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晾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79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晾鞋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晾鞋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鞋子的晾晒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目前现有技术中缺少专门的鞋子晾晒用具。洗刷后的鞋子一般都平放于地上,或者斜靠在窗台上或者墙上,这样不仅不利于水的控出,而且不利于通风,因而鞋子不容易晾干。现在需要一种新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晾鞋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晾鞋架,包括晾鞋架本体,所述晾鞋架本体包括横梁和主支撑腿,所述横梁的周向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横梁的一端均设置有晾晒框,所述晾晒框的内部设置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设置有挤压块,所述晾晒框远离横梁的一侧铰接有框门,所述横梁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转轴,所述主支撑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主支撑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电机,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副支撑腿,所述主支撑腿和副支撑腿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晾晒框包括支撑杆和金属网。

优选的,所述横梁通过转轴和通孔与主支撑腿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横梁一侧的转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与晾晒框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弹簧的另一端与挤压块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晾鞋架本体通过电机带动输出轴转动,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和转轴带动横梁和横梁上的晾晒框转动,使晾鞋架本体具有可旋转的功能,在横梁和晾晒框转动的同时,晾晒框内部洗刷后的鞋子倒置,有利于鞋子内部水的控出,提高了鞋子内部空气的流动速率,使鞋子的表面能被阳光均匀照射到,方便了鞋子的晾晒,大大提高了鞋子晾晒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支撑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晾鞋架本体、2横梁、3主支撑腿、4连接柱、5晾晒框、6挤压弹簧、7挤压块、8框门、9支撑杆、10金属网、11支撑板、12电机、13副支撑腿、14滚轮、15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晾鞋架,包括晾鞋架本体1,晾鞋架本体1包括横梁2和主支撑腿3,横梁2通过转轴15和通孔与主支撑腿3转动连接,使横梁2具有能转动的优点,方便了鞋子的晾晒,横梁2的周向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连接柱4,连接柱4将晾晒框5固定在横梁2上,连接柱4远离横梁2的一端均设置有晾晒框5,将洗刷后的鞋子放置在专门的晾晒框5内,方便了鞋子的晾晒,大大提高了通风的效果,有效避免了鞋子放在地上容易变脏的问题,晾晒框5包括支撑杆9和金属网10,支撑杆9起支撑的作用,使晾晒框5保持形状,金属网10能防止鞋子掉落,并使晾晒框5具有很好的通风效果,晾晒框5的内部设置有挤压弹簧6,挤压弹簧6的一端与晾晒框5固定连接,挤压弹簧6的另一端与挤压块7固定连接,将鞋子固定在晾晒框5的内部,避免鞋子在晾晒框5的内部移动,挤压弹簧6的一端设置有挤压块7,通过挤压将鞋子固定,晾晒框5远离横梁2的一侧铰接有框门8,方便了鞋子的放入和取出,横梁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转轴15,主支撑腿3上设置有通孔,通过简单的设置,使横梁2具有能转动的优点,主支撑腿3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11,支撑板11上设置有电机12,电机1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横梁2一侧的转轴15连接,通过电机12带动输出轴转动,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和转轴15带动横梁2和横梁2上的晾晒框5转动,使晾鞋架本体1具有可旋转的功能,在横梁2和晾晒框5转动的同时,晾晒框5内部洗刷后的鞋子倒置,有利于鞋子内部水的控出,提高了鞋子内部空气的流动速率,使鞋子的表面能被阳光均匀照射到,方便了鞋子的晾晒,大大提高了鞋子晾晒的效率,支撑板11的底部设置有副支撑腿13,起支撑电机12和支撑板11的作用,主支撑腿3和副支撑腿13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14,方便了晾鞋架本体1的移动。

使用时:将晾晒框5上的框门8打开,把鞋子放入晾晒框5的内部,挤压弹簧6通过挤压块7将鞋子挤压固定在晾晒框5的内部,晾晒框5上的支撑杆9起支撑作用,金属网10能保护鞋子不会掉落,电机1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横梁2一侧的转轴15连接,并通过主支撑腿13上的通孔使横梁2具有能转动的优点,晾晒框5内部的鞋子也随着横梁2一起由电机12带动转动,主支撑腿3和副支撑腿13制成晾鞋架本体1,滚轮14方便了晾鞋架本体1移动,晾晒完成后,打开框门8,将鞋子取出即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