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12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外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车门的外拉手。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门外把手装置,其具有可固定于门内侧的把手托架和抵靠于门外侧的把手单元,其中,所述把手单元包括端部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把手托架上的操纵杆以及与所述把手托架联接的塔状元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用于汽车侧门的门外把手装置中,设有用于在把手托架和塔状元件之间建立抗扭转连接的闭锁件,该闭锁件是把手托架的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门外把手装置例如由EP1574638A1揭示,其使用U形卡箍作为闭锁件。这个卡箍的两个U字侧边(U-Schenkel)可以在把手托架的侧导装置中移动,卡箍的连接两侧边的基边上设有用于容置螺纹销形式的操作元件的螺纹容置区。螺纹销的头部指向卡箍内部,用于操纵螺纹销的末端则从侧面突伸于把手托架之外。经由汽车车门槽口区域内的侧面孔口可以接近螺纹销上起操纵作用的末端。螺纹销受到操纵时,螺纹销的头部与穿设在把手托架的通孔中的塔状元件的侧壁发生碰撞,并且在拧紧过程中使U形卡箍朝车门槽口方向运动。两侧边的自由端上设有突出部,这些突出部在拧紧过程中卡入塔状元件上的相应空隙内,从而将塔状元件锁固于把手托架中。在这种已知的门外把手装置中,操纵杆枢设在把手托架的一个末端。在把手托架的另一末端将塔状元件固定在把手托架上。这项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安装而将用以固定塔状元件和把手托架的把手托架末端设置在槽口区域附近,用以枢设操纵杆的把手托架末端则设置得相对较远,所谓“相对较远”是指该末端的可及性而言。因此,这种门外把手装置的主要安装方式是将塔状元件布置在便于接近螺纹销的槽口区域附近,从而方便塔状元件与把手托架的固定。虽然在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也能将用以枢设操纵杆的把手托架末端布置在槽口区域附近。然而,这种布置方案需要为用于拧紧螺纹销的工具使用适配件,这样才能克服工具与螺纹销之间因安装时所采用的布置方案而产生的额外距离。如此一来,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就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技巧来实现工具与适配件的精确定位,这会延长安装用时,增加生产成本,还存在安装出错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可靠的门外把手装置,这种门外把手装置在安装和拆卸塔状元件时操作方便而快速,能够将塔状元件可靠固定于把手托架,还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用以达成上述目的的解决方案为一种门外把手装置,其具有可固定于门内侧的把手托架和抵靠于门外侧的把手单元。把手单元包括端部可枢转地安装在把手托架上的操纵杆以及与把手托架优选抗扭转联接的塔状元件。此外,按卡口连接原理与塔状元件配合作用的闭锁件以能够在允许塔状元件运动的解锁位置与阻止塔状元件运动的闭锁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的方式布置在把手托架上。此外还设有操作元件,借助该操作元件至少可以使闭锁件在解锁位置与闭锁位置之间旋转,并且至少可以将闭锁件锁定于闭锁位置。其中,把手托架具有至少两个卡合件,操作元件能够以可调节的方式容置在这些卡合件中。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各对应一个形成于把手托架的可及空间,经由该可及空间可以毫无阻碍地接近被容置的操作元件。各可及空间优选从托架的端部延伸至设在把手托架上的卡合件。本发明的有益和合理技术方案及改进方案请参阅从属权利要求。由于按卡口连接原理与塔状元件配合作用的闭锁件具有本发明所提出的特征,在此情况下,塔状元件系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把手托架连接,因此门外把手装置整体上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被安装到车门上,在锁芯损坏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轻松拆卸塔状元件。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有助于以结构简单的方式将塔状元件可靠固定于把手托架,并且这一固定是可解除的。把手托架包括至少两个具有相应可及空间的卡合件,其中,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只需使用一个操作元件。至于该操作元件是与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中的哪个卡合件配合作用,这取决于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所采用的布置方案,其中,为安装时更便于接近的卡合件配置该操作元件。这种可选性提高了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所采用的布置方案的灵活度。因此在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也可以采用旋转180°的布置方案,也就是将用以枢设操纵杆的把手托架末端布置在便于接近的汽车车门槽口区域。与现有技术中的已知装置不同的是,本发明借助相应的可及空间可以很方便地从槽口区域接近这个把手托架末端,因此对操作元件的调节可以轻松完成。也就是说,该门外把手装置安装方便,其使用也不受安装位置的限制。为了使本发明所提供的门外把手装置具有紧凑结构,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优选围绕闭锁件布置在该闭锁件的不同周向位置上,并且从相反方向接近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这样就能毫无阻碍地接近其中的任何一个卡合件。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操作元件容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中的第一卡合件中时,沿第一方向调节操作元件,当操作元件容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中的第二卡合件中时,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调节操作元件,从而使闭锁件旋转到闭锁位置,其中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调节操作元件时,闭锁件的旋转方向是相同的。这项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安装和拆卸本发明所提供的门外把手装置时,或者说将塔状元件安装至把手托架时,操作元件相对于把手托架始终进行同样的相对运动。举例而言,从把手托架的第一纵向末端接近第一卡合件时,容置在第一卡合件中的操作元件会朝远离第一纵向末端的方向运动以完成安装,而从把手托架的第二纵向末端接近第二卡合件时,容置在第二卡合件中的操作元件会朝远离第二纵向末端的方向运动,以便将塔状元件固定到把手托架上。这两种情况下出现的都是远离相应纵向末端的相对运动,而且都能产生固定效果,而闭锁件的旋转方向在这两种情况下也都是相同的。因此,安装和拆卸时不必考虑用哪个可及空间来接近操作元件,因为不管使用所述至少两个可及空间中的哪个可及空间,操作元件进行的都是同样的相对运动,而且也都会促使闭锁件旋转到闭锁位置或解锁位置。在本发明与此相关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操作元件优选为一螺钉,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分别具有可与该螺钉卡合的内螺纹。在如上所述以相反方向调节操作元件或者在操作元件进行同样的相对运动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操作元件用以闭锁或释放塔形元件的旋转方向并不取决于操作元件与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中的哪个卡合件配合作用。因此,不管操作元件与哪个卡合件卡合,操作元件都只需要沿同一方向旋转,就能将闭锁件闭锁或解锁。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门外把手装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闭锁件具有至少一个沿径向向外定向且包括挖空部的凸缘,操作元件卡入该挖空部,以便使闭锁件在解锁位置与闭锁位置之间旋转,这项技术方案能提高结构紧凑度。另一项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且能在闭锁件与塔状元件之间建立卡口连接的技术方案是,闭锁件从周向看至少部分包围塔状元件,塔状元件的至少两个相互平行布置且在塔状元件周向上的部分区域内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卡合附件与闭锁件的至少一个沿径向向内定向的闭锁块建立卡口连接,其中在闭锁位置上,闭锁块位于相互平行布置的卡合附件之间。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当操作元件容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中的其中一个卡合件中时,可以借助安装在把手托架上的定距件来调节操作元件,这样就不必用适配件和加长件来调节操作元件。该定距件与操作元件联接并且将工具所施加的操作力传递到操作元件上。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无法直接用工具操纵的操作元件进行运动。最后,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把手托架在其纵向末端各具有一漏斗形安装辅助件,其作用是将用于操作操作元件或定距件的工具送入并进行定向。这样就能以简单的方式对操纵操作元件所需要的工具(例如扳手)进行使用,而不必通过特别的技巧来对该工具进行明确定位。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范围内,上文提到过且在下文中还将予以阐述的特征不但可以本文所指出的方式进行组合应用,还可以其它方式组合应用或单独应用。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界定。


下面联系附图和附图中针对两个应用实例而示范性展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项目的技术细节、特征和优点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为汽车车门的门板的部分视图;图2为把手单元的分解图;图3为安装至门板的门外侧后的把手单元;图4为安装在门内侧的把手托架;图5为图4所示的把手托架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与把手单元组装完毕后的把手托架的视图;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闭锁件的两个侧面透视图;图8为塔状元件的透视图;图9为第一应用实例中处于解锁位置的闭锁件;图10为第一应用实例中处于闭锁位置的闭锁件;图11为第二应用实例中处于解锁位置的闭锁件;及图12为第二应用实例中处于闭锁位置的闭锁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汽车车门的门板I的部分视图,在此示出门外侧2的视图。门板I中形成门把手槽3,安装时,门外把手装置的把手单元4 (详见图2)被装入该门把手槽。实施例中所示的把手单元4包括按拉手样式进行构建的操纵杆5、在该操纵杆的纵向上连接在操纵杆5侧面的塔状元件6、可与塔状元件6联接的附加壳体或容置壳体7以及向外遮盖塔状元件6与容置壳体7的罩盖8。操纵杆5的第一纵向末端9形成支承附件10,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该支承附件穿设在门板I的第一通孔11中并且在此处可枢转地位于门外侧2后面。为操纵杆5的端部采用这种可枢转的安装方式后,就可以通过围绕竖轴进行枢转的方式来打开操纵杆。操纵杆5的另一即第二纵向末端12装有指形操纵件13,门外把手装置安装完毕后,该指形操纵件延伸穿过设在门板I中的第二通孔14,该指形操纵件的作用是操纵锁具。在操纵杆5的延长部中,被构造成圆柱形的塔状元件6连接在该操纵杆的第二纵向末端12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该塔状元件容置一锁芯15,用机械应急钥匙打开该锁芯便可进入车辆。在图示实施例中,在塔状元件6远离操纵杆5的一侧还设有可与塔状元件联接的容置壳体7,在该容置壳体中例如可安置用于遥控门外把手装置的红外接收器或电子部件。图3所示为安装至门板I的门外侧2后的完整把手单元4,其中,把手单元4位于形成在门板I中的门把手槽3内,因此用户在操纵门外把手装置时,可以将手伸入门把手槽3,或者说用手握住操纵杆5,将按拉手样式进行构建的操纵杆5向外拉或向外操纵,从而打开车门。在这个技术方案中,可以用安装在塔状元件6内的锁芯15锁住操纵杆5。或者,也可以用不带锁芯的塔状仿制件(Turmattrappe)代替容置有锁芯的塔状元件。为了将把手单元4安装到门板I上,本发明所提供的门外把手装置还包括把手托架16,图4、图5和图6用不同视图对此进行了图示。把手托架16借助图中未详细示出的螺钉连接固定在门板I的门内侧17。其中,图4为将把手单元4布置于门外侧2之前被安装于门外侧17的把手托架16的全貌图,图5为图4所不的把手托架16的局部放大图。图6所示则是把手单元4已被安装于门外侧2时的把手托架16。出于节约材料的考虑,把手托架16主要由一框架结构构成,该框架结构在其第一纵向末端18具有容置空间19,操纵杆5的支承附件10以可枢转的方式容置并安装在该容置空间中。容置空间19以对应于第二通孔14的方式布置在门内侧17,以便操纵杆5的支承附件10穿过门板I后能够支承在把手托架16上。在把手托架16的另一即第二纵向末端20区域内设有用于对塔状元件6和把手托架16进行可拆卸式固定的闭锁机构,该闭锁机构按卡口连接样式进行构建。把手托架16在其第二纵向末端20具有功能件38,该功能件除了具有固定塔状元件这一作用外,还具有用于容置门外把手装置的机械元件和电子元件的相应容置区及自由空间。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将塔状元件6从门外侧2穿过门板I的第一通孔11后,插入固定于门内侧17的把手托架16,具体是插入一个与塔状元件6的明确横截面互补且大体呈圆形的孔口 21中,其中,沿直径相对设置的附加空隙22使孔口 21得到局部增大。安装门外把手装置时,塔状元件6穿设在孔口 21中,空隙22则用于安装塔状元件6上与之互补的卡合附件23,图8对这些卡合附件进行了详细图示。将卡合附件23装入空隙22后,可以使塔状元件6与把手托架16抗扭转联接。但这一联接只能防止塔状元件6与把手托架16之间发生相对旋转。为了防止塔状元件6沿其纵向或者说横向于把手托架16运动,从而避免塔状元件6被人从外部抽出把手托架,在塔状元件6与闭锁件24之间设置特殊联接。图7用两个不同侧视图示出的闭锁件24呈C形且具有两个沿径向向内定向的闭锁块25,从周向看,这两个闭锁块大体沿直径相对布置。闭锁件24的闭锁块25按卡口连接原理与塔状元件6配合作用。门外把手装置安装完毕后,闭锁件24套设在塔状元件6上并且包围塔状元件6的至少一部分圆周,参见图6。其中,闭锁件24以能够在允许塔状元件6运动的解锁位置与阻止塔状元件6运动的闭锁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的方式围绕与把手托架16抗扭转联接的塔状元件6布置,下文还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为了将闭锁件24容置在把手托架16上,该把手托架在其远离门内侧17的一侧在孔口 21区域内具有相应的空间,闭锁件24以可旋转的方式安置在该空间内。为能在解锁位置与闭锁位置之间进行旋转,闭锁件24具有至少两个沿径向向外定向的凸缘26,这两个凸缘各包括一个挖空部27,参见图7。在其中一个挖空部27内卡入如图6及图9至图12所示的操作元件28,以便使闭锁件24发生旋转。在图示实施例中,操作元件28实施为螺钉或螺纹销,并且与两个设置在把手托架16的功能件38上的卡合件29和30中的一个配合作用。在图6中,操作元件28与第一卡合件30配合作用,该卡合件以与第二卡合件29大体沿直径相对分布的方式围绕闭锁件24布置。为了与操作元件28的构造相对应,这两个卡合件29和30具有可与操作元件28卡合的内螺纹,因此,操作元件28能够以可沿把手托架16的纵向进行运动和调节的方式容置在卡合件29和30中。因此,借助操作元件24至少可以使闭锁件24在解锁位置与闭锁位置之间旋转,并且至少可以将闭锁件锁定于闭锁位置。如上所述,两卡合件29、30从周向看是围绕闭锁件24布置在该闭锁件的不同周向位置上。两卡合件29、30以及容置在相应卡合件29、30中的操作元件28的可及方向是相反的。从把手托架16的第二纵向末端20经由形成在把手托架16中的可及空间32可以接近第一卡合件30,而从把手托架16的第一纵向末端18经由形成在把手托架16上的其它可及空间31则可以接近第二卡合件29。经由图5所示的可及空间31和32可以毫无阻碍地接近容置在相应卡合件29、30中的操作元件28。为了将塔状元件6固定在把手托架16上,需要将操作元件28例如容置在卡合件29(参见图6)或卡合件30中。而后借助操作元件28使闭锁件24发生旋转以实现固定,为此需要使用例如扳手来调节操作元件28。调节过程中,形成于操作元件28末端的头部33(参见图9至图12)卡入闭锁件24的相应挖空部27,如此一来,闭锁件24就会在操作元件28运动时发生旋转。为了方便安装,可以将图6、图9和图10所示的定距件34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把手托架16上,该定距件能简化容置在第二卡合件29中的操作元件28的调节过程。此外,把手托架16在可及空间31和32的端部具有相应的漏斗形安装辅助件35和36,以便进一步简化安装过程,这些漏斗形安装辅助件的作用是将用于操作操作元件28或定距件34的工具送入并进行定向,参见图4和图6。如此一来,借助漏斗形安装辅助件35和36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例如扳手进行精确定位,从而使其与操作元件卡合。在塔状元件6与闭锁件24的卡口连接方面,塔状元件6具有两个其它卡合附件37,这两个其它卡合附件与卡合附件23—样也是从圆柱形塔状元件6的圆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参见图8。卡合附件37沿直径设置在塔状元件6的外圆周上,与卡合附件23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布置,从而在卡合附件23与37之间形成自由空间,当闭锁件24位于闭锁位置时,其闭锁块25进入并位于该自由空间内。这种布置方式可以防止塔状元件6沿其纵向或者说横向于把手托架16运动,下文还将联系图9至图12借助两个应用实例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图9和图10所示以及图11和图12所示分别为适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门外把手装置的第一和第二应用实例。为清楚起见,这几个图仅对门外把手装置中为了实现卡口连接、操作元件28的调节以及闭锁件24的旋转而设置的相关部件进行了图示。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应用实例中,操作元件28容置在把手托架16的卡合件29中。其中,操作元件28和闭锁件24如图9所示的布置方式对应于解锁位置,在该位置上,大体沿直径设置在闭锁件24上且沿径向向外定向的闭锁块25位于卡合附件23与37之间所形成的自由空间外部。通过操作元件28的运动从解锁位置转换到闭锁位置。为了克服容置在卡合件29中的操作元件28与把手托架16可供工具进入的纵向末端18之间的距离,需要使用与操作元件28联接且在可及空间31中延伸的定距件34。定距件34可以整合在把手托架16中,其作用是确保可以使用长度减小或正常长度的工具,而不必使用适配件来克服额外距离。在定距件34的帮助下,例如可以用扳手来使操作元件28发生运动,具体实现方式如下:将扳手插入漏斗形安装辅助件36后,使扳手与定距件34卡合,而后旋转扳手,使得操作元件28在定距件34作用下在设有内螺纹的卡合件29中发生运动。这一运动的方向是箭头方向A,即沿可及空间31的纵向朝把手托架16的纵向末端18方向运动。操作元件28的头部33位于闭锁件24的挖空部27中,因而当操作元件28沿箭头方向A运动时,位于挖空部27中的头部33就会压向闭锁件24的凸缘26。在此情况下,闭锁件24将围绕与把手托架16抗扭转联接的塔状元件6按箭头C所指方向顺时针旋转。在这一旋转过程中,闭锁件24的闭锁块25进入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卡合附件23与37之间所形成的自由空间。闭锁件24由此而到达闭锁位置,在该位置上,塔状元件6无法沿其纵轴方向或者说横向于把手托架16进行运动。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在把手托架16的第一纵向末端18,利用相应工具来调节操作元件28以及使闭锁件24发生旋转,在此过程中,借助定距件34和可及空间31实现对操作元件28的操作。操作元件28与卡合件30之间的螺纹连接的作用主要是将闭锁件24锁定于闭锁位置。图11和图12所示为第二应用实例。这个应用实例与第一应用实例之间的区别在于,操作元件28不再与第一卡合件30联接,而是与第二卡合件29联接。在此情况下,从把手托架16的第二纵向末端20经由可及空间32接近第二卡合件29。为了使闭锁件24从图11所示的解锁位置旋转到图12所示的闭锁位置,需要将工具即扳手从把手托架16的第二纵向末端20插入漏斗形安装辅助件35,而后再与操作元件28卡合。通过操作元件28按箭头B所指方向,即朝把手托架16的第一纵向末端18或漏斗形安装辅助件35方向进行运动,操作元件28位于挖空部27中的头部33压向凸缘26,从而使得闭锁件24围绕与把手托架16抗扭转联接的塔状元件6按箭头C所指方向旋转。在这一旋转过程中,闭锁件24的闭锁块25也会进入形成于卡合附件23和37之间的自由空间。闭锁件24由此而到达闭锁位置,在该位置上,塔状元件6无法沿其纵轴方向或者说横向于把手托架16进行运动。在附图所示的应用实例中,闭锁件24沿箭头方向C从解锁位置顺时针旋转到闭锁位置,其中,当操作元件28容置在第一卡合件30中时,是沿第一方向,即朝把手托架16的第一纵向末端18方向或者说按箭头B所指方向调节操作元件,而当操作元件28容置在第二卡合件29中时,是沿第二方向,即朝把手托架16的第二纵向末端18方向或者说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箭头方向调节操作元件。尽管调节操作元件27时其运动方向相反,但闭锁件24在两个应用实例中的旋转方向(箭头C)都是相同的。由上述实施方案得知,从汽车车门的槽口区域或相应的孔口可以很方便地完成所述门外把手装置的安装与拆卸。为此需要从两个卡合件29、30中选择一个从槽口区域最便于接近的卡合件。当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作出大量与预期用途相关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也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凡说明书包含的内容和/或附图中示出的内容,包括那些不同于具体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内容在内,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门外把手装置,包括可固定于门内侧(17)的把手托架(16)和抵靠于门外侧(2)的把手单元(4),所述把手单元包括端部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把手托架(16)上的操纵杆(5)以及与所述把手托架(16)联接的塔状元件¢),其中, 按卡口连接原理与所述塔状元件(6)配合作用的闭锁件(24)以能够在允许所述塔状元件(6)运动的解锁位置与阻止所述塔状元件(6)运动的闭锁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把手托架(16)上, 设有操作元件(28),借助所述操作元件至少可以使所述闭锁件在所述解锁位置与所述闭锁位置之间旋转,并且 至少可以将所述闭锁件锁定于所述闭锁位置, 所述把手托架(16)具有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所述操作元件(28)能够以可调节的方式容置在所述卡合件中,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各对应一个形成于所述把手托架(16)的可及空间(31,32),经由所述可及空间可以毫无阻碍地接近所述被容置的操作元件(2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围绕所述闭锁件(24)布置在所述闭锁件的不同周向位置上,并且从相反方向接近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当所述操作元件容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中的第一卡合件中时,沿第一方向(B)调节所述操作元件(28),当所述操作元件容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中的第二卡合件中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B)相反的第二方向(A)调节所述操作元件(28),从而使所述闭锁件(24)旋转到所述闭锁位置,其中在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A,B)调节所述操作元件(28)时,所述闭锁件(24)的旋转方向(C)是相同的。
4.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所述闭锁件(24)具有至少一个沿径向向外定向且包括挖空部(27)的凸缘(26),所述操作元件(28)卡入所述挖空部(27),以便使所述闭锁件(24)在所述解锁位置与所述闭锁位置之间旋转。
5.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所述闭锁件(24)从周向看至少部分包围所述塔状元件¢),所述塔状元件¢)的至少两个相互平行布置且在所述塔状元件(6)周向上的部分区域内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卡合附件(23,37)与所述闭锁件(24)的至少一个沿径向向内定向的闭锁块(25)建立卡口连接,其中在所述闭锁位置上,所述闭锁块(25)位于所述相互平行布置的卡合附件(23,37)之间。
6.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操作元件(28)为一螺钉,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分别具有可与所述螺钉卡合的内螺纹。
7.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当所述操作元件容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中的至少一个卡合件中时,可以借助安装在所述把手托架(16)上的定距件(34)来调节所述操作元件(28)。
8.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把手托架(16)在其纵向末端(18,20)各具有一漏斗形安装辅助件(35,36),其作用是将用于操作所述操作元件(28)或所述定距件(34)的工具送入并进行定向。
全文摘要
一种门外把手装置,其具有可固定于门内侧(17)的把手托架(16)和抵靠于门外侧(2)的把手单元(4),本发明意图为这种门外把手装置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可靠的门外把手装置,该门外把手装置在安装和拆卸时操作方便而快速,能可靠固定于把手托架。其实现方案如下按卡口连接原理与塔状元件(6)配合作用的闭锁件(24)以能够在允许所述塔状元件(6)运动的解锁位置与阻止所述塔状元件(6)运动的闭锁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把手托架(16)上,设有操作元件(28),借助所述操作元件至少可以使所述闭锁件在所述解锁位置与所述闭锁位置之间旋转,并且至少可以将所述闭锁件锁定于所述闭锁位置,所述把手托架(16)具有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所述操作元件(28)能够以可调节的方式容置在所述卡合件中,并且所述至少两个卡合件(29,30)各对应一个形成于所述把手托架(16)的可及空间(31,32),经由所述可及空间可以毫无阻碍地接近所述被容置的操作元件(28)。
文档编号E05B65/20GK103154407SQ20118004425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8日
发明者德克·穆勒, 安德烈亚斯·贝克 申请人: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