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761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泡茶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茶器具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泡茶水杯。



背景技术:

泡茶器具,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冲泡茶一般采用泡茶壶或者泡茶杯。现有的泡茶壶或泡茶杯一般采用直接将茶叶放入泡茶壶或泡茶杯中进行冲泡;或者泡茶壶在入口加入用于盛装茶叶的过滤网兜,通过冲刷茶叶的方式泡茶。

采用直接冲泡的方式,在倾倒或饮用时容易使得茶叶连同水一起流出,造成茶叶的流失,同时会造成饮用的不便;而且茶叶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会使得茶水色泽变浓,味道变得苦涩,从而影响到口感。

采用入口加入过滤网兜的方式,需要足够的茶叶量且采用适合的温度冲刷,以使水与茶叶充分接触以保持茶水的口感,但是茶叶用量以及温度掌握需要熟练的人员才能够掌握,而一般人很难掌握,因此影响到饮用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泡茶水杯,以解决现有的泡茶器具,采用直接浸泡的方式,长时间浸泡会产生苦涩而影响口感;采用冲刷方式,很难掌握尺度,从而影响口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泡茶水杯,包括杯体,杯体中设有用于将杯体内腔分隔成饮用腔和茶叶腔的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包括两块相互平行且固接于杯体内壁面的固定板,两块固定板底部对应布设有贯通的水流通道,两块固定板之间设有用通过移动开启水流通道或封闭水流通道的通道封板;茶叶腔内设有用于放置茶叶并防止茶叶外露的网兜,网兜的外形结构与茶叶腔的内表面结构相匹配。

进一步地,网兜的外表面形状采用用于在取放过程中与茶叶腔内壁面相互摩擦以去除茶叶腔内壁面的茶垢的波浪形。

进一步地,分隔结构沿竖向布置或者倾斜布置。

进一步地,通道封板具有伸出杯体外并用于手持调节水流通道开闭的手持部;通道封板采用与两块固定板之间的空间相匹配的充填板;或者通道封板采用伸入到水流通道位置且能够完全封闭水流通道的挡孔板。

进一步地,通道封板包括沿固定板的垂直方向设于两块固定板之间的固定轴、两条用于相互交叉打开时控制开启水流通道或相互吸引合并时控制关闭水流通道的活动磁条、用于与两条交叉打开状态的活动磁条相互吸引以保持水流通道畅通的固定限位磁条以及设于活动磁条上随活动磁条移动并用于两条活动磁条交叉打开时开启水流通道或两条活动磁条吸引合并时关闭水流通道的封口板;两条活动磁条以固定轴的轴心为中心交叉布设并转动连接于固定轴上。

进一步地,两条活动磁条向杯体外延伸形成手持部。

进一步地,饮用腔和茶叶腔采用整体的杯盖;或者饮用腔和茶叶腔分别具有独立的杯盖。

进一步地,杯体的侧壁和/或底部采用用于隔热的多层结构。

进一步地,网兜具有用于支撑网兜形状的龙骨,龙骨采用采用刚性杆件或者弹性杆件。

进一步地,杯体外形形状采用圆柱体、立方体、锥台体中的至少一种;杯体侧壁外形沿竖直方向呈弧形、呈直线形或呈折线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泡茶水杯,采用分隔的方式分别盛装开水和茶叶,通过分隔结构将两者暂时分开;当需要泡茶时,将分隔结构开启,使开水进入茶叶腔与茶叶混合,从而达到泡茶的目的。当茶水饮用完毕后,可以关闭分隔结构,以待下一次茶水的冲泡,降低茶叶因长时间浸泡而产生的苦涩味。采用网兜的方式盛装茶叶,可以防止茶叶掉落到茶叶腔而造成清理不便的问题;同时也方便茶叶的及时清理和更换。网兜与茶叶腔外形匹配,网兜在取放过程中通过与茶叶腔内壁面的摩擦,能够及时清理茶叶腔内壁面的茶垢,防止茶垢堆积。适合于一般人群的泡茶饮用需要,也便于茶叶浸泡温度与浸泡时间的掌握,提高泡茶口感。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中网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图3中网兜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杯体与网兜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网兜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通道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例说明:

1、杯体;101、饮用腔;102、茶叶腔;2、分隔结构;201、固定板;2011、水流通道;202、通道封板;2021、固定轴;2022、活动磁条;2023、固定限位磁条;2024、封口板;3、网兜;4、手持部;5、杯盖;6、龙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图1中网兜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是图3中网兜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杯体与网兜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网兜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通道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泡茶水杯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泡茶水杯,包括杯体1,杯体1中设有用于将杯体1内腔分隔成饮用腔101和茶叶腔102的分隔结构2,分隔结构2包括两块相互平行且固接于杯体1内壁面的固定板201,两块固定板201底部对应布设有贯通的水流通道2011,两块固定板201之间设有用通过移动开启水流通道2011或封闭水流通道2011的通道封板202;茶叶腔102内设有用于放置茶叶并防止茶叶外露的网兜3,网兜3的外形结构与茶叶腔102的内表面结构相匹配。本实用新型泡茶水杯,采用分隔的方式分别盛装开水和茶叶,通过分隔结构2将两者暂时分开;当需要泡茶时,将分隔结构2开启,使开水进入茶叶腔102与茶叶混合,从而达到泡茶的目的。当茶水饮用完毕后,可以关闭分隔结构2,以待下一次茶水的冲泡,降低茶叶因长时间浸泡而产生的苦涩味。采用网兜3的方式盛装茶叶,可以防止茶叶掉落到茶叶腔102而造成清理不便的问题;同时也方便茶叶的及时清理和更换。网兜3与茶叶腔102外形匹配,网兜3在取放过程中通过与茶叶腔102内壁面的摩擦,能够及时清理茶叶腔102内壁面的茶垢,防止茶垢堆积。适合于一般人群的泡茶饮用需要,也便于茶叶浸泡温度与浸泡时间的掌握,提高泡茶口感。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网兜3的外表面形状采用用于在取放过程中与茶叶腔102内壁面相互摩擦以去除茶叶腔102内壁面的茶垢的波浪形。波浪形的结构,使得网兜3与茶叶腔102内壁面的接触由面接触变为点接触,从而提高对茶叶腔102内壁面的作用力,利于取放网兜3过程中清理茶叶腔102内壁面的茶垢。

本实施例中,分隔结构2沿竖向布置或者倾斜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分隔结构2沿竖向布置。方便取放,也方便制作。如图3和图4所示,分隔结构2倾斜布置。提高分隔的效果。

如图1、图3、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通道封板202具有伸出杯体1外并用于手持调节水流通道2011开闭的手持部4。方便水流通道2011的开闭控制。通道封板202采用与两块固定板201之间的空间相匹配的充填板;或者通道封板202采用伸入到水流通道2011位置且能够完全封闭水流通道2011的挡孔板。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方便操作。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通道封板202包括沿固定板201的垂直方向设于两块固定板201之间的固定轴2021、两条用于相互交叉打开时控制开启水流通道2011或相互吸引合并时控制关闭水流通道2011的活动磁条2022、用于与两条交叉打开状态的活动磁条2022相互吸引以保持水流通道2011畅通的固定限位磁条2023以及设于活动磁条2022上随活动磁条2022移动并用于两条活动磁条2022交叉打开时开启水流通道2011或两条活动磁条2022吸引合并时关闭水流通道2011的封口板2024。两条活动磁条2022以固定轴2021的轴心为中心交叉布设并转动连接于固定轴2021上。利用磁力相互吸引的方式,以实现水流通道2011开闭,操作简单方便,且开闭难以受到外力影响,控制效果更好。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两条活动磁条2022向杯体1外延伸形成手持部4。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饮用腔101和茶叶腔102采用整体的杯盖5;或者饮用腔101和茶叶腔102分别具有独立的杯盖5。方便饮用腔101与茶叶腔102封闭。采用独立的杯盖5能够分别实现各自的功能,相互之间的影响小。

本实施例中,杯体1的侧壁和/或底部采用用于隔热的多层结构。能够实现隔热效果,防止被烫伤。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网兜3具有用于支撑网兜3形状的龙骨6。龙骨6采用采用刚性杆件或者弹性杆件。保持网兜3的结构形态,方便网兜3对茶叶腔102的清理效果。

如图1、图3、图5、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杯体1外形形状采用圆柱体、立方体、锥台体中的至少一种。杯体1侧壁外形沿竖直方向呈弧形、呈直线形或呈折线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