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休闲折叠躺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折叠式躺椅由于其可折叠性、占用空间较小、便于收藏及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现有的折叠躺椅种类繁多,既可以当椅子使用,也可以撑开做为床供人们休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休闲折叠躺椅,既可当做椅子用,也可当做床用,且用作椅子状态下可调节其高度位置和旋转位置,用作床状态下可调节头靠部和搁腿部的倾斜角度,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休闲折叠躺椅,包括分别套设有挠性座垫的第一椅部、第二椅部和第三椅部,所述第一椅部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角度调节器连接第二椅部的后端,所述第三椅部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活动连杆连接第二椅部的前端,且所述第三椅部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椅部的底部连接有旋转升降装置,所述第一椅部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挠性座垫由海绵填充体及包覆海绵填充体的包套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分别为通过紧固件与第三椅部固定连接并相对第三椅部底部向下凸出的方形结构,该第一支撑结构用作扶手或支撑腿。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可轴向伸缩组合套管。
优选地,所述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第一连接体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二连接体相互铰接;
第一连接体包括用于套接在第二椅部上的第一套接部以及与第一套接部一体连接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通过第二销轴铰接有棘爪,所述棘爪上设有用于放置扭簧的扭簧槽,扭簧槽内设置有扭簧,扭簧的中部套设在第二销轴上,扭簧的两自由端部分别卡在第一套接部的内端部上;
第二连接体包括用于套接在第一椅部上的第二套接部以及与第二套接部一体连接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挡块和多个单向轮齿,多个单向轮齿沿第二卡接部的内端部边缘规则设置,且相互之间构成轮齿面,所述棘爪的内端部与单向轮齿所构成的轮齿面相抵构成棘轮定位机构;
第二卡接部上沿第一销轴还同轴设置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包括外侧弧面直径大于轮齿面的复位部以及外侧弧面直径小于轮齿面的定位部,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开口,挡块处于定位开口内;当定位片沿第一销轴转动时,复位部与棘爪相抵并转动配合,定位开口与挡块转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旋转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承接座、承接管、升降机构、旋转机构及限位机构,所述承接座与第二椅部固定连接并在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气压棒及压启把手,所述气压棒具有气棒本体、设于气棒本体上端的控制阀及可于该气棒本体下端伸缩的活塞杆,所述气棒本体上端可转动地枢设于承接座,活塞杆穿设于承接管中且下端可旋转地穿过所述底座,所述底座与承接管相接;所述压启把手可上下摆动地枢设于承接座中且其深入承接座内的端部可选择地控制该控制阀的开启,使该气压棒可以伸缩改变其长度;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卡固件、卡接件及弹性元件,所述卡接件固设于气棒本体上端,所述卡固件穿设于该承接座中且可选择地卡固该卡接件,所述弹性元件设于该承接座中以对卡固件提供推向卡接件的作用力;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设于承接管中的衬套及移动环,所述衬套具有轴孔及至少形成于衬套的轴孔内壁的轨槽,所述移动环套固于气棒本体下端且该移动环外环面形成至少沿轨槽上下移动的滑动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第二椅部和第三椅部之间通过活动连杆活动连接,如此可将第三椅部向上折至第二椅部上方而用作椅子的承坐部,也可适当提升第二椅部相对第三椅部的高度差;由于第二椅部和第一椅部之间通过角度调节器连接,如此可根据使用角度需要适当调整第一椅部相对第二椅部的连接角度,或平放,或向上倾斜一定夹角,从而满足用户不同躺姿或坐姿的舒适要求。又由于第三椅部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支撑结构,该第一支撑结构在上翻呈椅子使用状态下可当做扶手,而在正常平放状态下可当做支撑腿而保持第一椅部在既定水平高度上;由于第二椅部底部设有旋转升降装置,通过该旋转升降装置可根据用户的高度要求或使用方位要求进行调整,或在椅子使用状态下升降和/或旋转,或在床使用状态下升降以获得相对第三椅部的高度落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角度调节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底座未示出)。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椅部;20、第二椅部;30、第三椅部;40、角度调节器;41、第一连接体;42、第二连接体;43、第一销轴;44、棘爪;45、扭簧;46、挡块;47、单向轮齿;48、定位片;411、第一套接部;412、第一卡接部;421、第二套接部;422、第二卡接部;481、复位部;482、定位开口;50、活动连杆;60、第一支撑结构;70、第二支撑结构;80、旋转升降装置;81、底座;82、承接座;83、承接管;84、升降机构;85、旋转机构;86、衬套;87、移动环;88、卡固管;841、气压棒;842、压启把手;851、卡固件;852、卡接件;853、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休闲折叠躺椅,包括分别套设有挠性座垫的第一椅部10、第二椅部20和第三椅部30,所述第一椅部10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角度调节器40连接第二椅部20的后端,所述第三椅部30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活动连杆50连接第二椅部20的前端,且所述第三椅部30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支撑结构60,所述第二椅部20的底部连接有旋转升降装置80,所述第一椅部10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结构7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挠性座垫由海绵填充体及包覆海绵填充体的包套组成。所述第一支撑结构60分别为通过紧固件与第三椅部30固定连接并相对第三椅部30底部向下凸出的方形结构,该第一支撑结构60用作扶手或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70为可轴向伸缩组合套管,在本实施例用作躺椅时伸长触地以提供支撑力,而在其他状态下可收缩变短以避免产生意外或影响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器40包括第一连接体41和第二连接体42,第一连接体41通过第一销轴43与第二连接体42相互铰接。第一连接体41包括用于套接在第二椅部20上的第一套接部411以及与第一套接部411一体连接的第一卡接部412,所述第一卡接部412上通过第二销轴铰接有棘爪44,所述棘爪44上设有用于放置扭簧45的扭簧槽,扭簧槽内设置有扭簧45,扭簧45的中部套设在第二销轴上,扭簧45的两自由端部分别卡在第一套接部411的内端部上。第二连接体42包括用于套接在第一椅部10上的第二套接部421以及与第二套接部421一体连接的第二卡接部422,所述第二卡接部422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挡块46和多个单向轮齿47,多个单向轮齿47沿第二卡接部422的内端部边缘规则设置,且相互之间构成轮齿面,所述棘爪44的内端部与单向轮齿47所构成的轮齿面相抵构成棘轮定位机构。第二卡接部422上沿第一销轴43还同轴设置有定位片48,所述定位片48包括外侧弧面直径大于轮齿面的复位部481以及外侧弧面直径小于轮齿面的定位部,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开口482,挡块46处于定位开口482内。当定位片48沿第一销轴43转动时,复位部481与棘爪44相抵并转动配合,定位开口482与挡块46转动配合。
本实施例的角度调节器40的调整过程为: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棘轮定位机构可使得第二连接体42绕第一销轴43顺时针单向转动,当需要调小第一椅部10和第二椅部20的连接角度时,将第一椅部10朝向第二椅部20转动即可实现逐级调节。由于当第一椅部10与第二椅部20之间的连接角度调小至一定角度后,挡块46与定位片48的定位开口482一侧相抵并随第二连接体42顺时针转动,直至使得定位片48的复位部481与棘爪44相抵并再随第二连接体42顺时针转动使得棘爪44脱离轮齿面。因此,若要反向调大第一椅部10和第二椅部20之间的连接角度时先按上述动作使棘爪44脱离轮齿面,然后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接体42(或第一椅部10),使得挡块46与定位片48的定位开口482另一侧相抵并继续使得定位片48脱离棘爪44,棘爪44再次与轮齿面啮合连接,接着再顺时针调整至所需连接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升降装置80包括底座81、承接座82、承接管83、升降机构84、旋转机构85及限位机构,所述承接座82与第二椅部20固定连接并在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升降机构84包括气压棒841及压启把手842,所述气压棒841具有气棒本体、设于气棒本体上端的控制阀及可于该气棒本体下端伸缩的活塞杆,所述气棒本体上端可转动地枢设于承接座82,活塞杆穿设于承接管83中且下端可旋转地穿过所述底座81,所述底座81与承接管83相接。所述压启把手842可上下摆动地枢设于承接座82中且其深入承接座82内的端部可选择地控制该控制阀的开启,使该气压棒841可以伸缩改变其长度。
所述承接座82还连接有卡固管88,所述旋转机构85设置在卡固管88内,所述旋转机构85包括卡固件851、卡接件852及弹性元件853,所述卡接件852固设于气棒本体上端,所述卡固件851穿设于该承接座82中且可选择地卡固该卡接件852,所述弹性元件853设于该承接座82中以对卡固件851提供推向卡接件852的作用力,通过该旋转机构85可使得第二椅部20水平旋转至所需位置并固定。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设于承接管83中的衬套86及移动环87,所述衬套86具有轴孔及至少形成于衬套86的轴孔内壁的轨槽,所述移动环87套固于气棒本体下端且该移动环87外环面形成至少沿轨槽上下移动的滑动体,通过该限位机构使升降机构84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脱管现象。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