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式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5418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横式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以不同角度对上段叶片组和下段叶片组进行角度调节的横式百叶窗。



背景技术:

作为此种横式百叶窗,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该横式百叶窗具有小直径的第一悬挂卷筒和大直径的第二悬挂卷筒。而且,支撑上段叶片组的第一方向控制绳的上端安装在第一悬挂卷筒上,中梁(intermediate rail)安装在该第一方向控制绳的下端。另外,支撑下段叶片组的第二方向控制绳的上端安装在第二悬挂卷筒上,下梁安装在该第二方向控制绳的下端。由此,当使第一悬挂卷筒和第二悬挂卷筒中的一方或双方旋转时,上段叶片组或下段叶片组经由第一方向控制绳和第二方向控制绳而进行旋转,从而上段叶片组和下段叶片组中的一方或双方变为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9-235670号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横式百叶窗中存在下述问题。即,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需要两个直径不同的第一悬挂卷筒和第二悬挂卷筒,而且,需要使该第一悬挂卷筒和第二悬挂卷筒组合而呈一体地旋转、或者仅使悬挂卷筒中的一者进行旋转的机构,因此叶片的角度调节机构本身的结构复杂。因此,一直期待结构简单且能够以不同角度对上段叶片组和下段叶片组进行角度调节的横式百叶窗的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以不同角度对上段叶片组和下段叶片组进行角度调节的横式百叶窗。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横式百叶窗,其构成为:利用从上梁垂下的叶片支撑绳将由多个叶片构成的叶片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加以支撑,并且,利用从上述上梁垂下的升降绳将下梁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加以支撑,在该横式百叶窗中,上述叶片组包括上段叶片组和下段叶片组,上段叶片组由包含最上层的叶片在内的多个叶片构成,下段叶片组由相比上述上段叶片组配置于下侧的多个叶片构成;该横式百叶窗具有能够将上述下段叶片组的角度进行转换的角度转换机构;上述角度转换机构包括转换绳和转换操作部,该转换绳的一端侧支撑上述下段叶片组、且另一端侧穿过上述上梁内部,该转换操作部能够进行将该转换绳引入上梁内或从上梁拉出的操作。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改变下段叶片组的角度。其结果是具有如下出色效果:即,能够谋求降低对上段叶片组和下段叶片组能够以不同角度进行调节的横式百叶窗的制造工时或制造成本。

下面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举例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

优选:上述叶片支撑绳是由一端连接在上述下梁上的一对纵绳和多根横绳构成的方向控制绳;该横式百叶窗包括角度调节机构和升降机构,该角度调节机构通过利用操作部使安装有上述一对纵绳的另一端的卷筒旋转而使一对纵绳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进行相对的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将上述叶片组的角度调节为规定角度,上述升降机构通过将一端连接于上述下梁且另一端穿过上梁内部的升降绳引入上梁内或从上梁拉出,从而能够使上述叶片组上升或下降;上述转换绳的上述一端被连接在上述一对纵绳中的一根纵绳的部位上、且是上述下段叶片组中的处于最上位的叶片的附近位置处。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利用操作部对角度调节机构进行操作而调节叶片组的角度,从而能够使横式百叶窗变为完全打开状态或完全闭合状态。另外,通过操作升降机构,能够使叶片组从下面依次拉升或从上面依次下降。

进而,在叶片组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当通过转换操作部对角度转换机构进行操作而将转换绳引入上梁内时,与转换绳连接的纵绳的下部侧被拉升,从而下段叶片组倾斜。其果是,横式百叶窗的上部保持打开状态而下部变为闭合状态。

另一方面,在角度调节机构以拉升一对纵绳中未连接有转换绳的一根纵绳的方式进行操作而使叶片组呈完全闭合状态之后,若操作角度转换机构而将转换绳引入上梁内,则倾斜的下段叶片组将恢复原来的状态。其结果是,横式百叶窗的上部保持闭合状态而下部变为打开状态。

优选构成为:角度调节机构的操作部是一端部安装在上梁的外侧且能够对卷筒进行旋转操作的筒状操作棒,角度转换机构的转换操作部是转换绳的另一端部侧,其中,该转换绳穿过上梁内部并被引出至上梁外部,并且从操作棒的一端部侧插入操作棒内。

根据该构成,通过操作操作棒而使角度调节机构的卷筒旋转,从而能够使横式百叶窗变为完全打开状态或完全闭合状态。另外,通过使插入于操作棒内的转换绳的另一端部侧拉伸或退回而操作角度转换机构,从而能够仅使下段叶片组成为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

优选构成为:筒状的把手以其一端部的内侧所设置的凸部与操作棒的另一端部外侧上所设置的凸部卡合的方式呈滑动自如地嵌于操作棒的外侧,并且,从操作棒的另一端部拉出的转换绳的另一端连接在该把手的另一端部侧上。

根据该构成,当拉拽连接有转换绳的另一端的把手时,下段叶片组倾斜。进而,当以最大限度拉拽把手时,把手的凸部与操作棒的凸部卡合,从而变得无法拉拽把手。在该状态下,下段叶片组的倾斜角度变为最大。另外,通过使把手退回,下段叶片组恢复原来的角度。因此,通过预先将把手以最大限度拉伸的状态下的下段叶片组的倾斜角度设定为期望值,从而通过把手操作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下段叶片组倾斜成所期望的角度。

根据该构成,具有通过把手操作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下段叶片组倾斜成所期望的角度这一效果。

优选构成为:盖部件以出入自如的方式嵌入把手的另一端部侧的开口内,并且转换绳的另一端连接在盖部件上。

根据该构成,在最大限度地拉拽把手而使转换绳成为无法再拉伸的状态时,通过将盖部件拉离把手而能够进一步拉拽转换绳。

优选构成为:在叶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上设置有切口部,并且,转换绳的一端连接在一对纵绳中的与切口部处于相反位置的纵绳上。

优选构成为:转换绳从一侧方向穿过上层的叶片与横绳之间后,在比该叶片下层的叶片的位置处,从另一侧方向穿过叶片与横绳之间,从而编入横绳中,然后转换绳的一端被连接在纵绳上。

根据该构成,由于转换绳被编入横绳中,因此,当利用升降机构使叶片组上升时,转换绳不会因松弛而从横式百叶窗垂下。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防止叶片组上升时的转换绳的松弛,因此,对于叶片组挂在松弛的转换绳上而无法下降的情况的发生,能够防患于未然。

优选构成为:在连接有转换绳的纵绳上,从连接转换绳的位置开始朝向上梁侧以规定间隔配设有多个环部,并且,转换绳穿过多个环部后将一端连接在纵绳上。

根据该构成,由于转换绳穿过多个环部,因此,当利用升降机构使叶片组上升时,转换绳不会因松弛而从横式百叶窗垂下。根据上述构成,具有能够简单地改变通过角度转换机构所操作的下段叶片组的层数这一效果。

优选构成为:在转换绳的一端上设置有钩部,并且将钩部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卡定在位于转换绳的连接位置处的环部上。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钩部卡定在期望位置的环部上,从而能够通过角度转换机构对位于卡定有钩部的部位以下的叶片组进行操作。另外,通过将钩部从环部拆下并卡定在所期望位置的环部上,从而能够对所期望段数的叶片组进行操作。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防止叶片组上升时的转换绳的松弛,因此,对于叶片组挂在松弛的转换绳上而无法下降的情况的发生,能够防患于未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箭头观察的A-A剖视图。

图3是横式百叶窗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沿图4的箭头观察的B-B剖视图。

图6是拆除间隔件进行显示的升降绳用挡块和转换绳用挡块的立体图。

图7是对转换绳与方向控制绳的纵绳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表示的说明图。

图8是安装于操作棒上的把手的外观图。

图9是用于说明把手和把手平衡器的功能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下段叶片组闭合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局部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下段叶片组闭合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完全打开状态的简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完全闭合状态的简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升降状态的简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上开下闭状态的简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上闭下开状态的简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在使横式百叶窗上升了的状态下操作角度转换机构的状态的简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从图17所示的状态操作了升降机构的状态的简图。

图19是表示将横式百叶窗恢复正常的打开状态后的状态的简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简图。

图21是用于说明转换绳用挡块的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转换绳用挡块的功能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构成的简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构成的简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构成的简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构成的简图。

图29中(a)~(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动作的简图。

图30中(a)~(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动作的简图。

图31中(a)~(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动作的简图。

(符号说明)

1…角度调节机构 1A~1C…方向控制绳

2…升降机构 3…角度转换机构

4…叶片组 4A…下段叶片组

4B…上段叶片组 4C…中段叶片组

5A~5C…支撑部件 6…上梁

10a、10b…纵绳 10c、10d…横绳

11A~11C…卷筒 12…角轴

13…齿轮装置 14…操作棒

14A…万向接头 14B、33B…防脱部件

14a…上端部 14b、33b…下端部

20A~20C…升降绳 21A~21C、31A、31C…滚轮

22…升降绳用挡块 23…绳平衡器

24…操作绳 30A、30C…转换绳

32、32’…转换绳用挡块 33…把手

33A…端壁 33c…下端开口

33d…长孔 34…把手平衡器

35…杆 35a…上部

35b…下部 36、37…板簧

38…环部 39…钩部

40…叶片 41…切口部

50…轴承部 52…辅助绳

53…中梁 60…下梁

61…间隔件 61a、61b、61c…孔

62、63、66…连接点 64、65…角度转换机构

S…行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视图,图2是沿图1的箭头观察的A-A剖视图,图3是横式百叶窗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具有角度调节机构1、升降机构2、以及角度转换机构3。

角度调节机构1是能够将叶片组4的角度调节为规定角度的机构,由三组方向控制绳1A~1C、分别支撑于三组支撑部件5A~5C的各组上的卷筒11A~11C、角轴12、齿轮装置13、以及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棒14构成。

各方向控制绳1A(1B、1C)是用于支撑多段叶片组4的绳,如图2所示,由一对纵绳10a、10b和多对横绳10c、10d形成。具体而言,作为纵绳10a、10b的一端的下端连接在下梁60上,作为纵绳10a、10b的另一端的上端连接在上梁6内的各支撑部件5A(5B、5C)的卷筒11A(11B、11C)上。而且,多对横绳10c、10d以固定间隔连接在纵绳10a、10b之间,各叶片40被各横绳10c、10d所支撑。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沿图4的箭头观察的B-B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所有的卷筒11A~11C都连接在一根剖面为六边形的角轴12上。由此,通过使角轴12旋转,卷筒11A~11C呈一体地旋转。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利用各支撑部件5A(5B、5C)的轴承部50,将连接有卷筒11A(11B、11C)的角轴12的整体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于各支撑部件5A(5B、5C)中。而且,如图4所示,角轴12的右端部与齿轮装置13呈齿轮机构式连接。

在图1中,操作棒14是配置于上梁6的外侧的筒状体,作为其一端部的上端部14a经由万向接头14A与齿轮装置13相连接。由此,当沿圆周面方向使操作棒14正转或反转时,其旋转通过万向接头14a和齿轮装置13被传递至角轴12,从而卷筒11A(11B、11C)随着角轴12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2中,通过使操作棒14正转,而使卷筒11A(11B、11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各方向控制绳1A(1B、1C)的纵绳10a上升,同时纵绳10b下降,叶片组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变为完全闭合状态。然后,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操作棒14反转,而使卷筒11A(11B、11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各方向控制绳1A(1B、1C)的纵绳10a下降,同时纵绳10b上升,叶片组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恢复如图2所示的完全打开状态。然后,当进一步持续该旋转时,叶片组4将变为反向的完全闭合状态。

在图1中,升降机构2是能够使叶片组4上升或下降的机构,如图2~图5所示,升降机构2由三根升降绳20A~20C、设置于三组支撑部件5A~5C内的滚轮21A~21C、升降绳用挡块(stopper)22、绳平衡器23、以及操作绳24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各升降绳20A(20B、20C)是通过使下梁60上升或下降而使叶片组4依次上升或下降的绳,作为其一端的下端连接在下梁60上,作为另一端侧的上端部侧被引入上梁6内。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滚轮21A(21B、21C)在支撑部件5A(5B、5C)内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卷筒11A(11B、11C)的左下方,升降绳20A(20B、20C)的上端部侧悬挂在该滚轮21A(21B、21C)上。而且,如图4所示,该升降绳20A(20B、20C)在上梁6内被引导至升降绳用挡块22侧,并插通于升降绳用挡块22内。

图6是拆除间隔件进行显示的升降绳用挡块和转换绳用挡块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间隔件61安装在上梁6的右端部侧,升降绳用挡块22与后述的转换绳用挡块32一同被收纳在该间隔件61内。如图6所示,间隔件61形成为盒状,并且,在间隔件61的前面(图6的左侧面)和后面(未图示)上设有供角轴12插通的孔61a、供三根升降绳20A~20C插通的孔61b、以及供后述的两根转换绳30A、30C插通的孔61c。

升降绳用挡块22是公知的挡块,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日本专利第3479038号公报所记载的挡块装置。即,在图4中,当将插通于升降绳用挡块22中的升降绳20A(20B、20C)用手向右侧拉伸时,悬挂于上梁6的外部的升降绳20A(20B、20C)经由滚轮21A(21B、21C)上升,并将下梁60(参照图2)拉升,从而叶片组4上升。在此,当停止拉升操作并将手离开升降绳20A(20B、20C)时,叶片组4欲与下梁60一起下降,但是,升降绳用挡块22进行动作而阻止了该自由降落。然后,在升降绳用挡块22的该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发挥作用的状态下,将升降绳20A(20B、20C)向右侧拉离时,升降绳用挡块2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被解除,叶片组4与下梁60一起自由降落,从而上梁6内的升降绳20A(20B、20C)被拉回左侧。

三根升降绳20A~20C在插通发挥上述功能的升降绳用挡块22后,被拉出至上梁6的外部,并与绳平衡器23连接。然后,如图1所示,操作绳24的上端与绳平衡器23连接,下端与下梁60连接。由此,通过下拉操作绳24或解除对操作绳24的拉力,能够操作叶片组4的上升或下降。

在图1中,角度转换机构3是能够仅将叶片组4中的下段叶片组4A的角度转换为规定角度的机构,如在图4中也进行了显示,角度转换机构3由两根转换绳30A、31C、设置于支撑部件5A、5C内的滚轮31A、31C、转换绳用挡块32、作为转换操作部的把手33、以及作为盖部件的把手平衡器34构成。

如图1所示,各转换绳30A(30C)从上梁6中引出,并且,作为其一端的下端与方向控制绳1A(1C)的一侧的纵绳10a相连接。图7是对转换绳30A(30C)与方向控制绳1A(1C)的纵绳10a的连接状态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如图7的(a)所示,转换绳30A(30C)穿过支撑上段叶片组4B的各叶片40的横绳10d并到达下段叶片组4A中的处于最上位的叶片40的附近,并且,转换绳30A(30C)的下端在该附近位置处被连接在纵绳10a上。

具体而言,如图7的(b)所示,在上段叶片组4B中,转换绳30A(30C)以从作为一侧方向的图的右方穿过上位的叶片40上的横绳10d下方的方式被编入后,相对于下位的叶片40上的横绳10d以从作为另一侧方向的图的左方穿过的方式被编入。在转换绳30A(30C)同样地被编入此下的叶片40的横绳10d中之后,转换绳30A(30C)的下端在下段叶片组4A的附近位置处连接于纵绳10a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转换绳30A(30C)编入上段叶片组4B的各层的叶片40的横绳10d中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不以每一层,而是以每两层、每三层等任意层数的间隔将转换绳30A(30C)编入叶片40的横绳10d中。

如上所述,转换绳30A(30C)的下端与方向控制绳1A(1C)的纵绳10a相连接,而作为其另一端部侧的上端部侧则如图1和图2所示被导入上梁6内。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滚轮31A(31C)在支撑部件5A(5C)内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卷筒11A(11C)的右下方,转换绳30A(30C)的上端部侧悬挂在该滚轮31A(31C)上。而且,如图4所示,该转换绳30A(30C)在上梁6内被引导至转换绳用挡块32侧,并插通于转换绳用挡块32内。

该转换绳用挡块32也是与升降绳用挡块22同样结构的公知的挡块。关于转换绳用挡块32的针对转换绳30A(30C)的阻止自由降落功能,之后进行叙述。

两根转换绳30A、30C在插通于发挥上述功能的转换绳用挡块32后,被拉出至上梁6的外部,然后穿过操作棒14和把手33内。然后,两根转换绳30A、30C的端部被连接在把手平衡器34(参照图1)上。

图8是安装于操作棒14上的把手33的外观图,图9是用于说明把手33和把手平衡器34的功能的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观察部件的内部,在图9中将操作棒14、把手33以及把手平衡器34的直径相比图8中所示的直径进行了放大显示。

如图8所示,把手33是规定长度的筒状体,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在操作棒14的外侧。具体而言,如图9的(a)所示,大直径的把手33以在长度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在小直径的操作棒14的外侧。而且,在操作棒14的下端部14b的外侧上安装有作为凸部的环状的防脱部件14B,并且,在把手33的上端形成有能够与该防脱部件14B卡合的端壁33A。进而,在把手33的下端部33b的内侧安装有作为凸部的防脱部件33B,把手平衡器34以从下端开口33c出入自如的方式嵌入作为把手33的另一侧端部的下端部33b内。由此,防脱部件33B形成为:介于把手平衡器34与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之间,并与把手平衡器34或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卡合。

转换绳30A、30C从上述嵌有把手33的操作棒14的上端部14a插入并被导入把手33内。然后,转换绳30A、30C的端部被系在把手平衡器34上。

操作棒14、把手33以及把手平衡器34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如图9的(b)中的箭头所示,当将把手33向下侧拉伸仅距离S时,把手33的端壁33A与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卡合。而且,如图9的(a)所示,当将该把手33向操作棒14的上侧返回仅距离S时,把手33的防脱部件33B与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卡合。因此,通过操作把手33,能够使转换绳30A、30C相对于操作杆14侧拉伸或返回仅行程S的距离。另外,如图9的(c)中的箭头所示,通过将把手平衡器34从把手33中拔出并拉伸,能够将转换绳30A、30C拉伸行程S以上的距离。

在此,对角度转换机构3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下段叶片组4A闭合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局部主视图,图11是表示下段叶片组4A闭合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剖视图。

如图9的(a)所示,在使把手33向操作棒14的上端部14a侧返回的状态下,转换绳30A(30C)上未被施加拉力。因此,下段叶片组4A未倾斜而呈打开状态。当如图9的(b)所示从该状态将把手33最大限度地拉伸行程S的距离时,转换绳30A(30C)被向操作棒14侧拉入行程S的距离。

于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上梁6拉出的转换绳30A(30C)被向上梁6内引入行程S的距离,从而与转换绳30A(30C)连接的方向控制绳1A(1C)的纵绳10a中的连接部以下的纵绳部分被拉升行程S。其结果是,下段叶片组4A倾斜而变为闭合状态。

在此,当停止拉升操作并将手从把手33离开时,转换绳30A(30C)自由降落从而下段叶片组4A欲恢复打开状态,但是,转换绳用挡块32(参照图4和图6)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发挥作用而阻止了转换绳30A(30C)的降落,从而将下段叶片组4A维持呈闭合状态。此时,把手33被拉回至相比图9的(b)所示的最下位置而稍微朝上的位置处。因此,当在该状态下将把手33稍微向下拉离时,则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被解除。于是,如图1和图2所示,转换绳30A(30C)被从上梁6拉出仅行程S的长度,针对纵绳10a的拉力被解除,从而下段叶片组4A恢复原来的打开状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的使用例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完全打开状态的简图,图13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完全闭合状态的简图,图14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升降状态的简图。另外,在图12~图19的简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将升降机构2和角度转换机构3分别配置在角度调节机构1的方向控制绳1A~1C的两侧进行表示。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中,如图12所示,将下述状态设定为初始状态:即,角度调节机构1的卷筒11A(11B、11C)位于初始位置,并且,升降机构2的升降绳20A(20B、20C)和角度转换机构3的转换绳30A(30C)从上梁6最大限度地垂下而叶片组4呈打开、横式百叶窗处于完全打开状态这一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如图13所示使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正转时,卷筒11A(11B、11C)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方向控制绳1A(1B、1C)的纵绳10a被拉升,纵绳10b被拉下。其结果是,叶片组4向右上倾斜,横式百叶窗变为完全闭合状态。因此,当从该状态使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反转时,卷筒11A(11B、11C)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方向控制绳1A(1B、1C)的纵绳10b被拉升,纵绳10a被拉下,从而横式百叶窗恢复完全打开状态。

然后,如图14所示,当在横式百叶窗的完全打开状态下下拉升降机构2的操作绳24时,从上梁6垂下的升降绳20A(20B、20C)被拉升,从而下梁60上升,叶片组4从下侧起依次上升。在叶片组4被拉升至所期望的高度的状态下将手从操作绳24离开时,升降绳用挡块2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发挥作用,而阻止了升降绳20A(20B、20C)的下降,从而使叶片组4静止在所期望的高度位置处。

在从该状态将操作绳24拉下后,通过放开手而解除升降绳用挡块2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从而叶片组4与下梁60一起降落,横式百叶窗恢复图12所示的状态。

但是,当利用升降机构2使叶片组4上升时,如虚线所示,角度转换机构3的转换绳30A(30C)可能松弛而向下长长地低垂。当在该状态下使叶片组4下降时,叶片组4会挂在松弛的转换绳30A(30C)上而无法下降。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转换绳30A(30C)被编入方向控制绳1A(1C)的横绳10d中。因此,当利用升降机构2使叶片组4上升时,转换绳30A(30C)与方向控制绳1A(1C)的纵绳10a、10b以及横绳10c、10d呈一体地上升,因此不存在松弛而垂下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通过使用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或升降机构2的操作绳24,而能够简单地将横式百叶窗完全打开、完全闭合以及进行升降。

接下来,对使横式百叶窗的下段叶片组4A和上段叶片组4B的角度状态呈不同的使用例进行说明。图15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上开下闭状态的简图,图16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上闭下开状态的简图。在图12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当如图15所示下拉角度转换机构3的把手33而使从上梁6垂下的转换绳30A(30C)上升仅行程S时,下段叶片组4A倾斜而变为闭合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将手从把手33离开时,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发挥作用,阻止了转换绳30A(30C)的下降,从而下段叶片组4A以倾斜的状态静止。其结果是,由于上段叶片组4B打开、下段叶片组4A闭合,因此横式百叶窗变为上开下闭的状态。

另外,在图12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当如图16的(a)所示使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反转时,方向控制绳1A(1B、1C)的纵绳10b被拉升,纵绳10a被拉下,从而叶片组4以朝向左上的状态倾斜,横式百叶窗变为反向的完全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如图16的(b)所示以最大限度拉伸角度转换机构3的把手33时,转换绳30A(30C)上升仅行程S的长度,从而使相比初始状态下降的纵绳10a被拉升。其结果是,由于下段叶片组4A打开,因此横式百叶窗变为上闭下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通过使用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或角度转换机构3的把手33,而能够简单地使横式百叶窗成为上开下闭的状态或上闭下开的状态。

接着,对横式百叶窗的特殊使用例进行说明。图17是用于说明在使横式百叶窗上升了的状态下对角度转换机构3进行操作的状态的简图,图18是用于说明从图17所示的状态对升降机构2进行操作的状态的简图,图19是表示使横式百叶窗恢复正常的打开状态后的状态的简图。

如图17的(a)所示,当从图12所示的初始状态利用升降机构2使叶片组4整体上升时,角度转换机构3的转换绳30A(30C)变为有冗余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只要利用升降机构2使叶片组4下降,转换绳30A(30C)便不会干扰叶片组4的下降。

但是,如图17的(b)所示,当在使叶片组4整体上升了的状态下将角度转换机构3的把手33拉伸仅行程S时,从上梁6出来的转换绳30A(30C)被拉升,从而冗余部分消失。此时,朝向下侧的张力并未对转换绳30A(30C)产生作用,因此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未发挥作用。

若在该状态下利用升降机构2使叶片组4下降,则在转换绳30A(30C)与纵绳10a、10b一起稍微下降了时,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便会发挥作用,从而在从转换绳用挡块32至纵绳10a侧的转换绳30A(30C)上产生张力。其结果是,如图18的(a)所示,仅升降绳20A(20B、20C)侧的纵绳10b下降,转换绳30A(30C)侧的纵绳10a由于转换绳30A(30C)的作用而未下降。

因此,有必要使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解除,以松缓转换绳30A(30C)。但是,从转换用挡块32至把手33侧的转换绳30A(30C)呈松弛,该张力并未施加于其上。

因此,即使使把手33上下移动,也无法解除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如图18的(b)所示,将把手平衡器34大幅拉离把手33。由此,从转换用挡块32至把手33侧的转换绳30A(30C)的松弛状态被消除,能够将该转换绳30A(30C)相对于转换绳用挡块32朝向把手33侧拉拽,从而能够解除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

由此,从上梁6出来的转换绳30A(30C)松弛,并且,如图19所示,转换绳30A(30C)侧的纵绳10a与升降绳20A(20B、20C)侧的纵绳10b一起下降,叶片组4整体降落,因此横式百叶窗恢复图12所示的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组4被方向控制绳1A(1C)和转换绳30A(30C)所支撑。因此,这些绳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叶片支撑绳”。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简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角度转换机构3的转换绳用挡块32设置在上梁6的内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将转换绳用挡块32’安装在角度转换机构3的把手33上。即,如图20所示,取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换绳用挡块32,而在把手33上设置以手持把手33的状态便能够操作的转换绳用挡块32’。

图21是用于说明转换绳用挡块32’的剖视图。如图2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把手33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在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的外侧,把手平衡器34以出入自如的方式嵌入把手33的下端部内。转换绳用挡块32’由一对杆35、35和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构成。

具体而言,在把手33的圆周面上相对置的位置处开设有一对长孔33d、33d,并且,在各长孔33d的上部和下部安装有板簧36、37。而且,各杆35安装在各长孔33d上所安装的板簧36、37上,利用板簧36、37对各杆35的上部35a和下部35b施加朝向外侧的力。由此,如箭头A所示,当对抗板簧37的作用力而朝向内侧按压各杆35的下部35b时,各杆35的上部35a则如箭头B所示在板簧3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朝向外侧挤出。

在此,对转换绳用挡块32’的功能进行说明。图22是用于说明转换绳用挡块32’的功能的剖视图。在图20中,在使下段叶片组4A呈闭合状态时,使把手33朝向下方滑动仅行程S。于是,如图22中的(a)所示,把手33的端壁33A与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卡合,在图20中,与纵绳10a连接的转换绳30A、30C上升,纵绳10a被拉升仅行程S,下段叶片组4A变为闭合状态。

此时,下段叶片组4A和下梁60由于自重而欲降落,因此从上梁6出来的转换绳30A、30C被朝向下方拉拽。由于把手33通过把手平衡器34与转换绳30A(30C)相连接,因此把手33在图22的(a)中被朝向上方拉升,从而下段叶片组4A有可能恢复打开状态。但是,在把手33被拉下仅行程S的状态下,各杆35的上部35a从下方与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卡合。因此,处于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发挥作用的状态,从而把手33的上升被阻止,下段叶片组4A的闭合状态被维持。

然后,当使下段叶片组4A恢复打开状态时,如图22的(b)所示,对抗板簧37的作用力而按压各杆35的下部35b。由此,各杆35的上部35a在板簧3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朝向外侧挤出,与操作棒14的防脱部件14B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转换绳用挡块32’的阻止自由降落的功能被解除。其结果是,在图20中,随着下段叶片组4A和下梁60的自由降落而把手33上升,下段叶片组4A恢复原来的打开状态。

另外,当欲将转换绳30A、30C从图22的(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拉向下方时,如图22的(c)所示,通过将把手平衡器34向下拉离把手33,而能够实现。其他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记载。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中,在与转换绳30A(30C)连接的纵绳10a上安装有多个环部38。具体而言,从上梁6(参照图1)至下段叶片组4A的处于最上位的叶片40的附近,将多个环部38以固定间隔安装在纵绳10a上。而且,在作为转换绳30A(30C)的一端的下端上设有钩部39,在转换绳30A(30C)穿过多个环部38之后,将钩部39卡定在最下位的环部38上,从而将转换绳30A(30C)连接在纵绳10a上。

通过这种构成,由于转换绳30A(30C)穿过多个环部38,因此,在利用升降机构2使叶片组4上升时,转换绳30A(30C)不会松弛而长长地垂下。另外,通过在纵绳10a整体上以固定间隔安装多个环部38,并将钩部39卡定在所期望位置的环部38上,从而能够操作所期望层数的下段叶片组4A。其他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记载。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中,在各叶片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上设有切口部41。具体而言,切口部41形成于方向控制绳1A(1C)的纵绳10b侧的叶片端部上,并且转换绳30A(30C)连接在方向控制绳1A(1C)的纵绳10a上。其他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记载。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3所示的完全闭合状态下,当使操作棒14朝向打开叶片组4的方向旋转时,叶片组4进行转动而变为图12所示的打开状态,并且,当使操作棒14进一步朝向相同方向旋转时,叶片组4进行转动而变为图16的(a)所示的反向完全闭合状态。如此,在使叶片组4从完全闭合状态向反向完全闭合状态转动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当使用者无意中将把手33向下拉动时,有时会出现并未使叶片组4整体呈反向完全闭合状态,而是如图16的(b)所示那样呈上段叶片组4B为反向完全闭合状态而下段叶片组4A为打开状态这一问题。

本实施方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在设有把手变位抑制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中,把手变位抑制部用于抑制把手33相对于操作棒14的变位。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把手变位抑制部只要具有抑制把手33相对于操作棒14的相对位置从图9的(a)的状态变为图9的(b)的状态的功能即可,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出设置于把手33内的施力机构(例如:盘簧)、或将把手33和操作杆14以按扣式卡合(snap-engage)的卡扣结构等。

在把手33内配置盘簧的情况下,例如能够设置为:盘簧的一端与图9的(a)所示的把手33的端壁33A抵接,另一端与操作棒14上所安装的防脱部件14B抵接。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5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在上段叶片组4B与下段叶片组4A之间的位置处,方向控制绳1A的纵绳10a被断开,并且,在支撑下段叶片组4A的纵绳10a的、最上层叶片附近的连接点66处,将转换绳30A连接在纵绳10a上。

另外,下面列举了方向控制绳1A以及与其相关的部件(转换绳30A、滚轮31A等)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对于方向控制绳1C以及与其相关的部件也适用同样的说明。另外,在第六~第九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省略升降机构2的图示,并且对转换操作部进行简化图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相邻的叶片间的最大距离由支撑各层叶片40的横绳10c的间隔所限定,因此无法使下段叶片组4A转动为使相邻的叶片40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横绳10c的间隔。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纵绳10a被断开,因此,在纵绳10a侧,相邻的叶片40间的最大距离并未被相邻的横绳10c的间隔所限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能够一边使上段叶片组4B的叶片40呈水平一边使下段叶片组4A呈反向的完全闭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段叶片组4B能够通过使卷筒11A旋转而调节倾斜角度,下段叶片组4A能够通过卷筒11A的旋转和转换绳30A的操作而调节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组4被方向控制绳1A以及转换绳30A所支撑。因此,这些绳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叶片支撑绳”。

另外,也可以代替纵绳10a而将纵绳10b断开并将转换绳30A连接在纵绳10b上。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6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类似,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取代将转换绳30A在连接点66处与方向控制绳1A的纵绳10a进行连接,而将转换绳30A连接在下梁60上。在转换绳30A与纵绳10b之间,以与方向控制绳1A的横绳10c同样的间隔设有横绳10e,并且,利用横绳10e支撑下段叶片组4A的叶片4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段叶片组4B能够通过使卷筒11A旋转而调节倾斜角度,下段叶片组4A能够通过卷筒11A的旋转和转换绳30A的操作而调节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组4被方向控制绳1A以及转换绳30A所支撑。因此,这些绳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叶片支撑绳”。

另外,也可以取代纵绳10a而将纵绳10b断开并在纵绳10a与转换绳30A之间设置横绳10e。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7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类似,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方向控制绳1A仅支撑上段叶片组4B。在方向控制绳1A的下端设有中梁53。转换绳30A连接在下梁60上。设有一端与上梁6连接且另一端与下梁60连接的辅助绳52,并且,在转换绳30A与辅助绳52之间,以与方向控制绳1A的横绳10c同样的间隔设有横绳10f,利用横绳10f支撑下段叶片组4A的叶片4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段叶片组4B能够通过使卷筒11A旋转而调节倾斜角度,下段叶片组4A能够通过转换绳30A的操作而调节倾斜角度。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下段叶片组4A能够利用升降机构2进行上升或下降。在使下梁60上升时通过上推中梁53和上段叶片组4B而能够使上段叶片组4B上升,并且,通过使下梁60下降而能够使上段叶片组4B下降。该情况下,中梁53可以省略。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中梁53上设置另外的升降绳,从而上段叶片组4B能够独立地上升或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组4被方向控制绳1A、转换绳30A以及辅助绳52所支撑。因此,这些绳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叶片支撑绳”。

另外,也可以使辅助绳52和转换绳30A的配置对掉,而在纵绳10b侧配置转换绳30A,在纵绳10a侧配置辅助绳52。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8~图31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下述方面:叶片组4包括上段叶片组4B、中段叶片组4C以及下段叶片组4A,并且,能够使用双系统的角度转换机构64、65对中段叶片组4C和下段叶片组4A的角度分别进行变更。中段叶片组4C由配置于上段叶片组4B与下段叶片组4A之间的多个叶片40构成。第一系统的角度转换机构6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转换绳30A在中段叶片组4C的最上层叶片附近的连接点62处与纵绳10a相连接。第二系统的角度转换机构65具有与第一系统的角度转换机构64相同的结构,但转换绳30A在下段叶片组4A的最上层叶片附近的连接点63处与纵绳10b相连接。

在此,对于使用角度转换机构64、65将中段叶片组4C和下段叶片组4A的角度分别进行改变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在图29的(a)所示的例子中,在所有叶片处于水平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角度转换机构65将连接点63朝向上方拉升,从而仅使下段叶片组4A朝向反向的完全闭合方向倾斜。

在图29的(b)所示的例子中,在所有叶片处于水平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角度转换机构64将连接点62朝向上方拉升,从而仅使中段叶片组4C朝向完全闭合方向倾斜。

在图30所示的例子中,在如图30的(a)所示所有叶片朝向完全闭合方向倾斜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角度转换机构65将连接点63朝向上方拉升,从而如图30的(b)所示那样仅使下段叶片组4A朝向反向的完全闭合方向倾斜。

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在如图31的(a)所示所有叶片朝向反向的完全闭合方向倾斜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角度转换机构64将连接点62朝向上方拉升,从而如图31的(b)所示那样使中段叶片组4C和下段叶片组4A朝向完全闭合方向倾斜。

另外,在图31的(b)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角度转换机构65将连接点63朝向上方拉升,从而如图31的(c)所示那样仅使下段叶片组4A朝向反向的完全闭合方向倾斜。

由此,如图31的(c)所示,能够得到上段叶片组4B和下段叶片组4A朝向反向的完全闭合方向倾斜,而中段叶片组4C朝向完全闭合方向倾斜这一状态。

另外,也可以使角度转换机构64、65的配置对掉,并在纵绳10b上设置连接点62,在纵绳10a上设置连接点63。

另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转换绳30A、30C插通于操作棒14后连接在把手33的把手平衡器34上的例子,但是,下述结构的横式百叶窗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即:不设置把手33或把手平衡器34,而是将转换绳30A、30C的另一端部侧从与操作棒14无关的规定位置处拉出至上梁6的外部,并能够将该外部的转换绳30A、30C拉伸或松弛的结构。

另外,下述结构的横式百叶窗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即:不使用把手33或把手平衡器34,而是使转换绳30A、30C插通于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内,并能够将从操作棒14的下端拉出的转换绳30A、30C拉伸或松弛的结构。

进而,下述结构的横式百叶窗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即:不使用把手平衡器34,而是使转换绳30A、30C插通于角度调节机构1的操作棒14内,并将转换绳30A、30C的端部直接连接在把手33的下端部上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转换绳30A(30C)的下端处不设置钩部39,而是将转换绳30A(30C)直接连接在最下位的环部38上或纵绳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角轴12,例示了剖面六边形的轴,但并非限定于此,只要是剖面为三角形以上的轴,均能够作为角轴12使用。

进而,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板簧36、37对各杆35施加朝向外侧的力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不使用板簧36、37,而是将树脂制的把手33的一部分形成与板簧36、37大致相同的形状,并利用树脂的弹性对各杆35产生作用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