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4380阅读:991来源:国知局
冷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杯。



背景技术:

水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于盛装饮用液体的用具。当在水杯内倒入热水时,一杯热水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冷却到适当温度供人们饮用,导致人们经常在着急喝水时,但由于杯子里的水太烫而无法饮用的情况发生,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

为了能够使杯子里的液体快速降温,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杯,通过在杯体内设置搅拌棒和微型电机,通过微型电机带动搅拌棒搅动杯体内的液体,从而使液体热量快速散去。

然而,通过设置搅拌棒和微型电机导致现有技术的冷却杯的结构和控制方式比较复杂,且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杯,结构简单、冷却方便且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括内杯体和套设在所述内杯体外侧的外杯体,所述外杯体和所述内杯体之间形成密封夹层,所述夹层内设有第一热传导介质,所述第一热传导介质用于将所述内杯体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杯体。这样通过将杯体设置为外杯体和内杯体,在外杯体和内杯体之间的夹层内设置第一热传导介质,当往内杯体内倒入热水时,第一热传导介质会迅速将内杯体内的热量传导至外杯体,使杯体内的热水迅速降温,结构非常简单,冷却速度快且成本低。

可选的,所述第一热传导介质的体积小于等于所述夹层总体积的1/5。这样既可以保证冷却效果,又可以节省成本。

可选的,所述外杯体和所述内杯体的热传递系数均大于等于1。这样可使内杯体的热量通过内杯体-第一热传导介质-外杯体迅速传递至外杯体外部,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率。

可选的,还包括盖设在所述杯体上的杯盖,所述杯盖包括下盖和密封连接在所述下盖上方的上盖,且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第二热传导介质,所述第二热传导介质用于将所述杯体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上盖。这样通过设置杯盖,以防止冷却时灰尘等脏物掉入杯体内,且通过在杯盖内设置第二热传导介质,以使杯体内的热量同时从杯体和杯盖传递出去,提高了冷却效率。

可选的,所述外杯体的杯壁和/或所述内杯体的杯壁上设有朝向所述冷却杯内腔凹进的凹槽。通过设置凹槽,使得杯体的表面积增大,从而增大了热传导的面积,使冷却效率更快。

可选的,所述凹槽为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冷却杯的轴向或周向延伸。这样在增大热传递面积的同时,提高了冷却杯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外杯体的杯壁与所述内杯体的杯壁之间的间隙为1mm-10mm。将内外杯体的间隙设置在该范围内,在保证杯壁厚度的同时,使得热传导介质能够将内杯体的热量有效传递至外杯体。

可选的,所述外杯体的杯底与所述内杯体的杯底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外杯体的杯壁与所述内杯体的杯壁之间的间隙。

可选的,所述外杯体和所述内杯体通过焊接或烧结密封连接。这样当外杯体和内杯体由金属,例如铝合金或不锈钢制成时,可通过焊接将外杯体和内杯体的端部密封在一起;当外杯体和内杯体为玻璃时,通过烧结将内杯体和外杯体的端部密封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杯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对应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杯的杯体上设有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杯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杯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杯的杯体上设有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杯体;11—内杯体;12—外杯体;13—夹层;14—第一热传导介质;2—杯盖;21—下盖;22—上盖;23—空腔;24—第二热传导介质;10—凹槽;3—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杯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对应的主视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杯,包括杯体1,杯体1包括内杯体11和套设在内杯体11外侧的外杯体12,外杯体12和内杯体11之间形成密封夹层13。内杯体11的内腔形成为该冷却杯的用于盛装液体的腔体,本实施例的冷却杯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水、豆浆、牛奶、饮料或咖啡,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在外杯体12的一侧设置手柄3,通过手柄3可方便地将冷却杯端起,将冷却杯内的水倒出。手柄3可以和外杯体12一体制作成型,也可以在整个杯体1制作好后,在杯体1一侧安装手柄3。其中,夹层13内第一热传导介质14,该第一热传导介质14用于将内杯体11的热量传递至外杯体12。

具体实现时,外杯体12和内杯体11的材质可以是铝合金、不锈钢、铜、玻璃等,例如当两者的材质为金属时,将外杯体12套在内杯体11的外侧,两者直接存在间隙,然后向该间隙内注入第一热传导介质14,然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内杯体11和外杯体12的端口进行密封,从而在内杯体11和外杯体12之间形成具有第一热传导介质的夹层13。例如当外杯体12和内杯体11的材质为玻璃时,将外杯体12套在内杯体11的外侧,向两者之间的间隙内注入液态的第一热传导介质14,然后通过烧结的方式将两者的端口进行密封。还可以是,外杯体12和内杯体11一体制作成型,且外杯体12的杯壁上设置真空注料口(图中未示出),将第一热传导介质14从该真空注料口注入至夹层13内,注入完成后,将该真空注料口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即可。或者,在真空注料口内插入注料管,通过注料管将第一热传导介质注入至夹层内,注入完成后,将注料管抽出,然后将真空注料口密封即可。

需要对热水进行冷却时,将热水倒入该冷却杯内,此时,第一热传导介质14会迅速将内杯体11内的热量传递至外杯体12外部。冷却时,杯体1可以正置,也可以略倾斜,只要保证杯体1内的水不会从杯体1的杯口流出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杯,通过将杯体设置为内杯体和套设在所述内杯体外侧的外杯体,外杯体和内杯体之间形成密封夹层,夹层内设有第一热传导介质,第一热传导介质用于将内杯体的热量传递至外杯体。从而在需要冷却时,只需要将热水倒入内杯体内,此时第一热传导介质会迅速将内杯体内的热量传导至外杯体,使杯体内的热水迅速降温,结构非常简单,冷却速度快且成本低。

较为优选的,夹层13内的第一热传导介质14的体积小于等于夹层13总体积的1/5。这样既可以保证冷却效果,又节省了成本。具体地,可选取热传递系数大于等于1的材质制作外杯体12和内杯体11,这样可使内杯体11内的液体热量通过内杯体-第一热传导介质-外杯体迅速传递至外杯体12的外部,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杯的冷却效率,使人可以很快喝到具有适当温度的水。外杯体12的杯壁与内杯体11的杯壁之间的间隙可设置在1mm-10mm范围内,在保证杯壁厚度的同时,使得第一热传导介质能够将内杯体11的热量有效传递至外杯体12。可将外杯体12的杯底与内杯体11的杯底之间的间隙设置为大于外杯体12的杯壁与内杯体11的杯壁之间的间隙。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杯的杯体上设有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为了增大热传递的面积,本实施例通过在杯体1的外杯壁上设置一些朝向杯体内腔凹进的凹槽10,通过设置凹槽,使得杯体1的表面积增大,从而增大了热传导的面积,使冷却效率更快。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位于外杯体12上,即,在外杯体12的杯壁上设置凹槽10。当然,也可以仅在内杯体11的杯壁上设置一些凹槽,或者在内杯体11和外杯体12的杯壁上同时设置一些凹槽10,且外杯体12上的凹槽和内杯体11上的凹槽凹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沿杯体1的轴向延伸。当然,凹槽10也可以沿杯体1的周向延伸,在增大热传递面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冷却杯的外观美感。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杯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杯的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杯的杯体上设有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冷却杯,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杯体1上还盖设有杯盖2。

其中,杯盖2包括:下盖21和密封连接在下盖21上方的上盖22。上盖22和下盖21之间具有空腔23,空腔23内设有第二热传导介质24,第二热传导介质24用于将杯体1内的热量传递至上盖22。杯盖2内的第二热传导介质24和杯体1的夹层13内的第一热传导介质14为同一种材质。

具体地,可将杯盖2的底部设置为与杯体1的杯口形状匹配的凸缘,在冷却时,可将杯盖2直接盖设在杯体1的杯口上,也可以是在杯盖2底部的凸缘上设置一些外螺纹,在杯体1的杯口内侧设置与该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本实施例对杯盖2和杯体1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杯,通过在杯体1上设置杯盖2,以防止冷却过程中灰尘等脏物掉入杯体1内,且通过在杯盖2内设置第二热传导介质24,以通过第二热传导介质24吸收杯体1内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上盖22,从而使杯体1内的热量同时从杯体1和杯盖2传递出去,提高了冷却杯的冷却效果。

较为优选的,上盖22和下盖21也为热传递系数大于等于1的材质制成,以进一步提高热传递速度。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