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8037阅读:1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椅。



背景技术:

户外休闲中,一般均需要配备折叠椅。在一些阳光强度比较大的场合,为防止阳光直接照射人体产生各种不适感,还会配备相应的遮阳伞,利用插接件将遮阳伞安装固定在地表或折叠椅中。

但是,实际户外活动中,人们经常在携带折叠椅时需要专门配伞;即时有些折叠椅配备专门的遮阳伞,也需要外挂在折叠椅上,整个折叠椅的外形不够简洁统一;且遮阳伞本身需要一定结构支撑,会对整个产品的包装体积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折叠椅外挂遮阳伞造成包装体积增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折叠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椅,包括座椅骨架和安装在所述座椅骨架上的座面;所述座椅骨架中至少一个杆件为空心杆;所述空心杆具有开口端且具有所述开口端部分为直杆;还具有可插入所述空心杆中的折叠伞;所述折叠伞的伞头和/或伞柄具有卡接结构;所述空心杆的开口端具有与所述卡接结构配合的卡接配合件。

因在座椅骨架中设置空心杆,在折叠伞上具有卡接结构、在空心杆的开口端具有与卡接结构配合的卡接配合件,折叠伞可通过卡接结构固定安装在折叠椅空心杆中,方便折叠伞携带的同时并不会增大包装体积。

可选的,所述伞柄具有卡接结构;所述折叠伞从所述空心杆拉出打开、通过所述伞柄的卡接结构和所述卡接配合件固定在所述空心杆的开口端。

采用伞柄的卡接结构和卡接配合件配合的形式将折叠伞固定在空心杆处,取代了现有采用夹子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充分利用卡接配合件实现折叠伞的固定,不需配备其他连接件。

可选的,所述折叠伞位于所述空心杆内时,所述伞头卡接在所述开口端。

可选的,所述折叠伞的伞体和所述伞柄间具有柔性金属管。

在折叠伞中设置柔性金属管,利用柔性金属管可弯折特性改变折叠伞相对于折叠椅的角度,可遮挡不同角度光线。

可选的,所述柔性金属管和所述折叠伞的伞体间还具有开口朝向所述伞体、用于容纳所述折叠伞伞面端部的容纳槽。

可选的,所述空心杆的开口端具有基座;所述卡接配合件为与所述基座铰接连接的扳扣;所述基座上具有使所述扳扣和所述卡接结构卡接的通孔。

可选的,所述空心杆为所述折叠椅的靠背杆;所述座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靠背杆上。

可选的,还具有与所述座面固定连接的基板;所述基座和所述基板卡接将所述座面固定在所述靠背杆上。

可选的,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靠背杆、前交叉杆、后交叉杆、侧交叉杆和前脚垫、后脚垫;所述前交叉杆和所述侧交叉杆分别与所述前脚垫铰接、通过所述前脚垫连接;所述后交叉杆和所述侧交叉杆分别与所述后脚垫铰接、通过所述后脚垫连接;所述前交叉杆和所述侧交叉杆的前侧上端铰接连接;所述靠背杆具有沿所述杆体上下滑动的滑动件;所述侧交叉杆和所述后交叉杆的后侧上端与所述滑动件铰接连接;所述靠背杆与所述后脚垫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前交叉杆上端还具有扶手端;还具有与所述扶手端固定连接的扶手面;所述扶手面的后端与所述靠背杆滑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椅的折叠伞安装在座椅骨架中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椅中折叠伞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区域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椅中折叠伞打开固定在座椅骨架中示意图;

其中:1-座椅骨架、11-靠背杆、12-前交叉杆、13-后交叉杆、14-侧交叉杆、15-前脚垫、16-后脚垫、17-滑动件、18-扶手端、2-折叠伞、21-伞头、22-伞柄、23-伞体、24-伞面、25-柔性金属管、3-基座、31-扳扣、4-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的折叠椅包括座椅骨架1和安装在座椅骨架1中的座面,座椅骨架1的一个杆件为空心杆,空心杆具有开口端且具有开口端部分为直杆,其中能够可插入折叠伞2。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椅的折叠伞2安装在座椅骨架1中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椅中折叠伞2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区域放大图,从图2中可看出折叠伞2的伞头21部分具有一个卡接结构,从图1中可看出座椅骨架1的靠背杆11为空心杆且为没有弯折的直杆,可放入折叠伞2。在靠背杆11的端部还具有卡接伞头21部分的卡接配合件,保证折叠伞2放入到靠背杆11中后不会意外滑出。这样,携带折叠椅时,无需将遮阳伞外挂在折叠椅外,既减小了产品包装体积,也提高了携带的方便性。

从图1可看出,在靠背杆11的端部具有固定连接的基座3,在基座3上具有与基座3铰接连接的扳扣31,在基座3侧面具有通孔。扳扣31就为前述的卡接配合件,当折叠伞2安装在靠背杆11内,相对基座3上的铰接轴转动扳扣31并通过通孔卡接伞头21上的卡接结构,就可相对于靠背杆11固定折叠伞2;此时卡接结构为伞头21上的卡槽。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固定折叠伞2,例如采用销钉固定的方式。当然,也可采用插销固定方式固定折叠伞2,则伞头21上既可以为卡槽也可卡接孔;如采用插销固定的方式,也可不设置基座3,直接在靠背杆11上开设插销孔。

此外,将卡接结构设置在折叠伞2的伞柄22上,也可起到上述固定折叠伞2和靠背杆11的作用。这样安装还可方便折叠伞2插入到靠背杆11上的导向作用,方便折叠伞2在靠背杆11中的插入、取出。

采用以上结构,如需使用折叠伞2时,特别是户外休闲坐在折叠椅中需要遮挡阳光时,可将折叠伞2从座椅骨架1中完全取出再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折叠椅上,一些情况下也可将折叠伞2完全取出作为雨伞使用。当然,更为方便的是,可使得伞头21和伞柄22上均具有卡接结构,且折叠伞2位于靠背杆11时伞头21位于开口端中,折叠伞2部分取出并将伞柄22固定在靠背杆11的开口端。如此,除在伞头21上设置卡接结构外,还应当在伞柄22设置相应的卡接结构,利用靠背杆11开口端的扳扣31作为卡接配合件和伞柄22上的卡接结构配合。此外,还可仅在折叠伞2的伞柄22上设置卡接结构,使用时完全取出折叠伞2后再将伞柄22插回到靠背杆11的开口端。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椅中折叠伞示意图,可看出折叠伞2具有伞头21、伞体23、伞面24和伞柄22四个主要部分,伞面24为单层折叠伞2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叠伞2也可设置为多层折叠结构,获得更大的遮阳面积。由于不同时间段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为适应不同时间段遮阳伞要求,还可在伞柄和伞体23之间设置柔性金属管25。柔性金属管25具有足够强度在各个角度均可支撑折叠伞2主体质量和较小风力作用,在较大弯折力作用下可向各个角度弯折。如不是如图3所示采用扳扣31固定方式直接将折叠伞2固定在座椅骨架1上,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调整遮阳伞的角度。

本实施例中,由于折叠伞2的伞头21位于外侧,为防止收折折叠伞2过程中伞面24被靠背杆11内壁翻起而造成折叠伞2损坏,还可在柔性金属管25和折叠伞2的伞体23件设置容纳槽,容纳槽开口朝向伞体,在伞面24收折后伞面24的端部放置在容纳槽内。

前述的折叠伞2设置在折叠椅的靠背杆11上,也可将其设置在其他的杆件上,但最好设置在打开后开口端向上的杆件,方便折叠伞2的取出和使用。

附图中各个部件均没有示出座面,实际中座面通过车缝和卡接固定的方式固定在靠背杆11和相应的座杆或起到座杆作用的伞体上。为保证折叠后座面不会脱离靠背杆11,座面和靠背杆11端部应当为固定连接。但是由于靠背杆11上端部固定安装基座3后,座面并不方便再在靠背杆11端部固定。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设置与基座3连接的基板4,座面先通过卡接或车缝固定在基板上,再将基板4固定在基座3上。基板4和基座3可采用卡接固定方式,也可采用螺钉固定方式。

从图中可看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折叠椅中的座椅骨架1采用较为常用的十字交叉杆折叠方式。具体的,除具有前述的靠背杆11外,座椅骨架1包括前交叉杆12、后交叉杆13、左右两边的侧交叉杆14、前脚垫15、后脚垫16和滑动件17。前交叉杆12下端和靠近前侧下端的侧交叉杆14和前脚垫15铰接,通过前脚垫15连接在一起;前交叉杆12上端和靠近前侧上端的侧交叉铰接;侧交叉杆14后端下侧和后交叉杆13的下端与后脚垫16铰接,通过后脚垫16连接在一起。靠背杆11包括靠背杆11固定在后脚垫16上,滑动件17沿着靠背杆11滑动并和侧交叉杆14和后交叉杆13的后端铰接。这样,向下推动滑动件17,则各个交叉杆均具有向下运动趋势,打开座椅骨架1。座面前端和套在侧交叉杆14和前交叉杆12铰接连接上侧,后侧中间部分套接在靠背杆11上,上端固定在靠背杆11上侧,跟随座椅骨架1折叠或打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座椅骨架1,相应的座面和座椅骨架1的连接方式也可相应的改变。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折叠椅在前交叉杆12上端还具有扶手端18,扶手面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扶手端18,后侧套接在靠背杆11上。扶手面还可设置储物袋,放置各种杂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个杆件均为空心管,强度很高且相对重量较小。当然,除安装折叠椅的杆件外为空心杆外,其他杆件还可设置为实心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折叠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