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用通风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用通风器,包括底座和安装框,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沿长度方向安装有竖直的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风孔,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框的下端,在所述支撑板的内侧平行安装有内板,该内板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框的下端连接,所述内板的下部与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内板上开设有第二风孔,在所述支撑板外侧的所述安装框的下端连接有外板。采用该方案,通风器的窗体安装框下方具有稳定的支撑结构,窗体安装后更稳定,通风器更牢固耐用;通风器的外侧具有防雨功能,雨水不能通过通风器进入室内污染墙体;优化后的通风器,空气流通阻力小,通风效果好,对流的空气流量大小可调节,实用性强。
【专利说明】一种窗用通风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用通风器。
【背景技术】
[0002]窗用通风器是安装在窗户或玻璃上部和下部的通风机构,能保证在窗户关闭条件下的空气流通,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安装在窗户下部的通风器,为了保证通风效果,通风器中间大部分的空间用于安装筛网,仅依靠通风器两端的塑料接头对窗体或玻璃提供支撑,使用较长时间后,塑料接头会在应力作用下变形、损坏,影响通风器的正常使用;此外,在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通过通风器上的风孔和筛网进入,从而渗入窗体,污染墙壁。
[0003]现有技术缺点:安装在通风器上方的窗体支撑不牢度,雨水易通过通风器,污染墙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供稳定支撑、防雨功能的窗用通风器。
[0005]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窗用通风器,包括支撑座和安装框,其中所述安装框位于所述支撑座的上方,其关键在于:所述支撑座和安装框之间通过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风孔,在所述支撑板的内侧安装有内板,在所述内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风孔,在所述支撑板外侧的所述安装框的下端连接有外板。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窗体安装在安装框内,通风器安装框下方有支撑板提供支撑,内板起到协同稳固作用,空气可以经过外板下端和底座之间的空隙,在支撑板上的第一风孔和内板上的第二风孔之间流通,解决了现有通风器支撑不稳定的缺点,外板起到遮挡防雨的作用。
[0007]作为优选地,上述支撑座包括底座、支撑块和安装座,其中所述支撑块沿长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支撑块的纵向截面为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朝向窗体的外侧,所述安装座沿长度方向连接在所述支撑块的上端,所述底座、支撑块和安装座一体成型,所述内板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框的下端连接,所述内板的下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外板下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支撑块上端的水平高度。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块稳定性好;外板下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支撑块上端的水平高度,外板下方雨水不会越过支撑座飘进通风器,污染墙壁。
[0008]作为优选地,在上述安装座的上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下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框的下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上安装槽,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安装在所述下安装槽内,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槽内。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支撑板的上、下端通过上、下安装槽安装限位,安装、拆卸方便,且安装后不易滑动。
[0009]作为优选地,在上述外板的内壁上连接有斜板,该斜板的下端与所述外板的下端连接,所述斜板和所述外板一体成型,所述斜板与所述支撑块形成向上倾斜的风道。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倾斜的风道指向支撑板上的风孔,减小了空气流通的阻力,加强了通风效果。
[0010]作为优选地,在上述支撑板和内板之间设置有滑板,该滑板紧靠内板,所述滑板的上、下端均安装在滑槽内,在所述滑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风孔。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滑板能起到开关和调节通风量大小的作用,当滑动滑板使第三风孔与第二风孔对应时,通风器打开,空气对流;当滑动滑板使第三风孔与第二风孔错开时,内板上的第二风孔被覆盖,通风器关闭;并且,能通过滑动滑板调节第二风孔和第三风孔对应、重合的大小而调节通过风量的大小。
[0011]作为优选地,上述第一风孔、第二风孔和第三风孔对应开设。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第一风孔和第二风孔对应开设能降低空气流通时的阻力,第二风孔和第三风孔对应开设方便通风器的开关和通过风量大小的调节。
[0012]作为优选地,在上述支撑板的内侧安装有筛网。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筛网用于阻挡飞虫等异物进入,同时保证通风效果。
[0013]有益效果: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风器的窗体安装框下方具有稳定的支撑结构,窗体安装后更稳定,通风器更牢固耐用;通风器的外侧具有防雨功能,雨水不能通过通风器进入室内污染墙体;优化后的通风器,空气流通阻力小,通风效果好,对流的空气流量大小可调节,实用性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窗用通风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支撑板2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中内板4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1中滑板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窗用通风器,包括支撑座I和安装框3,其中所述支撑座I包括底座11、支撑块12和安装座13,所述底座11为长条的立方体结构,所述底座11的长度为2.2m,宽度为4cm,高度为10cm,所述支撑块12沿长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底座11的上端,所述支撑块12的纵向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朝向窗体的外侧,所述安装座13沿长度方向连接在所述支撑块12的上端,所述底座11、支撑块12和安装座13 —体成型;
[0019]所述安装框3位于所述支撑座I的上方,所述支撑座I和安装框3之间通过支撑板2连接,在所述安装座13的上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下安装槽la,在所述安装框3的下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上安装槽3a,所述支撑板2的下端安装在所述下安装槽Ia内,所述支撑板2的上端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槽3a内;
[0020]在所述支撑板2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二十个宽度为5cm的腰型的第一风孔2a,二十个该第一风孔2a在所述支撑板2上沿长度方向均匀排列,在所述支撑板2的内侧安装有筛网7,该筛网7的上下端也是通过安装槽进行安装限位;
[0021]在所述支撑板2外侧的所述安装框3的下端连接有外板5,该外板5下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支撑块12上端的水平高度,在所述外板5的内壁上连接有斜板51,该斜板51的下端与所述外板5的下端连接,所述斜板51和所述外板5 —体成型,所述斜板51与所述支撑块12形成向上倾斜的风道S。
[0022]如图1和图3所示,在所述支撑板2的内侧安装有内板4,该内板4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框3的下端连接,所述内板4的下部与所述底座11连接,在所述内板4上与所述第一风孔2a对应开设有二十个第二风孔4a ;
[0023]如图1和图4所示,在所述支撑板2和内板4之间设置有滑板6,该滑板6紧靠内板4,在所述内板4的内壁上设置有上、下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风孔4a的上、下方,所述滑板6的上、下端分别安装在滑槽内,在所述滑板6上与所述第二风孔4a对应开设有二十个第三风孔6a。
[0024]所述滑板6起到开关和调节通风量大小的作用,当滑动所述滑板6使所述第三风孔6a与第二风孔4a对应时,通风器打开,空气对流;当滑动所述滑板6使所述第三风孔6a与第二风孔4a错开时,所述内板4上的第二风孔4a被覆盖,通风器关闭;并且,能通过滑动所述滑板6调节所述第二风孔4a和第三风孔6a对应、重合的大小而调节通过风量的大小。
【权利要求】
1.一种窗用通风器,包括支撑座(I)和安装框(3),其中所述安装框(3)位于所述支撑座(I)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I)和安装框(3 )之间通过支撑板(2 )连接,在所述支撑板(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风孔(2a),在所述支撑板(2)的内侧安装有内板(4),在所述内板(4)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风孔(4a),在所述支撑板(2)外侧的所述安装框(3)的下端连接有外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用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I)包括底座(11)、支撑块(12 )和安装座(13 ),其中所述支撑块(12 )沿长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底座(11)的上端,所述支撑块(12)的纵向截面为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朝向窗体的外侧,所述安装座(13)沿长度方向连接在所述支撑块(12)的上端,所述底座(11)、支撑块(12)和安装座(13) —体成型,所述内板(4)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框(3)的下端连接,所述内板(4)的下部与所述底座(11)连接,所述外板(5 )下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支撑块(12 )上端的水平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窗用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座(13)的上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下安装槽(la),在所述安装框(3)的下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上安装槽(3a),所述支撑板(2)的下端安装在所述下安装槽(la)内,所述支撑板(2)的上端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槽(3a)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窗用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板(5)的内壁上连接有斜板(51),该斜板(51)的下端与所述外板(5)的下端连接,所述斜板(51)和所述外板(5) —体成型,所述斜板(51)与所述支撑块(12)形成向上倾斜的风道(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窗用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板(2)和内板(4)之间设置有滑板(6),该滑板(6)紧靠内板(4),所述滑板(6)的上、下端均安装在滑槽内,在所述滑板(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风孔(6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窗用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孔(2a)、第二风孔(4a)和第三风孔(6a)对应开设。
7.根据权利要求1、2、3、5或6所述的一种窗用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板(2)的内侧安装有筛网(7)。
【文档编号】E06B7/02GK203603732SQ201320744412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黄炳炎, 郭圣志 申请人:重庆筑巢建筑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