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525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漆室部件,具体涉及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帘式喷漆室的顶部设有排风机,上部设有溢流水槽,溢流水槽的出口与水帘板连接,下部设有循环水箱,水泵的进水管插入循环水箱内,水泵的出水管伸入溢流水槽中;水从溢流水槽的倾斜槽口溢出,沿水帘板下流形成均匀水幕,水帘板将喷漆室分为喷漆操作段和漆雾处理段。工件在喷漆操作段作喷漆处理,散逸的漆雾部分被水幕捕集,流入循环水箱,存留在空气中的部分漆雾在排风机的作用下,从水帘板的下边进入漆雾处理,经漆雾处理段中气水分离装置处理后排出室外。在漆雾处理段设有检修门,打开检修门可以取出气水分离装置部件进行清洗,以保证漆雾处理效果。然而,现有的水帘式喷漆室漆雾处理的检修门的结构较为复杂,采用数十颗螺钉将门体固定在门框的四周,安装时需逐一紧固检修门四周的螺钉,当需要清洗气水分离装置部件时,则需逐一松开检修门四周的螺钉,安装和拆卸极不简便。因此,存在改进检修门结构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它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密封可靠。
工件在水帘式喷漆室的喷漆操作段作喷漆处理,散逸的漆雾部分被水幕捕集,流入循环水箱,存留在空气中的部分漆雾在顶部排风机的作用下,从水帘板的下边进入漆雾处理,经漆雾处理段中气水分离装置处理后排出室外。因此漆雾处理段内的气压小于其外部的大气压,形成负压。本实用新型就是利用漆雾处理段内形成的负压而提出的插式检修门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包括设在水帘式喷漆室的漆雾处理段侧壁上的门框和门体,其特征在于,门框的上边设有上挡板,门框的下边设有下挡板,上挡板的下沿至门框的上内边的距离大于下挡板的上沿至门框的下内边的距离;门框的上内边至下挡板的上沿的距离大于门体的高度,门框的下内边至上挡板的下沿的距离小于门体的高度;门体插在门框与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门体和门框采用这种插入式结构,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门体和门框之间的密封依靠水帘式喷漆室的漆雾处理段工作时形成的负压实现,所以,密封可靠。
所述的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在门框的下部设有排水孔,在门体的下部也设有相应的排水孔。设置排水孔的作用是及时将飞溅到门体和门框的水排放到循环水箱中。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密封可靠,安装和拆卸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型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水帘式喷漆室上的示意图,(b)是(a)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4、图1、图2和图3,将下部设有排水孔9的门框1定位连接在水帘式喷漆室11的漆雾处理段12的侧壁上,将上挡板3焊接在门框1的上边,下挡板4焊接在门框1的下边,并使上挡板3的下沿5至门框的上内边6的距离大于下挡板4的上沿7至门框的下内边8的距离;将下部设有相应的排水孔10的门体2插在门框1与上挡板3和下挡板4之间即可,而不需要用螺钉固定,也需安装密封条。工作时,安装在水帘式喷漆室11上部的排风机13将漆雾处理段12内的空气向外排出,使漆雾处理段12的气压小于其外部的大气压,形成负压;装在门框1上的门体2在负压的作用下与门框1紧贴,从而实现很好的密封。当需要检修或清洗漆雾处理段12内的气水分离装置部件时,排风机13停止工作,漆雾处理段12的气压与外部的大气压相等,门体2不再与门框1紧贴,可以很方便地取下门体2。
权利要求1.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包括设在水帘式喷漆室喷漆雾处理段侧壁上的门框(1)和门体(2),其特征在于,门框(1)的上边设有上挡板(3),门框(1)的下边设有下挡板(4),上挡板(3)的下沿(5)至门框的上内边(6)的距离大于下挡板(4)的上沿(7)至门框的下内边(8)的距离;门框的上内边(6)至下挡板(4)的上沿(7)的距离大于门体(2)的高度,门框的下内边(8)至上挡板(3)的下沿(5)的距离小于门体(2)的高度;门体(2)插在门框(1)与上挡板(3)和下挡板(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其特征在于,在门框(1)的下部设有排水孔(9),在门体(2)的下部也设有相应的排水孔(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帘式喷漆室插式检修门,包括设在水帘式喷漆室喷漆雾处理段侧壁上的门框和门体,其特征在于,门框的上边设有上挡板,门框的下边设有下挡板,上挡板的下沿至门框的上内边的距离大于下挡板的上沿至门框的下内边的距离;门体插在门框与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密封可靠,安装和拆卸方便。
文档编号E06B5/00GK2721249SQ20042006105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日
发明者李德祥 申请人:李德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