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衣柜组件,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衣柜组件。
背景技术:
一个外观漂亮豪华的衣柜,如果内部结构不合理,对于都市居住面积十分有限的消费者而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金钱、空间的双重浪费。普通的衣柜的高度在挂上一般上衣后绰绰有余,有的就会把柜内下方空间隔开利用,但是一旦用户拥有许多长款大衣,就会造成大衣的下摆挤压,造成褶皱,但如果柜内的大衣不多,那么就要进行适当调整。然而,市面上的衣柜一般都是固定式结构,厂家只能生产不同型号的衣柜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衣柜组件,具有可调整式的移动结构,能够最大化利用衣柜中的多余空间,通过板面的推拉,方便消费者便随服装款式的不同,相应地调整收纳空间,增加衣物储放量或者柜内可存放高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衣柜组件,包括框体、柜体、柜内隔间和挂衣杆,所述框体由长竖板、短竖板和水平横板组成,且呈倒“L”形可移动框架结构。所述长竖板的一边与水平横板的一边垂直相接,水平横板的另一边与短竖板的一边垂直相接;所述挂衣杆的一端固定在长竖板的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短竖板的表面;所述长竖板垂直设置在柜体的横隔板上,短竖板垂直设置在柜内隔间的上表面,当长竖板在横隔板表面来回移动时,短竖板也随之在柜内隔间的上表面来回移动。运用简单设计、耗材少的的倒“L”形可移动框架,来调整柜内的空间,当柜内大衣较多的时候,将倒“L”形可移动框架向柜内隔间方向移动,相应地减少倒“L”形可移动框架和柜内隔间之间形成的空间,里面悬挂的普通衣物就相应减少,而柜内可悬挂较长衣物的空间就增加了;反之,则相反。
优选方案为:在靠近柜内隔间处贴合设置一块与长竖板平行的面板,面板的高度高于柜内隔间,面板的高度低于水平横板。这种设计可以在倒“L”形可移动框架与柜内空间形成的隔间体积最大化的时候卡住该倒“L”可移动框架,以防止脱落。
优选方案为:所述柜内隔间与对应的拉门之间是抽屉式结构。抽屉式设计防止柜中柜开门的时候被柜体的边框或门卡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衣柜的内部结构划分通过倒“L”形可移动框架实现了灵活划分调整,可根据使用者具体衣物的不同而加以改变,最大程度的利用柜内空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简单,耗材较小,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展示的是可移动“L”形框架与柜内隔间之间包括形成的空间体积最大化时,短竖板被柜内隔间侧表面贴合的平行面板卡住。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展示的是可移动“L”形框架与柜内隔间之间包括形成的空间体积最小化时,短竖板被衣柜的框架卡住。
图1、图2中的标记代表:1-框体;2-柜内隔间;3-挂衣杆;4-长竖板;5-短竖板;6-水平横板;7-横隔板;8-柜体;9-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衣柜组件的具体实施例,包括框体1、柜体8、柜内隔间2和挂衣杆3,所述框体1由长竖板4、短竖板5和水平横板6组成,且呈倒“L”形可移动框架结构。所述长竖板的一边与水平横板6的一边垂直相接,水平横板6的另一边与短竖板5的一边垂直相接;所述挂衣杆3的一端固定在长竖板4的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短竖板5的表面;所述长竖板4垂直设置在柜体8的横隔板7上,短竖板5垂直设置在柜内隔间2的上表面,当长竖板4在横隔板7表面来回移动时,短竖板5也随之在柜内隔间2的上表面来回移动。运用简单设计、耗材少的的倒“L”形可移动框架,来调整柜内的空间,当柜内大衣较多的时候,将倒“L”形可移动框架向柜内隔间2方向移动,相应地减少倒“L”形可移动框架和柜内隔间2之间形成的空间,里面悬挂的普通衣物就相应减少,而柜内可悬挂较长衣物的空间就增加了;反之,则相反。
其中:在靠近柜内隔间2处贴合设置一块与长竖板4平行的面板9,面板9的高度高于柜内隔间2,面板9的高度低于水平横板6。这种设计可以在倒“L”形可移动框架与柜内空间形成的隔间体积最大化的时候卡住该倒“L”可移动框架,以防止脱落。
所述柜内隔间2与对应的拉门之间是抽屉式结构。抽屉式设计防止柜中柜开门的时候被柜体8的边框或门卡住。
衣柜的内部结构划分通过倒“L”形可移动框架实现了灵活划分调整,可根据使用者具体衣物的不同而加以改变,最大程度的利用柜内空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简单,耗材较小,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