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01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梯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梯凳,所述梯凳通过在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的顶部上设置平板状的顶板来构成,例如,在家庭主妇拿取位于室内高处的物品时等,可光脚踩在上面而使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的梯凳,无法具体地举出专利公报等公知文献,但是过去所使用的梯凳是在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的顶部上设置平板状的顶板而构成的,通常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的两腿体的上端部以枢轴的形式连接着,因而该梯凳为其梯子状腿体姿势可以变更的折叠式构造,即其姿势可以变更为折叠的合腿姿势,即,使其两腿体的下端侧合上的姿势;和两腿体的下端侧打开了的开腿姿势。
根据现有技术的梯凳,由于其顶板的上表面为水平状,所以使用梯凳的人在使用时,由于其身体无论如何都向顶板的外侧探出的倾向,所以很可能将脚踩在偏离顶板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端部上,身体的重心大多位于顶板的外周缘范围之外,而且当重心处于顶板之外时,在顶板上的人的姿势变得非常不稳定而失去身体平衡,存在着人从梯凳上失足掉下来摔倒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本发明的提供的梯凳的目的在于在人将脚踩在了顶板之上时,能够引导人的脚通常踩在顶板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并由此使身体的重心位于顶板的外周缘范围内,从而消除从梯凳上失足而能够确保作业安全性的梯凳。
下面附加后叙的实施方式的参考符号,对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梯凳,该梯凳由在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1、1的顶部上设置顶板而构成,其特征在于顶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以人M的脚底的脚心A能够位于其前后方向中央部上的方式形成为凸面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梯凳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顶板2的上表面形成如下形状,即,其中央部以使人M的脚底的脚心部A能够位于其前后方向中央部上的方式形成为凸面状,其两端部以使人M的脚底的脚尖儿部B以及脚跟部C能够位于其前后两端部上的方式分别形成为凹面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梯凳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各梯子状主体1由左右一对支柱6、6和在两支柱6、6之间所横架的踏板7构成,各踏板7的上表面的中间部被形成为比前后两端部高的平缓的凸面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所述的梯凳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顶板2由沿前后被分割成两部分且相对端部彼此枢轴连接的前后一对的半分割体2a、2b构成,该两个半分割体2a、2b被安装在两个梯子状腿体1、1的各自上端部上。
下面附加后叙的实施方式的参考符号,对通过上述解决手段而形成的发明效果进行说明。即,因为梯凳2为用光脚来登上的凳子,所以为使人M的脚底的脚心位于前后方向中央部上,顶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被形成为凸面状,通过这种方式,人M就不容易登在顶板2的端部侧上,而是必然地将脚踩在顶板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因而身体的重心将自然地位于顶板2的外周缘的里侧范围内,并由此可以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下的作业姿势,从而消除从梯凳上失足而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顶板2的上表面被形成为凸面状,使人M的脚底的脚心A位于其前后方向中央部上;而且其两端部分别被形成为凹面状,使人M的脚底的脚尖儿部B和脚跟部C位于其前后两端部上,所以在人M登上顶板2而进行作业时,人M的左右各脚底的脚心A就位于顶板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凸面部3上,并且脚底的脚尖儿部B以及脚跟部C就分别位于两端部的凹面部4、4上,由此,人M的脚底整体就成为被保持在顶板2上了的较为稳定的状态,因而人M可以进行稳定度较高的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由于在人M将脚踩在梯子状腿体1的踏板7上时,使脚底的脚心A位于踏板7的凸面部上,所以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使脚踩在踏板7上,从而可以安全地在梯子状腿体1上进行上下,并且可以在脚底的脚心A感觉柔软的状态下心情愉快地上下梯子。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可以简单容易地制造两个梯子状腿体1、1在合腿姿势和开腿姿势之间可进行姿势变更的折叠式梯凳的顶板2,并实现其制造成本低廉化的目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凳的立体图。
图2中(a)是梯凳的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折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中(a)是将构成顶板2的两个半分割体相互分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将两个半分割体连接起来后,两个梯子状腿体1、1处于开腿姿势的状态下的两个半分割体的侧视图,(c)是两个梯子状腿体1、1处于合腿姿势的状态下的两个半分割体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梯凳的顶板2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踏板7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表示梯凳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梯凳的立体图。图2中(a)是梯凳的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折叠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另外,图3中(a)是将构成顶板2的两个半分割体2a、2b相互分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将两个半分割体2a、2b连接起来后,两个梯子状腿体1、1处于开腿姿势的状态下的两个半分割体2a、2b的侧视图,(c)是两个梯子状腿体1、1处于合腿姿势的状态下的两个半分割体2a、2b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梯凳的顶板2的作用的说明图。图5是踏板7的放大侧视图。另外,图6是表示梯凳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此梯凳是在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1、1的顶部上设置顶板2而构成的,由图4可知,顶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为凸面状,使人M的脚底的脚心A位于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并且其两端部被分别形成为凹面状,使脚底的脚尖儿部B和脚跟部C位于前后两端部上。另外,前后两端部的凹面部4、4分别为同样的形状,脚底的脚尖儿部B以及脚跟部C与前后任何凹面部4都能够相互对应。顶板2沿前后被分割成两部分,由以枢轴的形式将相对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的一对的半分割体2a、2b构成。两个半分割体2a、2b被安装并固定在两个梯子状腿体1、1的各自上端部上。
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1、1被安装固定在各自的上端部上的顶板2的两个半分割体2a、2b相互以枢轴的形式连接着,并且,通过左右两侧一对连杆机构5、5,其姿势可以自如地变更成如图2(a)所示的那样,两腿体1、1的下端侧开成倒V字形的开腿姿势;和如图2(c)所示的那样,两腿体1、1的下端侧合上,被折叠成两腿体1、1重叠成大致平行的合腿姿势。
如图2(a)所示,各梯子状腿体1是在左右一对支柱6、6之间横架多节踏板7而构成的,左右一对支柱6.6在其下部侧稍微扩宽而大致配置成八字状,各踏板7的上表面形成为其中间部比前后两端部高的平缓的凸面状。
如图3(a)所示,构成顶板2的一对半分割体2a、2b分别由铝挤压型材构成,其中一个半分割体2a由顶板主体部8、和安装部9、以及大径筒部10a所构成,顶板主体部8形成了作为凸面部3的单侧半部分的凸面部分3o以及凹面部4;安装部9被嵌合在腿体1的支柱6的上端部上;大径筒部10a用于形成被设置在凹面部分3o的端部上的枢轴。另外一个半分割体2b的构成同样包括形成作为凸面部3的单侧半部分的凸面部分3o和凹面部4的顶板主体部8;被嵌合在腿体1的支柱6的上端部上的安装部9;以及用于形成被设置在凹面部分3o的端部上的枢轴的小径筒部10b。
这样,如果将两个半分割体2a、2b进行枢支连接,那么就可以将两个半分割体2a、2b从图3(a)所示的状态相互向左右错开,并在其中的半分割体2a的大径筒部10a内插入另一半分割体2b的小径筒部10b。通过这种方式,其中的半分割体2a的大径筒部10a和另一半分割体2b的小径筒部10b就如图3(b)所示的那样,形成被连接成可以相互转动的同心状的枢轴T。此图3(b)表示将相互连接了的两个半分割体2a、2b成为开腿姿势的状态,图3(c)表示将两个半分割体2a、2b折叠后使其成为合腿姿势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借助于枢轴T而将两个半分割体2a、2b的相向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形成如图3(b)、(c)所示的顶板2,在图3(b)所示的开腿姿势中,此顶板2的上表面的前后两端部为凹面部4、4,前后两凹面部4、4的中间部成为凸面部3。这样所形成的顶板2,通过使各半分割体2a、2b的安装部9的纵长方向两端部嵌合在梯子状腿体1的左右两支柱6、6上后,进行铆钉R结合这样,顶板2安装在腿体1上。顶板2由沿前后被分割成两部分后其端部彼此以枢轴的形式进行连接的前后一对半分割体2a、2b构成,并且其两个半分割体2a、2b能够被安装在两个梯子状腿体1、1的各自上端部上。因此,可以简单容易地制造姿势可以变更成合腿姿势和开腿姿势的折叠式梯凳的顶板2,并可以实现制造成本低廉化的目的。
另外如图3(a)~(c)所示,在形成顶板2的各半分割体2a、2b的上表面上,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条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防滑用凸条11。
各梯子状腿体1的踏板7也是由铝质挤压型材构成的,如图5所示,其包括踏板主体部15和安装部16,作为踏面的踏板主体部15的上表面,其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比前后两端部高的平缓的凸面状,并且,与顶板2的半分割体2a、2b同样,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条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防滑用凸条12。并且安装部16是通过使踏板长边方向两端部嵌合在梯子状腿体1的左右两支柱6、6上并进行铆钉结合而被安装的。
另外,如图1简略表示的那样,在形成顶板2的各半分割体2a、2b的左右两端部上嵌装有塑料制的端部罩壳13,另外,在梯子状腿体1上的各踏板7的左右两端部上嵌装有塑料制的端部罩壳14。
在使用上述那样所构成的梯凳时,例如像图6所示的那样,当家庭主妇开闭位于壁橱高处的储藏室的滑动门17而装取物品等时,如果人(主妇)M通过从近前侧把脚踩在梯子状腿体1的踏板7上而登到梯凳的顶板2上,那么由于此顶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以人M的脚底的脚心A位于前后方向中央部上的方式被形成为凸面状,所以人M不容易站在顶板2的端部侧上,必然将脚踩在顶板中央部的凸面部3上,因而如图6所示,身体的重心G将自然地位于以顶板2的外周为界的里侧范围内,由此可以维持在稳定状态下的作业体态,从而可以消除从梯凳上失足而并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而且,尤其是此顶板的上表面,为使人M的脚底的脚心A能够位于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其中央部被形成为凸面状;而且为使脚底的脚尖儿部B和脚跟部C能够位于它的前后两端部上,其两端部分别被形成为凹面状。因此,当人M上到顶板2上进行作业时,如图4所示,人M的左右各脚底的脚心A位于顶板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凸面部3上,脚底的脚尖儿部B和脚跟部C分别位于两端部的凹面部4、4上,通过上述这种方式,人M的脚底整体成为被保持在顶板2上的较为稳定的状态,因而人M可以进行稳定度较高的作业。
另外使用梯凳时的事故大多是因在顶板2上身体失去平衡而发生的,而且在事故过程中大多是为了确保稍微再高一点的高度而立起脚尖儿的状态。但是由于本发明的顶板2的上表面被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凸凹面状,所以人M不容易做立起脚尖儿的动作,而是将自然地采取在稳定了的状态下的作业姿势,使身体的重心G位于以顶板2的外周为界的里侧范围内,因而不会从梯凳上失足,从而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各踏板7的上表面(踏板主体部5的上表面)被形成为凸面状,所以在人M将脚踩在梯子状腿体1的踏板7上时,将使脚底的脚心A位于踏板7的凸面部上,由此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将脚踩在踏板7上而安全地在梯子状腿体1上进行上下,并且,可以在脚底的脚心A感觉柔软的状态下心情愉快地上下梯子。
权利要求
1.一种梯凳,该梯凳由在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的顶部上设置顶板而构成,其特征在于顶板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以人M的脚底的脚心能够位于其前后方向中央部上的方式形成为凸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凳,其特征在于顶板的上表面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其中央部以使人的脚底的脚心部能够位于其前后方向中央部上的方式形成为凸面状,其两端部以使人的脚底的脚尖儿部以及脚跟部能够位于其前后两端部上的方式分别形成为凹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梯凳,其特征在于各梯子状主体由左右一对支柱和在两支柱之间所横架的踏板构成,各踏板的上表面的中间部被形成为比前后两端部高的平缓的凸面状。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梯凳,其特征在于顶板由前后分割成两部分且其相对端部彼此枢轴连接的前后一对的半分割体构成,该两个半分割体被安装在两个梯子状腿体的各自上端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梯凳,该梯凳在人登到梯凳的顶板上后进行作业时,引导人将脚通常踩在顶板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上,由此使身体的重心位于顶板的外周缘范围内,从而能够消除从梯凳上失足、并确保作业的安全性。梯凳由在前后一对梯子状腿体(1、1)的顶部上设置顶板(2)而构成,顶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为凸面状,使人(M)的脚底的脚心(A)能够位于前后方向中央部上。
文档编号E06C7/48GK1776183SQ20051007764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6日
发明者西川正夫, 袁强 申请人:阿禄因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