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耐用型不锈钢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2445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锅,具体为一种便携式耐用型不锈钢炒锅。



背景技术:

炒锅是中国一种烹饪工具,为锅的一种,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圆底,由于中国南方食物多以小炒为主,故炒锅设计成有手柄以方便抛炒。炒锅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但也可以用作蒸、炖、炸等其他不同的烹饪方法。炒锅是中国及东南亚的主要煮食工具。不锈钢不仅具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同时也有足够的强度和塑性,并且在一定高温或低温下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这类钢的某些牌号还可作为耐热钢(包括奥氏体型、铁素体型、马氏体型和沉淀硬化型)使用;有的可用做优质的低温用钢,在使用过程中其耐腐蚀性能仍然优良。由于不锈钢具有上述独特的性能,不难想象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不锈钢被广泛使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之中。它可作为化学工业、炼油工业、人造纤维工业、食品、医药及日用品工业的耐酸、耐碱、耐高压的压力容器装置和储存及运行的槽罐的材料;也可作为电力工业、汽轮机制造行业、船舶工业、航空工业的耐高温和低温的构件;在航天工业、核工业中又是制造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火箭和核动力装置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随着国民经济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不锈钢日用制品也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现有的不锈钢炒锅使用寿命短,耐磨性差,锅底容易变形,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耐用型不锈钢炒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耐用型不锈钢炒锅,包括锅体、手柄和锅盖,所述手柄与锅体采用电焊技术连接,所述锅盖采用穹顶式锅盖,且所述锅盖的外沿设有一圈边沿,所述锅盖的顶部采用电焊技术连接提手,在所述锅体的另一侧与手柄正对位置设有辅助手柄,且所述辅助手柄通过电焊技术与锅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锅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分别为不锈钢层、铝制夹层以及铝钢合金层板层,且所述不锈钢层、铝制夹层、铝钢合金层板层通过复打压合成一体。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高度为90mm-100mm,所述锅体的口径为300mm-320mm。

优选的,所述手柄的长度为200mm-210mm。

优选的,所述锅盖外侧的边沿中间向内凹,形成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方便携带,采用的锅盖为穹顶式锅盖,能够使蒸汽凝结后回流到锅内;另外在锅盖的外沿设有一圈边沿,且边沿中间向内凹,形成凹槽,能够增加锅盖的密闭性,而且能够防止滴漏,有效锁住水分,同时增加了锅内容量。

(2)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与锅体采用电焊技术连接;锅盖的顶部采用电焊技术连接提手;辅助手柄通过电焊技术与锅体连接,采用电焊技术连接,能够使外观整洁平滑,避免污垢堆积,方便清洗。

(3)本实用新型的锅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能够使锅体受热均匀,节能环保。

(4)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外表面经过5重精细打磨,提高了锅体的耐磨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耐用型不锈钢炒锅,包括锅体1、手柄2和锅盖3,锅体1的高度为90mm-100mm,所述锅体1的口径为300mm-320mm;手柄2的长度为200mm-210mm,所述手柄2与锅体1采用电焊技术连接,所述锅盖3采用穹顶式锅盖,且所述锅盖3的外沿设有一圈边沿,所述锅盖3的顶部采用电焊技术连接提手8,在所述锅体1的另一侧与手柄2正对位置设有辅助手柄4,且所述辅助手柄4通过电焊技术与锅体1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与锅体采用电焊技术连接;锅盖的顶部采用电焊技术连接提手;辅助手柄通过电焊技术与锅体连接,采用电焊技术连接,能够使外观整洁平滑,避免污垢堆积,方便清洗。

本实施例中,锅体1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分别为不锈钢层5、铝制夹层6以及铝钢合金层板层7,且所述不锈钢层5、铝制夹层6、铝钢合金层板层7通过复打压合成一体,本实用新型的锅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能够使锅体受热均匀,节能环保。

本实施例中,锅盖3外侧的边沿中间向内凹,形成凹槽。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方便携带,采用的锅盖为穹顶式锅盖,能够使蒸汽凝结后回流到锅内;另外在锅盖的外沿设有一圈边沿,且边沿中间向内凹,形成凹槽,能够增加锅盖的密闭性,而且能够防止滴漏,有效锁住水分,同时增加了锅内容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外表面经过5重精细打磨,提高了锅体的耐磨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