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940阅读:17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开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特别涉及可以实现内开的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特殊领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门打开与关闭轨迹、开启状态下门的位置及关闭状态下门的密封压紧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例如铁路客车设备舱的排污口门及注水口门,目前多数采用的是外开折页门或者内开双滑道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车辆进站需要排污、注水时,外开折页门需要用钥匙打开、关闭。由于操作人员可能的工作疏忽,会使得门处于虚关状态(锁舌没有锁闭到位)。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由于震动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门会自行打开,继而被铁路两侧的障碍碰掉,造成事故。而双滑道内开门,其设计无锁紧措施,门处于自由状态。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造成振动磨损及振动噪音。如果换成普通的内开折页门,由于设备舱内部空间的限制,无法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内开的门。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开门,由支座、气弹簧、摇杆、门组成,所述支座上设有滑道;所述门的下端设有滑轮、上端设有固定臂;所述气弹簧一端与支座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铰接;所述摇杆一端与支座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铰接;所述滑轮与滑道配合使用;所述滑道底端设置拐角,所述拐角的延伸方向与滑道的长度方向不同。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门下部固定有把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开门,结构简单,占用空间位置合理,操作方便,在关闭后不需要用锁来密封压紧,打开后不容易自己关闭,安全耐用。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图I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处于临界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敞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I如图I、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开门,由支座I、气弹簧2、摇杆3、门4组成,所述支座I上设有滑道11 ;所述门4的下端设有滑轮6、上端设有固定臂12 ;所述气弹簧2 —端与支座I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12铰接;所述摇杆3 —端与支座I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12铰接;所述滑轮6与滑道11配合使用;所述滑道11底端设置拐角13,所述拐角13的延伸方向与滑道11的长度方向不同。优选的,所述门4下部固定有把手5。使用时,手提把手5,提升力克服门4自身重力及气弹簧2的作用力,滑轮6从拐角13内脱出进入到滑道11,当滑轮6处于摇杆3与支座I的连接点到轨道11的垂足点时,摇杆3与支座I的铰接点与滑轮6的距离最短,气弹簧2被压缩到最短,在不考虑重力及摩擦力的情况下,整个结构处于稳定状态,滑轮6继续上行,门4会自动打开,继续下行,则门4会自动关闭。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内开门,其特征在于由支座(I)、气弹簧(2)、摇杆(3)、门(4)组成,所述支座(1)上设有滑道(11);所述门(4)的下端设有滑轮¢)、上端设有固定臂(12);所述气弹簧(2)一端与支座(I)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12)铰接;所述摇杆(3) —端与支座(I)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12)铰接;所述滑轮¢)与滑道(11)配合使用;所述滑道(11)底端设置拐角(13),所述拐角(13)的延伸方向与滑道(11)的长度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4)下部固定有把手(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开门,由支座、气弹簧、摇杆、门组成,所述支座上设有滑道;所述门的下端设有滑轮、上端设有固定臂;所述气弹簧一端与支座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铰接;所述摇杆一端与支座铰接、另一端与固定臂铰接;所述滑轮与滑道配合使用;所述滑道底端设置拐角,所述拐角的延伸方向与滑道的长度方向不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开门,结构简单,占用空间位置合理,操作方便,在关闭后不需要用锁来密封压紧,打开后不容易自己关闭,安全耐用。
文档编号E06B3/50GK202731624SQ2012203531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刘术茂 申请人:刘术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