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7170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锅铲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锅铲,特别关于一种兼具夹具功能的锅铲。



背景技术:

早期各类手持工具大多数为单一功能的设计,但要完成一件工作往往要执行许多步骤,而各个步骤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方能完成。因此为了要完成一件工作需要往往需要同时携带不同功能的各式工具,收纳时也需要额外的空间。如此一来,不仅会增加使用者的负担,同时也使使用者花费更多时间来寻找或拿取适合的工具。

举例而言,一般在进行烹饪炊事时,会经过许多道的工序,从备料到烹饪时的对食物的翻炒,到烹饪完成须将食物进行摆盘或分装,皆须使用不同的厨具,例如于翻炒时须使用锅铲,而须将食物进行摆盘及分装时则可能须用到夹具。然对使用者而言,在厨具的转换中,需要逐一拿取,造成收纳与选用的不便,尤其是外出时,更不利于携带。

换言之,仅具备单一功能的手持厨具,会造成金钱与空间上的浪费,造成使用者诸多的不便,反而降低其实用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夹具功能的锅铲,以其特殊的设计提供复合功能以提升使用及携带上的便利性,并节省整体收纳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夹具功能的锅铲,以其特殊的设计提供复合功能以提升使用及携带上的便利性,并节省整体收纳空间。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锅铲包括二柄部、二作动单元以及一调整单元。柄部各包含有一连接端以及相对于连接端的铲状端。作动单元分别设置于柄部的连接端。作动单元包含有一壳体及一弹片。柄 部其中之一的连接端容设于壳体中并枢接于壳体。弹片设置于壳体内。弹片同时连接柄部其中之一的连接端及壳体。调整单元连接壳体。作动单元及柄部藉由调整单元可沿柄部的长轴方向进行翻转且二作动单元藉由弹片可往彼此的方向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当作动单元及柄部沿柄部的长轴方向进行翻转后,锅铲为夹具。

在一实施例中,弹片的一端是插设于柄部的连接端中,另一端是固设于壳体。弹片于插设于连接端的所述端及与固设于壳体的另一端之间具有一弯折部。

在一实施例中,二柄部的铲状端拼合成为一铲匙部。

在一实施例中,调整单元为铰链。

在一实施例中,铰链具有二彼此枢接的铰链片。铰链片各自插设于壳体中。

在一实施例中,调整单元为弹性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组件与壳体为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锅铲还包括一扣合件。枢设于柄部其中之一上,并扣合于另一柄部。

在一实施例中,锅铲还包括至少二磁性组件,分别设置于柄部的相对位置或于作动单元的相对位置。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锅铲,透过其柄部、作动单元以及调整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得锅铲可透过调整单元的带动,而转换为一具有夹持功能的夹具。透过此结构设计,使得锅铲在其二柄部并合时,可具有铲匙的功能,而当原本相互并合的柄部藉由调整单元进行翻转后,使原本并合的柄部的铲状端相互远离,而柄部的铲状端即可作为夹具的夹持部。由于夹具的作动单元中具有弹片的设计,能够使二作动单元及柄部藉由弹片所提供的恢复力往彼此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供使用者夹取物品。藉此,本发明兼具锅铲及夹具的双重功能,降低使用者置换双重工具或收纳的困扰,从而便于使用及携带且可节省整体收纳空间,进而提供使用者绝佳的应用性及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锅铲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锅铲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锅铲的作动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锅铲的转换为夹具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夹具经压动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6A为依据图4的锅铲的A-A截面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6B为依据图5的锅铲的B-B截面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分解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作动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外观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调整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锅铲经翻转为夹具后的调整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锅铲,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锅铲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锅铲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锅铲S包含二柄部1、二作动单元2以及一调整单元3。二柄部1各包含有一连接端11以及相对于连接端11的一铲状端12,二作动单元2分别设置于柄部1的连接端11,换言之,柄部1的连接端11是分别连接铲状端12及作动单元2。二作动单元2进一步透过调整单元3连接,惟关于调整单元3连接二作动单元2的方式将于后方详细说明,于此先不赘述。当二柄部1的铲状端12拼合时(如图1所示),即成为锅铲S的一铲匙部P,使用者可透过握持连接端11来操作铲匙部P以发挥其铲匙功能。

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端11与铲状端12为二独立的部件,并透过相互卡合的方式组合为柄部1。然关于连接端11与铲状端12的连接方式非本发明限制性者,于实际应用时,可依据制程及实际使用的考虑,将柄部1 的结构设计为仅由单一部件所组成,或由三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成,本发明于此不限。

图3为图1所示的锅铲的作动单元的截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所示,于此说明作动单元2的细部结构,由于本实施例的锅铲S是具有两个相同结构的二柄部1及二作动单元2,因此为清楚说明,此处是以单一组柄部1及作动单元2为例说明。于本实施例中,作动单元2具有一壳体21,柄部1的连接端11即容设于壳体21中并透过一枢接件22枢接于壳体21。

本实施例的调整单元3是以铰链为例说明,请参考图2及图3所示,铰链(即调整单元3)具有二彼此枢接的铰链片31,二铰链片31各自插设并固定于壳体21中。由于铰链接构的调整单元3能够允许二铰链片31(及其各自所连接的部分)两者进行相对翻转。因此透过上述连接方式,调整单元3可连动二作动单元2,进而使与其连接的调整单元3及柄部1沿柄部1的长轴方向进行翻转,使本实施例的锅铲S转换为一夹具(如图4所示)。惟关于夹具的作动方式将于后方详述。其中,本实施例的铰链片31可选用任何材质,例如为金属材质的铰链片31,本发明于此不限。

图4为图1所示的锅铲的转换为夹具后的外观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夹具经压动后的外观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图4及图5所示,透过上述的组件结构及连接方式,当锅铲S的二作动单元2及柄部1沿柄部1的长轴方向进行翻转后,锅铲即转换为一夹具C,并具有夹持的功能。详细而言,以图1的相对位置而言,本实施例是以将二作动单元2往外侧翻转,换言之,当以图1的锅铲S的底部观之时,则二作动单元2即是往内侧翻转。

关于夹具C的作动方式请参考图6A及图6B所示。图6A为依据图4的锅铲的A-A截面线的截面示意图,图6B为依据图5的锅铲的B-B截面线的截面示意图,其中,二作动单元2各自还包含有一弹片23,弹片23设置于作动单元2的壳体21内,且弹片23是同时连接柄部1的连接端11及壳体21。

详细而言,弹片23为一U型的弹性结构,弹片23的一端231是插 设于柄部1的连接端11中,弹片23的另一端232则固设于壳体21,且弹片23于插入连接端11的一端231及与固设于壳体21的另一端232之间具有一弯折部233。藉此,弹片23可提供弹性恢复力,使二柄部1以与各自的连接端11枢接的枢接件22为枢转轴,使柄部1的连接端11于壳体的一容置空间24内朝向彼此进行反复运动。换言之,当使用者操作夹具C时,可藉由压动柄部1将其往彼此的方向运动,使得原本作为铲匙用途的二铲状端12作为夹持部而夹取食品或其它物品。

透过上述作动单元2的结构,使得本实施例的锅铲S可透过调整单元3的带动转换为一夹具C,而夹具C的连接端11则可进一步透过弹片23的所提供的弹性恢复力,朝向彼此进行反复运动。藉此,使用者即可透过锅铲S精巧的作动结构从而达成同时兼具锅铲及夹具的多功能厨具,进而减少所需用于收纳多种厨具的空间,且能提供使用者于单一厨具上所提供的多种功能,以带来更大的便利性。

图7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分解示意图,请参考图7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锅铲S1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锅铲S实施上相同的结构及作动方法,惟锅铲S1还包括至少二磁性组件4(本实施例是以四磁性组件4为例说明),四磁性组件4可分为二组,即二磁性组件4分别设置于柄部1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是以二组磁性组件4分别设置于柄部1的连接端11为例。透过磁性组件4的设置,可改善锅铲S1于锅铲S1的状态下因使用者未持稳而造成二柄部1无法紧密并合的状况,以使二作动单元2能够在锅铲S1的状态下,透过磁性组件4的相互吸引维持而锅铲状态,并提升使用者的操作性。

然上述关于磁性组件4的设置位置非限制性者,于其它实施例的锅铲S2中,成组的磁性组件4亦可分别设置于作动单元2的相对位置(如图7B所示),例如为作动单元2的壳体21上。

此外,为改善锅铲于锅铲的状态下因使用者未持稳而造成二柄部无法稳固并合的状况或提升本发明的锅铲(夹具)的收纳性,可还包括一扣合的机构,请参考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锅铲S3还包括一扣合件5。扣合件5是枢设于柄部1其中之一上,并扣合于另一柄部1。其中,扣合 件5枢设于柄部1的方式即扣合于另一柄部1的方式皆非本实施例限制性者,端视实际的使用需求及制程上的考虑进行设计。透过扣合部5的设计,可使锅铲S3维持于铲匙的状态,而减少体积以节省收纳的空间。请再参考图1至图3,枢接件22也可选用具有磁性的材料,以使二作动单元2能够在锅铲S的状态下,透过二枢接件22的相互吸引,使本实施例的二柄部1及作动单元2保持并合而维持锅铲的状态。藉此,也同样地改善了本实施例的锅铲S于锅铲的状态下因使用者未持稳而造成二柄部1无法稳固并合的问题。

此外,上述关于调整单元的结构非限制性者。请参考图9A及图9B所示,图9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调整单元的放大示意图,而图9B为图9A的锅铲经翻转为夹具后的调整单元的放大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锅铲S4的调整单元3d亦可为弹性组件,例如是一薄层状的塑料弹性件,且弹性组件可设计为与二作动单元2d的二壳体21d为一体成型或为一独立组件而插设并固定于壳体21d中。透过弹性组件所具有的弹性,二作动单元2d及柄部1能够藉由调整单元3d而进行往复的翻动,以相对于彼此转换于锅铲S4(如图9A所示)或夹具C4(如图9B所示)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锅铲,透过其柄部、作动单元以及调整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得锅铲可透过调整单元的带动,而转换为一具有夹持功能的夹具。透过此结构设计,使得锅铲在其二柄部并合时,可具有铲匙的功能,而当原本相互并合的柄部藉由调整单元进行翻转后,使原本并合的柄部的铲状端相互远离,而柄部的铲状端即可作为夹具的夹持部。由于夹具的作动单元中具有弹片的设计,能够使二作动单元及柄部藉由弹片所提供的恢复力往彼此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供使用者夹取物品。藉此,本发明兼具锅铲及夹具的双重功能,降低使用者置换双重工具或收纳的困扰,从而便于使用及携带且可节省整体收纳空间,进而提供使用者绝佳的应用性及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