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武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兵器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放置十八般兵器的兵器架多采用在支架上开孔的方法,使兵器的杆部通过并得以固定。用户在使用此种兵器架放置兵器时,必须将兵器高高举起,将底部对准小孔放入,而一般来说,兵器的重量较大,用户进行上述动作较为费力。再者,为了使兵器稳定,开孔口径不能太大,以容纳兵器杆为宜,但是某些兵器底部口径远大于杆部,这样就使得兵器无法放入。
因此,亟需一种能方便省力放置兵器、能容纳各种兵器的兵器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兵器架,通过设置活口使用户轻松放置兵器,省时省力,适用于各种不同口径的兵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兵器架,包括:第一承重部、第二承重部、上梁、下梁及挡块;其中,第一承重部与第二承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兵器架两侧;上梁与下梁均水平安装在第一承重部与第二承重部之间;上梁设置一个或多个通孔,用于使兵器杆部通过;下梁在所述通孔的铅垂方向设置与该通孔对应的限位孔,用于托载兵器底部;挡块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其可分离地设置在上梁的同一侧,每一挡块贯通与其对应的通孔;所述挡块用于护持兵器杆部,使兵器保持稳定。
优选地,第一承重部与第二承重部结构相同,二者内侧下方同一高度分别设置形状相同的榫,二者内侧上方同一高度也分别设置形状相同的榫。
优选地,上梁两端与下梁两端均分别设置与榫配合的卯;通过榫卯连接,上梁与下梁平行地、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承重部与第二承重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榫卯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为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位于兵器架内侧的底较另一底为长。
优选地,限位孔为沉孔。
优选地,限位孔为盲孔。
优选地,所述挡块靠近通孔的径向厚度大于背离通孔的径向厚度,上方的径向厚度大于下方的径向厚度;其中,径向厚度是指上梁沿最长边延伸方向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挡块近于通孔的侧面设置有凹陷的圆柱面,该圆柱面与兵器杆部的表面契合。
优选地,任一通孔贯通处设置有与挡块形状相同、用于安装挡块的缺口。
优选地,所述兵器架的材料为榆木或松木。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榫卯结构使承重部与上下梁牢固安装,并在上梁开孔处设置可分离的挡块用于兵器的取、放及稳定,实现了各类兵器的便捷放置与取出,在武术训练、武术比赛等场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兵器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考虑到现有的用于放置十八般兵器的兵器架多采用在支架上开孔的方法,使兵器的杆部通过并得以固定。用户在使用此种兵器架放置兵器时,必须将兵器高高举起,将底部对准小孔放入,而一般来说,兵器的重量较大,用户进行上述动作较为费力。再者,为了使兵器稳定,开孔口径不能太大,以容纳兵器杆为宜,但是某些兵器底部口径远大于杆部,这样就使得兵器无法放入。
基于上述考虑,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现有的兵器架进行了改进,在每个通孔处设置活口,通过可分离的挡块使兵器保持稳定,实现了兵器的快速便捷取放。同时,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承重部与上下梁的连接,使兵器架的机械强度大为提高。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上述术语限制。上述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承重部称为第二承重部,也可以将第二承重部称为第一承重部,第一承重部与第二承重部都是承重部,但二者不是同一承重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各部件位置关系时,通常指的是兵器架安装完成时的情形。譬如:上梁、下梁分别指安装完成的兵器架上方、下方的梁;内侧指的是近于安装完成的兵器架中部的一侧。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兵器架,如图1所示,兵器架包括第一承重部1、第二承重部2、上梁3、下梁4及若干挡块5。
具体而言,第一承重部1与第二承重部2分别设置于兵器架两侧,作为兵器架的承重部分。实际应用中,二者结构相同,内侧下方同一高度均设置形状相同的榫(图中未标出),内侧上方同一高度也分别设置形状相同的榫,用于实现与上下梁的固定。为了使兵器架的外形较为美观,可在承重部顶端设置龙头或莲花。
上梁3与下梁4均水平且平行地安装在第一承重部1与第二承重部2之间,并分别处于兵器架的上、下方。较佳地,上梁3两端与下梁4两端分别设置与榫配合的卯(图中未标出)。通过榫卯连接,上梁3、下梁4可拆卸地与承重部实现稳定的连接。可以理解,上下梁与承重部之间还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如螺钉螺母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使上下梁与承重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实际应用中,可使上述榫卯结构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此等腰梯形位于兵器架内侧的底较另一底为长。这样,上下梁在径向就无法与承重部分离,使兵器架的整体强度大大提高。
上梁设置若干通孔6,用于使兵器杆部通过。在每个通孔6一侧设置贯穿通孔6的挡块5用于护持兵器杆部,使兵器保持稳定。上述挡块5可分离地处于上梁3的同一侧,使用户可以轻易地通过移动挡块5进行兵器的取放。为了外形美观,上述通孔6可等间距排列,同时,可根据需放置兵器的大小确定适中的间距。
实际应用中,挡块5除了可从上梁3随意取放之外,还必须承受兵器向外的部分重量以固定兵器,还需要确保不从上梁3滑落。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优选将挡块5设计为:靠近通孔的径向厚度大于背离通孔的径向厚度,上方的径向厚度大于下方的径向厚度。相应地,将每一通孔6贯通处设置与挡块5形状相同的缺口。这样,用户可以从上梁3上方对准缺口将挡块5安装,安装后的挡块5向外、向下均不会移动,并可从上方施力轻易取出。由此使用户能够便捷地进行兵器的取放,而且确保兵器可以稳定地放置于兵器架。上述径向厚度是指挡块5在上梁3沿最长边延伸方向,即上梁径向,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挡块5也可以是具有类似功能的其它结构,如卡箍、卡扣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挡块5近于通孔6的侧面设置有凹陷的圆柱面,该圆柱面与兵器杆部的表面契合以容纳兵器。
下梁4在上述通孔6的铅垂方向设置与通孔6对应的限位孔7,用于托载兵器底部。一般地,限位孔7为沉孔或盲孔,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选择。通孔6与限位孔7的数量相同,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譬如,放置十八般兵器时,可在场地两侧分立两个兵器架,每个兵器架开九孔,各放置九种兵器。
较佳地,兵器架的材料为木性坚韧、强度硬度较高的榆木或松木。
放置兵器时,首先将挡块向上施力取下,将兵器轻轻提起,底部置入限位孔,杆部从上梁缺口推入通孔,最后将挡块固定即可。取出时,将挡块向上施力取下,将兵器向外取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兵器架能够便捷地实现各种兵器的取、放及固定,并且坚固耐用、古朴大气,在武术训练、武术比赛等场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