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透气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80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弹性透气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性透气垫,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弹性并可与人体皮肤接触
的弹性透气垫。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图1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15375号专利案的弹性透 气垫的一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弹性透气垫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该专利案所提供 的一种弹性透气垫l,包含平行间隔的一层底基层11与一层顶基层12,及一层连接在底基 层11与顶基层12之间的撑立层13。该底基层11与该顶基层12都是由纱线编织而成的 片体,该底基层11包括数个彼此间隔的底通孔lll,该顶基层12包括数个彼此间隔且分别 正对于下方底通孔111的顶通孔121,每一个顶通孔121皆与其下方的底通孔111上下直 线连通。该撑立层13包括数条彼此间隔且交织连接在底基层11与顶基层12间的撑立条 131,每一条撑立条131都是一条具有弯挠弹性的纱线,所述撑立条131中的大部分撑立条 131是分别由底基层11直接向上延伸至顶基层12,而小部分撑立条131则是倾斜交错地位 在底通孔111与顶通孔121的周围。 该弹性透气垫1在顶基层12及底基层11上设有直向贯通的顶通孔121与底通孔 lll,再藉由蓬松的撑立条131将顶基层12撑托在底基层11的上方,所以气流与水液能顺 畅地直接通过顶通孔121与底通孔lll,在受到如图2箭头所示的抵压力时,受压处的撑立 条131会弯挠变形,但气流与水液仍能由撑立条131之间的缝隙通过。由于顶基层12与底 基层11未设置顶通孔121与底通孔111的部位占了大部分面积,造成气流与水液难以直接 快速地通过此区域,所以在透气及排水上仍会受到阻碍,进而会影响到整体的透气性及排 水性。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弹性透气垫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 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 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 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弹性透气垫,实 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弹性透气垫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 构的弹性透气垫,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透气性及排水性的弹性透气 垫,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弹性透气垫,所要解决的技术 问题是提供一种质轻且支撑力强的弹性透气垫,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弹性透气垫,包含间隔相对的一层底基层与一层顶基层,及一层连接在该底基层与该顶基层间且将该顶基层撑立在该底基层上方的撑立层;其中该底基层,包 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并且分别由纱线织成的底圈体,每一个底圈体界定出一个顶底 贯穿的底通孔;该顶基层,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并且分别由纱线织成的顶圈体,每 一个顶圈体界定出一个顶底贯穿的顶通孔,每一个顶圈体都是对应跨置在位于正下方的两
个相邻底圈体间,每一个顶通孔皆与下方底通孔的位置相对错置且呈非直线连通;该撑立 层,包括数条彼此间隔且交织连接在各个底圈体与位于正上方的两个相邻顶圈体间的撑立 条,每一条撑立条都是一条由底圈体往上倾斜延伸至顶圈体且具有弯挠弹性的纱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 较佳地,前述的弹性透气垫,其中所述的每一个底圈体都是呈中空六边形,并具有 两条平行间隔的底圈直条段,及两条分别连接所述底圈直条段的相对端的底圈弯折段,而 且每一个顶圈体也是呈中空六边形,并具有两条平行间隔的顶圈直条段,及两条分别连接 所述顶圈直条段的相对端的顶圈弯折段,每一条顶圈直条段是对应位在正下方底圈体的底 通孔上方,每一个顶通孔是对应位在正下方底圈体的底圈直条段上方,各顶圈直条段是平 行对应地位在两条底圈直条段中间,且各底圈直条段会平行对应地位在两条顶圈直条段中 间。 较佳地,前述的弹性透气垫,其中所述的撑立条中的一部分撑立条,是分别倾斜连 接在每一个底圈体的底圈直条段与位于正上方的顶圈体的两条顶圈直条段间,也就是由该 底圈直条段的两侧分别向上且逐渐反向倾斜地延伸至所述顶圈直条段,而所述撑立条中的 另一部分撑立条,则是分别弯弧连接在每一个底圈体的底圈弯折段与正上方的两个相邻 顶圈体的顶圈弯折段间,也就是会由底圈弯折段向上倾斜弯弧地延伸至正上方的顶圈弯折 段。 较佳地,前述的弹性透气垫,其中该弹性透气垫还包含两层分别覆盖在底基层与 顶基层的相反面上且周缘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表布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 实用新型弹性透气垫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顶基层与底基层上设有 相对错置且未直线连通的顶通孔与底通孔,并在其间设有膨松且具弹性的撑立层,所以能 具有较佳的透气性、排水性,以及质轻且支撑力强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由上述设计,能赋予弹性透气垫质轻、排水性佳、透气性 好以及支撑力强的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佳的透气性及排水性,非常适于实用。另 外本实用新型质轻且支撑力强,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 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 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15375号专利案的弹性透气垫的一部分立体示意 图。[0016] 图2是图1弹性透气垫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透气垫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7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说明受到一作用力抵压时的形变 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透气垫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 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弹性透气垫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 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 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 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 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 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透气垫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 部分立体示意图,图4是部分俯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弹性透气垫,是用 于制成一个具有弹性透气的物件,例如交通工具的坐垫、沙发垫、床垫、鞋垫、防护垫、袋体 或背包,本实施例是以安装在一机车坐垫上的隔热垫为例来说明。该弹性透气垫包含间隔 相对的一层底基层2与一层顶基层3,及一层连接在底基层2与顶基层3间且将顶基层3撑 立在底基层2上方的撑立层4。由于该弹性透气垫包含三层彼此织结的构造,为了能够较为 清晰地区分所述的三层结构,以下图中的底基层2都加上网点表示。 请参阅图4、图5与图6,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放大立体图,图6是部 分剖视示意图。上述的底基层2,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且分别由纱线织成的底圈体 21,每一个底圈体21界定出一个顶底贯穿的底通孔22,而且本实施例的每一个底圈体21都 是呈中空的六边形,并且具有两条平行间隔的底圈直条段211,及两条分别连接所述底圈直 条段211的相对端的底圈弯折段212,使得该底基层2成为一层形成设有蜂巢状网目的网 布,当然该底圈体21的外型也可以是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链结形,因此设计 上不以六边形为限。 上述的顶基层3,其结构相同于底基层2,并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且分别 由纱线织成的顶圈体31,每一个顶圈体31界定出一个顶底贯穿的顶通孔32,该顶圈体31 的外型在设计上相同于底圈体21,而本实施例的每一个顶圈体31也是呈中空的六边形,并 具有两条平行间隔的顶圈直条段311,及两条分别连接所述顶圈直条段311的相对端的顶 圈弯折段312,使得该顶基层3成为一层形成有蜂巢状网目的网布。 进一步来看顶圈体31相对于底圈体21的设置位置,每一个顶圈体31都是对应跨 置在位于正下方的两个相邻底圈体21间,每一个顶通孔32皆与下方底通孔22的位置相对错置且呈非直线连通,也就是每一条顶圈直条段311是对应位在正下方底圈体21的底通孔 22上方,每一个顶通孔32是对应位在正下方底圈体21的底圈直条段211上方,各顶圈直条 段311是平行对应地位在两条底圈直条段211中间,并且各底圈直条段211会平行对应地 位在两条顶圈直条段311中间。 上述的撑立层4,包括数条彼此间隔且交织连接在各个底圈体21与位于正上方的 两个相邻顶圈体31间的撑立条41,以及数个形成在所述撑立条41间的透气间隙42。 该每一条撑立条41,都是一条由底圈体21往上倾斜延伸至顶圈体31且具有弯挠 弹性的纱线,以利用撑立条41本身的纤维弹力顶撑该顶基层3,而所述撑立条41中的一部 分撑立条41 ,是分别呈V字型倾斜地连接在每一个底圈体21的底圈直条段211与位于正上 方的顶圈体31的两条顶圈直条段311间,也就是由该底圈直条段211的两侧分别向上且逐 渐反向倾斜地延伸至所述顶圈直条段311,至于所述撑立条41中的另一部分撑立条41,则 是分别弯弧连接在每一个底圈体21的底圈弯折段212与正上方的两个相邻顶圈体31的顶 圈弯折段312间,也就是会由底圈弯折段212向上倾斜弯弧地延伸至正上方的顶圈弯折段 312。 须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的弹性透气垫的底基层2、撑立层4与顶基层3,是由纱线 同体织造而成,且在顶基层3与底基层2上设有相对错置的顶通孔32与底通孔22,并在顶 基层3与底基层2之间结合有膨松且具有弹性的撑立层4,气流及液体能够迅速地由顶通孔 32、底通孔22与间隙42通过,所以能具有较佳的通风透气性及排水性,使用时能达到使人 体感到清爽舒适的效果。此外,借由该撑立层4的撑立条41及透气间隙42设计,请结合参 阅图7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说明受到一作用力抵压时的形变状态, 当弹性透气垫如图7所示受到作用力下压时,受力弯挠的撑立条41间仍旧保留有间隙42, 可供气流及液体通过,而能够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及排水性。 而且撑立条41为斜向延伸设计,所以能抵抗直向及横向的作用力,并能通过斜向 交织的撑立条41及相互错位的顶基层3与底基层2将作用力分散,不容易受压扁塌,也不 容易因为侧向力而偏位滑动,此外再借由撑立条41的弹力,能够使得顶基层3在外力消除 时快速的复位,以具有良好的顶撑力。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通孔22的体积大于 底圈体21的体积,顶通孔32的体积大于顶圈体31的体积,透气间隙42的体积大于撑立条 41的体积,所以能够减轻弹性透气垫的整体重量,并能够具有优良的顶撑力。 上述弹性透气垫为配合户外使用要求,可加上涂布防水剂,借以增加防水及排水 的功效,涂布的方式可采用喷涂或浸泡技术达成,至于防水剂则可采用一般市售的防水剂, 其成分并非重点,所以在此不再说明。 请参阅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透气垫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部分剖视示意 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弹性透气垫,除了包含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底基层2、撑 立层4与顶基层3以外,还包含两层分别覆盖在底基层2与顶基层3的相反面上且周缘相 互结合在一起的表布层5。本实施例的表布层5是采用透气布,可以提升平滑柔顺的效果, 以利于接触人体时让人感到舒适。 下面进一步说明测试本实用新型弹性透气垫的性能。经试验得知,将本实用新型 的弹性透气垫(以下简称为A垫)与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15375号专利案的弹性透气 垫(以下简称为B垫) 性能相比对,其结果如下[0036] —、性能测试( — )、重量测试剪裁面积为10平方公分的垫体,直接称重。 1、A垫的重量为4.68克(公克)。 2. 、 B垫的重量为6. 03克(公克)。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知,在相同的垫体尺寸下,A垫的重量较轻于B垫。 ( 二 )、含水率测试将上述( 一 )的垫体浸入水中5秒后取出,再经过3秒后称
重,减去浸水前的重量得知含水量,可进一步计算出含水率。 1 、A垫浸水后的重量为7. 45克(公克),含水量为(7. 45-4. 68) = 2. 77克(公克), 含水率为(2. 77/4. 68) = 59%。 2、B垫浸水后的重量为20. 01克(公克),含水量为(20. 01~6. 03) = 13. 98克(公克), 含水率为(13.98/6.03) = 232%。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知,垫体浸水后,A垫的含水率远小于B垫,也就是A垫的排水 性较佳于B垫。(三)、支撑力测试将已知重量的重物放置在垫体上,观察变形前可承受的重力。 A垫与B垫的支撑力为平均每22平方公分受力100公斤,两垫的支撑力相同。 二、透气性垂直测试在一物体上贯设一高度为29. 5公分,直径为6公分的圆孔, 并在圆孔上端挖制一个直径为3. 5公分的出风孔,在该圆孔的下端摆放一支出风量相同的 吹风机,将吹风机的吹风口对准圆孔中央。 1、直接将一张重量为16. 38克(公克)的测试纸片放置在出风孔的上方,启动吹 风机向上朝出风孔吹风,则该测试纸片会受到风力而瞬间掉落地上。 2、将A垫嵌置在出风孔的孔缘内,并将测试纸片放置在出风孔上方,启动吹风机 向上朝出风孔吹风,则气流会迅速且完全通过A垫的顶通孔32、底通孔22与间隙42,并作 用在该测试纸片上,令该测试纸片受到风力而瞬间掉落地上。 3、将B垫嵌置在出风孔的孔缘内,并将测试纸片放置在出风孔的上方,启动吹风 机向上朝出风孔吹风,部分气流会直接通过顶通孔121与底通孔lll,而部分气流则会受到 底基层11或顶基层12的阻挡无法直接向上作用在该测试纸片上,令该测试纸片只会受到 较小风力,所以该测试纸片依然位在出风孔上方不会飘落。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知,A垫的通风透气性较佳于B垫。 三、透气性平行测试(室温)在一间室温为33. 3t:的房间内,距离一台风扇的出 风口为150公分处,上下叠置两片垫体,并将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所述垫体间的中间位置,再 令人体躺置在所述垫体上方10分钟后,测量垫体的温度。 1、当放置的两垫体是A垫时,则在人体躺置在垫体上10分钟后,垫体间温度计所 显示的温度为33. 5°C。 2、当放置的两垫体是B垫时,则在人体躺置在垫体上10分钟后,垫体间温度计所 显示的温度为35.8°C。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知,人体躺置后,A垫的温度较低于B垫,所以A垫的平行透气 性较佳于B垫。 四、透气性平行测试(冷气)在一间安装有一台冷气及一台风扇的房间内,在距 离风扇出风口为150公分处放置一张木板床,并在该木板床上叠置有两片垫体,将一支温度计插入所述垫体间的中间位置,开启冷气及风扇20分钟后温度达到29. 5t:时,再令人体 躺置在所述垫体上方10分钟后,测量垫体的温度。 1、当放置的垫体是A垫时,则在人体躺置在垫体上10分钟后,垫体间温度计所显 示的温度为29. 5°C。 2、当放置的垫体是B垫时,则在人体躺置在垫体上10分钟后,垫体间温度计所显 示的温度为32.7°C。 由上述的测试结果可知,在冷气房中,人体躺置后,A垫的温度等于环境温度,也就 是A垫的通风透气性为100%,而B垫的温度却上升至高于环境温度,所以A垫的平行透气 性较佳于B垫。 由上述四种测试结果可知,本实用新型弹性透气垫与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 515375号专利案的弹性透气垫相比对,本实用新型具有较佳的透气性及排水性,而且在质 轻的结构下依然能具有支撑力强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弹性透气垫,包含间隔相对的一层底基层与一层顶基层,及一层连接在该底基层与该顶基层间且将该顶基层撑立在该底基层上方的撑立层;其特征在于该底基层,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并且分别由纱线织成的底圈体,每一个底圈体界定出一个顶底贯穿的底通孔;该顶基层,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并且分别由纱线织成的顶圈体,每一个顶圈体界定出一个顶底贯穿的顶通孔,每一个顶圈体都是对应跨置在位于正下方的两个相邻底圈体间,每一个顶通孔皆与下方底通孔的位置相对错置且呈非直线连通;该撑立层,包括数条彼此间隔且交织连接在各个底圈体与位于正上方的两个相邻顶圈体间的撑立条,每一条撑立条都是一条由底圈体往上倾斜延伸至顶圈体且具有弯挠弹性的纱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个底圈体都是呈中空六边 形,并具有两条平行间隔的底圈直条段,及两条分别连接所述底圈直条段的相对端的底圈 弯折段,而且每一个顶圈体也是呈中空六边形,并具有两条平行间隔的顶圈直条段,及两条 分别连接所述顶圈直条段的相对端的顶圈弯折段,每一条顶圈直条段是对应位在正下方底 圈体的底通孔上方,每一个顶通孔是对应位在正下方底圈体的底圈直条段上方,各顶圈直 条段是平行对应地位在两条底圈直条段中间,且各底圈直条段会平行对应地位在两条顶圈 直条段中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透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撑立条中的一部分撑立条,是 分别倾斜连接在每一个底圈体的底圈直条段与位于正上方的顶圈体的两条顶圈直条段间, 也就是由该底圈直条段的两侧分别向上且逐渐反向倾斜地延伸至所述顶圈直条段,而所述 撑立条中的另一部分撑立条,则是分别弯弧连接在每一个底圈体的底圈弯折段与正上方的 两个相邻顶圈体的顶圈弯折段间,也就是会由底圈弯折段向上倾斜弯弧地延伸至正上方的 顶圈弯折段。
4. 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弹性透气垫,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透气垫还包含两层分别 覆盖在底基层与顶基层的相反面上且周缘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表布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弹性透气垫,包含间隔相对的一层底基层与一层顶基层,及一层连接在底基层与顶基层间且将顶基层撑立在底基层上方的撑立层。该底基层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且分别界定出一底通孔的底圈体。该顶基层包括数个彼此毗连交织在一起且分别界定出一顶通孔的顶圈体,每一顶圈体都是对应跨置在位于正下方两个相邻底圈体间,每一顶通孔皆与下方底通孔的位置相对错置且呈非直线连通。该撑立层包括数条彼此间隔且交织连接在各个底圈体与位于正上方的两个相邻顶圈体间的撑立条,每一条撑立条都是一条由底圈体往上倾斜延伸至顶圈体且具有弯挠弹性的纱线。本实用新型借由上述设计,能赋予弹性透气垫质轻、排水性佳、透气性好及支撑力强的功能。
文档编号A47C27/00GK201499890SQ20092016975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9日
发明者黄西明 申请人:黄西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