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杆床桌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桌,是ー种连杆床桌。
背景技术:
桌是ー种桌板下设有四根桌腿的家具,其主要用于人们在桌板上工作、学习和就餐。现有桌的种类繁多,结构、功能各异,一些桌子放置于床上,其用于人们在床上学习、玩笔记本电脑、就餐等活动,此类桌亦可称为床桌。为便于床桌在床体上的使用,如中国专利文献中披露的专利号ZL200620093483. 5,授权公告日2007年12月5日,实用新型名称“具有滑道的床桌”;该床桌包括滑道,其结构要点是滑道的滑轮上的支撑套内的支柱的轴上具有横向支架,横向支架的横轴外的套管上设置有桌面,桌面通过折叠架同盖板相连,支撑套之间以折叠杆相连。但其结构较为复杂,使用较为不便,较难与带横向连接杆的床体使用。
发明内容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便于与床体的横向连接杆扣合使用的连杆床桌,使其解决现有同类产品装卸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ー种连杆床桌,该床桌的桌板设有桌脚,桌脚分别与桌板铰接;桌脚便于使用时从桌板打开,不使用时桌脚收入桌板。其结构设计要点是所述桌板的底部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滑轮,滑轮设有杆扣和限位槽;杆扣为一侧边设有开ロ的圆柱形筒体。即杆扣的开ロ与床体、椅子等家具的横向连接杆扣合,该连接端即可作为桌板的一个支撑点,打开两支桌脚,即可固定该桌板;并通过滑轮调节桌板的位置,限位槽防止滑轮滑出滑槽。上述杆扣同时便于该床桌收拢不使用时,通过杆扣固定于床体的纵向连接杆。所述桌板的底部至少设有两根桌脚。即杆扣为桌板使用时的ー个支撑点,另两根桌脚即为另两个支撑点;如设置四根桌脚,其选择性和使用更为方便。所述桌脚铰接设置于桌板的周边面边沿。桌脚的桌板周边面设置,便于了其装卸和生产,亦不影响其桌脚的使用和收回。同时,便于桌板与桌脚之间的斜度调节。所述杆扣通过万向球杆的球头与滑轮扣合。即通过万向球杆的球头,便于桌板与连接杆之间万向转动。所述杆扣与滑轮之间铰接。即通过上述结构使一端固定于横向连接杆的杆扣位于滑槽的末端时,进ー步便于调节桌板的斜度和高度。该床桌便干与床体等家具的横向连接杆配合使用,以及桌脚收拢后与纵向连接杆扣合。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装卸方便;适合作为带横向连接杆的床上桌具使用,及其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迸。
[0011]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用新型的杆扣结构示意图。附图序号及名称1、桌板,2、桌脚,3、滑槽,4、滑轮,5、杆扣,501、开ロ,502、筒体,
6、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和使用作进ー步描述。如图I、图2所示,该床桌的桌板I设有四根桌脚2,桌脚分别与桌板铰接,并设置于桌板的周边面边沿。桌板的底部设有滑槽3,滑槽内设有滑轮4,滑轮设有杆扣5和限位槽;杆扣为一侧边设有开ロ 501的圆柱形筒体502。使用吋,该床桌的杆扣与床体的连接杆6扣合,该连接杆为床体的横向连接杆。打·开其中两根桌脚,即可支撑其该桌板,并在桌板上学习、工作或就餐。滑动滑槽上的滑轮,即可调节桌板在连接杆上的位置。该床桌的桌脚收拢不使用时,桌脚与桌板扣合,杆扣与床体的纵向连接杆扣合,该床桌即可固定于床体ー侧的纵向连接杆。同时,根据上述结构和使用特点,亦可使杆扣通过万向球杆的球头与滑轮扣合,或杆扣与滑轮之间设置铰接。从而便于桌板的万向转动和调节放置位置;以及滑轮位于滑槽末端吋,调节连接杆与桌板之间的斜度。
权利要求1.ー种连杆床桌,该床桌的桌板(I)设有桌脚(2),桌脚分别与桌板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桌板(I)的底部设有滑槽(3),滑槽内设有滑轮(4),滑轮设有杆扣(5)和限位槽;杆扣为ー侧边设有开ロ(501)的圆柱形筒体(50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桌板(I)的底部至少设有两根桌脚⑵。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桌脚(2)铰接设置于桌板(I)的周边面边沿。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扣(5)通过万向球杆的球头与滑轮(4)扣合。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扣(5)与滑轮(4)之间铰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杆床桌,是针对解决现有同类产品装卸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而设计。该床桌的桌板设有桌脚,桌脚分别与桌板铰接;其要点是所述桌板的底部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滑轮,滑轮设有杆扣和限位槽;杆扣为一侧边设有开口的圆柱形筒体;桌板的底部至少设有两根桌脚;桌脚铰接设置于桌板的周边面边沿。该床桌便于与床体等家具的横向连接杆配合使用,以及桌脚收拢后与纵向连接杆扣合。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装卸方便;适合作为带横向连接杆的床上桌具使用,及其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文档编号A47B23/02GK202618812SQ20122014366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丁杭杭, 熊红斌 申请人:丁杭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