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式可调门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857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扣式可调门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构件,特别涉及门安装装饰的卡扣式可调门套产
a
叩o
背景技术
门套是一种可将门扇或门板周边的墙体都包覆,并能固定门扇的建筑装饰 结构。门套一般由门套板、贴脸线和筒子板组成。传统门套的贴脸线有两种结
构, 一种是为了达到安装效果将贴脸线做成L型,L型的贴脸线r插入门套板2' 中,门套板2,固定在墙体4,上,门板5'安装在门套板2,上,如图1所示, 这样不仅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生产设备投入大,同时包装和运输都不 方便,安装也不方便。
另一种结构则将贴脸线l,做成平的,直接用枪钉3,固定在门套板2,上,如
图2所示,这样贴脸线安装后表面就会留下钉眼(也有的加上装饰件遮住钉眼) 而影响美观,同时门套板跟贴脸线相拼接的地方容易裂开或错位。
而门套板通常是做成一个整体,并且和筒子板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的门套 一定要到安装现场测量好墙体厚度后才能生产,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当墙体 厚度由于批灰或修改而发生变化以及测量计算产生错误时,整个门套都会报废, 造成极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卡扣式可调门套,这种门套结构简单,可标准化生产,运输和安装方便,同时又能根据墙体的厚 度来调节门套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卡扣式可调门套,包括贴脸线、门套板和 筒子板,其中贴脸线都为平嵌式,即卡扣式,而非"L"型插入式,贴脸线与门 套板卡扣拼接,贴脸线或门套板的一侧设有带卡喉结构的凸榫,相应的门套板 或贴脸线的相应位置设有与带卡喉结构的凸榫相匹配的带卡喉结构的凹槽,带 卡喉结构的凸榫扣入带卡喉结构的凹槽中固定,形成牢固的卡扣结构;筒子板 固定在门套板外。这种带卡喉结构的凸榫卡入带卡喉结构的凹槽后轻易不能拉 出来,结合非常牢固。
所述的门套板包括主套和辅套,主套、辅套与贴脸线卡扣拼接。主套和辅 套上都设有与贴脸线相匹配的带卡喉结构的凸榫或带卡喉结构的凹槽,分别与 一条贴脸线卡扣拼接。在保证主套、辅套与贴脸线的带卡喉结构的凹槽或带卡
喉结构的凸榫的卡扣拼接很牢固的情况下,贴脸线造型可以象传统的L型贴脸 线一样做成各形状;主套和辅套的形状也可以作相关的变化,其卡扣拼接方式 也可以根据门套美观的要求,做成多种拼接形式,最终保证门套安装的牢固性 和美观性。
所述的主套和辅套上分别固定有筒子板收口条,筒子板嵌入两条筒子板收 口条中间,固定并连接主套和辅套。筒子板可以根据墙体宽度现场裁好再嵌入, 使主套和辅套连接起来,由于筒子板的宽度可以根据墙体厚度进行现场裁切, 在安装门套时就可以不再受墙体厚度变化的影响,当墙体厚度发生变化或是测 量、计算错误时,只需要改变筒子板宽度即可。筒子板收口条的规格和形状可 以任选,如可以是有凹槽的,也可以是不带凹槽的,只要保证筒子板能良好地嵌入两条收口条之间,以实现筒子板宽度可以任意裁切而裁切面又不曝露在外,
门套能够适用于各种厚度墙体的目的即可。
所述的门套板还可以包括一基层板,主套和辅套固定在基层板上,基层板
固定在墙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 解决以往木门要在安装现场测量好墙洞的相关数据后才能进行生产制 作,不能形成规模标准化生产作业的技术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门套除了基层板因为没有外观的要求,不需要进行标准化加 工,可在安装现场购买大板根据墙体厚度进行裁切外,其余的如内外贴脸线、 主套、辅套、筒子板和筒子板收口条都可在工厂加工成标准构件再到安装现场 裁切,比如主、辅套可以做成一个恒定不变的宽度,长度则可以到安装现场进
行裁切或是做成若干个标准长度;而筒子板收口条也可加工为固定规格;筒子 板可先在工厂加工为较宽规格的标准件,到现场根据墙体厚度再定宽和铣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门套可实现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2、 万一墙体厚度由于批灰或修改而发生变化、测量计算产生错误的话,只 要改变筒子板宽度或是更换一块筒子板便可以解决问题,不会造成整个门套报 废的后果。
3、 本实用新型的门套的贴脸线与门套板采用卡扣拼接,加工也更容易,结 构简单,安装快捷方便。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门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门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贴脸线1安装到主套的示意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贴脸线2安装到辅套的示意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卡扣式可调门套,由贴脸线l、贴脸线2、主套4、辅套5、筒 子板3和筒子板收口条7组成,主套4、辅套5、基层板6组成门套板,其中贴 脸线l, 2都为平嵌式(即卡扣式,非"L"型插入式),主套4和辅套5用枪钉 或螺钉和胶水固定在基层板6上;贴脸线1 一侧设有带卡喉结构的凸榫la,主 套4的一侧设有带卡喉结构的凹槽4a,贴脸线1的带卡喉结构的凸榫la与主套 4的带卡喉结构的凹槽4a形成卡扣拼接;同样,贴脸线2的带卡喉结构的凸榫 2a与辅套5 —侧的带卡喉结构的凹槽5a形成卡扣拼接;主套4和辅套5上都固 定有收口条7,收口条7有凹槽,筒子板3两侧卡入收口条7的凹槽内,即固定 在门套板上。同时为了牢固,贴脸线l、 2与主套4和辅套5,筒子板3与门套板的主套4和辅套5可以用枪钉或螺钉和胶水进一步固定,比传统门套用发泡 胶固定要更牢固。
卡扣式可调门套的安装,先在墙体9上钻孔,打入木塞IO,然后将基层板 6用木牙螺丝11固定;接下来将贴脸线1按图5所示箭头卡入主套4中,再用 枪钉12和胶水进一步固定, 一筒子板收口条7已固定设置在主套4上;将已安 装了贴脸线1的主套4用枪钉或螺钉和胶水固定在基层板6上;同样,将贴脸 线2按图6所示箭头卡入辅套5中,再用枪钉12和胶水进一步固定,将辅套5 用枪钉或螺钉和胶水固定在基层板6上;将筒子板3的一侧和反面涂上胶水后 嵌入主套4上的筒子板收口条7,并用枪钉将筒子板3固定在主套4和辅套5上, 将另一筒子板收口条7的凹槽内和背面涂上胶水后插入筒子板3的另一侧,最 后再装上门板8。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门套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在于贴脸线l、 2上为带卡喉结 构的凹槽,而门套板的主套4和辅套5上是带卡喉结构的凸榫,从而达到贴脸 线l、 2同主、辅套4、 5拼接的接口在侧面的效果。如图7所示。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门套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在于贴脸线l、 2同主、辅套4、 5卡扣拼接的接口处在转角处。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门套与实施例1、 2、 3基本相同,贴脸线l、 2同主、辅套4、 5 的拼接方式可以采用实施例l、 2、 3中的任何一种,不同在于筒子板跟筒子板 收口条的拼接处不开凹凸槽,而是采用平贴结构。
实施例5实施例5的门套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贴脸线l、 2同主、辅套4、 5的卡 扣拼接方式可以采用实施例1、 2、 3中的任何一种,不同在于筒子板跟筒子板 收口条的拼接处不是凹凸槽结构,而是采用L型结构拼接。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门套与实施例4也基本相同,贴脸线l、 2同主、辅套4、 5的 拼接方式可以采用实施例1、 2、 3中的任何一种,不同在于筒子板收口条7与 主、辅套4、 5的固定方式为筒子板收口条7分别与主套4或辅套5形成一体, 即加工成一体。
安装时先在墙体9上钻孔,打入木塞10,然后将基层板6用木牙螺丝11固 定;接下来将上内贴脸线1按图5所示箭头卡入主套4中,再用枪钉12和胶水 进一步固定;将已安装了内贴脸线1的主套4用枪钉或螺钉和胶水固定在基层 板6上;同样,将外贴脸线2按图6所示箭头卡入辅套5中,再用枪钉12和胶 水进一步固定,将辅套5用枪或螺打和胶水固定在基层板6上;将筒子板3的 两侧和后面涂上胶水后嵌入主、辅套4、 5上的筒子板收口条7之间,也可以加 适量无头钉13进一步固定,最后再装上门板8。
权利要求1.一种卡扣式可调门套,包括贴脸线、门套板、筒子板,其特征在于贴脸线为平嵌式,贴脸线与门套板卡扣拼接,贴脸线或门套板的一侧设有带卡喉结构的凸榫,相应的门套板或贴脸线的相应位置设有与带卡喉结构的凸榫相匹配的带卡喉结构的凹槽,带卡喉结构的凸榫扣入带卡喉结构的凹槽中固定;筒子板固定在门套板外。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卡扣式可调门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套板包括 主套和辅套,主套、辅套与贴脸线卡扣拼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式可调门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套和辅套 上还分别固定有筒子板收口条,筒子板嵌入两条筒子板收口条中间,固定并连 接主套和辅套。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式可调门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套板还可 以包括一基层板,主套和辅套固定在基层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扣式可调门套,包括贴脸线、门套板、筒子板,贴脸线为平嵌式,贴脸线与门套板卡扣拼接,贴脸线或门套板的一侧设有带卡喉结构的凸榫,相应的门套板或贴脸线的相应位置设有与带卡喉结构的凸榫相匹配的带卡喉结构的凹槽,带卡喉结构的凸榫扣入带卡喉结构的凹槽中固定;筒子板固定在门套板外。本实用新型的门套解决了以往木门要在安装现场测量好墙洞的相关数据后才能进行生产制作,不能形成规模标准化生产作业的技术难题;由于筒子板的宽度可以根据墙体厚度进行现场裁切,在安装门套时就可以不再受墙体厚度变化的影响,当墙体厚度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改变筒子板宽度即可;由于整个门套采用卡扣拼接,加工容易,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E06B1/34GK201377249SQ20092014614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刘辉舟 申请人:刘辉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