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38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参照图9,现有网状椅背结构的示意图。是属于一种以网体结合的办公椅,利用一具有伸缩弹性并布满有网目的网体901,其中网体901的形状与限位框体902相同且略大,使网体901贴抵在限位框体902前方,并令网体901周缘往后与往内翻折以收合在限位框体902上,将椅背框架903密合在限位框体902后方,以螺丝904穿过网体901网目与限位框体902的贯孔905,再锁入椅背框架903的锁孔906中,而使网体902被夹合在框体902与椅背框架903之间。
现有的设计利用网体包覆着限位框体的外缘,再以螺丝穿过网体与限位框体而锁固在椅背框架,同时利用椅背框架夹固着网体与限位框架。此种设计令椅背正面有网体包覆而背面却呈空洞并不美观,再者,网体的结合方式并不牢固,当使用过久时,靠夹合与螺锁而结合的方式极有脱落的可能,且当网体使用过久而疲劳时,网体容易呈松散状而自限位框体与椅背框架脱落,使得椅背将无法使用而有产品不耐用的缺点,并非一完善的设计而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因为网体的特色为透气性高,且可完全贴合在使用者身体部位,而具有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确实具有轻松好坐不容易产生疲惫感的优点,为了可使网体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不因结构设计不良而有不实用的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极欲思考以更加的结合方式来达成最佳的功效,而可达到美观大方与结构简单的特征,确实增加产品的耐用性与产品竞争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解决现有网体与椅背框架结合的方式并不牢固的问题,令网体没有易脱落的顾虑,同时增进座椅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背板,一端为一镂空端,另一端为一固定端;一网布,套置在所述的背板上;一后盖板,固定在背板的固定端,同时将网布包覆固定。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中网布对应在镂空端是呈外露,使座椅具有较佳美感。
2.本实用新型“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中网布套置在背板并以后盖板结合在背板,同时将网布限制在背板而不容易脱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正面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背面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安装在座椅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由图2的5-5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表背板与连接件结合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由图2的6-6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表背板与后盖板结合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表背板与连接件结合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表背板与后盖板结合的示意图; 图9现有网状椅背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901-网体;902-限位框体;903-椅背框架;904-螺丝;905-贯孔;906-锁孔;10-背板;11-背面;12-正面;13-凹槽;131-内框;132-外框;14-凹沟;141-内框;15-镂空端;16-固定端;17-固定槽;171-固定孔;172-固定件;18-固定部;181-穿孔;182-槽;183-容孔;184-锥部;185-固定件;20-连接件;21-连接端;22-结合端;23-螺孔;30-网布;40-后盖板;41-盖部;42-延伸部;43-包覆部;431-凹部;432-凸片;44-开口;45-结合柱;451-螺孔;46-卡柱;461-卡孔;47-结合柱;471-螺孔;50-前盖板;51-包覆部;52-容部;53-夹持柱;54-卡部;55-容孔;56-固定孔;561-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下,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与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包含有一背板10、一连接件20、一网布30、一后盖板40与一前盖板50。
背板10设有背面11与正面12,背板10是依人体工学而呈弧状,形成背面11呈凸状,而正面12呈凹状。背面11周缘形成一道环绕背板10的凹槽13,凭借凹槽13而形成一邻近背板10中心的内框131与一邻近外周缘的外框132,一横向的凹沟14设在两侧的凹槽13之间,在凹沟14的一侧形成一内框141,凹槽13的内框131与凹沟14的内框141圈围出一镂空端15,凹沟14另一侧与凹槽13圈围出一固定端16,同时固定端16的中心部位形成一固定槽17,固定槽17并与凹槽13相通,在固定槽17上开设有两固定孔171。固定端16上设有数个固定部18,固定部18在背板10背面11是凸伸呈柱状,并设一呈圆孔状的穿孔181,在穿孔181的周缘并开设一槽182,同时槽182与穿孔181相通。固定部18在背板10正面12形成一容孔183与一由容孔183内突伸的锥部184,上述的穿孔181同时穿透锥部184,而上述的槽182也延伸至锥部184,槽182在正面是呈破槽状。
连接件20是呈L形,一端为连接端21,另一端为结合端22,连接端21上设有两螺孔23,令连接端21容置在背板10的固定槽17,同时螺孔23对应在固定孔171,两固定件172穿在固定孔171而螺锁在螺孔23,使连接件20结合在背板10。结合端22是可结合在座椅的椅垫,而固定在座椅。
网布30套置背板10,背板10因呈弧状而使网布30一面由背面11的内框131、141撑起,网布30另一面则由背板10周缘撑起,使网布30与背板10正面12不接触。
后盖板40是呈壳状,形成一较大面积的盖部41与一较小面积的延伸部42,同时在盖部41与延伸部42的周缘环绕有一包覆部43,其中包覆部43在延伸部42的一端是呈一开口44,包覆部43在后盖板40的盖部41一端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凹部431,且包覆部43在延伸部42邻近盖部41的地方,在两侧的包覆部43并分别突伸有一凸片432。在盖部41的内壁面凸设数个结合柱45,结合柱45内并分别设有一螺孔451。在延伸部42内壁面邻近盖部41的地方凸设两卡柱46,卡柱46内并分别设有一卡孔461,在延伸部42邻近开口44处凸设两结合柱47,结合柱47内并分别设有一螺孔471。
前盖板50是配合后盖板40而呈弧状,同时前盖板50的外周缘也形成一包覆部51,在两侧的包覆部51分别形成一容部52,同时由前盖板50底部突伸有数个夹持柱53,夹持柱53分别对应在容部52处,使两侧的夹持柱53与包覆部51之间形成一相当狭小的容部52空间。前盖板50一端凸设有两卡部54,另一端形成一容孔55与两固定孔56,其中固定孔56是分别设在容孔55两侧。
请同时参照图5与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背板10与网布30结合的剖视图。网布30套置在背板10与连接件20,使背板10的固定部18撑挤的由网布30的网目穿出,后盖板40则盖合在背板10,同时将网布30与连接件20包覆其中,后盖板40的盖部41对应在背板10的固定端16,同时包覆部43恰容置在背板10的凹槽13与凹沟14,包覆部43的凹部431则恰卡置在背板10凹槽13的内框131,同时结合柱45穿伸在固定部18的穿孔181,并利用固定部18一端的锥部184与穿破的槽182使固定部18具有枢张的功效,而固定部另一端的槽182是未穿破而具有夹持的功效,再以数个固定件185穿过背板10的穿孔181而螺锁在后盖板40结合柱45的螺孔451。
后盖板40的延伸部42局部包着连接件20的结合端22,所述的前盖板50盖合在后盖板40,并令连接件20的结合端22由前盖板50的容孔55穿出。前后盖板50、40的包覆部51、43彼此接触,后盖板40的凸片432恰可容置在前盖板50的容部52,同时利用夹持柱53夹持着凸片432。而前盖板50的卡部54恰卡在后盖板40卡柱46内的卡孔461。且前盖板50的固定孔56对应在后盖板40的结合柱47,并分别以一固定件561穿在固定孔56而螺锁在结合柱47的螺孔471。
当网布30套置在背板10时,利用后盖板40与背板10结合,此时,网布30对应在背板10镂空端15仅周缘有背板10的外框132与内框131支撑,同时因为背板10是呈弧状,使得背板10两侧将网布30撑起,令网布30与背板10正面形成间隙,使用者乘坐时背部可完整的被网布30包覆与支撑,同时因为网布30被绷撑的装在背板10,乘坐时背部并不会直接碰触到背板10正面12,同时乘坐时是将背部服贴的贴在网布30上,纵使乘坐者用力向后倾仰,是使靠近头部的背部往后施力,此时因为上述的部位对应在背板10是实施为镂空端15,而不会令身体直接与背板10接触,因为网布30是属于软材质,以网布30支撑身体,乘坐者将感到舒适,而背板10是属于硬材质,因此避免背板10直接与人体接触,可达到最佳舒适的感受,且因为后盖板40仅盖住网布30的一半,同时兼顾美观的效果。
参照图7与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背板10与网布30结合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背板10的凹槽13与凹沟14是呈较窄的态样,凹槽13与凹沟14的宽度恰与后盖板40包覆部43的厚度相同,且背板10固定端16实施呈较厚的态样,令网布30套置背板10,后盖板40盖着背板10,同时以后盖板40的包覆部43卡着背板10的凹槽13与凹沟14,令后盖板40与背板10固定不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网布套置在背板,再以后盖板结合在背板,并使网布固定在后盖板与背板之间,网布绷撑的套置在背板,同时网布一端对应在背板的镂空端,另一端对应在背板的固定端,利用镂空端的设计使人体向后施力时不会有碰触到背板的疑虑,而是以网布包覆支撑,使乘坐者可达到较佳的舒适感。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背板,一端为一镂空端,另一端为一固定端;
一网布,套置在所述的背板上;
一后盖板,固定在背板的固定端,而局部包覆背板,同时将网布包覆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板设有一正面与一背面,所述的背板是呈弧状,正面向内凹陷,背面向外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板的背面沿着周缘形成一凹槽,背板两侧的凹槽之间设有一横向的凹沟,所述的凹沟区隔出所述的镂空端与所述的固定端,所述的后盖板的周缘形成一包覆部,包覆部容置在所述的背板的凹槽与凹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板的凹槽同时形成一外框与一内框,所述的凹沟并形成一内框,上述的外框与内框绷撑所述的网布,所述的后盖板的包覆部,在两端分别形成一凹部,同时所述的背板的凹槽与凹沟并未相通,所述的凹部卡置在所述的背板凹槽的内框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与所述的凹沟的宽度是相同于所述的后盖板包覆部的厚度,当网布套置在背板时,后盖板的包覆部将网布卡在所述的凹槽与所述的凹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板的固定端设有数个固定部,所述的后背板凸设有数个结合柱,结合柱是结合在所述的固定部上,使背板与后盖板结合固定,同时固定部并穿过所述的网布的网目,同时固定所述的网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在正面形成一锥部,在背面形成一圆柱状,所述的固定部设有一穿孔与一设在穿孔内的槽,其中所述的槽在固定部正面是穿破于锥部,在背面是未穿破于圆柱,结合柱穿过穿孔,所述的槽微张并夹住结合柱,其中所述的结合柱形成一螺孔,数个固定件分别穿在所述的固定部的穿孔中且螺锁在所述的后盖板结合柱的螺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件与一前盖板,所述的背板背面的固定端形成一固定槽,所述的连接件是容置在所述的固定槽中,且固定在背板上,所述的后盖板形成一盖部与一延伸部,所述的盖部结合在背板上,所述的前盖板结合在所述的延伸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部设有两卡柱,所述的卡柱并分别形成一卡孔,所述的前盖板设有两卡部,令所述的两卡部卡在所述的卡孔中,使所述的前盖板结合在所述的后盖板上,其中所述的后盖板延伸部设有两结合柱,所述的前盖板形成两固定孔,所述的前盖板包含有两固定件,所述的固定件穿在固定孔中而固定在结合柱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的背板上,所述的后盖板固定在所述的背板上并包覆所述的连接件,所述的前盖板一端形成一容孔,所述的连接件穿伸在所述的容孔中,所述的后盖板延伸部的包覆部设有两凸片,所述的凸片分别设在后盖板的两侧,所述的前盖板的外周缘形成一包覆部,在两侧的包覆部分别形成一容部,所述的凸片卡在容部上,使前盖板结合在后盖板上,其中所述的前盖板底部突伸有数个夹持柱,夹持柱分别设在对应在容部处,两侧的夹持柱与包覆部之间形成一容部空间,供所述的凸片卡在容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座椅背板与网布结合构造,是包含有一网布,套置在一背板,其中背板一端为一镂空端,另一端为一固定端,一后盖板,固定在背板的固定端,同时将网布包覆固定,利用后盖板仅局部包覆背板,同时镂空端的设计使网布套置在背板时,当承受外力时网布变形,因完全由网布包覆而不碰触到背板,可具有较佳的舒适性。
文档编号A47C7/40GK201051997SQ20072015696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9日
发明者林国雄 申请人:林国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