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58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上,采用电子方式制冷和电加热并可智能方便调控温度的坐用冷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季节的变化,夏季特别炎热,冬季非常寒冷,当炎热夏季来临的时候,空气闷热,并且由于传统各种车辆内的座椅和生活、办公用的座椅多采用皮革或布料制成,使经常坐着工作的人们,坐一段时间后,身体与座椅的接触部分,因出汗湿热难当,尤其是在夏季的热天里,对驾驶车辆的司机们,这种情形更是明显,虽然车内可以打开空调来调节温度,但由于座椅与身体紧密接触,空调起的作用很小,很多司机都起了很痒的痱子和湿疹,也增加了痔疮的发病率,不但影响了正常工作,也给司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长期坐着办公的工作人员身上也存在。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竹凉垫、玉石垫等,但这些产品只能在刚使用时,起一定凉爽的作用,用过一会后由于其与身体紧密接触,它便随着体温的变化而变化,失去了凉爽的作有。而在冬季的时候,又存在由于各种座椅的椅面无加热装置,由于椅面温度低,使人座的时候感觉不舒适,也一定程序的影响了使用者的健康。所以,根据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对各种座椅的椅面的温度进行制冷或加热的控温调节,将其调节到一个适宜的温度,让使用者感到舒适的同时对其身体健康也有益,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虽然有些车辆的座椅有制冷功能,但主要存在效率低,温度传导慢,制冷片经常受压力而破裂等情况的发生。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各种车辆内的可调温座椅和其它控温装置制冷效率低,温度传导慢,易损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它主要包括制冷装置和电热布,其特征在于制冷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制冷片、散热片、冷块、导凉管,电子制冷片设置在散热片和冷块之间,电子制冷片的发热面与散热片紧密接触,电子制冷片的制冷面与冷块紧密接触;散热片的另一面设有若干散热排风槽;冷块上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设有导凉管;电热布贴紧导凉管设置在它的下面。
导凉管为软铜管,其内设有导凉介质。
散热片的散热排风槽一端设有进风管,另一端设有排风管,进风管与风机相连。
导凉管为若干个,其形状呈扇面状,两侧的导凉管较中部的导凉管长。
电热布为两垫布之间往复设置电热线,电热线两端连接有电源线。
3、优点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的汽车内座椅和其它的座椅的椅面温度不可调控,在炎热的天气里,坐一段时间后,与身体接触部位,温度随着体温变化,而市售的竹凉垫、玉石垫等产品也存在上述缺陷,使用者出汗后,引发痱子和湿疹或痔疮;并且气温较低的冬季存在椅面过凉,使用者感到不舒适,影响使用者身体健康和工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优点如下1、应用范围广,适用于汽车、火车、轮船内的座椅及办公用的老板椅、沙发等,采用12V供电,能耗底,在各种车辆中使用时,只用车载电源,不用另设电源或其它电源变换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设置在上述座椅内,也可以制成单独的座椅靠垫,设置在各种座椅上,非常方便实用。
2、采用电子制冷片换代产品能源组件制冷,效率高,由传统的45%可提高到60%,无污染、无害,环保效果好;3、在结构上采用局部制冷,利用导凉管迅速导凉,大约30秒即可大面积铺开,达到制冷目的;4、取暖时用电热布加热,克服了制冷片不能冷、热频繁转换破碎的不足,传统至少20分钟后方可电子制冷片冷热交换,并且电热布耗能低,只相当于电子制冷片的三分之一,当用电子制冷片加热为60W时,电热布只为20W,大大降低了能耗,并且制冷、制热转换时方便、稳定可靠;5、在所处的环境温度为50℃时,表面温度可控在20~30℃,通过调节电压可方便调节温度的升降。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座椅内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制冷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冷块及其导凉管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热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其设置在座椅12内,它主要包括制冷装置和电热布10,制冷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制冷片2、散热片1、冷块3、导凉管4,电子制冷片2为特种12V电子制冷片,电子制冷片2设置在散热片1和冷块3之间,电子制冷片2的发热面与散热片1紧密接触,电子制冷片2的制冷面与冷块3紧密接触,电子制冷片2上设有电源正负极的引出导线,其供电电压为12V,通过车内的电源为其供电;散热片1的另一面设有若干散热排风槽5;冷块3上设有若干通孔6,通孔6内设有导凉管4,导凉管4为软铜管,如附图3所示,导凉管为八根,其形状呈扇面状,两侧的四根导凉管较中部的四根导凉管长,设置时两侧的垂到前部的椅面内,这样可以对座椅使用者的大腿部起作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根的导凉管,导凉管4内设有导凉介质7,导凉介质7的设置可以使电子制冷片2的低温,在非常短(约30秒)的时间内通过与其接触的冷块3传统到导凉管4上,使座椅12的椅面迅速降温,达到迅速制冷的目的;电热布10贴紧导凉管4设置在它的下面,如附图4所示,电热布10内往复设置电热线14,电热线14两端连接有电源线15,当通过电源线15对电热布10内的电热线14供电后,电热布10迅速发热,由于电热布10贴紧导凉管4,所以热量通过导凉管4迅速传导给座椅12的椅面,使椅面迅速升温,电子制冷片2、电热布10和风机11的电源线均连接到智能温控开关13上。
将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制冷片2与散热片1和冷块3的一端,设置在汽车座椅的靠背内,因为导凉管4为软铜管,其可以任意弯曲变形,而不会折断,所以将导凉管4弯曲后紧靠在靠背或坐垫表面的皮革或布料下面,导凉管4与皮革或布料之间也可设置一层薄薄的海绵等填充物,使用者坐时会更舒适,电热布10设置在导凉管4下面,散热片1的散热排风槽5一端设有进风管8,另一端设有排风管9,进风管8与风机11相连,风机11采用低噪声风机,可以很好地将散热片从制冷片发热面传导来的热量带走并且噪音小,使电子制冷片2的制冷效果更好,由于冷热对流的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必须将电子制冷片、冷块、散热片的一端设置高于导冷管端,也可以防止电子制冷片设置过低因承受人体的压力而损坏,将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制冷片2和电热布10及风机11的电源线通过控温开关13与电源连接,制冷、制热转换方便,并且控温调节方便,同时在导凉管上设置测温传感器,测温传感器与液晶显示装置连接,可方便地显示当前的温度,以便进行更准确的控温调节,也可采用无线遥控装置调节电压对椅面进行控温。
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单独的外包装垫内作为一个独立的座椅靠垫,使用时设置在各种机动车的座椅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将本实用新型按要求设置在车内的座椅上,需制冷时,将电子制冷片接通电源,经过1分钟后,电子制冷片制冷面迅速制冷,发热面迅速散热,由于散热面与散热片紧密接触,其热量传导给散热片,散热片通过风机和与之相连的进、排风管,通过散热片上散热排风槽的作用,将热量带走,确保其制冷效果。而电子制冷片的制冷面与冷块紧密接触,并将低温传导给冷块,冷块传导给与之相连的导凉管及其内的导凉介质,由于导凉管端低于电子制冷片端,冷热对流传导的原理,低温向下对流,所以导凉管上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温度,通电10分钟后其制冷椅表面的平均温降为20~25K,可以通过控温开关或无线遥控装置对电源电压智能的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椅面温度的目的,制热时,切断电子制冷片电源,为电热布供电,其迅速发热,通过导凉管迅速散开,使椅面迅速升温,并可通过控温开关或无线遥控装置调节电热布的电压来调节椅面的温度,非常方便实用。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它主要包括制冷装置和电热布(10),其特征在于制冷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制冷片(2)、散热片(1)、冷块(3)、导凉管(4),电子制冷片(2)设置在散热片(1)和冷块(3)之间,电子制冷片(2)的发热面与散热片(1)紧密接触,电子制冷片(2)的制冷面与冷块(3)紧密接触;散热片(1)的另一面设有若干散热排风槽(5);冷块(3)上设有若干通孔(6),通孔(6)内设有导凉管(4);电热布(10)贴紧导凉管(4)设置在它的下面。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凉管(4)为软铜管,其内设有导凉介质(7)。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片(1)的散热排风槽(5)一端设有进风管(8),另一端设有排风管(9),进风管(8)与风机(11)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凉管(4)为若干个,其形状呈扇面状,两侧的导凉管(4)较中部的导凉管(4)长。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热布(10)为两垫布之间往复设置电热线(14),电热线(14)两端连接有电源线(1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智能控温坐用冷暖装置,它主要包括外套和设置在外套内的制冷装置和电热布,其特征在于制冷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制冷片、散热片、冷块、若干导凉管,电子制冷片设置在散热片和冷块之间,电子制冷片的发热面与散热片紧密接触,电子制冷片的制冷面与冷块紧密接触;散热片的另一面设有若干散热排风槽;冷块上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设有导凉管;电热布贴紧导凉管设置在它的下面。本实用新型采用12V供电,能耗低,在各种车辆中使用时,只用车载电源,不用另设电源或其它电源变换装置,非常方便实用,同时环保效果也很好;其设置在座椅上,可方便调节椅面的温度,其温度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合不同情况的人群使用。
文档编号A47C7/74GK2822370SQ20052009172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8日
发明者唐林, 宋金昌 申请人:唐林, 宋金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