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火炉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028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的火炉桌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火炉桌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可折叠的火炉桌。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市场上常见到几种作取暖用的火炉,一种是用木炭作燃料,这种火炉结构比较简单,在盘状碳盆内加上木炭即可使用,具有使用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另一种是用燃气作燃料的火炉,这种火炉主要由炉体、燃烧器与气罐组成,火炉通过燃气燃烧释放的热量来供暖;另外还有一种户外用的火炉由石材堆砌而成,造型比较美观,以上这些火炉因体积庞大而且重量沉,不便于运输,当天气较热这些火炉不使用时,也不便于收纳。因此,开发一种可缩小体积便于移动运输又兼具可折叠收纳的火炉桌是本实用新型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缩小体积便于运输和收藏的可折叠的火炉桌。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可折叠的火炉桌,包括用于放置火炉盘的水平台板,所述水平台板包括通过铰链连接的前台板和后台板且前台板和后台板能够沿铰接边向上折合,所述水平台板的前后左右四条侧边下方依次设有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侧板的上侧边通过铰链连接至前台板,所述后侧板的上侧边通过铰链连接至后台板,所述左侧板通过铰链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同一侧边,所述右侧板通过铰链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另一侧边,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也分别包括两块折叠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两块折叠板通过铰链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两块折叠板的折叠方向朝向火炉桌内侧,所述前台板设有前凹口,所述后台板设有后凹口,所述前凹口和后凹口一起组成了位于水平台板中部的用于放置火炉盘的安装口,所述火炉盘固定在安装口内。

更具体的,水平台板的四周侧边均延伸至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之外。

更具体的,所述安装口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任意一种。

更具体的,水平台板的外轮廓为正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展开时,为普通的火炉桌,需要移动运输或收纳时,向上拉起前台板和后台板使两者折合,同时左侧板的两块折叠板向内折合,与左侧板对称的右侧板也向内折合,使火炉桌的各个侧板及台板之间紧密叠放,从而节约了占地空间,便于收纳或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3,一种可折叠的火炉桌的实施例,包括用于放置火炉盘3的水平台板1,所述水平台板1包括通过铰链连接的前台板11和后台板12且前台板11和后台板12能够沿铰接边向上折合,所述水平台板1的前后左右四条侧边下方设有前侧板21、后侧板22、左侧板23和右侧板24,所述前侧板21的上侧边通过铰链连接至前台板11,所述后侧板22上侧边通过铰链连接至后台板12,所述左侧板23铰链连接前侧板21和后侧板22的同一侧边,所述右侧板24铰链连接前侧板21和后侧板22的另一侧边,所述左侧板23和右侧板24也分别包括两块折叠板,左侧板23和右侧板24的两块折叠板通过铰链连接,左侧板23和右侧板24的两块折叠板的折叠方向朝向火炉桌内侧,所述前台板11设有前凹口110,所述后台板12设有后凹口120,所述前凹口110和后凹口120一起组成了位于水平台板1中部的矩形的安装口,所述火炉盘3放置在安装口内。

工作原理:在使用的时候,本实用新型打开状态为火炉桌上所有铰链连接的部件全部呈铰链张开的最大角度,前侧板21、后侧板22、左侧板23和右侧板23的底部分别支撑在地面上,由于前侧板21和后侧板22对称设置,左侧板23和右侧板24对称设置,当铰链张开呈最大角度的时候,前台板11和后台板12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组成一个较大的矩形的水平台板1,在水平台板1的中部矩形安装口处设置火炉盘3,达到取暖的目的。

需要移动运输或收纳时,对火炉桌进行折叠,此时需取下火炉盘3,向上拉起前台板11和后台板12,左侧板23的两块折叠板(231,232)向内折叠,与左侧板23对称的右侧板也向内折叠,使火炉桌的各个部件之间紧密排放,从而节约了占地空间,便于收纳或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的火炉桌,与现有产品相比,左侧板23和右侧板24之间铰链连接的折叠方向朝向火炉桌内侧,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在水平台板1的中部设置矩形安装口,便于安装火炉盘,结构简单,十分实用,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效果。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