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热盒装牛奶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热盒装牛奶小家电都是采用在机器加水靠蒸汽或者加热水完成,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烧开机器里面的水才能完成,导致热盒装牛奶速度慢,而且温度只能用时间来控制,容易操作失误导致热量太大就存在牛奶盒爆裂的现象,也存在了热完了之后取出的牛奶盒会是湿漉漉,还需要用干抹擦抹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一种用于热盒装牛奶的加热装置,解决盒装牛奶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加热时间过长导致牛奶盒爆裂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热盒装牛奶的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上设置有盒装牛奶入口, 加热腔的侧壁安装有至少一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达到热量均衡效果传给牛奶,而且不会超出盒装牛奶加热温度,不会出现爆裂显现,更解决了牛奶加热完后使牛奶盒表面沾满水份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在加热腔侧壁的导热板,导热板上紧贴安装有PTC发热体,PTC发热体能控制发热时间和温度,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牛奶盒热量过大造成爆裂的现象,而且温和的加热温度解决了依靠加水加热的方式,使盒装牛奶加热完和即可饮用,PTC发热体与盒装牛奶之间增加的导热板使热量分散,能够更加均匀地对盒装牛奶加热,避免牛奶盒由于热量集中导致烧穿牛奶盒或烧糊牛奶引起糊味影响饮用口感。
所述壳体上安装有开关按钮,开关按钮上连接有控制PTC发热体加热时间的定时器,根据自己需要加热程度可调节不同时间,使加热装置不会超出盒装牛奶加热温度,不会出现爆裂显现,防止了爆裂造成的伤人事故和安全问题。
所述加热腔的两相对侧壁上安装有两加热装置,同时两侧对盒装牛奶使牛奶加热得更加快速且均匀。
所述加热腔的底面上安装有加热装置,使盒装牛奶加热得温度更加全面和快速,节省时间。
所述壳体的入口可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或壳体的侧壁,能根据壳体的造型安排入口的位置,使壳体的外观设计更加多元化。
所述壳体上安装有指示灯,能更加直观地指示用户牛奶加热的完成程度,使用户在最适合的温度饮用牛奶,避免放置过长时间造成牛奶口感偏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热盒装牛奶的加热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采用该结构让盒装牛奶两侧直接受到导热板传送的热量,达到热量均衡效果传给牛奶,根据自己需要加热程度可调节不同时间,导热板使热量分散,能够更加均匀地对盒装牛奶加热,避免牛奶盒由于热量集中导致烧穿牛奶盒或烧糊牛奶引起糊味影响饮用口感,而且不会超出盒装牛奶加热温度,不会出现爆裂显现,更解决了牛奶加热完后使牛奶盒表面沾满水份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入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用于热盒装牛奶的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加热腔2,加热腔2上设置有盒装牛奶入口2a,加热腔2的侧壁2b安装有至少一个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达到热量均衡效果传给牛奶,而且不会超出盒装牛奶加热温度,不会出现爆裂显现,更解决了牛奶加热完后使牛奶盒表面沾满水份的现象。
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安装在加热腔2侧壁2b的导热板4,导热板4上紧贴安装有PTC发热体5,PTC发热体5能控制发热时间和温度,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牛奶盒热量过大造成爆裂的现象,而且温和的加热温度解决了依靠加水加热的方式,使盒装牛奶加热完和即可饮用,PTC发热体5与盒装牛奶之间增加的导热板4使热量分散,能够更加均匀地对盒装牛奶加热,避免牛奶盒由于热量集中导致烧穿牛奶盒或烧糊牛奶引起糊味影响饮用口感。
所述壳体1上安装有开关按钮6,开关按钮6上连接有控制PTC发热体5加热时间的定时器7,根据自己需要加热程度可调节不同时间,使加热装置3不会超出盒装牛奶加热温度,不会出现爆裂显现,防止了爆裂造成的伤人事故和安全问题。
加热装置第二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腔2的两相对侧壁2b上安装有两加热装置3,同时两侧对盒装牛奶使牛奶加热得更加快速且均匀。
加热装置第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加热腔2的底面上安装有加热装置3,使盒装牛奶加热得温度更加全面和快速,节省时间。
壳体1入口2a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1的入口2a可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或壳体的侧壁,能根据壳体1的造型安排入口的位置,使壳体1的外观设计更加多元化。
所述壳体1上安装有指示灯8,能更加直观地指示用户牛奶加热的完成程度,使用户在最适合的温度饮用牛奶,避免放置过长时间造成牛奶口感偏冷,同时两侧对盒装牛奶使牛奶加热得更加快速且均匀。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已,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等同设计,均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