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满溢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1712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防满溢壶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煎煮用容器的盖子,特别是一种具有防满溢功能的壶盖。



背景技术:

煎煮中药、米粥或者绿豆等含大量黏液的物体时一般都需要专门的容器煎煮,现有容器的盖子都是普通的壶盖,存在容易让容器内液体溢出的问题,且容器内液体被加热后会产生气泡,气泡会带着黏液排放出去,造成黏液损失。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便捷的防满溢壶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满溢壶盖,包括盖壳,所述盖壳底部设置有滤层,盖壳与滤层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滤层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所述盖壳顶部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层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满溢壶盖的改进:所述滤层为向下凸起的圆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满溢壶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壳外侧壁设置有盖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满溢壶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壳顶部设置有把手。

在本实用新型中,出气口可位于盖壳的中心处,也可位于盖壳中心线的任意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按照常规方式放置于容器口(例如为壶口)处,在煎煮时,会形成相对而言的3个区域,具体如下:容器内部是高温高压区Ⅰ;壶盖内部的空腔是中温中压区Ⅱ;壶盖外部是常温常压区Ⅲ。容器内部产生的气泡(由水蒸气和少量的黏液组成)通过气孔从高温高压区Ⅰ上升至中温中压区Ⅱ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力逐渐降低,因此,在中温中压区Ⅱ中气泡破裂,气泡中的黏液通过气孔重新回到容器内部,水蒸气则通过出气口从中温中压区Ⅱ排放至常温常压区Ⅲ。这样的结构既能及时排出水蒸气从而防止满溢,又能确保黏液被留在容器内,从而避免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气口4位于盖壳1中心线的一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滤层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一种防满溢壶盖,如图1~图4所示;包括圆弧状的盖壳1,盖壳1底部设置有滤层2,滤层2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的气孔3,用于排出煎煮时容器内产生的气泡(该气泡由水蒸气及夹带的黏液组成)。盖壳1与滤层2之间形成空腔,从气孔3进入空腔的气泡可以在此进行冷却。盖壳1顶部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出气口4,水蒸气可以从出气口4排出,出气口4可设置在盖壳1的中心处(即,出气口4的中心线与盖壳1的中心线相重合,如图2所示),也可偏向一侧(即,出气口4位于盖壳1中心线的一侧,如图3所述)。

滤层2一般设置成为向下凸起的圆弧面,此弧形的结构有效防止黏液在滤层2处堆积。盖壳1外侧壁设置有盖沿5,从而使防满溢壶盖盖在容器口上时更加平稳。盖壳1顶部设置有把手6,方便拿取。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状态如图5所示;先在容器内放置水和固质(例如中药),然后将防满溢壶盖按照常规方式放置于容器口(例如为壶口)处。在煎煮时,会形成相对而言的3个区域,具体如下:容器内部是高温高压区Ⅰ;壶盖内部由盖壳1与滤层2所形成的空腔是中温中压区Ⅱ;壶盖外部是常温常压区Ⅲ。

在煎煮过程中,容器内部产生的气泡(由水蒸气和少量的黏液组成)通过滤层2上的气孔3进入盖壳1与滤层2所形成的空腔中。空腔中的温度和气压比容器内的要低,气泡在空腔中冷却后破裂,水蒸汽大部分通盖壳1上的出气口4排出到壶外,黏液则在重力的作用下跌落至滤层2上,再通过滤层2上的气孔3回到容器内。这样的结构既能及时排出水蒸气从而防止满溢,又能确保黏液被留在容器内,从而避免浪费。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