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木门。
背景技术:
木门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之一。
目前的木门包括门板和门栓。门栓又包括限位杆和限位环,限位环固定在门板上,将限位杆穿过限位环,即可对门板限位,即可使门无法完全打开。
但是风较大时,门板会沿着门轴转动一定的距离并与限位杆发生严重碰撞,容易对限位杆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木门,通过用支撑杆与门板保持抵触,使门板不易沿着门轴发生转动,从而避免门板与限位杆发生磕碰,达到避免限位杆发生损坏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木门,包括门梁、门板、限位环和限位杆,所述门板转动连接于门梁,所述的限位环铰接于门梁上,所述的限位杆滑动连接有驱动杆,所述的限位杆沿自身的宽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用于与门板抵触的支撑杆,所述的驱动杆沿限位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与支撑板杆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支撑杆沿着限位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与门板保持抵触,将驱动杆沿着限位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与支撑杆抵触,使驱动杆与支撑杆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作用,避免支撑杆发生移动,同时,当门板通过风的作用沿着门轴发生转动时,就不会产生较大的惯性,使门板与支撑杆发生接触时,就不易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限位环上滑动连接有限位轴,所述的限位杆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的限位轴穿设于限位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限位杆穿设于限位环上,并通过限位环支撑,再将限位轴穿设于限位孔中,从而使限位杆不易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从限位环上脱出,增加了限位杆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杆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的支撑杆上固定有抵触块,所述的抵触块与驱动杆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两个抵触块之间形成了一个固定槽,将驱动杆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使驱动杆置于固定槽中,通过驱动杆与抵触块发生抵触,即可使支撑杆不易发生移动,当驱动杆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使滑槽与抵触块对应,即可使支撑杆往靠近限位杆的方向发生移动,使支撑杆与限位杆能够顺利从限位环中抽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杆与限位杆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使驱动杆不易发生位移,从而使驱动杆能够顺利与支撑杆保持抵触,使支撑杆能够与门板保持抵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杆与限位杆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使支撑杆与门板可以保持抵触,并持续对门板施加作用力,使门板在与支撑杆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限位杆沿自身的宽度方向滑动连接有握持杆,所述的握持杆上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的驱动杆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斜面贴合的第二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按压握持杆时,握持杆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对驱动杆施加作用力,使驱动杆产生位移,由于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使力的传递具有一定的转向作用,从而便于人们操作握持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限位杆的端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的限位环与限位槽的内壁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重力的作用,限位环与限位槽的内壁抵触,即可使限位杆更加不易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发生移动,进一步提升了限位杆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限位杆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将限位杆穿过限位环并使限位槽的内壁与限位环抵触,继而通过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使支撑杆与门板保持抵触,即可使门板不易因为风的作用而翻转,从而能够有效避免门板与限位杆抵触而造成限位杆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定位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体现限位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体现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门梁;11、定位孔;2、门板;21、转轴;22、限位板;3、限位杆;31、限位槽;32、限位孔;41、限位环;42、限位轴;5、驱动杆;51、通槽;6、支撑杆;61、支撑部;62、滑移部;63、限位块;7、握持杆;71、第一斜面;72、第二斜面;81、第一弹性件;82、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木门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木门,包括门梁1,门梁1上开设有定位孔11,门板2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固定有转轴21,将转轴21穿设的于定位孔11中。定位孔11的轴心和转轴21的轴心沿竖直方向设置,门板2的长度方向也沿竖直方向设置。
在门梁1上固定有限位板22,限位板22与门板2的表面抵触,对门板2限位。限位环41呈半圆弧状,且两端均铰接于门梁1背对限位板22的一侧。将限位杆3穿设于限位环41中,并通过限位环41支撑。在限位杆3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31,将限位环41置于限位槽31中。限位环41上滑动连接有一个限位轴42,在限位杆3上开设有限位孔32,限位孔32位于限位槽31内,将限位轴42穿设于限位孔32中,并与限位孔32过盈配合。
在限位杆3上设置有一个支撑杆6,支撑杆6沿限位杆3的宽度方向与支撑杆6滑动连接。支撑杆6包括一体化连接的滑移部62和支撑部61,支撑部61呈长方体用以和门板2背对限位板22的一侧抵触,滑移部62位于支撑部61的两端。滑移部62呈长方体设置且与支撑部61朝向限位杆3的表面垂直。支撑部61背对门板2的一侧通过第二弹性件82和限位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82优选为弹簧。
在每个滑移部62上固定有两个限位块63,两个限位块6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将驱动杆5穿设于间隙中。驱动杆5呈长条状,并与限位杆3平时设置。在驱动杆5上开设有通槽51,通槽51的长度略大于限位块63的长度,通槽51的深度略大于限位块63的高度。使限位块63能够顺利通过通槽51。
限位杆3的一端沿自身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一个握持杆7,握持杆7呈L形设置,在握持杆7上开设有第一斜面71,驱动杆5靠近握持杆7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斜面72,将第一斜面71和第二斜面72保持贴合。驱动杆5远离握持杆7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81和限位杆3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81也优选为弹簧。
综上所述,使用时,通过将限位杆3穿设于限位环41中,使限位环41置于限位槽31中,再将限位轴42穿设于限位孔32中,对限位杆3固定,支撑部61通过第二弹性件82的弹力作用往靠近门板2的方向移动并与门板2发生抵触,通过第一弹性件81的弹力作用,使驱动杆5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使通槽51与限位块63错位。此时风对门板2产生作用力,由于驱动杆5与限位块63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通过第二弹性件82的弹力作用,使门板2对支撑部61产生的作用力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门板2对限位杆3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而造成限位杆3损坏。当需要将限位杆3从限位环41上取下时。通过按压握持杆7,通过第一斜面71和第二斜面72的作用推动驱动杆5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使通槽51与限位块63对应,此时,即可将支撑杆6往靠近限位杆3的方向移动,减小了空间占用气体积,即可将限位杆3与支撑杆6从限位环41中抽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