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茶壶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有效防止茶壶盖掉落或遗失的茶壶结构。
背景技术:
泡茶,除了可以是一项休闲嗜好,更是一种文化。随着现代人对于健康的追求,泡茶与喝茶也提升至保健养生的重要活动。无论是以热水来泡茶,或是以冷水泡茶,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具,都是喝茶所不可或缺的前置作业之一。
习知技艺中的茶壶,多为陶器、或是瓷器。陶器或瓷器的茶壶,除了可以有美观的造型,甚至可在外侧进行彩绘,所以相当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在实际使用上,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习知技艺的茶壶,本身材质容易产生沾附,如果没有在使用后立即清洗,往往会在茶壶内部形成茶垢残留。而这些茶垢可能在日后使用时,剥落并随着茶壶内的液体,如茶汤,一起流出。不仅有损风味,也有安全问题。而且习知技艺的茶壶为了造型以及受限于制作过程,往往只能具有小面积的上开口。此一设计也造成茶壶内部不易清洗。
另一方面,习知技艺的茶壶与茶壶盖并非彼此连结,所以茶壶盖常常会在使用时掉落而损坏,或是发生茶壶盖遗失的状况。再者,对使用者而言,当茶壶不使用时,收纳也是一项头痛的问题。习知技艺的茶壶或许可成为雅致的摆饰,但也往往因为颇占空间而造成收纳时的困扰。
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可在兼具实用性与方便收纳的前提下,将喝茶的享受与安全与健康完美结合的茶壶结构是一具产业价值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茶壶结构,上述茶壶结构不仅可以提供方便使用与清洗的效果,更可同时兼具容易收纳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提供一茶壶结构,前述茶壶结构包含茶壶本体、上盖、以及握把。上述的茶壶本体包含壶嘴、开口延伸部、以及过滤部。上述壶嘴设置于上述茶壶本体的侧侧,其中,上述的开口延伸部是从上述茶壶本体的上开口周围向内延伸,上述过滤部设置于上述茶壶本体内侧,且上述过滤部的上缘连接于上述的开口延伸部,上述过滤部的下缘连接于上述茶壶本体的内侧,上述茶壶本体内的液体从上述壶嘴流出前会先经过上述过滤部。上述的上盖可盖合于上述茶壶本体的上开口,上述的上盖可藉由一按压部连接于茶壶本体的上开口边缘,上述按压部与上述壶嘴分别设置于上述茶壶本体的上开口的相对侧,且上述的按压部可控制上盖相对于茶壶本体的盖合状态。上述握把设置于茶壶本体外侧,且握把与上述壶嘴设置于茶壶本体的相对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的上盖连接于茶壶本体,所以上盖不会发生掉落或是遗失。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茶壶结构可以是不锈钢结构,使得上述茶壶结构不易沾附脏污,且不会在使用时产生小碎屑。更好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茶壶结构具有大面积的茶壶本体的上开口,所以,茶壶本体的内侧在使用后可更方便清洗,以进一步避免有茶垢残留沾附。更好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的茶壶结构在收纳时可堆叠收纳,以节省收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技术效果:藉由将上盖连接于茶壶本体的设计,可有效达到防止上盖的掉落或遗失的效果; 藉由壶嘴的特殊设计,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结构在使用时不会发生液体沿着壶嘴流至茶壶本体外侧,而产生脏污的状况; 藉由大面积的上开口的设计,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结构内部容易清洗,以克服习知技艺中因为不易清洗而有清洗不完全的问题; 藉由可堆叠的结构设计,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结构可以达到方便收纳与节省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茶壶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茶壶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茶壶结构的剖面图。
图4为本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茶壶结构的堆叠示意图。
图号说明:
100 茶壶结构
120 茶壶本体
122 壶嘴
124 开口延伸部
126 过滤部
140 上盖
142 按压部
144 上盖的凸出部
160 握把。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揭露一种茶壶结构。图1与图2为一根据本实施例的茶壶结构100的示意图。图3为一根据本实施例的茶壶结构100的剖面图。上述茶壶结构100包含茶壶本体120、上盖140、以及握把160。上述的茶壶本体120包含壶嘴122、开口延伸部124、以及过滤部126。参见图1与图2,茶壶本体120可以是上方具有一上开口的容器。上述壶嘴122设置于茶壶本体120的侧面。茶壶本体120内的液体可藉由壶嘴122优雅地倒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壶嘴122可以具有一斜角设计,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结构100在倒出液体后,剩余的液体可回到茶壶本体120内,而不会沿着壶嘴122的下缘流至茶壶本体120的外侧。参见2图与图3,上述开口延伸部124可以是由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周围向内延伸。上述过滤部126设置于茶壶本体120的内侧。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过滤部126的上缘连接于上述的开口延伸部124,上述过滤部126的下缘连接于上述茶壶本体120的内侧。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较佳范例中,上述过滤部126可以是延伸自开口延伸部124,且过滤部126的周缘连接于茶壶本体120的内侧。当茶壶本体120内的液体欲从壶嘴122倒出之前,会先流经过滤部126。例如,当使用茶叶或茶包搭配茶壶结构100来泡茶时,茶汤可从壶嘴122倒出,而且过滤部126可将茶叶留在茶壶本体120内,而不会让茶叶随着茶汤从壶嘴122流出。
上述的上盖140可以盖合于上述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上盖140可藉由按压部142连接于上述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边缘。上述按压部142与壶嘴126设置于上述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的相对侧。上述的按压部142可用来控制上盖140的盖合状态。亦即,藉由按压部142可控制上盖140盖合于上述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或是离开上述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当上盖140盖合于上述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时,上盖140的周缘恰可置放于上述的开口延伸部124的上方。
上述的握把160设置于茶壶本体120的外侧,且握把160与壶嘴122位于茶壶本体120的相对侧。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按压部142可以是设置于握把160上端附近。如此一来,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同一只手来握住握把160以提取/移动茶壶结构100,以及操作按压部142来控制上盖140的盖合状态。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的茶壶结构100可以是食器等级的不锈钢结构。所以,茶壶结构100不易沾附,更好的是,不仅在倒出液体时更流畅,在倒完液体把茶壶结构回正时,也不易有液体沿着壶嘴122流至茶壶本体120外侧。另一方面,由于是不锈钢材质,所以茶壶结构100也不会在使用时产生任何小碎屑随着液体流出的状况。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的上盖140因为藉由按压部142连接于茶壶本体120,所以,不同于习知技艺的茶壶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结构100不会发生茶壶上盖掉落或遗失的尴尬状况。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由于茶壶结构100具有大面积的茶壶本体120的上开口,所以,相较于习知技艺中的茶壶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茶壶本体120内侧在使用后可更方便清洗。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茶壶结构100的过滤部126可在液体倒出时进行有效地过滤,所以,茶壶结构100无论是用来冲泡茶叶或是茶包均非常适合。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的茶壶结构100在收纳时可堆叠收纳,以节省收纳空间,如图4所示。更好的是,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较佳范例中,上述的上盖140可以具有一凸出部144,请参见第一图。在茶壶本体120的底部可以具有一凹入部,未显示于图中。藉由上述上盖的凸出部144与茶壶本体120底部的凹入部,茶壶结构100在堆叠收纳时将可更稳固。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茶壶结构。上述茶壶结构包含茶壶本体、上盖、以及握把。上述的茶壶本体包含壶嘴、开口延伸部、以及过滤部。上述的上盖可藉由一按压部连接于茶壶本体的上开口边缘,且上述的按压部可控制上盖相对于茶壶本体的盖合状态。上述握把设置于茶壶本体外侧,且握把与上述壶嘴设置于茶壶本体的相对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的上盖连接于茶壶本体,所以上盖不会发生掉落或是遗失。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茶壶结构可以是不锈钢结构,使得上述茶壶结构不易沾附脏污,且不会在使用时产生小碎屑。更好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茶壶结构具有大面积的茶壶本体的上开口,所以,茶壶本体的内侧在使用后可更方便清洗,以进一步避免有茶垢残留沾附。更好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述的茶壶结构在收纳时可堆叠收纳,以节省收纳空间。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兼具使用便利性与容易清洗的茶壶结构,而且上述茶壶结构更可藉由堆叠收纳,让用户有效节省收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