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门解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96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急门解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开启方便、操作简单的应急门解锁机构。
背景技术
应急门主要安装在公共场所,用于发生突发事件时紧急疏导人群,使公众可以快速脱离危险区域,是防灾避险的一个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正逐渐提高,对各种人流较大地方,如商场、机场、地下通道、公共场所等,应急门作为其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被广泛安装和使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在拥挤的地铁站点安装屏蔽门已成为一种共识。其中,作为屏蔽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应急单元,应急门起到了快速开启,可随时处理轨道内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作用,是乘客和站台工作 人员可唯一利用的通道,具有重大的安全保障意义。现有地铁中使用的屏蔽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沿站台边缘布置,将车站站台与行车隧道隔离,降低了车站内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同时,还能减少列车运行噪音和活塞风对车站内的影响,防止了人员或物品跌落轨道,提高了地铁环境的安全性。而应急门做为对屏蔽门的一种功能补充,不仅是一个紧急疏散通道,还是处理轨道内事故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但现有应急门的结构设计,通常采用钢绳作为传动部件,由于长期磨损,很容易造成钢绳折断,使应急门无法开启,失去保障作用;同时,应急门的上、下锁杆同步性较差,操作不灵活,开启不方便,这些都给应急门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改善这一情况,提高应急门的结构稳定性,保证开启过程能够顺利、可靠进行,就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操控方便、开启灵活的应急门解锁机构,以利于应急门的快速、可靠开启。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应急门解锁机构,包括推杆、锁芯、上锁紧机构、下锁紧机构、连杆机构、限位装置和复位弹簧,推杆横向连接在应急门的中部,推杆一端设有摇臂,摇臂上设有销轴;所述上、下锁紧机构沿竖直方向连接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上、下锁紧机构之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传动;锁芯固定在应急门上,锁芯的锁舌和摇臂上的销轴分别与下锁紧机构配合传动;限位装置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顶部,限位装置与上锁紧机构相对应;复位弹簧固定在上锁紧机构中。所述上锁紧机构包括上导向座和上锁杆,上导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内侧靠近顶部的位置上;上锁杆穿过上导向座后,上锁杆的底部与连接机构连接,上锁杆的顶部与限位装置相配合;复位弹簧连接在上锁杆上,并固定在上导向座内。[0009]所述下锁紧机构包括下导向座、下锁杆、下托板和上托板,下导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上;下锁杆穿过下导向座后,下锁杆的顶部与连接机构连接;上、下托板分别固定在下锁杆上,锁芯的锁舌与上托板相对应,销轴与下托板相对应。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支撑座,以及位于支撑座内的一个同步杆和两个连接杆,支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同步杆中部通过轴连接在支撑座上;两个连接杆分别连接在同步杆的两端,连接杆的外端分别与穿过支撑座的上锁杆和下锁杆的端部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应急门解锁机构,采用常见的钥匙开启和推杆开启相结合方式,使应急门的开启过程变得方便、灵活,既能保证使用安全,还可有效开启,以便随时处理突发事件。整个解锁机构结构简单、传动稳定、操作可靠、成本低廉,可满足高强度使用,特别适于在人流拥挤的地铁车站使用。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I中A处局部放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中B处局部放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I中C向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I、图2、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应急门解锁机构,包括推杆2、锁芯8、上锁紧机构、下锁紧机构、连杆机构、限位装置11和复位弹簧10。为方便使用和操作,并考虑大部分使用者的身高,推杆2被横向连接在应急门I的中部,以上、下推动的方式实现应急门I中解锁机构的开启。其中,推杆2—端设有摇臂13,摇臂13上设有销轴14,销轴14作为推动下锁紧机构的连接件直接与下锁紧机构发生作用,控制应急门I在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开启。上、下锁紧机构沿竖直方向连接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并通过连杆机构实现同步连接传动,上、下锁紧机构的外端以插接方式将应急门I的顶部和底部锁紧在门框上,保证了应急门I关闭紧密。其中,上锁紧机构包括上导向座16和上锁杆3,上导向座16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内侧靠近顶部的位置上,上锁杆3穿过上导向座16后,上锁杆3的底部与连接机构连接。上导向座16可有效保证上锁杆3的垂直运动方向,提高运动过程的准确性。限位装置11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顶部,并与上锁杆3的端部相配合,防止上锁杆端部开启不到位现象。复位弹簧10套在上锁杆3上,复位弹簧10的顶端顶在上锁杆3的横向定位销上,底端固定在上导向座16上,复位弹簧10用于推动上锁杆3轻松复位。下锁紧机构包括下导向座、下锁杆4、下托板9和上托板15。上托板15和下托板9主要用于带动下锁杆4移动,从而开启应急门I。上托板15和下托板9分别固定在下锁杆4的杆壁上,锁芯8固定在应急门I上,锁芯8的锁舌12与上托板15底部相对应,摇臂13上的销轴14与下托板9的底部相对应,通过锁舌12或销轴14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带动上托板15、下托板9及下锁杆4在垂直方向运动。下导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上,下锁杆4穿过下导向座后,其顶部与连接机构相连接。连杆机构包括支撑座5,以及位于支撑座5内的一个同步杆7和两个连接杆6,连接机构负责将上锁紧机构和下锁紧机构进行串联,保证两个机构能同步运动。其中,支撑座5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同步杆7通过轴连接在支撑座5上,两个连接杆6分别连接在同步杆7的两端,两个连接杆6可随着同步杆7的转动分别做向上和向下同步运动,两个连接杆6的外端对应连接在穿过支撑座5的上锁杆3和下锁杆4的端部,带动上锁杆3和下锁杆4同步运动。当应急门I关闭时,上锁杆3和下锁杆4对应插接在门框的插孔中,确保应急门I锁紧。当遇到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开启时,一种方式为人为压下推杆2,通过推杆2—端的摇臂13旋转,带动固定在摇臂13上的销轴14推动下托板9上升,从而使下锁杆4沿下导向座抬起,同时,经过连接杆6传动和同步杆7的旋转,带动上锁杆3同步向下运动,上锁杆顶端从门框插孔中退出,完成应急门紧急开启。开启后的上锁杆3受限位装置11的作用,杆端卡在限位装置11中,不会裸露在应急门I的外侧,保证了应急门I的开关顺畅。而上导向座16内的复位弹簧10由于被压缩产生恢复弹力,会对上锁杆3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但受推杆摇臂13及销轴14支撑作用的影响,恢复力不能将上锁杆3推起,故应急门I可自由旋转、开启。当需要关闭应急门I时,通过人力向上抬起推杆2,消除摇臂13及销轴14对下托板9的支撑力,上、下锁杆3,4在复位弹簧10弹力的作用下,随着连接杆6和同步杆7 的同步传动,分别将上、下锁杆3,4向上和向下推出,完成上、下方向的锁紧,应急门I关闭。另一种方式为用钥匙进行应急门I开启,其方式基本与第一种方式相似,只是在开启时,通过锁舌12旋转触碰上托板15底部,利用锁舌12的旋转移动带动上托板15抬起,从而完成开启应急门I的过程。整个过程,销轴14始终位于下托板9的下方,故不会影响锁舌12的开启过程,从而保证了两套应急开启方式的可靠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应急门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推杆、锁芯、上锁紧机构、下锁紧机构、连杆机构、限位装置和复位弹簧,所述推杆横向连接在应急门的中部,推杆一端设有摇臂,摇臂上设有销轴;所述上、下锁紧机构沿竖直方向连接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上、下锁紧机构之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传动;所述锁芯固定在应急门上,锁芯的锁舌和摇臂上的销轴分别与下锁紧机构配合传动;所述限位装置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顶部,限位装置与上锁紧机构相对应;所述复位弹簧固定在上锁紧机构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急门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锁紧机构包括上导向座和上锁杆,所述上导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内侧靠近顶部的位置上;所述上锁杆穿过上导向座后,上锁杆的底部与连接机构连接,上锁杆的顶部与限位装置相配合;所述复位弹簧连接在上锁杆上,并固定在上导向座内。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急门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锁紧机构包括下导向座、下锁杆、下托板和上托板,所述下导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上;所述下锁杆穿过下导向座后,下锁杆的顶部与连接机构连接;所述上、下托板分别固定在下锁杆上,锁芯的锁舌与上托板相对应,销轴与下托板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急门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支撑座,以及位于支撑座内的一个同步杆和两个连接杆,所述支撑座固定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所述同步杆中部通过轴连接在支撑座上;所述两个连接杆分别连接在同步杆的两端,连接杆的外端分别与穿过支撑座的上锁杆和下锁杆的端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急门解锁机构,包括推杆、锁芯、上锁紧机构、下锁紧机构、连杆机构、限位装置和复位弹簧。推杆横向连接在应急门中部,推杆一端设有摇臂和销轴,上、下锁紧机构沿竖直方向通过连杆机构连接在应急门开启端的内侧,锁芯固定在应急门上,锁芯的锁舌和摇臂上的销轴分别与下锁紧机构配合传动。本实用新型采用钥匙开启和推杆开启相结合的方式,使应急门的开启过程变得方便、灵活,既能保证使用安全,还可有效开启,以便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具有结构简单、传动稳定、操作可靠、成本低廉的优点,特别适于在人流拥挤的地铁车站使用。
文档编号E05B65/10GK202627713SQ20112056461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唐芳平, 徐连朋, 朱鸿振 申请人:广州新科佳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