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高脚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74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用途高脚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可在不同座椅形态之间转换的多用途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高脚椅是一种供幼童用餐时使用的用具,其通过加高椅子的高度为身高和手臂长度不够的幼童用餐时提供方便,摇椅是一种供安抚幼童时使用的用具,其通过适度的摇晃来达到安抚幼童的目的,目前市面上有各种不同的高脚椅以及摇椅出售,但是其都只具有单独的高脚椅或者摇椅功能,所以根据小孩的不同需要,家长需买两种不同的座椅,从而花费大,且当不使用时,两个座椅需要的储存空间也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高脚椅和摇椅之间转换的多用途高脚椅。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用途高脚椅,包括一主支架以及底支架,所述底支架前端与主支架下端可旋转连接,所述主支架包括一上支架以及一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相对下支架上下移动;底支架包括两结构相同的底侧支架以及连接两底侧支架的横杆,每一底侧支架包括一前支架、一后支架、两端分别连接于前后支架的底管,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还包括枢接于底管的支撑架,其中,支撑架远离底管的一侧为弧形面,且所述支撑架与底侧支架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支撑架相对底管旋转的锁位机构。所述支撑架后端设置有一延伸部,所述后支架设置有一供底管后端容置的上容置孔以及供支撑架延伸部容置的下容置孔,所述后支架与底管后端可相对前后移动连接,底管后端与后支架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弹簧,所述锁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两相邻面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容置孔两相邻内壁上的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所述后支架一侧上端设置有供底管连接的上容置孔,所述锁位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支撑架内的插销、设置于插销与支撑架之间的第二弹簧以及设置于后支架一侧下端的第一容纳孔与第二容纳孔,所述插销一端突出于支撑架外,并插入第一容纳孔或者第二容纳孔内。所述主支架的上支架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两连接座以及两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的上支撑管,所述主支架的下支架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支撑座以及两下端分别固定于支撑座内的下支撑管。还包括一连接于主支架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连接于主支架的座管以及可拆连接于主支架的背靠管,所述座管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连接座下端,所述背靠管呈倒U形,两侧下端分别可拆连接于两侧连接座上方。所述背靠管下端一侧设置有卡合孔;所述连接座一侧上端往上延伸有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第五容置空间,所述支撑部往一侧延伸有容置部,容置部设置有第六容置空间,所述第六容置空间与支撑部的第五容置空间相通,所述座椅还包括一驱动件以及第六弹簧,所述驱动件设置于第六容置空间内,驱动件的中间部分与支撑部枢接,上端一侧设置有用于与背靠管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部,第六弹簧设置于驱动件与容置部之间。所述支撑座朝向前支架的一侧后端延伸设置有一阻挡部,所述前支架下端设置有一开口朝下的第七容置空间,且该第七容置空间朝向支撑座的一侧壁部设置有一缺口,所述底支架还包括一站立脚,所述站立脚后端与前支架枢接,且枢接处设置有一扭簧,所述扭簧一端连接于前支架,另一端连接于站立脚,站立脚中间朝向支撑座的一侧突出设置有一作用部,当所述站立脚完全位于第七容置空间内时,所述站立脚的作用部突出于第七容置空间的开口之外。所述上支撑管一侧下端设置有长孔,对应的,下支撑管一侧沿管的长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卡掣孔,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设置有一用于调整上支架相对下支架相对高度的高度调整装置,所述高度调整装置包括一固定设置于上支撑管下端内的固定座、设置于连接座内的第一按钮、设置于第一按钮与连接座之间的第三弹簧、一端与第一按钮固定的第一钢线、连接于第一钢线另一端的滑座以及一卡掣件,所述固定座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通孔从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且固定座一侧设置通孔与第一容置空间相通,滑动座可滑动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且所述滑座上端设置有一第一斜面,卡掣件也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并与固定座枢接,且卡掣件一侧上端抵靠在滑座的第一斜面上,另一侧下端往外延伸形成有卡掣部,所述卡掣部突出于固定座的通孔、上支撑管下端的长孔而突出于上支撑管外,进而卡掣于下支撑管其中一卡掣孔内。所述支撑座包括上端的第一本体以及自第一本体往下延伸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朝向前支架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内齿圈,所述前支架前端朝向支撑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内齿圈,所述连接座内还设置有一第二按钮,一第二钢线上端连接于第二按钮,一致动件的上端一侧连接于第二钢线下端,所述致动件上端另一侧与固定座枢接,致动件下端设置有勾状件,所述支撑座与前支架之间依次设置有一滑动件、一可与第一内齿圈以及第二内齿圈啮合的齿轮以及第四弹簧,所述滑动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支撑座与齿轮之间,且滑动座与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五弹簧,滑动件上端设置有一供致动件的勾状件勾住的致动轴,下端朝向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齿轮朝向滑动件的一侧上端凹陷形成有第四容置空间,对应滑动件下端的第二斜面,所述第四容置空间下端也形成为一第三斜面,且所述齿轮的齿不规则间隔设置,对应的,前支架第二内齿圈的齿也不规则设置。还包括一可拆连接于主支架的餐盘,所述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分别与两侧连接座可拆连接的连接杆,所述两连接杆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餐盘包括与两连接杆连接的底盘以及扣于底盘上方的上餐盘,还包括一扣于上餐盘上方的可洗餐盘,所述底盘朝向上餐盘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架,两支架相对侧分别设置有一通孔;所述连接杆置于支架内,且定位孔与支架的通孔位于同一侧,所述餐盘还包括一用以调整餐盘相对座椅前后距离的距离调整装置,所述距离调整装置包括设置于两支架之间并与两支架水平的手柄、枢接于手柄前端的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一端分别枢接于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前端的第三联动件以及第四联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联动件与第四联动件另一端的第一插接件与第二插接件、设置于第三联动件与底盘之间的第七弹簧以及设置于第四联动件与底盘之间的第八弹簧、设置于手柄与底盘之间的第九弹簧,所述第三联动件以及第四联动件与所述支架垂直。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可在高脚椅以及摇椅两种状态之间转换,所以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兼具有高脚椅以及摇椅的功能;餐盘可相对座椅前后调整,从而可适合不同体型的小孩;背靠管可拆,可以减少收合材积,减少包装空间;设置有站立脚,可以收合后的高脚椅可站立,方便携带提拿。

[0016]
图I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作为高脚椅形态时的整体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底侧支架与支撑架第一实施例爆炸图;图3为图2中A处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图4为根据底侧支架第一实施例结构的后支架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底侧支架与支撑架第二实施例爆炸示意图;图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底管、支撑架以及后支架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上支架、下支架以及前支架的爆炸示意图;图8支撑座另一角度示意图;图9为橡胶套筒结构示意图;图10为高度调整装置以及主支架与底支架旋转部分未动作之前的示意图;图11为高度调整装置以及主支架与底支架旋转部分动作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作为摇椅形态时的整体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完全收合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背靠管与连接座爆炸示意图;图15为餐盘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包括一主支架I以及底支架2,所述底支架2前端与主支架I下端可旋转连接,所述主支架I包括一上支架11以及一下支架12,所述上支架11可相对下支架12上下移动;底支架2包括两结构相同的底侧支架21以及连接两底侧支架21的横杆22,每一底侧支架21包括一前支架23、一后支架24、两端分别连接于前后支架23、24的的底管25,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还包括枢接于底管25的支撑架3,其中,支撑架3朝向底管25的一侧为平面状,远离底管25的一侧为弧形面31,且所述支撑架3与底侧支架2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支撑架3相对底管25旋转的锁位机构。所述多用途高脚椅还包括一连接于主支架I的座椅4以及可拆连接于主支架I的餐盘5。如图2、3、4所示,为底侧支架21与支撑架3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底管25底部间隔固接有两第一枢接件251,支撑架3呈平面状的一侧间隔形成有两缺口31,从而两缺口 31之间形成第二枢接件32。组装时,底管25的两第一枢接件251分别置于支撑架3的两缺口 31之内,从而与第二枢接件32连接,然后通过插销(图未示)连接两枢接件251、32,从而将底管25与支撑架3枢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才用其他枢接结构,如门铰链的方式等。所述支撑架3后端设置有一延伸部33,所述后支架24设置有一供底管25后端容置的上容置孔241以及供支撑架3延伸部33容置的下容置孔242,所述锁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延伸部33两相邻面的第一凹槽331与第二凹槽332、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容置孔242两相邻内壁上的第一凸台243与第二凸台244。所述底管25后端设置有一第一长槽孔252,所述后支架24上容置孔241孔壁上设置有圆孔241,通过一铆钉(图未示)穿过所述底管25的第一长槽孔252以及后支架24上容置孔241孔壁上的圆孔241,从而将底管25与后支架24连接,并使得后支架24可相对底管25前后移动,即后支架24与底管25后端可相对前后移动连接,此外,底管25后端与后支架2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6,从而后支架24可自动复位。当支撑架3组装于底管25侧边时,支撑架3的弧形面31位于底管25的侧边,所述支撑架3的第一凹槽331与第二凹槽332分别与后支架24第一凸台243以及第二凸台244卡合;当要旋转支撑架3至底管25的底部时,释锁锁位机构,即往后拉(如图I箭头所示)后支架24,使得支撑架3的延伸部33与后支架24的下容置孔242脱离,此时旋转支撑架3,使得支撑架3的弧形面31与地面接触,此时,释放后支架24,在第一弹簧26的作用力下,后支架24再度与支撑架3卡合,即使得支撑架3的延伸部33再度卡入后支架24的下容置孔242,此时,支撑架3的第一凹槽331与后支架24下容置孔242内的第二凸台244卡

口 ο如图5、6所示,为底侧支架21与支撑架3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3'与底管25'的枢接方式同第一实施例中,后支架24' —侧上端设置有供底管25,连接的上容置孔241'。所述锁位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支撑架3'内的插销27'、设置于插销27'与支撑架3'之间的第二弹簧28'以及设置于后支架24' —侧下端的第一容纳孔29'与第二容纳孔20',在第二弹簧28'的作用下,所述插销27'另一端突出于支撑架3'外,并插入第一容纳孔29'或者第二容纳孔20'内。具体的说,支撑架3'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外盖34'以及一内衬35',内衬35'靠近后支架24的一端设置有挡板36',外盖34'靠近后支架2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长槽孔37',所述第二弹簧28' —端抵靠于挡板36',另一端抵靠于插销27',所述插销27'还包括设置于中间的拨动部271',且该拨动部271'位于外盖34'的第二长槽孔37'内。当支撑架3'组装于底管25'侧边时,支撑架3'的弧形面31'位于底管25'的侧边,插销27'插入第一容纳孔29'内,当要将支撑架3'旋转到底管25'的底部时,释锁锁位机构,即往前(如图6箭头所示)拉动插销27'的拨动部271',压缩第二弹簧28',带动插销27'往支撑架3'内移动从而脱离第一容置孔,然后旋转支撑架3'至底管25'底部,使得支撑架3的弧形面31'与地面接触,再释放插销27',在第二弹簧28'的恢复力作用下,插销27'插入第二容纳孔20'内,从而使支撑架3锁定于底管25'底部,其弧形侧朝下支撑于地面。如图1、7、8所示,所述主支架I的上支架11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两连接座111以及两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111的上支撑管112,所述主支架I的下支架12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支撑座121以及两下端分别固定于支撑座121内的下支撑管122,还包括
7连接于支撑座121下端一侧的轮子16。所述上支撑管112 —侧下端设置有长孔1121,对应的,下支撑管122 —侧沿管的长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卡掣孔1221。上支架11与下支架12之间设置有一高度调整装置,用于调整上支架11相对下支架12的相对高度,即用于操作使得上支架11相对下支架12上下移动。所述高度调整装置包括一固定设置于上支撑管112下端内的固定座131、设置于连接座111内的第一按钮132、设置在第一按钮132与连接座111之间的第三弹簧133、一端与第一按钮132固定的第一钢线134、连接于第一钢线134另一端的滑座135以及一^^掣件136。滑座135中间设置有第三长槽孔1351,上端设置有一第一斜面1352,卡掣件136 —侧上端抵靠在滑座135的第一斜面1352上,另一侧下端往外延伸形成有卡掣部1361。所述固定座131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通孔从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1311,且固定座131 一侧设置通孔1312与第一容置空间1311相通,滑座135通过其第三长槽孔1351可滑动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311内;卡掣件136也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1311内并与固定座131枢接,且卡掣件136的卡掣部1361突出于固定座131的通孔1312、上支撑管112下端的长孔1121而突出于上支撑管112外,进而卡掣于下支撑管122其中一卡掣孔1221内。按压第一按钮132,拉动第一刚线134带动滑座135往上移动,滑座135上端的第一斜面1352推动卡掣件136上端,从而引起卡掣件136旋转,使得卡掣件136下端的卡掣部1361往下支撑管122内运动,从而卡掣部1361脱离与下支撑管122某一卡掣孔1221的卡合,此时上下调整上支撑管112,到需要的高度时释放第一按钮132,在第三弹簧133的恢复力作用下,滑座135往下运动,卡掣件136的卡掣部1361卡掣于下支撑管122另一卡掣孔1221内,从而保持上下支撑管122的相对位置,如此,即可调整上下支撑管122的相对高度,即调整上支架11与下支架12的相对高度。如图7、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管122上端内部固接一橡胶套筒123,该套筒123 —侧设置弹性手指1231,对应的,下支撑管122 —侧壁设置有卡孔(图未示),将套筒123置于下支撑管122上端内部,然后通过弹性手指1231卡入卡孔内,从而将两者固接,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套筒123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上支撑管112在下支撑管122内移动更顺畅。所述连接座111内还设置有一第二按钮141,较佳地,所述第二按钮141与第一按钮132并排设置于连接座111内,一第二钢线142上端连接于第二按钮141,一致动件143的上端一侧连接于第二钢线142下端,所述致动件143上端另一侧与固定座131枢接,致动件143下端设置有勾状件14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件143上端容置于固定座131第一容置空间1311下端内,勾状件1431突出于第一容置空间1311下端外。所述支撑座121包括上端的第一本体124以及自第一本体124往下延伸的结合部125,第一本体124中空而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126 ;结合部125成圆形,圆形结合部125朝向前支架23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内齿圈127(图8所示),另一侧形成有凹陷的容置空间(图未示)以连接轮子16,从而形成的中间壁部设置一连接孔128 (如图8所示),该第一内齿圈127形成的内部空间与第一本体124的第二容置空间126相通。前支架23前端的形状与支撑座121结合部125的形状相啮合,也呈圆形,朝向支撑座1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内齿圈231,另外,前支架23后端形成有供底管25前端连接的前容纳孔232。[0046]支撑座121与前支架23之间设置依次有一滑动件144、一齿轮145以及第四弹簧146,且滑动件144与支撑座121之间设置有第五弹簧147,所述支撑座121、前支架23以及齿轮145通过一连接轴148连接。所述滑动件144最上端位于支撑座121第一本体124的第二容置空间126内,且上端形成有两相隔的壁部1441,两壁部1441之间设置有一供致动件143的勾状件1431勾住的致动轴(图未示),滑动件144朝向齿轮145的一侧下端设置有第二斜面1442,朝向支撑座121的一侧中间设置有第三容置空间1443以容纳第五弹簧147,且该第三容置空间1443底壁开设有第四长槽孔(图未示),一铆钉149 (或者拉钉等类似连接件)穿过支撑座121结合部125的中间壁部的连接孔128后插入该第四长槽孔内,从而第五弹簧147上端抵靠于该铆钉,下端抵靠于第三容置空间1443顶壁,从而滑动件144是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支撑座121与齿轮145之间。所述齿轮145的齿1451不规则间隔设置,即有些相邻齿1451相隔比较远,有些比较近(齿1451之间的距离根据主支架I与底支架2的预设旋转角度设定),对应的,前支架23第二内齿圈231的齿也不规则设置,且该齿轮145朝向滑动件144的一侧上端凹陷形成有第四容置空间1452,对应滑动件144下端的第二斜面1442,所述第四容置空间1452下端也形成为一第三斜面1453。第二斜面1442与第三斜面1453的配合,使得滑动件144上下滑动干涉少,更顺畅。所述第四弹簧146设置于齿轮145设置于齿轮145与前支架23之间。组装后,在第五弹簧147的作用下,滑动件144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下的位置,即滑动件144设置有第二斜面1442的一侧抵靠于齿轮145端面,使得齿轮145同时与支撑座121的第一内齿圈127以及前支架23的第二内齿圈231啮合,从而支撑座121与前支架23不能相对旋转,即主支架I与底支架2相对处于一个固定角度的位置,不能相对旋转。当操作设置于上支架11与下支架12之间的高度调整装置,使得上支架11相对下支架12处于最下端的位置,即卡掣件136卡合与下支撑管122最下端的一个卡掣孔1221卡合时,此时,致动件143的勾状件1431刚好勾住滑动件144上端的致动轴,此时,按压第二按钮141,拉动第二钢线142,带动致动件143旋转,从而使得致动件143的勾状件1431往上拉动致动轴,即将滑动件144往上拉,使得滑动件144下端位于齿轮145的第四容置空间1452内,即滑动件144松开对齿轮145的抵靠,从而在第四弹簧146的作用下,齿轮145脱离与前支架23第二内齿圈231的啮合,只与支撑座121的第一内齿圈127啮合,此时,旋转主支架1,齿轮145随之一起旋转,若不松开对第二按钮141的按压,则可以一直旋转主支架I ;若松开对第二按钮141的作用,在未到达主支架I与底支架2的预设旋转角度之前,因为齿轮145的齿与前支架23的第二内齿圈231还不能对上啮合,从而即使在第五弹簧147的作用下,滑动件144也不能往下移动,从而也不能迫使齿轮145再度与前支架23的第二内齿圈231啮合;当到达主支架I与底支架2的预设旋转角度的时候,在第五弹簧147的作用下,滑动件144往下运动,从而使得滑动件144的端面再度抵靠齿轮145的端面,齿轮145再度同时与支撑座121的第一内齿圈127以及前支架23的第二内齿圈231啮合,从而主支架I与底支架2不能再旋转,被固定于该角度。因为滑动件144下端的第二斜面1442以及齿轮145第四容置空间1452下端的第三斜面1453,从而滑动件144可以很顺畅的往下移动。如图I所示,支撑架3定位于底管25—侧,此时,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为一高脚椅使用状态;如图12所示,采用上述操作方式,操作设置于上支架11与下支架12之间的高度调整装置,使得上支架11相对下支架12处于最下端的位置,再旋转主支架I于一设定角度后,释锁支撑架3与底侧支架21之间的锁位机构,使得支撑架3旋转于底管25下端,支撑架3的弧形面31支撑于地面,此时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为一摇椅状态;如图13所示,操作设置于上支架11与下支架12之间的高度调整装置,使得上支架11相对下支架12处于最下端的位置,再旋转主支架I 一直到主支架I与底支架2折叠靠拢的收合状态。在摇椅状态以及收合状态,可以拆下餐盘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11还包括一连接于连接座111的护盖1111,该护盖1111将第一按钮132、第二按钮141遮于连接座111内,且该护盖1111下端设置有凹穴1112,以供操作者手指伸入去操作第一按钮132与第二按钮141。在本实施例中,横杆22包括连接在两底管25之间的第一横杆221以及连接于两前支架23之间的第二横杆222。如图I、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4包括连接于主支架I的座管41以及可拆连接于主支架I的背靠管42,具体的说,所述座管41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连接座111下端,所述背靠管42呈倒U形,两侧下端分别可拆连接于两侧连接座111上方。所述背靠管42下端一侧设置有卡合孔421 ;所述连接座111 一侧上端往上延伸有一支撑部1113,所述支撑部1113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第五容置空间1114,所述支撑部1113往一侧延伸有容置部1115,容置部1115设置有第六容置空间1116,所述第六容置空间1116与支撑部1113的第五容置空间1114相通。所述座椅4还包括一驱动件43以及第六弹簧44,所述驱动件43设置于第六容置空间1116内,中间部分与支撑部1113枢接,上端一侧设置有用于与背靠管42卡合孔421卡合的卡合部431,第六弹簧44设置于驱动件43与容置部1115之间。在第六弹簧44的作用下,驱动件43上端一侧的卡合部431卡入背靠管42下端的卡合孔421内,从而连接背靠管42与连接座111 ;按压驱动件43下端,使得驱动件43上端的卡合部431往外旋转从而脱离与背靠管42下端卡合孔421的卡合,此时,即可将背靠管42拆离连接座111,即拆离主支架I。在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处于收合状态时,可以拆离背靠管42,与收合后的主支架I以及底支架2放在一起,从而可以减少收合材积,减少包装空间。如图1、15所示,所述主支架I包括左右两个分别与两侧连接座111可拆连接的连接杆51,所述餐盘5包括与两连接杆51连接的底盘52、扣于底盘52上方的上餐盘53,还包括一扣于上餐盘53上方的可洗餐盘54。所述两连接杆51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定位孔511。所述底盘52朝向上餐盘53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架55,两支架55相对侧分别设置有一穿孔551 ;所述连接杆51置于支架55内,且定位孔511与支架的穿孔551位于同一侧。所述餐盘5还包括一距离调整装置,用以调整餐盘5相对座椅4的前后距离,以方便不同体型的小孩。所述距离调整装置包括设置于两支架55之间并与两支架水平的手柄56、枢接于手柄56前端的第一联动件57、第二联动件58、一端分别枢接于第一联动件57、第二联动件58前端的第三联动件59以及第四联动件5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联动件59与第四联动件50另一端的第四联动件591与第二插接件(图未示)、设置于第三联动件59与底盘52之间的第七弹簧561以及设置于第四联动件50与底盘52之间的第八弹簧(图未示)、设置于手柄56与底盘52之间的第九弹簧562,所述第三联动件59以及第四联动件50与所述支架垂直。在第七弹簧561与第八弹簧的作用下,第三联动件59以及第四联动件50另一端的第四联动件591与第二插接件501分别插入左右两支架的穿孔551内,并插入连接杆51的其中一个定位孔511内,从而将餐盘5固定于一个位置。如图15箭头所示,往前拉动手柄56,使得枢接于手柄56前端的第一联动件57、第二联动件58旋转,从而带动第三联动件59以及第四联动件50朝远离支架的一侧移动,使得第一插接件591与第二插接件501分别与两侧的连接杆51的定位孔511脱离,此时,前后移动餐盘5,到需要的距离时,释放手柄56,在第九弹簧562的作用下,手柄56复位,在第七弹簧561与第八弹簧的作用下,第三联动件59以及第四联动件50复位,第四联动件591与第二插接件501再度分别插入左右两支架55的穿孔551与连接杆51的其中一个定位孔511内,从而将餐盘5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以其中一侧为例说明,为方便第三联动件59的移动,在底盘52上间隔设置有两导板563,两导板563之间形成一导轨564,第三联动件59置于所述导轨内564内,从而可以保证第三联动件59移动时候的路线。较佳地,所述导轨564中间设置有有一凸柱565,对应的,所述第三联动件59设置有第五长槽孔592,当第三联动件59置于所述导轨内564内的时候,所述凸柱565插入所述第五长槽孔592内,第七弹簧561 —端抵靠于凸柱565,另一端抵靠于第三联动件59底侧内壁(图未不)。如图1、7、10、11、13所示,所述支撑座121朝向前支架23的一侧后端延伸设置有一阻挡部1251,具体的说,所述阻挡部1251设置于支撑座121结合部125后侧。所述前支架23下端设置有一开口朝下的第七容置空间233,且该第七容置空间233朝向支撑座121的壁部设置有一开口 234。所述底支架2还包括一站立脚6,所述站立脚6后端与前支架23枢接,且枢接处设置有一扭簧7,所述扭簧7 —端连接于前支架23,另一端连接于站立脚6,站立脚6中间朝向支撑座121的一侧突出设置有一作用部61。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在使用状态时,即高脚椅状态以及摇椅状态时,所述站立脚6完全位于第七容置空间233内,站立脚6的作用部61突出于第七容置空间233的开口 234之外。高脚椅收合过程中,当主支架I相对底支架2旋转到一定角度时,所述支撑座121后侧的阻挡部1251碰上站立脚6的作用部61,再进一步旋转主支架1,支撑架3的阻挡部1251推动站立脚6的作用部61,从而迫使站立脚6的前端往后旋转,当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完全收合,即主支架I与底支架2折叠靠拢时(如图13所示),所述站立脚6后端与第七容置空间233的后端内壁(图未示)抵靠,从而停止旋转,站立脚6的作用部61与支撑座121的阻挡部1251相互抵靠,站立脚6的前端与轮子16共同支撑于地面,从而收合后的高脚椅可站立,方便携带提拿。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可在高脚椅与摇椅形态之间转换,所以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兼具有高脚椅以及摇椅的功能;餐盘5可相对座椅4前后调整,从而可适合不同体型的小孩;背靠管42可拆,可以减少收合材积,减少包装空间;设置有站立脚6,可以收合后的高脚椅可站立,方便携带提拿。
1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支架以及底支架,所述底支架前端与主支架下端可旋转连接,所述主支架包括一上支架以及一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相对下支架上下移动;底支架包括两结构相同的底侧支架以及连接两底侧支架的横杆,每一底侧支架包括一前支架、一后支架、两端分别连接于前后支架的底管,本实用新型多用途高脚椅还包括枢接于底管的支撑架,其中,支撑架远离底管的一侧为弧形面,且所述支撑架与底侧支架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支撑架相对底管旋转的锁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后端设置有一延伸部,所述后支架设置有一供底管后端容置的上容置孔以及供支撑架延伸部容置的下容置孔,所述后支架与底管后端可相对前后移动连接,底管后端与后支架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弹簧,所述锁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两相邻面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容置孔两相邻内壁上的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一侧上端设置有供底管连接的上容置孔,所述锁位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支撑架内的插销、设置于插销与支撑架之间的第二弹簧以及设置于后支架一侧下端的第一容纳孔与第二容纳孔,所述插销一端突出于支撑架外,并插入第一容纳孔或者第二容纳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的上支架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两连接座以及两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的上支撑管,所述主支架的下支架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支撑座以及两下端分别固定于支撑座内的下支撑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于主支架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连接于主支架的座管以及可拆连接于主支架的背靠管,所述座管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连接座下端,所述背靠管呈倒U形,两侧下端分别可拆连接于两侧连接座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管下端一侧设置有卡合孔;所述连接座一侧上端往上延伸有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第五容置空间,所述支撑部往一侧延伸有容置部,容置部设置有第六容置空间,所述第六容置空间与支撑部的第五容置空间相通,所述座椅还包括一驱动件以及第六弹簧,所述驱动件设置于第六容置空间内,驱动件的中间部分与支撑部枢接,上端一侧设置有用于与背靠管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部,第六弹簧设置于驱动件与容置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朝向前支架的一侧后端延伸设置有一阻挡部,所述前支架下端设置有一开口朝下的第七容置空间,且该第七容置空间朝向支撑座的一侧壁部设置有一缺口,所述底支架还包括一站立脚,所述站立脚后端与前支架枢接,且枢接处设置有一扭簧,所述扭簧一端连接于前支架,另一端连接于站立脚,站立脚中间朝向支撑座的一侧突出设置有一作用部,当所述站立脚完全位于第七容置空间内时,所述站立脚的作用部突出于第七容置空间的开口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管一侧下端设置有长孔,对应的,下支撑管一侧沿管的长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卡掣孔,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设置有一用于调整上支架相对下支架相对高度的高度调整装置,所述高度调整装置包括一固定设置于上支撑管下端内的固定座、设置于连接座内的第一按钮、设置于第一按钮与连接座之间的第三弹簧、一端与第一按钮固定的第一钢线、连接于第一钢线另一端的滑座以及一卡掣件,所述固定座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通孔从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且固定座一侧设置通孔与第一容置空间相通,滑动座可滑动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且所述滑座上端设置有一第一斜面,卡掣件也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并与固定座枢接,且卡掣件一侧上端抵靠在滑座的第一斜面上,另一侧下端往外延伸形成有卡掣部,所述卡掣部突出于固定座的通孔、上支撑管下端的长孔而突出于上支撑管外,进而卡掣于下支撑管其中一^^掣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上端的第一本体以及自第一本体往下延伸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朝向前支架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内齿圈,所述前支架前端朝向支撑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内齿圈,所述连接座内还设置有一第二按钮,一第二钢线上端连接于第二按钮,一致动件的上端一侧连接于第二钢线下端,所述致动件上端另一侧与固定座枢接,致动件下端设置有勾状件,所述支撑座与前支架之间依次设置有一滑动件、一可与第一内齿圈以及第二内齿圈啮合的齿轮以及第四弹簧,所述滑动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支撑座与齿轮之间,且滑动座与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五弹簧,滑动件上端设置有一供致动件的勾状件勾住的致动轴,下端朝向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齿轮朝向滑动件的一侧上端凹陷形成有第四容置空间,对应滑动件下端的第二斜面,所述第四容置空间下端也形成为一第三斜面,且所述齿轮的齿不规则间隔设置,对应的,前支架第二内齿圈的齿也不规则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用途高脚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拆连接于主支架的餐盘,所述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分别与两侧连接座可拆连接的连接杆,所述两连接杆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餐盘包括与两连接杆连接的底盘以及扣于底盘上方的上餐盘,还包括一扣于上餐盘上方的可洗餐盘,所述底盘朝向上餐盘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架,两支架相对侧分别设置有一通孔;所述连接杆置于支架内,且定位孔与支架的通孔位于同一侧,所述餐盘还包括一用以调整餐盘相对座椅前后距离的距离调整装置,所述距离调整装置包括设置于两支架之间并与两支架水平的手柄、枢接于手柄前端的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一端分别枢接于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前端的第三联动件以及第四联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联动件与第四联动件另一端的第一插接件与第二插接件、设置于第三联动件与底盘之间的第七弹簧以及设置于第四联动件与底盘之间的第八弹簧、设置于手柄与底盘之间的第九弹簧,所述第三联动件以及第四联动件与所述支架垂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途高脚椅,包括一主支架以及与主支架可旋转连接的底支架,主支架包括下支架以及可相对下支架上下移动的上支架;底支架包括两结构相同的底侧支架,每一底侧支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两端分别连接于前后支架的底管,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枢接于底管的支撑架,支撑架远离底管的一侧为弧形面,支撑架与底侧支架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支撑架相对底管旋转的锁位机构,当支撑架组装于底管侧边时,为高脚椅状态;往下移动上支架直至相对下支架处于最下端的位置,再旋转主支架于一设定角度后,释锁锁位机构,使得支撑架旋转于底管下端,支撑架的弧形面支撑于地面,此时为摇椅状态,即本实用新型兼具有高脚椅与摇椅的功能。
文档编号A47D1/08GK202723264SQ2012202219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7日
发明者卢立伟 申请人:卢立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