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27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包括整体形状为喇叭形的隔声窗,隔声窗框架的混响室端设置第一外框,隔声窗框架的消声室端设置第二外框,在隔声窗框架外侧,第一外框和第二外框之间设置弹性密封材料;隔声窗框架内设置隔声窗,隔声窗包括由多个内骨架隔离成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元格,各个单元格由混响室端至消声室端的方向分别依次设置第一隔声板、第一阻尼层、第二隔声板、第一吸音层、共振吸声隔声板、第二吸音层、第二阻尼层和第三隔声板。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吸声、隔声、阻尼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宽频带的大隔声量,高频段最大隔声量可到80分贝以上,解决了现有实验室测试洞口的隔声量低、声隧道、不方便安装等缺陷。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声窗【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

【背景技术】
[0002]在对产品进行声学性能测试时,部分产品往往需要同时使用混响室和消声室进行测量,具备这种测试条件的混响室和消声室在相邻的墙体上有设置有测试窗口,将被测产品置于测试窗口中间位置进行测试。因此被测产品的固定、被测产品以外的窗口部分的声学处理就成为影响测试结果的关键因素。
[0003]现有的窗口隔声处理一般采用的是长方体直筒型结构,贯穿两个实验室的墙体,其材料一般采用轻质吸隔声材料组成的多层结构或者是采用水泥等材料。前者因为材料的面密度不够以及结构上过于简单往往造成隔声量不足,影响测试结果。后者的窗口结构过于笨重,不方便进行多次拆装,且不能做到很好的密封隔声处理,从而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另外,传统的测试洞口隔声窗呈现长方体行,长度通常在500mm以上,声波从混响室经过测试材料或产品到达消声室一侧时,形成了一个“声隧道”,对测试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0004]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实验室测试洞口的隔声量低、声隧道、不方便安装,没有一种用于解决混响室和消声室隔声窗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包括隔声窗框架、第一外框、第二外框和整体形状为喇叭形的隔声窗,所述隔声窗框架包括混响室端和消声室端,所述隔声窗框架的混响室端设置第一外框,所述隔声窗框架的消声室端设置第二外框,在所述隔声窗框架外侧,第一外框和第二外框之间设置弹性密封材料;所述隔声窗框架内设置隔声窗,所述隔声窗包括由多个内骨架隔离成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元格,所述各个单元格由混响室端至消声室端的方向分别依次设置第一隔声板、第一阻尼层、第二隔声板、第一吸音层、共振吸声隔声板、第二吸音层、第二阻尼层和第三隔声板。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隔声板通过第一阻尼层盖合在单元格的混响室端,所述第四钢管通过第二阻尼层盖合在消声室端;在所述单元格内,由第一隔声板至第三隔声板的方向依次填充第二隔声板、第二钢板、第一吸音层、共振吸声隔声板和第二吸音层。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的厚度分别为Imm—5mm,所述第二隔声板的厚度为2mm—1mm,所述共振吸声隔声板的厚度为0.3mm一2.5mm。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隔声板、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分别由金属、水泥或玻璃钢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吸音层和第二吸音层由纤维或泡沫材质制成。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多层吸声、隔声、阻尼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宽频带的大隔声量,高频段最大隔声量可到80分贝以上,解决了现有实验室测试洞口的隔声量低、声隧道、不方便安装等缺陷;结构简单,十分实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隔声窗框架和第一外框、第二外框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本实用新型单元格填充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本实用新型单元格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本实用新型阻尼隔声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本实用新型隔声窗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图6的左视剖视图;
[0020]图8本实用新型隔声板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隔声窗框架;2、第一外框;3、第二外框;4、隔声窗;5、混响室端;6、消声室端;7、弹性密封材料;8、阻尼隔声钢板;9、内骨架;10、单兀格;11、第一隔声板;12、第一阻尼层;13、第二隔声板;14、墙体;15、第一吸音层;16、共振吸声隔声板;17、第二吸音层;18、第二阻尼层;19、第三隔声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实施例
[0024]如图1?8所示,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包括设置在墙体14上的隔声窗框架1、第一外框2、第二外框3和整体形状为喇叭形的隔声窗4,喇叭大口所在的那端为消声室端6 ;隔声窗框架I包括混响室端5和消声室端6,隔声窗框架I的混响室端5设置第一外框2,隔声窗框架I的消声室端6设置第二外框3,在隔声窗框架I外侧,第一外框2和第二外框3之间设置弹性密封材料7 ;隔声窗框架I内设置隔声窗4,隔声窗4包括由多个内骨架9隔离成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元格10,各个单元格10由混响室端5至消声室端6的方向分别依次设置第一隔声板11、第一阻尼层12、第二隔声板13、第一吸音层15、共振吸声隔声板16、第二吸音层17、第二阻尼层18和第三隔声板19 ;隔声窗4整体呈喇叭口型,以消除声学实验室(如消声室、混响室及隔声套组)测试洞口形成的“声隧道”缺陷;按图纸尺寸切割角铁、方管等,公差控制在±1_,制作钢结构框架,并设计叉车管道孔;在钢结构框架的单元格内填充吸声、隔声、阻尼、密封等材料,在框架表面覆盖阻尼隔声钢板8。
[0025]第一隔声板11通过第一阻尼层12盖合在单元格10的混响室端5,第四钢管19通过第二阻尼层18盖合在消声室端6 ;在单元格10内,由第一隔声板11至第三隔声板19的方向依次填充第二隔声板13、第一吸音层15、共振吸声隔声板16和第二吸音层17。
[0026]第一隔声板11和第三隔声板的厚度分别为Imm — 5_,第二隔声板的厚度为2_—1mm,共振吸声隔声板16的厚度为0.3mm一2.5mm。
[0027]本实用新型声学实验室隔声窗设计采用多层吸声、隔声、阻尼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宽频带的大隔声量,高频段最大隔声量可到80分贝以上。解决了现有实验室测试洞口的隔声量低、声隧道、不方便安装等缺陷。
[0028]第一外框、第二外框的安装:
[0029]1、将第一外框2用膨胀螺栓通过工艺孔固定到消声室处的混凝土墙上,然后将打膨胀螺栓用的工艺孔封堵住;从灌浆孔中灌入混凝土,灌浆过程须保证灌满、灌实,内部不能留有空隙。
[0030]2、先焊接可活动螺母,螺母要求等级10.9 ;螺母后部再焊接一套筒密封,防止灌浆时混凝土将螺母堵死。将第二外框3用膨胀螺栓通过工艺孔固定到消声室处的混凝土墙上,然后将打膨胀螺栓用的工艺孔封堵住;从灌浆孔中灌入混凝土,灌浆过程须保证灌满、灌实,内部不能留有空隙。
[0031]3、第一外框2与第二外框3之间缝隙用弹性密封材料密封。
[0032]具体使用时:
[0033]在规定位置焊接螺栓套筒,须保持套筒与角钢及钢管表面垂直,磨平焊缝,保持角钢和钢管表面平整。
[0034]钢管内进行混凝土灌浆,增大隔声量。灌浆必须密实,不可有空腔、空鼓等现象,防止出现隔声薄弱环节。方管框架两端用钢板焊接封堵。
[0035]框架焊接不得出现变形弯曲等现象,以免影响安装,在焊缝处用丁基阻尼胶密封。
[0036]隔声窗主体结构:
[0037]隔声窗主体施工按图纸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确保每个零部件都安装到位。
[0038]2mm钢板贴上2.0mm 丁基阻尼胶(双面带胶),防止钢板振动传声,增加隔声量。将该阻尼钢板经过铆接或焊接工艺固定于钢结构框架外表面,并用密封胶密封钢板与框架之间的缝隙。
[0039]在钢结构框架的每一格中放置3.0mm第二隔声板并与丁基阻尼胶粘贴,并在第二隔声板的四周用丁基阻尼胶或硅胶进行密封,同时起到固定第二隔声板的作用。
[0040]在框架中间加装一块1.0mm浮动钢板,钢板两侧填充聚酯纤维或玻纤等吸音棉,钢板两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倒刺用以固定吸音棉。在钢板四周放置弹性橡胶垫,将浮动钢板与框架结构分割开,断开声桥,增强吸声隔声效果。
[0041]再往左侧,结构为2_钢板贴上2.0mm丁基阻尼胶将框架结构的单元格封住,并用铆接或焊接方式与框架上的25x25mm角铁(预先与框架焊接)连接,铆钉间距140?170mm。
[0042]接下来是30mm“毛租+EVA+毛租”外封Imm穿孔板,穿孔板用螺钉穿过“毛租+EVA+毛毡”与2_钢板连接固定,同时螺钉可调节“毛毡+EVA+毛毡”厚度,使其达到所要求的尺寸。
[0043]喇叭口楔形结构内焊接加强板及圆钢,在加强喇叭口的强度的同时可以支撑、固定喇叭口内填充的吸声材料。
[0044]喇叭口填充聚酯纤维或玻纤等吸音棉后,与框架用铆接或焊接,与其连接的零件应预先与框架焊接或铆接成一体。
[0045]主体中部的测试洞口由一整块钢坯经过铣削等精密加工而成,确保窗体在该部位的隔声量,同时也可以保证与测试框架之间的密封。
[0046]测试框架结构及安装:
[0047]测试框架与隔声窗主体中部安装孔采用台阶企口形式密封、定位,隔声窗中部安装孔台阶企口四周采用精密机械加工,确保密封精度。
[0048]测试框架由0.8mm的钢板、被测材料或零件,以及外圈压板等组成。
[0049]测试框架由螺栓,并通过异形压码固定于窗口主体的钢结构框架部位,在接触面上使用弹性密封材料密封,防止漏声。
[0050]叉车孔封堵隔声构件:
[0051]叉车孔封堵块亦采用阻尼吸隔声构造,四周及翻边处包覆弹性密封材料,使得封堵时产生一定的过盈配合,防止出现缝隙漏声。
[0052]封堵块分为隔声侧封堵块和吸声侧封堵块,两个叉车孔,共四块。
[0053]封堵块上设计便于安装的拉手。
[0054]安放工装:
[0055]隔声窗取下后,放置于地面的安放工装上。该工装设计台阶(垫减振垫)及撑脚,防止压坏窗体下缘,更防止倾倒。
[0056]安放工装中间间距以适合叉车臂左右间距为宜,方便叉车插入。
[0057]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其特征在于:包括隔声窗框架、第一外框、第二外框和整体形状为喇叭形的隔声窗,所述隔声窗框架包括混响室端和消声室端,所述隔声窗框架的混响室端设置第一外框,所述隔声窗框架的消声室端设置第二外框,在所述隔声窗框架外侧,第一外框和第二外框之间设置弹性密封材料;所述隔声窗框架内设置隔声窗,所述隔声窗包括由多个内骨架隔离成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元格,所述各个单元格由混响室端至消声室端的方向分别依次设置第一隔声板、第一阻尼层、第二隔声板、第一吸音层、共振吸声隔声板、第二吸音层、第二阻尼层和第三隔声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声板通过第一阻尼层盖合在单元格的混响室端,所述第四钢管通过第二阻尼层盖合在消声室端;在所述单元格内,由第一隔声板至第三隔声板的方向依次填充第二隔声板、第二钢板、第一吸音层、共振吸声隔声板和第二吸音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的厚度分别为1臟一5mm,所述第二隔声板的厚度为2mm—1mm,所述共振吸声隔声板的厚度为0.3mm一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响室和消声室连接的隔声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声板、第二隔声板和第三隔声板分别由金属、水泥或玻璃钢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吸音层和第二吸音层由纤维或泡沫材质制成。
【文档编号】E06B5/20GK203925202SQ201420305325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9日
【发明者】任百吉 申请人:上海泛德声学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