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通常配备有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的锅具,材料特性的不同其升温曲线及热传导系数也不同,若对不同材料锅具均执行同样的烹饪动作,则会影响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锅具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保证用户使用不同材料的锅具均可以获得良好的烹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具支架,所述锅具支架用于支撑锅具;底盖,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锅具支架的下方;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锅具支架的底部;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底盖和所述锅具支架之间,并通过弹性件与所述底盖连接,所述磁性件与所述锅具支架之间间隔开且能根据锅具的材质改变与所述锅具支架的距离;第三导电件,所述第三导电件设置在所述磁性件上,所述第三导电件能根据所述磁性件与所述锅具支架20之间的距离断开或者接通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电连接,根据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是否连通判断出所述锅具的材质,并根据所述锅具的材质选择相应的烹饪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磁性件带动第三导电件活动以连通或断开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控制器从而可以根据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电连接状态控制烹饪器具执行不同烹饪动作,进而控制器根据控制烹饪器具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保证烹饪器具在装配不同材料的锅具时均具有良好的烹饪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分别为非导磁金属片。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为铝片或铜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盖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弹性件外。
可选地,所述套管的高度大于所述弹性件仅受到重力压缩时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磁性件朝向所述锅具支架的一侧的表面积范围为0.5cm2-10cm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所述锅具支架为外锅体,所述锅具为内锅,所述外锅体中部限定出收容所述内锅的安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为电磁炉,所述锅具支架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烹饪器具;
1:底盖;
2:锅具支架;
3:磁性件;
4:第一导电件;
5:第二导电件;
6:第三导电件;
7:弹性件;
8:锅具:
9: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底盖1、锅具支架2、磁性件3、第一导电件4、第二导电件5、第三导电件6和控制器(图未示出)。其中,底盖1指的是烹饪器具100安装磁性件3的部位,锅具可以为金属锅具或陶瓷锅具的其中之一,金属锅具具有导磁性。
具体地,锅具支架2用于支撑锅具8,底盖1设置在锅具支架2的下方,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间隔开设置在锅具支架2的底部,磁性件3外语底盖1和锅具支架2之间,并通过弹性件7与底盖1连接,磁性件3与锅具支架2之间间隔开且能根据锅具8的材质改变与锅具支架2的距离,第三导电件6设置在磁性件3上,第三导电件6能根据磁性件3与锅具支架4之间的距离断开或者接通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
控制器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电连接,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是否连通判断出锅具8的材质,并根据锅具8材质选择相应的烹饪方式。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具8、锅具支架2、底盖1、第一导电件4、第二导电件5、磁性件3、第三导电件6、弹性件7和控制器。锅具8设在锅具支架2的上方,锅具支架2用于支撑锅具8,底盖1设在锅具支架2的下方且与锅具支架2间隔开。
弹性件7的一端与底盖1相连,弹性件7的另一端与磁性件3相连,磁性件3具有磁性作用,在锅具支架2上不设置锅具2时,磁性件3与锅具支架2间隔开设置,磁性件3与锅具支架2的距离可根据锅具支架2上锅具8的材质发生改变。例如,当锅具8为金属材质时,锅具8与磁性件3之间具有磁性作用,磁性件3向上移动,当锅具8为陶瓷锅具时,锅具8与磁性件3之间不具有磁性作用,在弹性件作用下,磁性件3回位。
如图1所示,锅具支架2上设有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彼此间隔开设置。其中,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均与电线相连接,第三导电件6设在磁性件3上且能够随磁性件3移动。
通过磁性件3带动第三导电件6的移动可实现第三导电件6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连接或脱离,进而实现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电路的导通或断开。也就是说,第三导电件6在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相连时接通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第三导电件6在脱离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时断开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电路。
具体而言,当用户将金属锅具放在锅具支架2上时,磁性件3与金属锅具之间具有吸力,磁性件3在磁场力的作用下朝向金属锅具移动,第三导电件6随磁性件3移动,并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相连,以使得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电路呈导通状态;当用户将陶瓷锅具放在锅具支架2上时,第三导电件6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脱离,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电路呈断开状态。这样,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电路的连接或断开可以判断锅具8的材质。根据锅具材质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烹饪模式。可以理解的是,锅具8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种类。
控制器检测第一导电件4与第二导电件5的连接状态并根据连接状态控制烹饪器具100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具体而言,控制器可以设置多个工作模式,多个工作模式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执行不同烹饪动作,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均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电路的连接状态可以选择不同工作模式并控制烹饪器具100执行不同烹饪动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根据锅具8材质的不同,可改变磁性件3与锅具支架2之间的距离。第三导电件6根据磁性件3与锅具支架2之间的距离可连通或断开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控制器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电连接状态可判断锅具8的材质,从而控制器根据不同材质的锅具8可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执行适合的烹饪动作,从而保证烹饪器具100在装配不同材料的锅具8时均具有良好的烹饪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磁性件3可活动地设在锅具支架2的底壁与底盖1的上表面之间。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分别设在锅具支架2的底壁上,第三导电件6设在磁性件3的上表面上。由此,第三导电件6和磁性件3在锅具支架2的底壁和底盖1的上表面之间移动,通过第三导电件6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连接或脱离,从而控制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电路的连通或断开。
可选地,第三导电件6的长度可大于第一导电件4与第二导电件5之间间隔的距离。由此,可以保证第三导电件6向上移动时可以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接触,从而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连接状态可以准确反映出锅具8的材料,进而控制器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连接状态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弹性件7可设在磁性件3与底盖1之间,弹性件7的两端分别止抵磁性件3和底盖1。也就是说,弹性件7可以将磁性件3定位在底盖1上,并在磁性件3所受的磁场力消失时提供回复力使得磁性件3可以快速复位。
可选地,弹性件7可以为压簧,压簧的两端分别与磁性件3和底盖1相连以连接磁性件3和底盖1。如图1所示,压簧的下端固定在底盖1上,压簧的上端可以连接在磁性件3上,从而在磁场力消失时向磁性件3提供回复力使其快速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可以分别为金属片。金属片可以通过焊接或胶黏的方式固定在锅具支架2或底盖1上。
可选地,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可以分别为非导磁金属片。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可以为铝片或铜片。由此,在电磁加热环境中,可以避免金属片本身发热出现金属疲劳而降低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底盖1上可设有套管9,套管9套设在弹性件7外。由此,通过套管9可限定弹性件7在套管9内移动,防止弹性件7发生倾斜,从而可使得磁性件3和第三导电件可沿竖直方向平稳运行。
可选地,套管9的高度可大于弹性件7在仅受磁性件3重力压缩时的高度。换言之,在锅具支架2上不设置锅具8或锅具8为陶瓷锅具时,磁性件3和弹性件7位于套管9内。从而可防止弹性件7在拉伸时发生偏移。进一步地,套管9的一端与底盖1相连,套管9的另一端可邻近锅具支架2的底壁设置,更进一步地,套管9的另一端可止抵锅具支架2的底壁,从而可进一步地防止磁性件在拉伸过程中发生倾斜。
优选地,为了防止第三导电件6由于振动或不稳定造成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断开,而导致控制判断不准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控制器可判断锅具8的有无,即首先可判断锅具支架3上是否有锅具8,例如可通过电流或谐振频率判断。然后控制器判断锅具支架2上放置的锅具8的材质,并保持判断结果不变,控制器根据判断结果执行相应的烹饪模式。当锅具8离开锅具支架2时,控制器判断锅具8为无,然后再次判断锅具8材质,并执行相应烹饪模式。
具体地,当锅具支架2上放置的是金属内锅时,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接通状态,控制器判断锅具8为金属内锅,执行适合金属锅具的烹饪模式,并保持判断结果不变。当烹饪器具100由于发生振动等意外导致第三导电件6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脱离,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断开时,控制器判断锅具8的材质的结果是不变的,即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是不变。当锅具8离开锅具支架2后,再次放置锅具8时,控制器则重新判断并执行相应的烹饪模式。由此,可进一步地防止烹饪器,100由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意外断开而导致控制器判断结果不准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3朝向锅具支架2的一侧的表面积范围可为0.5cm2-10cm2。换言之,磁性件3与锅具8相吸的作用面积可以为0.5cm2-10cm2,从而可保证磁性件3和锅具8之间的磁性作用,进一步地保证第三导电件6和第一导电件4与第二导电件5之间接触。可选地,磁性件6可以为圆形形状,磁性件6的直径尺寸可以为1-33mm。
对于第三导电件6和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接触面积,本实用新型并不作特殊限定,只需第三导电件6和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接触时,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电路接通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可以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锅具支架2为外锅体,锅具8为内锅,外锅体中部限定出收容内锅的安装腔。外锅体可以为金属锅具或陶瓷锅具,根据外锅体材质的不同可以执行不同的烹饪模式。具体地,由于金属锅具和陶瓷锅具的材料特性、升温曲线及热传导系数,电饭煲或电压力锅在烹饪时的烹饪动作不同,控制器可以分别控制执行适于金属锅具的烹饪动作和适于陶瓷锅具的烹饪动作。由此,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根据外锅体的材质的不同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最终可以使得两种锅具8都能达到很好的煮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也可以为电磁炉,锅具支架2可以为面板。锅具8放置在面板上,电磁炉根据面板上放置的不同材质的锅具8可以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
不同材质的锅具8的干烧保护点不同,例如陶瓷锅具的耐干烧能力较差,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保护,并且其干烧时的温度点与金属锅也会有较大差异。由此,控制器根据陶瓷锅具或金属锅具分别执行适于陶瓷锅具和适于金属锅具的烹饪动作,从而有利于提高电磁炉的烹饪效果,也可以增加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烹饪器具100可以大体包括:底盖1、锅具支架2、磁性件3、第一导电件4、第二导电件5、第三导电件6、套管9、压簧、控制器、金属锅具和陶瓷锅具。
如图1所示,锅具支架2设在底盖1的上方,磁性件3设在底盖1上且与锅具支架2间隔开,其中,压簧的上端与磁性件3相连,压簧的下端固定在底盖1上,从而将磁性件3定位在底盖1上并可对对磁性件3施加弹性力。金属锅具8和陶瓷锅具8中的一个可设在锅体之间上。
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分别设在锅具支架2的底壁上,第三导电件6设在磁性件3的上表面上,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分别为非导磁金属片。磁性件3带动第三导电件6可活动以实现第三导电件6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连接或脱离,从而实现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电路的连接或断开。控制器可检测第一导电件4与第二导电件5的连接状态并根据连接状态控制烹饪器具100执行不同的烹饪动作。
在底盖1上可设有套管9,套管9套设在弹性件7外。套管9的高度可大于弹性件7在仅受磁性件3重力压缩时的高度。套管9的一端与底盖1相连,套管9的另一端可邻近锅具支架2的底壁设置,从而可使得磁性件3和第三导电件可沿竖直方向平稳运行,防止弹性件7发生倾斜。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工作过程。
当用户将金属锅具放在锅具支架2上时,磁性件3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向靠近锅具支架2的方向移动,第三导电件6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相连,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电路呈连通状态,控制器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的电路的连通状态执行适于金属锅具的烹饪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金属锅具放在锅具支架2上时,压簧对磁性件3具有拉力作用,在金属锅具8离开锅具支架2时,磁性件3失去磁场力的作用,在压簧的作用和重力作用下磁性件3复位,第三导电件6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脱离。
当用户将陶瓷锅具放在锅具支架2上时,磁性件3未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第三导电件6分别与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脱离,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呈断开状态,控制器根据第一导电件4和第二导电件5之间的电路断开状态,执行适于陶瓷锅具的烹饪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