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6611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壶。



背景技术:

饮茶不但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发展至今还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同时由于茶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对于增强神经兴奋、消食利尿、消除自由基、减慢衰老速度、延年益寿、降低血液的胆固醇含量及血脂浓度、防止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以及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因此饮茶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饮茶的同时,对茶具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茶壶作为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器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生活用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茶的极致的口感。有些茶在水中多浸泡一两秒,就会产生涩味,涩味的增加会破坏茶的极致的口感。现有的茶壶由于采用传统的生产加工工艺,器形老旧,出水不集中,冲泡茶叶时无法体现出茶的极致口感,这种茶壶难以满足追求茶的极致口感的爱好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壶,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茶壶,包括茶壶本体、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茶壶本体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并排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上,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茶壶本体的一端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茶壶本体的一端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径从靠近所述茶壶本体端到远离所述茶壶本体端逐渐变小。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茶壶本体的一端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茶壶本体的一端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从靠近所述茶壶本体端到远离所述茶壶本体端逐渐变小。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呈弧形状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的内侧壁,且置于所述出水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茶壶把手和茶壶盖,所述茶壶盖盖合在所述茶壶本体上,所述茶壶把手设置于所述茶壶本体上,且所述茶壶把手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相对设置,其中,所述茶壶本体还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茶壶盖盖合在所述进水口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的表面向靠近茶壶把手的一侧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孔为圆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茶壶为紫砂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茶壶,该茶壶通过采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并排设置在茶壶本体上,来增加茶壶在倒水时的出水量。其中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并排设置在茶壶本体上,这样实现了茶壶在倒水时,水同时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倒入杯子或者碗中,减少了茶叶在杯子中或者碗中的浸泡时间,使其口感更鲜美。这种结构的茶壶,使得茶壶在倒茶时,出水更集中,出水更快,且倒出的水柱浑厚有力,使得冲泡茶叶的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该茶壶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加工,且能减少冲泡茶叶的等待时间和提高冲泡茶叶的效率等。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的第一爆炸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的第二爆炸图。

图中,附图标记分别为:

茶壶100,茶壶本体110,出水口111,进水口112,茶壶盖120,提手121,茶壶嘴130,第一管道131,第二管道132,茶壶把手140,过滤器1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茶壶存在出水相对较慢,致使茶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变长,导致其口感欠佳,以及在倒水时出水口容易被茶叶堵塞,导致无法出水,或者出水变小,或者茶叶随水流一并流出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茶壶100,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的第一爆炸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的第二爆炸图。该茶壶100包括茶壶本体110、茶壶嘴130、茶壶把手140、茶壶盖120和过滤器150。所述茶壶本体110设有出水口111和进水口112,所述茶壶嘴130与所述出水口111连通,所述茶壶盖120盖合在所述进水口112上,所述茶壶把手140设置于所述茶壶本体110上,所述过滤器150设置于所述出水口111处。

所述茶壶100作为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器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生活用品。所述茶壶100可以是瓷器茶壶,也可以是紫砂茶壶,还可以是金属茶壶,或者别的材质的茶壶。由于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它的微孔结构能使紫砂茶壶具有保鲜食物、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之真香真味,令食物“盛夏越宿而不馊”等优点。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茶壶100为紫砂茶壶。

所述茶壶本体110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多棱柱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茶壶本体110的形状为椭圆形,且为了使茶壶本体110放置得更加稳定,所述茶壶本体110的形状为上边小下边大的形状,即靠近茶壶盖120的一端相对于远离茶壶盖120的一端较小。这样,茶壶本体110的重心较低,放置时也能放的更加平稳,不易倒。

其中,所述茶壶本体110上设有出水口111和进水口112。其中,所述出水口11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三角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出水口111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进水口11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三角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进水口112的形状为椭圆形。其中,所述出水口111与所述茶壶嘴130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茶壶盖120盖合在所述进水口112上。

所述茶壶盖120的形状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茶壶盖120的形状为椭圆形。其中,茶壶盖120的形状为采用从靠近茶壶本体110端到远离茶壶本体110端逐渐变小的结构,且呈现一定弧形。该茶壶盖120用于盖合茶壶本体110,该茶壶盖120与茶壶本体110的连接方式用多种,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置于茶壶本体110的进水口112上,或者在与进水口112连接的茶壶盖120上设置有一个与该进水口112匹配的凸块,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进水口112为椭圆形,因此该凸块为与进水口112匹配的椭圆形的环状凸块,该进水口112能容纳该环状凸块,从而将茶壶盖120紧密盖合在茶壶本体110上。为了简化工艺流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茶壶盖120直接置于茶壶本体110的进水口112上,为了使茶壶盖120能紧密盖合在茶壶本体110上,茶壶盖120与茶壶本体110贴合的那端的形状尺寸与进水口112匹配。

为了便于移动茶壶盖120,该茶壶盖120上还设置有提手121。其中,所述提手121的形状多种多样,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提手121为一个“T形”凸块,置于该茶壶盖120的中心位置,且该“T形“凸块的中间开设有孔。

所述茶壶嘴130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长方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三角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二开口的形状为椭圆形。其中,所述第二开口与茶壶本体110的出水口111连通。该第二开口与该出水口11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即在第二开口的外表面设置外螺纹,在出水口111的内表面设置与第二开口的外表面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也可以是第二开口与出水口111一体成型。为了简化工艺流程,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出水口111一体成型设计,即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出水口111完全重合。

其中,所述茶壶嘴130与所述茶壶把手140相对设置在茶壶本体110上。所述茶壶嘴130靠近所述茶壶本体110的一端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茶壶本体110的一端的内径。具体地,所述茶壶嘴130的内径采用从靠近所述茶壶本体110端到远离所述茶壶本体110端逐渐变小的结构,犹如一个“漏斗”。这种结构的茶壶嘴130,使得茶壶100在倒茶时,出水集中,且倒出的水柱浑厚有力,使得冲泡茶叶的效率明显提高。

其中,所述茶壶嘴130包括第一管道131和第二管道132,所述第一管道131和所述第二管道132并排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110上,所述第一管道131和所述第二管道132均与所述出水口111连通。所述第一管道131靠近所述茶壶本体110的一端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茶壶本体110的一端的内径。例如,所述第一管道131的内径从靠近所述茶壶本体110端到远离所述茶壶本体110端逐渐变小。所述第二管道132靠近所述茶壶本体110的一端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茶壶本体110的一端的内径。例如,所述第二管道132的内径从靠近所述茶壶本体110端到远离所述茶壶本体110端逐渐变小。这种结构的茶壶嘴130使得茶壶100在倒茶时,出水速度加快、出水集中,且倒出的水柱浑厚有力,能减少冲泡茶叶的等待时间和提高冲泡茶叶的效率等,使茶的口感更加鲜美。

所述茶壶把手140设置于所述茶壶本体110上,便于移动该茶壶100。即在泡茶或者倒水时,通过提茶壶把手140来实现茶壶100的移动,既方便快捷,又不会烫伤手。其中,所述茶壶把手140的种类有多种,其整体形状可以呈弧形,也可以呈“凹形”。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茶壶把手140的整体形状呈弧形设置于茶壶本体110上。其中,所述茶壶把手140设置于茶壶本体110的位置关系也有多种,该茶壶把手140可以是设置于茶壶本体110的中间位置,即茶壶把手140的一端设置于靠近茶壶本体110的底部的地方,该茶壶把手140的另一端设置于靠近茶壶把手140的进水口112的地方。也可以是,茶壶把手140设置在进水口112的两侧,此时,在进水口112的两侧的茶壶本体110上,还应该设置有两个凸块,为了便于描述,即命名为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茶壶把手140的一端与第一凸块连接,所述茶壶把手1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块连接,此时茶壶把手140形成一个拱形的把手,置于茶壶盖120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茶壶把手140设置于茶壶本体110的中间位置,即茶壶把手140的一端设置于靠近茶壶本体110的底部的地方,该茶壶把手140的另一端设置于靠近茶壶把手140的进水口112的地方。

茶壶把手140与茶壶本体110的连接方式也有多种结构,可以是通过插销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通过别的其它连接方式连接。为了简化工艺流程,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茶壶把手140与茶壶本体110一体成型。

应当理解的是,茶壶把手140的形状、茶壶把手140与茶壶本体110的连接方式、茶壶把手140与茶壶本体110的连接位置之间可以任意组合。例如,设置于茶壶本体110上的茶壶把手140的整体形状既可以呈“凹形”,也可以是呈弧形,或者别的其它形。茶壶把手140可以是设置于茶壶本体110的中间位置,即,即茶壶把手140的一端设置于靠近茶壶本体110的底部的地方,该茶壶把手140的另一端设置于靠近茶壶把手140的进水口112的地方。也可以是设置于靠近茶壶本体110的进水口112的位置;茶壶把手140与茶壶本体110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别的方式连接,例如插销、螺纹或者转轴等方式。为了避免累赘,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所述过滤器150设置在茶壶嘴130的第一开口和/或第二开口处,用于滤除茶叶,防止茶壶100中的茶叶随着茶水一并倒入杯子或者碗中。具体地,所述过滤器150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也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当然还可以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由于当过滤器150设置于第一开口处时,虽然能防止茶壶100中的茶叶随着茶水一并倒入杯子或者碗中的问题,但是不能避免茶壶100在倒水时,茶叶在茶壶嘴130中淤积,阻塞茶壶嘴130导致无法出水,或者出水变小等问题。当过滤器150设置于第二开口处时,既能防止茶壶100中的茶叶随着茶水一并倒入杯子或者碗中的问题,又能避免茶壶100在倒水时,茶叶在茶壶嘴130中淤积,阻塞茶壶嘴130导致无法出水,或者出水变小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茶壶100在倒水时,茶叶在茶壶嘴130中淤积,阻塞茶壶嘴130导致无法出水,或者出水变小等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过滤器150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

应当理解的是,当所述过滤器150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时,茶壶嘴130的第一开口处也可以设置该过滤器150,也可以不设置,在此不作进一步限定,其中,由于所述茶壶嘴130的第二开口与出水口111为一体成型,即第二开口和出水口111完全重合。

其中,为了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所述过滤器150呈弧形设置在茶壶本体110的内侧壁,且置于所述出水口111处。所述过滤器150的弧形可以是向靠近所述出水口111方向延伸,可以是向远离所述出水口111方向延伸,即所述过滤器150的表面向靠近茶壶把手140的一侧延伸。由于过滤器150的弧形向靠近所述出水口111方向延伸时会形成一个凹槽,此时容易使茶叶在该凹槽内淤积,使茶壶嘴130的出水变小,从而导致出水不集中、冲泡茶叶时效率低下等问题。当过滤器150的弧形向远离所述出水口111方向延伸时会形成一个拱形,此时茶叶不容易在该拱形处淤积,有效避免了茶壶嘴130的出水变小、出水不集中、冲泡茶叶时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本实施中,优选所述过滤器150的弧形是向远离所述出水口111方向延伸,即所述过滤器150的表面向靠近茶壶把手140的一侧延伸。

其中所述过滤器150的过滤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长方形,或者别的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过滤器150的过滤孔的形状为圆形。即所述过滤器150上设置的通孔的形状为圆形,该通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多个。当所述过滤器150上设置的通孔的数量为1个或者2个时,其茶壶100的出水较小且不集中,冲泡茶叶时效率低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过滤器150上设置的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具体是多少个,在此不作进一步限定。

应该理解的是,所述茶壶把手140、所述茶壶盖120、所述茶壶本体110以及所述茶壶嘴130上均可以雕刻或者涂抹一些的花纹或者图案等,该花纹或者图案的形状多样,风格迥异。在此不作进一步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通过采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并排设置,来增加倒茶时的出水量,使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缩短,提高茶的口感。同时采用了过滤器,且所述过滤器的弧形是向远离所述出水口方向延伸,即所述过滤器的表面向靠近茶壶把手的一侧延伸。这种结构的过滤器,使得茶壶在倒茶时茶叶不容易在该拱形处淤积,有效避免了茶壶嘴出水变小、出水不集中、冲泡茶叶时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中,第一管道的内径和第二管道的内径均采用从靠近所述茶壶本体端到远离所述茶壶本体端逐渐变小的结构,犹如一个“漏斗”。这种结构的茶壶嘴,使得茶壶在倒茶时,出水更集中,出水更快,且倒出的水柱浑厚有力,使得冲泡茶叶的效率明显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加工,且能减少冲泡茶叶的等待时间和提高冲泡茶叶的效率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