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匙式防盗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30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吞匙式防盗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机械式防盗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吞匙式防盗锁。
背景技术
目前,所有机械锁具的共同特点是人体直接执钥匙对锁具进行操拨,打开(或反锁)锁 具。此类锁具虽然成本较低、方便,但也暴露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由于锁子的拨子直 接安装在无任何遮掩的钥匙孔内,仅凭一把起子和一把拨子具(俗称万能钥匙)就可以直接 对锁子的拨子进行操拨,将锁具打开。而电子锁具,其密码亦比较容易被破解,而且造价及 日常费用均比较高,普通百姓消费不起,以致当前到处有"开锁王",锁具形同虚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通过放弃人体直接执钥匙对锁具进行操拨,改为间接执钥匙 对锁具进行操拨而达到防盗目的,整个开锁过程其钥匙是放入锁具内部进行的吞匙式防盗锁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具有盒子,锁体是放置于盒子内,其拨子从锁体向外伸出 ;在盒子内腔正对外伸的拨子处设置有钥匙槽装置,该钥匙槽装置的钥匙槽在位于钥匙插入 位置时与盒子上的钥匙孔对齐;所述的钥匙槽装置上有齿形,该齿形与铰接的大齿轮啮合; 与大齿轮同轴铰接有小齿轮,小齿轮与齿状杆啮合;在等待开锁的状态下,齿状杆的一端与 副转把上的副转把缺口相接,副转把的一端伸出盒子外;在锁体的锁芯与副转把的连接处设 置有限位卡件装置。
在打开锁子或反锁锁子过程中钥匙始终保持吞没于盒子内,通过转动转把进行开锁或反 锁的控制,而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体均不能直接执钥匙或者其他物体对锁体的拨子进行操作 ,达到防盗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打开锁子或反锁锁子过程中钥匙始终保持吞没于盒子内的钥匙槽中, 人体不能直接对锁子的拨子进行操拨,同时也不能以暴力手段强行扭断卡子打开锁子,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防盗防暴目的,并可广泛应用于门口、车辆。


附图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l是本发明正面视图。
附图2是A-A剖面图。
附图3是B-B剖面图。
附图4为C-C剖面图。
附图5为D-D剖面图。
附图6为E-E剖面图。
附图7为F-F剖面图。
附图8为G-G剖面图。
附图9为H-H剖面图。
附图10为I-I剖面图。
附图11为J-J剖面图。
附图12为K-K剖面图。
附图13为L-L剖面图。
附图14为在初始状态下,M-M剖面图。
附图15为N-N剖面图。
附图16为0-0剖面图。
附图17为P-P剖面图。
附图18为Q-Q剖面图。
附图19为R-R剖面图。
附图20为在开锁状态下,J-J剖面图。
附图21为在反锁状态下,J-J剖面图。
附图22为钥匙槽装置左视图。
附图23为钥匙槽装置正面视图。
附图24为钥匙槽装置封盖片移至右侧时S-S剖面图。
附图25为钥匙槽装置封盖片移至左侧时S-S剖面图。
附图26为钥匙槽装置T-T剖面图。
附图27为锁体正面视图。
附图28为锁体U-U剖面图。
附图29为锁芯正面视图。
附图30为锁芯V-V剖面图。
附图31为副转把左侧斜视图。
附图32为副转把右侧斜视图。
附图33为副转把背面视图。
图34为副转把W-W剖面图。
附图35为副转把X-X剖面图。
附图36为副转把Y-Y剖面图。
附图37为副转把Z-Z剖面图。
附图38为副转把视图。
附图39为副转把a-a剖面图。
附图40为副转把b-b剖面图。
附图41为副转把c-c剖面图。
附图42为在开锁或反锁状态下,本发明C-C剖面图。 附图43为在开锁或反锁状态下,本发明D-D剖面图。 附图44为在开锁状态下,本发明F-F剖面图。 附图45为钥匙槽装置未装入封盖片时S-S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实施例中,l是钥匙孔,2是盒子,3是正转把,4是栏栅,5是钥匙,6是S形钢条,7是 按杆,8是按钮套子,9是弹簧,IO是钥匙槽,ll是钥匙槽装置,12是螺丝钉,13是传动金属 片,14是盒子后挟板,15是凸状斜坡体,16是封盖片,17是拨子孔,18是凸状斜坡体,19是 拨子,20是锁体,21是齿状杆装置,22是大齿轮,23是齿状杆,24是内部轨道,25是副转把 ,26是凸状轮廓,27是外部轨道,28是杆子固定点,29是钢条缝隙,30是钥匙扣孔,31是内 部轨道卡点,32是转子,33是翘翘板柱点,34是翘翘板,35是翘翘板柱点,36是锁芯左凹槽 ,37是锁芯,38是锁体凹槽,39是卡子,40是锁芯右凹槽,41是外部轨道卡点,42是传动金 属片孔,43是轨道内部斜坡,44是小齿轮,45是锁体凹槽斜坡,46是锁芯凹槽斜坡,47是内 部销切面,48是副转把缺口, 49是封盖片槽,50是外部削切面,51是轨道外部斜坡。
锁体20是放置于盒子2内,其拨子19从锁体20向外伸出;在盒子2内腔正对外伸的拨子 19处设置有钥匙槽装置11,该钥匙槽装置11的钥匙槽10位于钥匙插入时与盒子2上的钥匙孔1 对齐;所述的钥匙槽装置ll上有齿形,该齿形与铰接的大齿轮22啮合;与大齿轮22同轴铰接 有小齿轮44,小齿轮44与齿状杆23啮合;在等待开锁的状态下,齿状杆23的一端位于副转把 25上的副转把缺口48,副转把25的一端伸出盒子2外;在锁体20的锁芯37与副转把5的连接处 设置有限位卡件装置。
所述的拨子19为T字形,其小端伸出锁体20,以防止拨子19掉出。 所述的钥匙槽装置11为L形,其下部为钥匙槽IO,侧面为齿形。
所述的钥匙槽装置11的两侧开有封盖片槽49,在封盖片槽49内插有封盖片16,在封盖片 16上与拨子19相配合处开有拨子孔17;在盒子2两侧壁内分别设置有上大下小的凸状斜坡体 15和上小下大的凸状斜坡体18,封盖片16的侧边分别与两个凸状斜坡体的斜坡相接。
所述的钥匙槽装置11在钥匙伸入方向安装有由按钮套子8、转子32、按杆7和S形钢条6构 成的弹出装置。
所述的齿状杆23的一端套在齿状杆装置21内,在齿状杆装置21内设置有将齿状杆23顶出 的弹簧9。
所述的锁芯37与副转把25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件装置是在副转把25的背面设一副转把 缺口48和一凸状轮廓26。凸状轮廓26将副转把25的背面分成内部轨道24和外部轨道27两个轨 道。内部轨道24上的内部削切面47是从内部轨道24的外侧往外部轨道27的外侧方向削切,其 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48,终点位于内部轨道24的端面;外部轨道27的外部削切面50是从外部 轨道27的内侧往内部轨道24的内侧方向削切,其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48,终点位于外部轨道 27的端面。内部轨道24的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48的轨道内部斜坡43,终点设有一内部卡点 31;外部轨道27的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48的轨道外部斜坡51,终点设有一外部卡点41。每一 个轨道的宽度与齿状杆23的宽度配合。在开锁的过程中,齿状杆23的端头顶在内部轨道24的 端面;而在反锁的过程中,齿状杆23的端头顶在外部轨道27的端面。在圆形副转把25的中心 位置,设一个翘翘板34,翘翘板的两端各设一柱点33和35。在锁芯端面设置有锁芯左凹槽36 和锁芯右凹槽40。在等待开锁的状态下,柱点33位于锁芯左凹槽36和锁芯右凹槽40的中间; 在与柱点35相对的锁体20的端面设置有锁体凹槽38,在等待开锁的状态下,齿状杆23的一端 与副转把25上的副转把缺口48相接。
在锁体20的左侧安装一大一小的连体齿轮(大为22,小为44)和一个齿状杆装置21。大 齿轮22与下述的"L"形状的钥匙槽装置ll的齿状竖杆相咬扣,如图4所示。锁体的上方、右 侧和背面各以两对螺丝钉12固定。连体齿轮22设在锁体20与盒子2左侧壁之间。齿状杆装置 21由一根长方体杆子23及其套子21和一个弹簧9组成。套子21固定在锁体20的左侧,其走向 与锁体20平行,杆子23的前端为齿状,该齿状杆与小齿轮44相咬扣,如图13所示,并且延伸 超出锁体20端面。套子21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和平时所用的笔筒相似,呈半封闭状。 弹簧9置于套底,然后装进杆子23。在杆子的上方设一个杆子固定点28,令杆子与连体齿轮 44咬紧,如图13所示。这样,通过摁松齿状杆23,即可令连体齿轮旋转。此外,在锁体20的前面设一个凹槽38 (简称锁体凹槽,下同)。锁体凹槽38口的左边和右边均呈斜坡形,称为 锁体凹槽斜坡45,如28所示。
在锁体20的下方安装一个"L"形状的钥匙槽装置ll,如图4和图22所示。钥匙槽装置 ll的竖杆部分为齿状。该齿状杆与大齿轮22相咬扣。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另一齿状杆23来 操控钥匙槽装置ll的升降。L形钥匙槽装置ll的平躺部分由钥匙槽10和一个类似于圆珠笔或 电器开关的按扭装置、 一片封盖片16及相应的长方体框架构成。按扭装置由一根S形钢条6、 按杆7、转子32、套子8、弹簧9等零件组成(如图26所示。鉴于该装置的普及性,其构造和 功能在此不另行说明)。S形钢条6—端与按杆7紧连,另一端则穿透过钥匙槽10左侧壁(相 应地,该侧壁设一个钢条缝隙29,如图7所示)。当钥匙5从盒子2上的钥匙孔1插入钥匙槽10 时,S形钢条6在按扭装置的作用下,钥匙5保持吞没于钥匙槽10内,如图44所示;当取出钥 匙时,只需往钥匙槽10内按一下钥匙5,在按扭装置29的作用下,钥匙5被S形钢条6弹出,即 可取出钥匙5。钥匙槽10的左壁、右壁以及长方体框架的左侧壁的上方各设一同一形状的封 盖片槽49。该槽高度、长度大于封盖片16的厚度、长度,使封盖片16可以在槽内自由移动( 如图24, 25所示)。钥匙槽封盖片16上设几个拨子孔17,孔的直径大于拨子19外露部分的直 径,等于钥匙槽10的宽度,大于钥匙5的厚度,孔数等于拨子19数目,使得拨子19能够穿过 封盖片16上的孔子17,与钥匙4充分接触。钥匙5的长度小于钥匙槽10的长度,可"吞没"于 钥匙槽10内。当钥匙槽10处于初始状态时,封盖片16的孔子17处于钥匙槽10的右侧壁外面, 封盖片16的右边部分将钥匙槽10封盖住,如图12至图14所示。为了让钥匙槽装置ll只能在预 定的空间上下移动,需要在钥匙槽装置11的四周加设栏栅4。
钥匙槽装置11的左下方和右下方的盒子2壁各设两对相对应的凸状体,其末端为斜坡48 ,称为凸状斜坡体18、 15,如图12至图14所示。斜坡48的作用是钥匙槽装置11在往上或往下 移动过程中,令封盖片16能够进行往左或往右滑动,如图14和图20所示。每一个凸状斜坡体 所凸出的宽度应等于封盖片16上孔子17的直径。这两对凸状斜坡体的作用是,在钥匙槽ll的 底部从初始状态移动到钥匙孔1的上孔边过程中令封盖片16将钥匙槽10封住,不能直接对拨 子19进行操作;而在钥匙槽装置11移至锁体20的底部时封盖片16打开,使钥匙5能充分推压 拨子19,从而能够打开锁子。
锁体20的锁芯37背面以一传动金属片13延伸至盒子背外面(盒子背面亦相应地设一口子 ),与被锁定对象(比如门栓)相连。锁芯37的前端面设两个相邻的锁芯凹槽(左边为锁芯 左凹槽36、右边为锁芯右凹槽40。这两个锁芯凹槽相邻的槽口均呈斜坡形,称为锁芯凹槽斜 坡46,如图30所示。盒子背外面设一盒子后挟板14。盒子后挟板14上相应地设有一个可供传
动金属片13延伸的孔子42。盒子背面的四周各设一个螺丝孔,盒子后挟板14亦在相应位置设 螺丝孔。
在盒子2外正前面设一个转把(称为正转把3,下同),该转把上设一螺丝孔。 在盒子2内腔前面与锁芯37之间另设一个圆形转把(称为副转把25,下同),该转把与 锁芯37相对应。副转把25与正转把3相扣。副转把25的背面设一凸状开口形的轮廓26 (如图 31、 32所示)。该凸状轮廓将副转把25的背面分成内外两个轨道24、 27,使得齿状杆23能够 在这两个轨道上移动。每一个轨道的宽度与齿状杆23的宽度相等。在初始状态下,齿状杆 23处于缺口48,如图4所示;在开锁状态下,齿状杆23处于内部轨道24,如图20所示;在反 锁状态下,齿状杆23处于外部轨道27,如图21所示。此外,这两个轨道的方向是相反的,并 且在终结处各设一个卡点(内为31、外为41)。在圆形副转把25的中心位置,设一个翘翘板 34,翘翘板的两端各设一柱点33、 35。在初始状态下,柱点35位于锁体凹槽38的中央,与锁 体20相扣。而柱点33则位于两个锁芯凹槽36、 40的中间。内部轨道24的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 48,往凸状轮廓26的方向提斜,呈斜坡状,如图31和图32中的43所示。外部轨道27的起点位 于副转把缺口48,往凸状轮廓26的方向提斜,呈斜坡状,如图31和图32中的51所示。轨道内 部斜坡43和轨道外部斜坡51的高度与柱点33从两个锁芯凹槽36、 40的中央到每一个锁芯凹槽 的底部所移动的距离相等,与柱点35从锁体凹槽38的中央到槽口的缘边所移动的距离相等。 内部削切面47和外部削切面50的作用是,当顺时针扭动转把3时(开锁),齿状杆23能够沿 着削切方向往内部轨道24滑移;当逆时针时针扭动转把3时(反锁),齿状杆23能够沿着削 切方向往外部轨道27滑移。至此,钥匙槽装置ll、两个转把(25、 3)、齿轮22、齿状杆装 置21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当柱点35从锁体凹槽38的中央移动到槽口边时,钥匙槽ll也应当 移到锁体20的底部。
将钥匙5设为无柄式,钥匙的后端设一小孔30。其厚度应大于或等于拨子19外露部分的 直径,高度和长度应分别小于或等于钥匙槽10内腔的高度和长度。
将锁体20的拨子19设为外露式,即拨子外露,并设为T字形,以便被卡住,不至于掉出 。锁体20内部所装载的零件的顺序为弹簧9、卡子39、拨子19 (从内往外方向)。
由于本发明的钥匙槽不在锁芯上,无法以暴力手段扭转锁芯弄断卡子打开锁子,因而本 发明具有明显的防暴和防盗效果。
本发明使用时,当钥匙5从盒子2上的钥匙孔1插入钥匙槽10时,其槽内的S形钢条6被按 扭装置扣住,钥匙5保持"吞没"于钥匙槽10内。往顺时针方向扭转正转把3,副转把25跟随 转动。同时,齿状杆23在内部削切面47的作用下,沿轨道内部斜坡43往内部轨道24移动,压
迫弹簧9,连体齿轮22跟随转动,带动钥匙槽装置11往锁体20方向移动。当钥匙槽10底部移 至钥匙孔l的上方孔边过程中,封盖片16在左右两边盒子2壁上的凸状斜坡体18、 15的共同作 用下,往左边移动至盒子2内壁的左边凸状斜坡体18的坡顶(此时,钥匙槽装置ll的底部已 封住从钥匙孔1通往锁体20的通道,除已插没入钥匙槽10内的钥匙5外,无法以任何其他物体 从钥匙孔1直接对拨子19进行操拨),露出拨子孔17,钥匙槽10呈打开状态,钥匙5和拨子 19充分接触、推压。同时,原来处于锁体凹槽38中央的翘翘板34的柱点35按顺时针方向移动 ,在锁体凹槽38斜坡的作用下,移至凹槽口,脱离原与锁体凹槽38相扣的状态。而翘翘板34 上另一端的柱点33则由原处于两个锁芯凹槽36、 40中间往左边的锁芯凹槽36方向移动,沿着 锁芯凹槽斜坡46移至锁芯凹槽36内,与该槽相扣,迫使锁芯37紧随两个转把转动,从而打开 锁子。因为内部轨道24上设有内部卡点31阻碍,所以齿状杆23不能总沿着内部轨道24移动, 必须往回扭转正转把3,方能取出钥匙5。取出钥匙5的具体过程,与上述相反,在此不再详 述。
至于反锁情况,同样要将钥匙孔5插入钥匙槽10,并往逆时针方向扭转正转把3,副转把 25跟随转动。同时,齿状杆23在外部削切面50的作用下,沿轨道外部斜坡51往外部轨道27移 动,直至钥匙5和拨子19充分接触、推压的过程,其情况与开锁情况相似,在此不再详述。 当钥匙5和拨子19充分接触、推压时,原来处于锁体凹槽38中央的翘翘板34的柱点35按逆时 针方向移动,在锁体凹槽斜坡45的作用下,移至槽口,脱离原与锁体凹槽38相扣的状态。与 此同时,翘翘板34上另一端的柱点33则由原处于两个锁芯凹槽36、 40中间往锁芯右凹槽40方 向移动,沿着锁芯凹槽斜坡46移至槽内,与该槽相扣,迫使锁芯37紧随两个转把转动,从而 打开锁子,对被锁定的对象进行反锁。同样,因为外部轨道27上设有外部卡点41阻碍,所以 齿状杆23不能总沿着外部轨道27移动,必须往回扭转转把3,方能取出钥匙5。
权利要求
1.一种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具有盒子(2),锁体(20)是放置于盒子(2)内,其拨子(19)从锁体(20)向外伸出;在盒子(2)内腔正对外伸的拨子(19)处设置有钥匙槽装置(11),该钥匙槽装置(11)的钥匙槽(10)在位于钥匙插入时与盒子(2)上的钥匙孔(1)对齐;所述的钥匙槽装置(11)上有齿形,该齿形与铰接的大齿轮(22)啮合;与大齿轮(22)同轴铰接有小齿轮(44),小齿轮(44)与齿状杆(23)啮合;在锁体(20)的锁芯(37)与副转把(6)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件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子(19 )为T字形,其小端伸出锁体(20)。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钥匙槽装 置(11)为L形,其下部为钥匙槽(10),侧面为齿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钥匙槽装 置(11)的两侧开有封盖片槽(49),在封盖片槽(49)内插有封盖片(16),在封盖片( 16)上与拨子(19)相配合处开有拨子孔(17);在盒子(2)两侧壁内分别设置有上大下 小的凸状斜坡体(15)和上小下大的凸状斜坡体(18),封盖片(16)的侧边分别与两个凸 状斜坡体的斜坡相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钥 匙槽装置(11)在钥匙伸入方向安装有由按钮套子(8)、转子(32)、按杆(7)和S形钢 条(6)构成的弹出装置。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状杆( 23)的一端套在齿状杆装置(21)内,在齿状杆装置(21)内设置有将齿状杆(23)顶出的 弹簧(9)。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芯(37 )与副转把(25)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件装置是在副转把(25)的背面设一副转把缺口 ( 48)和一凸状轮廓(26),凸状轮廓(26)将副转把(25)的背面分成内部轨道(24)和外部轨道(27)两个轨道,内部轨道(24)上的副转把内部削切面(47)是从内部轨道(24) 的外侧往外部轨道(27)的外侧方向削切,其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 (48),终点位于内部轨 道(24)的端面;外部轨道(27)的另一副转把外部削切面(50)是从外部轨道(27)的内 侧往内部轨道(24)的内侧方向削切,其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 (48),终点位于外部轨道( 27)的端面;内部轨道(24)的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 (48)的内部斜坡(43),终点设有一 内部卡点(31);外部轨道(27)的起点位于副转把缺口 (48)的外部斜坡(52),终点设 有一外部卡点(41);每一个轨道的宽度与齿状杆(23)的宽度配合,齿状杆(23)的端头 顶在轨道的表面;在圆形副转把(25)的中心位置,设一个翘翘板(34),翘翘板的两端各 设一柱点(33、 35),在与柱点(33)相对的锁芯端面设置有锁芯左凹槽(36)和锁芯右凹 槽(40),在与柱点(35)相对的锁体(20)的端面设置有锁体凹槽(38)。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副转 把(25)的一端伸出盒子(2)夕卜。
9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吞匙式防盗锁,其特征在于在副转把(25) 的外伸端连接有正转把(3)。
全文摘要
一种吞匙式防盗锁。其锁体是放置于盒子内,其拨子从锁体向外伸出;在盒子内腔正对外伸的拨子处设置有钥匙槽装置,该钥匙槽装置的钥匙槽在位于钥匙插入位置时与盒子上的钥匙孔对齐;所述的钥匙槽装置上有齿形,该齿形与铰接的大齿轮啮合;与大齿轮同轴铰接有小齿轮,小齿轮与齿状杆啮合;齿状杆的一端与副转把上的副转把斜坡相接,副转把的一端伸出盒子外;在锁体的锁芯与副转把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件装置。其优点是在打开锁子或反锁锁子过程中钥匙始终保持吞没于盒子内的钥匙槽中,人体不能直接对锁子的拨子进行操拨,同时也不能以暴力手段强行扭断卡子打开锁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盗防暴目的,并可广泛应用于门口、车辆。
文档编号E05B33/00GK101338634SQ200810304289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9日
发明者韦建耀 申请人:韦建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