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干洗、吸料结构的智能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309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具有干洗、吸料结构的智能电饭煲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电饭煲,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干洗、吸料结构的智能电饭煲。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式电饭煲,在做饭前,需要先用水将米洗净,然后将洗好的米放入内胆,配以适量的水,最后接通电源进行煮饭。这种传统电饭煲,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来淘米,而且也容易使米的营养流失。

对于目前常见的智能电饭煲而言,已经具备了自动洗米、自动加水、预约煮饭的功能,但是,这种电饭煲仍然存在的问题:1、仍需要依靠水来洗米,用水洗米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洗米过程中米粒表层可溶性营养物质和蛋白质大量随水流失,造成米粒营养物质的浪费。2、要实现自动洗米功能,电饭煲还需搭载洗米仓、进水管、排水管等一系列配件,增加了智能电饭煲的体积和成本,不利于产品的推广。3、将洗好的米采用机械结构输送到内胆,机械结构复杂,容易出现卡米、不能顺畅输送等问题,而且机械结构也容易受到卡米等影响而受到损坏,增加了维修率,也增加了维修成本,也给正常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干洗、吸料结构的智能电饭煲,煲体上设置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通过吸料装置将物料吸入内胆,通过气流带动物料,避免机械结构输送物料存在的问题出现。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具有干洗、吸料结构的智能电饭煲,包括具有煲盖的煲体,设置在煲体内的内胆,设置在煲体上的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上设置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所述干洗装置用于摩擦物料表面,产生干洗效果,所述吸料装置对所述内胆空腔产生负压,负压气流使干洗后的物料自动输送到所述内胆中。

煲体上设置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达到清洁效果,既能磨除表面污物、灰尘,也能磨除表面的蜡质材料(目前市场上表面打蜡的米较为普遍),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能够尽可能的去除表面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对于干洗完成物料通过吸料装置形成气流,由气流带动物料加入到内胆中。

此外,控制模块能够使干洗装置、吸料装置智能化自动工作,提高了智能化程度。

通常来说,本技术方案涉及的智能电饭煲还配备了自动供水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干洗装置完成干洗的物料逐渐的加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后,自动启动供水模块对内胆进行加水工作。为了方便提高用户体验,将自动供水模块设置在煲体和煲盖的外部,通过接头的方式连接到电饭煲上。

对于本方案来说,不仅干洗方式比较独特,采用负压吸气的方式,通过气流将物料加到内胆内,也是独特的。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干洗装置包括:

干洗仓: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吸料装置输料通道的进口配合;当吸料装置开始工作,输料通道上形成朝向内胆的气流,使得干洗仓的出料部位位于负压环境中,物料在负压的作用下自动输送到内胆中。

推送件:设置在干洗仓内,由动力驱动,一端与所述干洗仓进料口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干洗仓出料口配合,推送物料往所述干洗仓出料口方向移动。对应推送件来说,在本技术领域中较为常用的部件为螺杆,当然其他能够推动物料轴向前进的结构也都是可行的,也属于本技术方案保护范畴。工作时,推送件驱动干洗仓内的物料朝向出料口方向运动,最终推动干洗后的物料从干洗仓的出料口落下,并进入输料通道内,在气流的作用下被输送到内胆。

筛网:呈套筒状,套在推送件外围,其与所述推送件形成的空间为挤压空间,迫使物料与网筛产生摩擦,摩擦时,磨除物料表面,完成干洗。

所述干洗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干洗仓出料口处的增压装置,用于增加物料在挤压空间内的压力,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配合。增压装置对干洗仓内的物料形成阻挡作用,储料仓内的物料源源不断的落入干洗仓,而增压装置又阻止干洗仓内的物料流出,物料拥挤在干洗仓内,与筛网接触的几率和接触的力度大幅增加,有利于提高干洗效果。增压装置可以根据干洗程度和物料种类调整压力。

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下方设置一接头转向件,所述接头转向件出料口方向朝向所述煲体内空旷区域,并与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连接。接头转向件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连接输料通道。由于输料通道在工作状态下,存在负压,为了防止受负压影响而被吸扁,输料通道应具备一定的硬度,能够始终保持管状,使通道通畅。由于输料通道具备一定的硬度,其弯折曲率较大,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才能够弯曲成理想的形状,但是,对应电饭煲来说,煲体的体积是一定的,并且越紧凑越好,因此通过,接头转向件将出料口转向到方便连接输料通道的区域。

所述输料通道包括:

下输料通道:为金属丝波纹管,设置在煲体内,进料口端与所述接头转向件出料口端连接;由于存在负压,为了防止受负压影响而被吸扁,选用金属丝波纹管,即具有一定的抗吸扁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可弯折能力,即满足抗吸扁的功能,又能够满足煲体空间的限制,能够顺利的引导物料流通。

上输料通道:设置在煲盖上,通常为塑料注塑件;

输料中间通道:设置在煲体上,上端与所述上输料通道的进料口端枢接,形成煲盖的枢接轴,下端与所述下输料通道的出料口连接。输料中间通道和上输料通道形成枢轴,即减少了额外传统的单纯功能的枢轴结构,又能满足物料输送,在保证各种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又简化的结构。

所述吸料装置还包括:

气压发生装置:设置在煲体内,用于产生负压;气压发生装置启动时,对内胆进行抽气,使内胆形成负压,进而使输料通道、干洗仓出料口、储料仓依次受到负压影响,产生朝向内胆的气流,在气流的作用下,物料能够顺利输入到内胆中。

吸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内胆配合,用于使所述内胆空腔产生负压,使干洗后的物料通过所述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

粉尘通道:一端连接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另一端连接所述干洗仓,用于将物料中的粉尘及干洗废料输出。

所述吸气通道包括:

下吸气通道:设置在煲体内;

上吸气通道:设置在煲盖上;

吸气中间通道:设置在煲体上,上端与所述上吸气通道的出气口端枢接,形成煲盖的枢接轴,下端与所述下吸气通道的进气口连接;

所述上输料通道和上吸气通道分别设置在煲盖的两侧区域。

所述煲体底部设置粉尘过滤装置,所述粉尘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腔、设置在过滤腔出口位置的过滤元件、以及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透气孔,用于过滤后的流量排出,所述粉尘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过滤腔入口。盖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式的固定在煲体底部,通常与煲体底部齐平。盖板上可以设置若干个透气孔,也可以为栏栅结构的板体,透气孔或栏栅间隙用于排气,其余部位用于限位过滤元件,使其始终位于过滤腔内。经过过滤后,过滤下来的灰尘杂质等滞留在过滤腔和过滤元件上,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过滤腔及更换过滤元件即可。通常情况下才有海绵为过滤元件即可,过滤效果好,而且又经济实惠。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煲体侧壁的储料仓,所述储料仓设置在所述干洗装置的上方,所述储料仓落料口与所述干洗仓进料口配合,所述储料仓在所述吸料装置的负压吸料作用下向所述干洗仓自动输送物料。通常情况下,煲体外侧为操作侧,内侧用于安装储料仓和干洗装置,左右两侧用于设置供水模块。为了使结构紧凑,也为了使物料能够通过重力自重进入到干洗装置内,减少动能驱动,也有利于节能,也有利于简化结构。

所述输料通道上设置气道开合装置,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道开合装置信号连接,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打开时,输料通道内形成负压气流回路,使所述储料仓自动向所述干洗装置落料,物料经所述干洗装置干洗后,由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内;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关闭时,所述储料仓停止落料。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1、煲体上设置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2、不仅干洗方式比较独特,而且负压吸气的方式也是比较独特,通过气流将物料吸到内胆,避免出现采用机械结构输送产生的问题,减少维修率,也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电饭煲正常使用率,提高用户体验。3、吸料装置不仅将物料输送到内胆中,也将干洗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杂质等吸到垃圾仓,最后通过粉尘过滤装置排出干净气体,有利于提高使用环境的整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干洗的流转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物料的流转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水的流转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煲体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具有干洗、吸料结构的智能电饭煲,包括具有煲盖1的煲体2,设置在煲体内的内胆20,设置在煲体上的控制模块,所述煲体上设置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所述干洗装置用于摩擦物料表面,产生干洗效果,所述吸料装置对所述内胆空腔产生负压,负压气流回路使干洗后的物料自动输送到所述内胆中。

煲体上设置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达到清洁效果,既能磨除表面污物、灰尘,也能磨除表面的蜡质材料(目前市场上表面打蜡的米较为普遍),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能够尽可能的去除表面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对于干洗完成物料通过吸料装置形成气流,由气流带动物料加入到内胆中。

此外,控制模块能够使干洗装置、吸料装置智能化自动工作,提高了智能化程度。

通常来说,本技术方案涉及的智能电饭煲还配备了自动供水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干洗装置完成干洗的物料逐渐的加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后,自动启动供水模块对内胆进行加水工作。为了方便提高用户体验,将自动供水模块设置在煲体和煲盖的外部,通过接头的方式连接到电饭煲上。

对于本技术方案来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煲体侧壁上设置储料仓3、储料仓3设置在干洗装置的上方,所述储料仓3在所述吸料装置的负压吸料作用及物料自重的作用下向所述干洗装置4输送物料。

如图1示意出了本技术方案的原理:

煲体2上设置储料仓3、干洗装置4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完成向内胆加物料后,再对内胆加水。全部过程由控制模块智能控制,实现定量自动加物料和水,使得完成烹饪的食物达到预期要求(不至于过硬、过软和不熟等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控制模块能够检测到储料仓3内物料(如大米、小米等)的最低储备量,提示用户及时补充,并防止储备量不够时,进行烹饪工作的操作。控制模块控制干洗装置完成干洗的物料逐渐的加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后,自动启动自动加水工作,供水模块内的水通过负压的气流被吸到内胆中。

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为:所述储料仓和干洗装置设置在所述煲体侧壁,所述输料通道从干洗装置出料口延伸至所述煲盖上,并在所述煲盖上设置物料出口,所述输料通道料出口位于所述内胆上方。

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煲体侧壁设置可拆卸式的供水模块11,所述煲体内设置至少一组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的输水管经煲盖并在所述煲盖上形成出水口,所述供水模块上设置定量加水装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的物料量设定烹饪用水量,所述定量加水装置根据设定的烹饪用水量向内胆加水。

在图2中,仅示出了一种模式的供水模块,并非唯一供水模块的方案。

为了方便用户根据使用环境的需求,能够灵活的可选择的选用电饭煲的一侧进行连接,那么优选的方案为:送水装置12、13为两组,分别在煲体的相对的侧壁具有一个连接口,两个连接口为相同连接口,方便供水装置的连接。当连接一侧的送水装置时,另外一侧的连接口堵上。送水装置12、13上具有共同的输水管14,从煲体上延伸至煲盖上。

通常来说煲体后侧设置储料仓和干洗装置,前侧为操作侧,因此,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送水装置和供水模块的连接口,则对应的分别设置一送水装置,方便用户根据各自厨房设施的硬件条件选择连接对应侧的送水装置。

如图3所示,所述干洗装置包括:

干洗仓41: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与所述储料仓的落料口配合,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吸料装置输料通道的进口配合;当吸料装置开始工作,输料通道上形成朝向内胆的气流,使得储料仓、干洗仓匀在负压的环境中,使得干洗仓的出料部位位于负压环境中,物料在负压的作用下自动输送到内胆中。

推送件42:设置在干洗仓内,由动力(通常为电机)驱动,一端与所述干洗仓进料口配合,另一端与干洗仓出料口配合;推送物料往所述干洗仓出料口方向移动。对应推送件来说,在本技术领域中较为常用的部件为螺杆,当然其他能够推动物料轴向前进的结构也都是可行的,也属于本技术方案保护范畴。工作时,推送件驱动干洗仓内的物料朝向出料口方向运动,最终推动干洗后的物料从干洗仓的出料口落下,并进入输料通道内,在气流的作用下被输送到内胆。

筛网43:呈套筒状,套在推送件42外围,其与所述推送件42形成的空间为挤压空间,迫使物料与网筛产生摩擦,使用时,推送件42转动,驱动物料在筛网43内转动,并与筛网43产生摩擦,摩擦时,磨除物料表面,完成干洗。

进一步来说,为增加干洗效果,所述干洗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干洗仓出料口处的增压装置44,用于增加物料在挤压空间内的压力,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配合。增压装置对干洗仓内的物料形成阻挡作用,储料仓内的物料源源不断的落入干洗仓,而增压装置又阻止干洗仓内的物料流出,物料拥挤在干洗仓内,与筛网接触的几率和接触的力度大幅增加,有利于提高干洗效果。增压装置可以根据干洗程度和物料种类调整压力。

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下方设置一接头转向件5,所述接头转向件出料口方向朝向所述煲体内空旷区域,并与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连接。接头转向件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连接输料通道。由于输料通道在工作状态下,存在负压,为了防止受负压影响而被吸扁,输料通道应具备一定的硬度,能够始终保持管状,使通道通畅。由于输料通道具备一定的硬度,其弯折曲率较大,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才能够弯曲成理想的形状,但是,对应电饭煲来说,煲体的体积是一定的,并且越紧凑越好,因此通过,接头转向件将出料口转向到方便连接输料通道的区域。

所述输料通道包括:

下输料通道60:为金属丝波纹管,设置在煲体内,进料口端与所述接头转向件出料口端连接;由于存在负压,为了防止受负压影响而被吸扁,选用金属丝波纹管,即具有一定的抗吸扁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可弯折能力,即满足抗吸扁的功能,又能够满足煲体空间的限制,能够顺利的引导物料流通。

上输料通道61:设置在煲盖上,通常为塑料注塑件;

输料中间通道62:设置在煲体上,上端与所述上输料通道的进料口端枢接,形成煲盖的枢接轴,下端与所述下输料通道的出料口连接。输料中间通道和上输料通道形成枢轴,即减少了额外传统的单纯功能的枢轴结构,又能满足物料输送,在保证各种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又简化的结构。

通常来说,输料通道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丝波纹管60,波纹管上存在金属丝,导致金属丝波纹管60弯折曲率较大,较难弯折,因此需要较大的区域用于连接金属丝波纹管60。

如图1所示,所述吸料装置还包括:

气压发生装置7:设置在煲体内,用于产生负压;气压发生装置启动时,对内胆进行抽气,使内胆形成负压,进而使输料通道、干洗仓出料口、储料仓依次受到负压影响,产生朝向内胆的气流,在气流的作用下,物料能够顺利输入到内胆中。

吸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内胆配合,用于使所述内胆空腔产生负压,使干洗后的物料通过所述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

粉尘通道82:一端连接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另一端连接所述干洗仓,用于将物料中的粉尘及干洗废料输出。粉尘通道82和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直接还设置一垃圾回收仓8(如图7所示,垃圾回收仓8的底部设置在煲体的底部,通过可拆卸盖板81封闭,盖板),干洗下来的废料(包括摩擦下来的废料和物料中参杂的灰尘等)经过垃圾回收仓8的过滤收集后,气流排出垃圾回收仓8,能够使使用环境整洁。

所述吸气通道包括:

下吸气通道:设置在煲体内;

上吸气通道71:设置在煲盖上;

吸气中间通道72:设置在煲体上,上端与所述上吸气通道的出气口端枢接,形成煲盖的枢接轴,下端与所述下吸气通道的进气口连接;

所述上输料通道和上吸气通道对称的设置在煲盖的两侧区域,所述吸气中间通道和上吸气通道形成的枢接轴与所述输料中间通道和上输料通道形成的枢接轴对称设置,用于均衡承受煲盖转动产生的作用力。

如图4所示,所述输料通道上设置气道开合装置9,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道开合装置信号连接,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打开时,所述储料仓自动向所述干洗装置落料,物料经所述干洗装置干洗后,由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内;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关闭时,所述储料仓停止落料。

所述煲体上设置定量加料装置,所述定量加料装置根据控制模块预设的物料量,使所述储料仓向干洗装置落物料。

如图5所示,所述储料仓上设置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10(如采用红外对射装置检测),所述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当所述储料仓内的物料少于最低存储量时,所述控制模块接收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并形成报警信号。

使用时,如图4和图5所示,气压发生装置7工作,产生负压,连接气压发生装置7和煲盖的上吸气通道71对内胆吸气,使内胆产生负压,连接煲盖1和干洗仓4的上输料通道61收到内胆负压的影响,形成朝向内胆的负压气流,受负压气流影响,储料仓中的物料落入干洗仓,经过干洗仓的干洗,再落入输料通道,物料在负压气流的带动下,被吸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

在完成加料工作的同时,与气压发生装置7连接的另一组管路用于垃圾回收,具体来说:粉尘通道其一端连接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另一端连接所述干洗仓,用于将物料中的粉尘及干洗废料输出,粉尘通道和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直接还设置一垃圾回收仓8,干洗下来的废料(包括摩擦下来的废料和物料中参杂的灰尘等)经过垃圾回收仓8的过滤收集后,气流排出垃圾回收仓8,能够使使用环境整洁。

为了使垃圾回收过滤效果更为彻底,所述煲体底部设置粉尘过滤装置,所述粉尘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腔、设置在过滤腔出口位置的过滤元件、以及盖板81,所述盖板上设置透气孔,用于过滤后的流量排出,所述粉尘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过滤腔入口。盖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式的固定在煲体底部,通常与煲体底部齐平。盖板上可以设置若干个透气孔,也可以为栏栅结构的板体,透气孔或栏栅间隙用于排气,其余部位用于限位过滤元件,使其始终位于过滤腔内。经过过滤后,过滤下来的灰尘杂质等滞留在过滤腔和过滤元件上,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过滤腔及更换过滤元件即可。通常情况下才有海绵为过滤元件即可,过滤效果好,而且又经济实惠。

如图6所示,完成加料工作后,开始加水工作,连接在送水装置12或供水装置13上的供水模块11开启工作,使供水模块11内的水自动加到内胆内,完成加水工作后。控制模块根据用户设定参数使电饭煲开始煮饭(包括煮饭、煮粥、煲汤等等工作统称为煮饭)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