,其另一端73a与设置于中央脚架7上的绳状体装着部81连接。第一绳状部73A为从绳状体装着部81向第一装载框3A侧斜上方延伸(从床侧面看),当卷绕过枢设在第一装载框3A且旋转轴心与床宽方向平行的第一滑轮82A后,再向中央脚架7侧延伸。接着,再卷绕过枢设在结合板下面的第二滑轮83A及在床纵长方向相邻接的第三滑轮83B的引导后,再经由第四滑轮84A往连杆71方向延伸。
第二绳状部73B的一端与连杆71连接,其另一端73b与设置于中央脚架7上的绳状体装着部81连接。第二绳状部73B为从绳状体装着部81向第二装载框3B侧斜上方延伸(从床侧面看),当卷绕过枢设在第二装载框3B且与第四滑轮84A同轴设置的第五滑轮85B后,再向中央脚架7侧延伸。接着,再卷绕过枢设在结合板30下面且与第三滑轮83B同轴设置的第六滑轮86B,再通过第五滑轮85B的上面与连接杆7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绳状体73为第一、二绳状部73A、73B在一端侧连接,且松动地穿过连杆71前端的贯穿孔的一条绳状体构成,但其亦可分别采用独立的绳状体。
再者,本实施例设有弹簧件79,借以使第一、二装载3A、3B保持向水平张开方向弹张。
弹簧件79可选择使用装着在结合板30上的扭转线圈弹簧。于本实施例中,扭转线圈弹簧可设在床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及两侧的三处。
扭转线圈弹簧包括线圈部及从线圈部两端突出的一对臂部。线圈部套入结合板,而一对臂部分别嵌合在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横条材21d的下面。此时,一对臂部为在使线圈部向卷入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嵌合在横条材21d的下面。如此,扭转线圈弹簧将产生复原扭矩(力量),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弹张保持水平张开的状态,但是限制第一、二装载框3A、3B往水平以上的张开。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为借由使引动器70的连杆71伸长,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保持水平状态。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借由引动器70的连杆71缩短,绳状体73将产生对抗弹簧件79的弹张力量,从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相互靠近,以折叠形成倒立V字形的垂直状态。再者,绳状体73的卷绕方法,当然亦可作各种变化。此时,可使第一、二绳状体73A、73B以相同的长度卷绕,如此,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左右对称的进行折叠。
如图28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实施例中,驱动机构9e包括电动机87、减速器89及齿轮传动结构88。齿轮传动结构88可借由电动机87经减速器89的驱动,而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以枢销P1、P2为中心转动。
电动机87与减速器89连接,齿轮传动结构88容置于固设在减速器89的小型齿轮箱90中。齿轮传动结构88包含蜗杆91及第一、二蜗轮92A、92B。蜗杆91与枢销P1、P2垂直,且由电动机87经减速器89驱动旋转。第一、二蜗轮92A、92B分别设置于蜗杆91两侧并与蜗杆91啮合。第一、二蜗轮92A、92B的旋转轴平行于床宽方向,且实际上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枢销P1、P2一致。
第一、二蜗轮92A、92B两侧面突出较小长度的轴段93,轴段93可选择轴封等分别设置于齿轮箱90两侧。再者,第一装载框侧3A的第一蜗轮92A的两轴段93分别经接头与枢销P1连接。同样,第二装载框侧3B的第二蜗轮92B的两轴段93分别经接头94与枢销P2连接。如此,由于利用接头94可容易补偿制造时的误差,而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再者,齿轮箱90可固设有结合板30上而由电动折叠床1支撑。
如图2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个枢销P1、P2分别借由外周略呈圆弧形的装着片100、101固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第二端部S2。各装着片100、101的轮廓形状皆以枢销P1、P2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构成。
如图28、图29中只揭示床宽方向的一侧,但另一侧亦属同样结构。再者枢销P1、P2可自由转动支撑在固设于结合板30的两端部的轴承金属件95上。
如图29所示,轴承金属件95包含金属件本体96、借以防止枢销P1、P2自金属件本体96中抽出的两个阻件97、98及侧壁设有长孔的覆套103。
金属件本体96包含底片96a及及一对分别自底片96a两侧直立形成的侧片96b。侧片96b的一侧以中部与结合板30固接,并于两侧片96b分别形成自上向下切入并夹设于结合板30两侧位置的第一、二缺口99。枢销P1、P2自上方插入第一、二缺口99上,并分别借由以螺丝锁固于侧片96b上的两个阻件97、98闭合于缺口99上端。
两个阻件97、98分别设有圆弧状缺口98a;阻件97、98上圆弧状缺口98a与侧片96b上缺口99下方圆弧缘端形成借以自由转动支撑枢销P1、P2的圆形支撑孔。再者,覆套103装设于轴承金属件95上,并借由插入其长孔内的有肩螺丝104锁固于枢销P1、P2上。如此,便可将覆套103覆盖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相向的端部。
如图30、图31、图3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电动机87以一定方向转动以驱动蜗杆91时,与蜗杆91啮合的第一、二蜗轮92A、92B分别以逆、顺时针方向转动,如此,便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从水平状态折叠至垂直状态。反之,当电动机87以相反方向转动以驱动蜗杆91时,与蜗杆91啮合的第一、二蜗轮92A、92B分别以顺、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此,便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从垂直状态张开至水平状态。再者,在折叠或张开过程中,借由装着片100、101的呈圆弧形外周抵接金属件本体95的底片96a,从而可使张开或折叠的动作更为顺畅。再者,由于本实施例中为使用由蜗杆91及蜗轮92A、92B构成的齿轮传动结构88,但亦可使用齿条代替蜗杆91并以小齿轮代替蜗轮92A、92B。此时,只要使齿条由其他引动器带动上、下移动即可。
如图33、图34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实施例中,驱动机构9f包含引动器70及齿轮传动结构88。
引动器70包含枢接于第二装载框3B的本体筒部72及可沿床纵向方向伸缩的连杆71。本体筒体72内建电动机。
齿轮传动结构88为由相互啮合的第一、二圆柱齿轮105、106及容置第一、二圆柱齿轮105、106的齿轮箱107构成,第一、二圆柱齿轮105、106的旋转轴心与床宽方向平行,且与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枢销P1、P2的轴中心线一致。第一、二圆柱齿轮105、106分别固设于两端突出齿轮箱107两侧的第一、二支持轴108、109上。
第一、二支持轴108、109借由接头94分别与固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的枢销P1、P2固定连接,枢销P1、P2可自由转动支撑在固设于结合板30的两端部的轴承金属件95上。
第二支持轴109借由臂体110与引动器70的连杆71连接。
如图34、图35、图36所示,连杆71借由内建电动机的本体筒部72的驱动,而可从本体筒部72的一端侧形成伸缩;借由伸缩的连杆经臂体110带动第二支持轴109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持轴109借由齿轮传动结构88使第一支持轴108以相反方向旋转。由于第一、二支持轴108、109分别与枢销P1、P2固定连接,因此,可由引动器70的连杆71的伸缩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进行垂直状态的折叠或水平状态的张开动作。
如图37所示,本发明电动折叠床1实施例中,驱动机构9g包括引动器70、第一连接杆111及第二连接杆112。引动器70为垂直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并固定装设于结合板30上的电动汽缸,其具有朝下自由伸缩并在缩入状态下稍微浮起于地面的连杆71,并以中间脚架7支撑床中央部的重量。
引动器70连杆71的前端与第一、二连接杆111、112的下端枢接,第一、二连接杆111、112为以相反的方向朝斜上方延伸,且其上端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枢接;第一、二连接杆111、112中间分别设有弹性变形部113,弹性变形部113为由硬质橡胶制成,借由弹性变形部113补偿第一、二连接杆111、112的制造误差。并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与结合板30之间设置借以形成随时弹张以呈张开状的弹簧件115、116。
如图38所示,当引动器70的连杆71伸长时,使连杆71的前端与地面接触,引动器70的连杆71抵压地面,从而迫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折叠成倒立的V字形。由于连杆71的伸长,可使第一、二连接杆111、112的弹性变形部113因弹性变形而伸长。如图39所示,随着连杆71伸长,一边使第一、二连接杆111、112的长度伸长至最大,一边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进行折叠动作,并相互靠近至垂直的折叠状态。本实施例在折叠初期可举起床的中央,因此,可减少折叠初期的驱动力,且可使折叠动作更为顺畅。
如上所述,本发明第一、二装载框上皆设有具脚轮的移动第一、二脚架及中央脚架,亦可于其中之一不设脚轮而与地面接触的固定脚架。再者即使为移动脚架,亦可作各种形状的变更。
本发明电动折叠床包括第一、二床框体。第一、二床框体的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端部分别设置第一、二脚架,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二端部相互枢接并装设借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在张开状态及第一、二脚架相接近呈倒立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之间转动的驱动机构,以选择形成折叠、张开状。因此,即使是年长者或小孩等腕力较弱者亦可轻易地进行折叠或张开操作,因此本发明确实可减轻劳力、进一步提高使用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折叠床,它包括第一床框体、第二床框体及枢接组件;第一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脚架;第二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二脚架;枢接组件枢接于第一、二床框体的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呈张开状态或第一、二脚架相接近而使第一、二装载框形成倒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之间设有借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形成折叠或张开的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机及连设于电动机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之间借以使第一、二装载框以第一、二枢销为中心转动的传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结构包括移动部及第一、二连接片;移动部设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并由电动机驱动移动;第一、二连接片的一端分别以轴心平行于第一、二枢销的枢销与移动部枢接,其另一端分别以轴心平行于第一、二枢销的枢销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枢接;且令枢设于第一、二连接片与第一、二装载框的两枢销之间的距离大于枢设于枢接组件与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二枢销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部在第一装载框与第二装载框之间垂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部设有螺母;电动机与移动部之间设有与移动部上螺母螺接的滚珠螺杆。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组件包括两连接件、连接于两连接件之间的结合板及中央脚架;连接件借由第一、二枢销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并位于第二端部两相向的两端部间;结合板固设于张开时可与地面接触的中央脚架;移动部设置于结合板与中央脚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装载框及第二装载框在两连接件之间与结合板形成可自由折叠张开的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设有检测张开、折叠状态的检测器及借由检测器的检测信号使电动机停止的控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设有监视电动机电流值的电流检测器及借由电流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电动机的控制部,借以作为电流值超过一定值以上使电动机停止的安全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引动器及绳状体;引动器设有可自由伸缩的连杆;绳状体可使第一、二装载框以枢销为中心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动器的连杆为沿床宽方向伸缩的方向配置;绳状体包括第一绳状部及第二绳状部;第一、二绳状体的一端与连杆连接;第一、二绳状体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动器的连杆为沿床纵长方向伸缩的方向配置,且朝向结合板侧;绳状体包括第一绳状部及第二绳状部;第一、二绳状部的一端与连杆连接,第一、二绳状部的另一端与枢接组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及齿轮传动结构;齿轮传动结构可借由电动机驱动使第一、二装载框以枢销为中心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传动结构包含由电动机驱动并与枢销垂直的蜗杆及设置于蜗杆两侧并与蜗杆啮合的第一、二蜗轮;第一、二蜗轮的旋转轴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的枢销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传动结构为相互啮合的第一、二圆柱齿轮;第一、二圆柱齿轮的旋转轴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的枢销固定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引动器、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引动器垂直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并固定装设于枢接组件上,其具有朝下自由伸缩的连杆;引动器连杆的前端与第一、二连接杆的下端枢接,第一、二连接杆为以相反的方向朝斜上方延伸,且其上端分别与第一、二装载框枢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为具伸缩杆及电动机的引动器;引动器以伸缩杆前端借枢销与第二装载框第二端部枢接,其另一端以枢销枢设于枢接组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及传动结构;传动结构借由电动机的驱动而使第一、二装载框以第一、二枢销为旋转中心转动;传动结构包括直接与电动机连接的卷绕件、第一、二绳索及导引第一、二绳索的导引部;第一、二绳索的一端固设并卷绕于卷绕件上,其另一端则分别固设于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二端部。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折叠床。为提供一种自动化张开折叠、减轻劳力、提高使用性能的折叠床,提出本发明,它包括第一床框体、第二床框体、枢接组件及驱动机构;第一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一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一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一脚架;第二床框体包括装载寝具的第二装载框及设置于第二装载框第一端部的第二脚架;枢接组件枢接于第一、二床框体的第一、二装载框相向的第二端部,以使第一、二装载框呈张开状态或第一、二脚架相接近而使第一、二装载框形成倒V字形垂直折叠状态;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第二端部之间,借以驱动第一、二装载框形成折叠或张开。
文档编号A47C19/12GK1518927SQ200310118538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9日
发明者原岛彻 申请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