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背支撑装置、椅座支撑装置以及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811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椅背支撑装置、椅座支撑装置以及椅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办公室等中所适于使用的椅子有关的,赋予了适合于工作人员的举动的支撑功能的椅背支撑装置、椅座支撑装置以及椅子。
背景技术
在办公室等中所使用的椅子,考虑到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为了适当地支撑身体,对用于避免在办公中对身体施加负担的椅背椅座的形状和角度,以及用于养神或休息的倾斜功能或锁定功能等,下了各种功夫。
但是,在办公室等中,单肘支撑、翘二郎腿地休息,或者坐着与侧面或斜后方的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换,或者将书籍或其他的物品向周围移动的情况也不少。这种情况下,在以前后方向的动作为重点而制作的以往的椅子中,椅背很多时候会妨碍动作。
虽然不是办公室所使用的椅子,但作为考虑了与以往不同身体的动作的方案,如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了一种方案,其具有在汽车中可以对用于后方确认等所必须的身体的动作进行支持的汽车用座椅的功能。该座椅,在将宽度方向中心纵向切断的位置上设置旋转轴,使与下半部独立地设置的椅背的上半部围绕该旋转轴旋转,由此应对身体的扭转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4-34111号公报发明内容但是,该座椅功能,也许适于对紧握着方向盘地转身的动作进行支撑,但在对办公室等中所进行的动作进行支撑时未必妥当。在办公室等中,在上述坐着采取休息姿势或进行接近周围的动作时,不使脊柱动作地以脊柱为中心扭身的如上述专利公报的动作显然很不自然,实际上一般都伴有一边使重心稍微向想要休息的方向或想要接近的方向移动,一边扭转身体的上方肩胛骨周围的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基于上述的发现,提供一种可以更适合办公室中就座者的动作的新的有用的椅子。
本发明,为了达成该目的,采用下面的方法。
即,本发明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在背支杆侧的支撑面,和与该支撑面相接触或接近地被附带在靠背侧且可以与该靠背一起摆动的可动面;在支撑面或者可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使相对距离逐渐扩大的弯曲部,从而在就座者施加在靠背上的载荷从靠背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左右方向偏离时,可使可动面追随着该偏离一边在支撑面上转动一边向相同方向改变方向。
即,在就座者以通常姿势靠在靠背上时,后背的脊柱附近与靠背的宽度方向中心部附近接触,如果在该状态下就座者扭转身体,与该扭转动作同时,一边脊柱向从宽度方向中心离开的方向移动,一边后背整体在靠背上转动,这是自然的动作。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真正地赋予与其相同的动作,来作为可动面的相对于支撑面的转动动作以及靠背的相对于背支杆的转动动作。
特别是,为了得到适当的支撑状态,优选将可动面设置在靠背的上部,将支撑面设置在与其相对面的位置。
为了简单地实现上述的追随功能,通过使支撑面以及可动面的曲率不同从而使两面间的距离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逐渐增大,这样比较有效。
为了确保通常使用时的稳定性,优选将从支撑面以及可动面的中心到宽度方向规定区域的部位形成为互相平行。
作为优选的靠背的结构,可以列举下述结构将靠背的下方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在背支杆侧,使上方放开,从而相对于就座者施加在靠背上的宽度方向偏离的载荷,利用靠背的弹性而使该靠背的上方可以相对于下方扭转变形。
为了适当地限制可动面的可动范围,优选将在与可动面之间形成规定空隙、可以相对摆动地将支撑面收纳在该空隙内的限制面整体地设置在上述可动面上,使得在可动面的摆动端使限制面与支撑面相接触从而限制可动面的进一步的摆动。
为了在离开座椅时不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优选将在与可动面之间形成规定空隙、可以相对摆动地将支撑面收纳在该空隙内的限制面整体地设置在上述可动面上,在支撑面与限制面之间,介设有向支撑面推压可动面的加载装置。
上述的追随功能除转动动作以外使用连杆机构也可以实现,重要的是,只要采用下述的结构便可以达成所希望的目的具备设定在背支杆侧的支持部、和被附带在靠背侧并可以与该靠背一起摆动的可动部,在支持部与可动部之间,在就座者所施加在靠背上的载荷的中心向宽度方向偏离时,一边使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向该偏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该可动部整体追随着改变方向。
这样的情况在椅座中也一样,所以采用下述的结构来构成椅座支撑装置也很有用具备设定在支座侧的支持部、和被附带在椅座侧并可以与该椅座一起摆动的可动部,在支持部与可动部之间,在上述载荷的中心向宽度方向或前后方向偏离时,一边使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中心部或前后方向中心部向该偏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该可动部整体追随着改变方向。
由于本发明是上面所说明的结构,所以可以提供下述的新的有用的椅背支撑装置,其即使在就座者进行一边使重心稍微向想要休息的方向或想要接近的方向移动、一边扭转身体的上方肩胛骨周围的举动时,也可以不妨碍靠背地追随,由此可以维持合适的支持状态。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
图3是其部分剖开的俯视图。
图4是其后视图。
图5是其作用说明图。
图6是其部分剖开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要部放大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导向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上下定位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操作说明图。
图11是该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的操作说明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的操作说明图。
图13是安装了外罩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4是其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X-X线剖面图。
图16是卸下外罩从而明示肋状罩的椅子的后视图。
图17是其分解图。
图18是表示导向部件与肋状罩的关系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以外的变形例的图。
标号说明1......背支杆2......椅背支撑装置3......靠背12a......支撑面12y......弯曲部34a......可动面34y......弯曲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椅子,经由椅背支撑装置2将靠背3支撑在背支杆1上,该椅背支撑装置2,为了适应坐在椅座8上的就座者的向侧面或斜后方的扭身动作或者使身体向侧面的倾斜动作,具备可向相同方向动作地支撑靠背3的功能。另外,该椅子具备腰部支撑4,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以及操作快捷地将该腰部支撑4调节为所希望的突出量、高度位置。
如果具体说明,背支杆1成对地向后上方突出设置,在其突出端上经由托架11横架有支撑部件12,该支撑部件12如图3等所示,呈以前面为支撑面12a的金属板状,且与中央的平坦部12x相邻地,在直到左右端部为止的区域通过塑性变形加工形成规定曲率的弯曲部12y。另外,在背支杆1的与腰椎对应的附近,经由托架13安装有图2以及图4等中所示的轴承部件14。该轴承部件14,具有开设有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141a的立壁141,并将该立壁141定位于与靠背3的下方侧缘相对的部位上。
另一方面,靠背3,如图1以及图2等所示,在具有弹性的比较硬的树脂制的靠背内隔板31的前面侧粘贴图未示的缓冲材料,并且从其上方在遍及背面的部位上覆盖着张力材料33,在靠背内隔板31的成形时,在支撑部件12的对应部位上整体形成有图3以及图5等所示的可动部件34。该可动部件34形成为以后面为可动面34a的板状,与中央的平坦部34x相邻地,在直到左右端部为止的区域形成比上述支撑面12a大的规定曲率的弯曲部34y。而且,将该可动面34a配置在与上述支撑面12a相面对的位置。即,支撑面12a与可动面34a的相对距离d,被设定为在弯曲部12y、34y上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逐渐扩大的关系,使得在两面12a、34a贴合接触的状态下,可动面34a可以相对于支撑面12a以例如图3→图5的方式一边改变接触位置一边转动,靠背3可如图5中箭头所示的那样改变方向。
另外,本实施方式,如图2、图3、图6以及图7等所示,在靠背内隔板31的成形时,在与可动部件34连续的位置上整体形成有剖面角状的辅助部件35。该辅助部件35,在其与可动面34a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隙P(参照图7)的位置上设有限制面35a,限制面35a形成为将2个在从宽度方向中央到端部的区域向后方凸出的缓慢的曲面连接起来的形状,上述空隙P向下方开放。然后,通过将所述可动部件34以及辅助部件35从上方覆盖在支撑部件12上,从而可相对摆动地将支撑面12a收纳在可动面34a与限制面35a之间的空隙P内。即,在可动面34a没有摆动的图3的状态下,在支撑面12a与限制面35a之间的至少宽度方向中央以外的部分上确保间隙C;在图5所示的摆动端,使限制面35a与支撑面12a相接触,从而限制可动面34a的进一步的摆动。虽然在图中限制面35a的端缘35ax与支撑面12a局部地接触,但也可以沿着弯曲在较大的宽度上接触。另外,在支撑面12a与限制面35a之间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央部,介设有由聚氨酯等压缩性材料或弹簧材料等构成的加载装置36,由此向后方对辅助部件35加载,从而将可动面34a推压在支撑面12a上。
进而,在该靠背3上,如图2以及图4所示,使可以在下端附近的右侧缘部以及左侧缘部上成为转动支点的基点即轴部37,贯通在设置在上述背支杆1侧的轴承部件14上的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141a内,然后固定,将长孔141a的下端用作轴承部14x,相反地以左右的轴部37的任意一个为转动支点,以另一端为游动点,由此如图4虚线所示,可以使靠背3进行朝向左右的转动动作。而且,可以使成为游动点的轴部37从轴承部14x离开,沿着长孔141a游动到该长孔141a的上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轴部37设为螺栓状,从而兼具作为固定用具的功能,通过紧固在立壁141上从而可以将靠背3有选择性地无法倾斜地固定在轴承部件14上。
这样构成的靠背3,即使在可以倾斜的状态下,也经由上述轴部37以及轴承部件14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将下方固定在背支杆1侧,但上方除上述可动面34a至少在前后方向上贴合接触在支撑面12a上以外基本上不受约束。因此,在就座者对靠背3在从中心向宽度方向偏离开的位置上作用如图5中箭头W所示的偏离的载荷时,主要利用构成靠背3的靠背内隔板31的弹性使该靠背3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扭转变形,使可动面34a相对于支撑面12a一边使接触部分移动一边转动,使背靠面3的上部的方向与支撑面12a一起左右改变。
另外,当就座者进行右肩上升的举动或右肩下降的举动,在靠背3上作用有从后面看为右转或左转旋转的方向的加载力(例如图4中的箭头T)时,靠背3经由轴部35以及轴承部件14转动,使纵贯其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心线m可以如图4中虚线所示追随就座者的右肩上升的举动或右肩下降的举动而倾斜。也可以在适当的部位配置树脂弹簧等从而使倾斜的靠背3返回到通常位置。
除了这样的结构,在背支杆1的与腰椎对应的部分上,如图2等所示,还利用上述托架13安装有用于对腰部支撑4进行定位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导向的作为本发明的导向部的导向部件5。该导向部件5为树脂制的,如图8所示在形成在前后成对的对向壁51、52之间的长孔5a内插通用于轴支承腰部支撑的金属制的支轴6从而可以使其上下移动,其一部分与支轴6协作从而构成相对于腰部支撑4的上下位置定位机构A。
该上下位置定位机构A,由上述支轴6,和用于使该支轴6配合的、在上述导向部件5的对向壁52的向前的面上沿着上下方向间断地设置的部分圆筒状的凹部53构成,在该凹部53使对向壁51、5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扩展开。
然后,将导向部件5的一部分、具体地说是设置在前方的对向壁51的宽度方向中间位置的板状的弹性体54,配置在从支轴6的插通方向观察时使长孔5a变窄的位置上,由此在支轴6与任何的凹部53配合的状态下如图9(a)所示将该支轴6向凹部53弹性加载,同时如该图(b)所示支轴6可以克服弹性体54而在凹部53、53之间移动。该上下位置定位机构A的弹性体54,通过将支轴6推压在凹部53上从而在支轴6上赋予旋转阻力,使其难以旋转,起到不但暂时保持腰部支撑4的上下位置而且暂时保持旋转角度的作用。
另一方面,靠背3侧,如图1以及图2等所示,在上述靠背内隔板31中腰部支撑区域31a上设置U字形的切槽31b并使其可以弹性变形,将上述导向部件5的外壁与该腰部支撑区域31a的侧方相对应地固定在背支杆1上,并与腰部支撑区域31a相对应地对腰部支撑4定位。即,腰部支撑4被配置在一边使该腰部支撑区域31a弹性变形一边向前方推压缓冲材料32的位置上。当然,通过切除靠背内隔板31的一部分并设置可以弹性变形的树脂板从而相对应的构造也无妨。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支轴6上下移动时,支轴6与每个凹部53配合从而进行其高度方向的定位。由于凹部53存在于由弹性体54加载的方向上,所以在就座者向靠背3施加载荷时,支轴6更坚固地推压并配合在凹部53上。
而且,在该支轴6的左右两端,位于靠背3的左右的缘部附近设置图1以及图10所示的把手状的操作部7,就座者可以在就座的状态下使手腕向后转从而把持操作部7,由此进行支轴6的上下移动操作。
此时,支轴6随着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间断地与左右的凹部53配合,每次配合支轴6都卡合停止,卡合感经由支轴6而被身体感知,所以在以与定位功能不同的表示方法进行表示时,上述支轴6与凹部53的配合成为用于一边保持支轴6的水平一边使其移动的方便条件。另外,由于上述的凹部53形成为水平延伸的部分圆筒面,所以该凹部53的形状也可以提供水平引导支轴6的方便条件。
另一方面,该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4,如图2等所示,是将棱柱状的组块部41和形成在从该组块部41的柱轴n位移的部位上的支轴安装部42树脂整体成形而成的,在该支轴安装部42上设置由用于轴接支轴6的螺丝等构成的旋转阻止部43,使各组块部41的大致平坦的面成为图12(a)~(d)所示的支持面S(S(1)、S(2)、S(3)、S(4)),同时在相邻的支持面S、S之间设置倒圆角部R。然后,在该支轴安装部42上安装上述支轴6,由旋转阻止部43将两者固定为可以整体旋转。
即,在各支持面S在规定旋转位置成为如图11(a)所示暂时受到均等的载荷F的受压面的状态下,在腰部支撑4如该图(b)中箭头V所示旋转位移时,通过该旋转向前方移动的区域(图中是支持面S的下半部)接近靠背3,比通过旋转向后方移动的区域(支持面S的上半部)优先负担载荷F的压力。换言之,在各支持面S成为受压面时,在以距支轴6的距离为最小的部位为受压的中心位置的姿势下腰部支撑4稳定,当腰部支撑4从该姿势向使距支轴6的距离增大的方向旋转时,从就座者相对于腰部支撑4产生使该距离减小的方向的推压力,所以腰部支撑4会向稳定方向返回,结果起到将腰部支撑4稳定保持在上述规定旋转位置的作用。而且,如图12所示,支持面S的距支轴6的距离L(L(1)、L(2)、L(3)、L(4))基本上不同,所以可以通过使任何一个支持面S(S(1)、S(2)、S(3)、S(4))成为受压面,从而使支持面S的突出量(即L)变化。
而且,在坐着用两手把持上述的操作部7从而施加旋转操作时,腰部支撑4与支轴6一起旋转,从而可以选择所希望的支持面S。
另外,在就座者没有在靠背3上施加载荷的状态下,以即使突出量最小的支持面S(3)为受压面时、背靠面3的背面的树脂板31a也受到推压从而缓冲材料32处于被稍微压缩的状态的方式,规定支轴6的位置。另外,支持面S(2)和S(4)在支轴6的设定上距支轴6的距离L(2)、L(4)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相同距离(参照图12的(b)、(d)),但由于以这两个面为受压面时的以支轴6为基准的高度位置不同,所以可以具有利用了旋转的简便的高度位置改变功能。
而且,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靠背3的背面和遮盖背支杆1上所附带的机构部件的位置上,配置有图13、图14(a)以及图15(a)所示的外罩9。
该外罩9,与靠背内隔板31被切掉边缘,从而以不与该靠背内隔板31相接触的方式安装在背支杆1上。即,相对于如上所述靠背内隔板31为可动,外罩9保持为静止状态,靠背内隔板31的左右两侧缘31x进行相对于外罩9的相对应的侧缘9x接近或离开的相对动作。因此,在不引起靠背内隔板31与外罩9的干涉、或者设置在靠背内隔板31的背面上的椅背支撑装置2或腰部支撑4等机构部件与外罩9的干涉的范围内,在靠背内隔板31与外罩9之间空出间隔从而确保允许该靠背内隔板31的相对动作的动作空间Z。
但是,如果只是空出间隔,则动作空间Z整体向侧面开放,从而各种机构部件从侧面可以看到,变得不整齐。所以,该椅子,从靠背内隔板31的侧缘31x附近的背面向后方突出肋状罩31z,从背支杆1的前面以及外罩9的侧缘9x向前方(包括斜前方)突出肋状罩1z、9z,以分别如图14(a)所示侧视重合的方式配置这些肋状罩31z、1z彼此、肋状罩31z、9z彼此,由此构成遮挡机构SL。从而,通过该遮挡机构SL,不妨碍靠背内隔板31的动作地遮挡上述动作空间Z的侧面。
靠背内隔板31的左右的肋状罩31z,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上端间通过在椅背支撑装置2的上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肋状罩31z’而连接,整体构成向下的コ字形的肋状罩,它们整体成形在靠背内隔板31上。
背支杆1的肋状罩1z,整体成形在对上述腰部支撑4的支轴6导向的导向部件5(参照图18)的外缘侧,成为从上下规定区域向前方突出的板状,如图14(a)以及图15(a)所示隔开规定距离从而插入靠背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的内侧。
另外,外罩9的肋状罩9z,如图13以及图14(a)所示,从该外罩9的上方附近的左右的侧缘9x向斜前方突出成肋状,该肋状罩9z位于与肋9r连续的位置,并被配置在背靠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的外侧,其中所述肋9r在外罩9侧的与椅背支撑装置相对应部位沿着宽度方向鼓出。
然后,以在靠背内隔板31进行扭转动作、伴随于此其侧缘31x如图15(b)的左侧缘所示接近外罩9的对应的侧缘9x时,该靠背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不与背支杆1的肋状罩1z相干涉地加深侧视的重合的方式,并且以如该图右侧缘所示在靠背内隔板31的侧缘31x从外罩9的对应的侧缘9x离开时,该靠背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保持与背支杆1的肋状罩1z的侧视的重合的方式,来规定这些肋状罩31z、1z的突出量以及位置关系。同样,以在靠背内隔板31进行扭转动作、伴随于此其侧缘31x如图14(b)所示接近外罩9的对应的侧缘9x时,以该靠背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不与外罩9的肋状罩9z相干涉地加深侧视的重合的方式,并且以如该图(c)所示在靠背内隔板31的侧缘31x从外罩9的对应的侧缘9x离开时,该靠背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保持与与外罩9的肋状罩9z的侧视的重合的方式,来规定这些肋状罩31z、9z的突出量以及位置关系。当然,在无损实质遮挡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离开时的肋状罩彼此的重合大部分消失的程度。
另外,在前面所示的图1、图2以及图8中,肋状罩1z、31z、31z’在图示时省略掉。
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所示将张力材料33缠绕到靠背背面,以下述方式进行缠绕到靠背内隔板31的肋状罩31z、31z’的安装根部,并在包围该肋状罩31z、31z’的状态下固定。由此,可以使得张力材料33的末端难以观察到,同时可以避免张力材料33进入动作空间Z从而缠绕在机构部件上的不合适。
进而,如图13所示,在该椅子的外罩9上在背面安装有吊钩H,平时至少保持在比靠背内隔板31的上端低的收纳位置,在必要时向上方拉出而使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椅背支撑装置2具备形成在背支杆1侧的支撑面12a,和与该支撑面12a接触或接近地被附带在靠背3侧且可以与该靠背3一起摆动的可动面34a。而且,在支撑面12a以及可动面34a上设置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使相对距离逐渐扩大的弯曲部12y、34y,从而在就座者施加在靠背3上的载荷从靠背3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左右方向偏离时,可使可动面34a追随着该偏离一边在支撑面12a上转动一边向相同方向改变方向。
即,在就座者以通常姿势靠在靠背3上时,后背的脊柱附近与靠背3的宽度方向中心部附近接触,如果在该状态下就座者扭转身体,与该扭转动作同时,一边脊柱向从宽度方向中心离开的方向移动,一边后背整体在靠背3上转动,这是自然的动作。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真正地赋予与其相同的动作,来作为可动面34a的相对于支撑面12a的转动动作以及靠背3的相对于背支杆1的转动动作,由此可以将就座者与靠背3的相对关系保持为一定,在就座者动作时靠背3追随而不会成为阻碍,可以起到维持适当的支持状态的优异的效果。
特别是,由于将可动面34a设置在靠背3的上部,将支撑面12a设置在与其相对面的位置,所以可以适当地支撑由于就座者的动作而大幅度地位移的肩胛骨附近,从而使之具有本发明的实效。
具体地说,由于通过使支撑面12a以及可动面34a的曲率不同从而使两面间的距离d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逐渐增大,所以可以容易地通过简单的整体成形等实现转动所必需的环境。
此时,由于将从支撑面12a以及可动面34a的中心到宽度方向规定区域的部位(12x、34x)形成为互相平行,所以即使在就座者通常就座的状态下施加在靠背3上的载荷的中心向宽度方向微微地移动,也可以防止靠背3逐个反应,从而确保稳定的就座状态。
另外,将靠背3的下方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在背支杆1侧,使上方放开,从而相对于就座者施加在靠背3上的宽度方向偏离的载荷W,利用靠背3的弹性而使该靠背3的上方向对于下方扭转变形,这样也会起到效果。在就座者单肘支撑或转向斜后方时,腰部的周围几乎不动,而是肩胛骨周围大幅度地动作,所以如果是上述的结构,就会很好地适合于身体的动作,另外可以通过使靠背3扭转变形,从而利用背靠内隔板31的弹性复原力等使靠背3有效地返回到通常的形状。
进而,由于将在与可动面34a之间形成规定空隙P、可以相对摆动地将支撑面12a收纳在该空隙P内的限制面35a整体地设置在上述可动面34a上,使得在可动面34a的摆动端使限制面35a与支撑面12a相接触从而限制可动面34a的进一步的摆动,所以可以不妨碍转动动作地有效限制做二维运动的可动面34a的可动范围。
另外,由于在支撑面12a与限制面35a之间,还介设有向支撑面12a推压可动面34a的加载装置36,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可动面34a在支撑面12a上抖动或产生接触音等而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提高椅子的使用感。
另外,各部分的具体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不利用如上所述的面彼此之间的转动动作,而例如如图19所示,通过适当长度的连杆要素A21、A22将可动部A34与支持部A12之间连结起来从而构成4点连杆,也可以实现可动部A34一边向左右摆动一边使方向改变的动作,可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重要的是,只要本发明的椅座支持装置A2,在其与背支杆1侧的支持部A12之间具有,在就座者所施加在靠背3上的载荷的中心向宽度方向偏离时、一边使设定在靠背侧的可动部A34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向该偏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该可动部A34整体追随着方向改变的功能,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结构。
另外,也可以使用与这样的椅背支持装置A2同样的原理构成椅座支持装置B2。即,在椅座8也是,在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等时候,在采取前倾姿势时使脚伸长,这样的身体姿势的变换是自然进行的动作,伴随与此,载荷前后移动,从而臀部所施加的载荷从椅座的前后方向中心部向相同方向偏离。因此,例如如图20所示,使与上述连杆要素A21、A22同样的连杆要素B21、B22存在于设定在支座侧的支持部B12与设定在椅座8侧的可动部B34之间,在上述载荷的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偏离时,一边使可动部B34的前后方向中心部向该偏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该可动部B34整体向前倾或后倾的方向改变方向从而进行追随,这样也可以适当地与就座者的动作相对应。当然,这样的结构利用已经叙述过的部件间的转动动作也同样可以实现。
另外,这样的结构在椅座8的宽度方向上使用也很有用。即,在就座者例如翘二郎腿等从而变为休息姿势时,通常情况是由臀部所施加的载荷从椅座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偏离到向相同方向位移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图20的结构俯视旋转90度然后再使用,就可以使椅座8追随这样的就座者的动作,从而得到适当的支持状态。
进而,在利用转动功能时如图21所示,在支持面C12的曲率比可动面C34大的关系下也可以成立,其中也包括如该图所示一方为平面、另一方为曲面的状态。
除以上所述,可动面与支持面的中央部分不平行也可以,只要是相同曲率就可以设为不转动的稳定区域,背支杆的形状为T字或整体形成为板状等也没关系。
其他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肋状罩1z设置在背支杆1上,但设置在外罩9上也没关系。同样,也可以将肋状罩9z设置在背支杆1侧。
另外,作为外罩的其他的方式,可以考虑下述构造具有以围绕状向靠背突出的壁部,以可以从后方遮盖的方式在该壁部的左右外侧配置背支杆,同时在壁部的内侧收纳上述的机构部件。这样,也可以将壁部的内侧利用作动作空间,可以将壁部设为肋状罩而灵活使用。此时,上述的将张力材料33缠绕到靠背背面,适于以使其与该壁部的周围相紧密接触从而将其包围的状态来安装。
权利要求
1.一种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在背支杆侧的支撑面,和与该支撑面相接触或接近地被附带在靠背侧且可以与该靠背一起摆动的可动面;在支撑面或者可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使相对距离逐渐扩大的弯曲部,从而在就座者施加在靠背上的载荷从靠背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左右方向偏离时,可使可动面追随着该偏离一边在支撑面上转动一边向相同方向改变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可动面设置在靠背的上部,将支撑面设置在与其相对面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支撑面以及可动面的曲率不同从而使两面间的距离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支撑面以及可动面的中心到宽度方向规定区域的部位形成为互相平行。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背是将下方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在背支杆侧,使上方放开的靠背,从而相对于就座者施加在靠背上的宽度方向偏离的载荷,利用靠背的弹性而使该靠背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扭转变形。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在与可动面之间形成规定空隙、可相对摆动地将支撑面收纳在该空隙内的限制面整体地设置在上述可动面上,使得在可动面的摆动端使限制面与支撑面相接触从而限制可动面的进一步的摆动。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在与可动面之间形成规定空隙、可相对摆动地将支撑面收纳在该空隙内的限制面整体地设置在上述可动面上,在支撑面与限制面之间,介设有向支撑面推压可动面的加载装置。
8.一种椅背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的结构具备设定在背支杆侧的支持部、和被附带在靠背侧并可以与该靠背一起摆动的可动部,在支持部与可动部之间,在就座者所施加在靠背上的载荷的中心向宽度方向偏离时,一边使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向该偏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该可动部整体追随着改变方向。
9.一种椅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的结构具备设定在支座侧的支持部、和被附带在椅座侧并可以与该椅座一起摆动的可动部,在支持部与可动部之间,在上述载荷的中心向宽度方向或前后方向偏离时,一边使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中心部或前后方向中心部向该偏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该可动部整体追随着改变方向。
10.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
11.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椅背支撑装置。
全文摘要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更适合办公室中就座者的动作的新的有用的椅子。具备形成在背支杆1侧的支撑面12a,和与该支撑面12a接触或接近地被附带在靠背3侧且可以与该靠背3一起摆动的可动面34a。而且,在支撑面12a以及可动面34a上设置随着从中心向宽度方向位移而使相对距离逐渐扩大的弯曲部12y、34y,从而在就座者施加在靠背3上的载荷从靠背3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左右方向偏离时,可使可动面34a追随着该偏离一边在支撑面12a上转动一边向相同方向改变方向。
文档编号A47C3/00GK1969717SQ20061014454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1日
发明者手岛健二, 大木一毅, 冈本功, 酒井彻 申请人:国誉家具株式会社, 鹰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