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3299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竟争愈来愈激烈,现代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社会对人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身体的健康也日趋重视,但是,由于人们又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理,因此,很多人就在人们睡眠用的枕头上做文章。

例如,申请号为【2013103040896】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枕头,包括枕套,枕套的内部设有一根负离子柱,枕套的内壁与负离子柱之间设有填充物,通过在枕套内部设置一根负离子柱,当人们使用该枕头时,从而可以震动、压迫该负离子柱散发出对人体有利的负离子,进而改善人们的心肌功能、增加心肌活力、改善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增强抗病能力。申请号为【2012200604597】的新型专利公开一种磁疗远红外负离子枕头,包括远红外负离子枕套,在枕芯中装有珍珠棉,枕芯的上侧内表面嵌固有1000 ~ 1600 高斯和2000 ~ 2300 高斯的磁块。

但是,上述方案1中,所述负离子柱由面料和负离子粉组成,结构设计复杂,难以保证枕头舒适度;方案2中所述的远红外负离子枕套选用远红外负离子布为原料裁制而成,采用远红外布释放射线周期有限,理疗效果不理想,而且枕头的结构设计难以保证睡眠舒适度,未能使颈椎、相关的骨骼处于自然舒展状态。

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皆汇于头部,而且头部上还汇集了众多穴位,这些穴位与经脉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运行气血,抵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这足以证明枕头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人在休息睡眠的过程中,保证头部及颈椎的舒适度、同时进行持续有效的保健理疗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枕头舒适度差、理疗效果不理想而提出的一种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按照人体工学设计,充分考虑远红外和负离子理疗效果,具有强大的绿色循环功能。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包括枕套以及枕体,所述枕套包括一个横向设置的颈枕容纳区及多个纵向设置的头枕容纳区,所述头枕容纳区沿颈枕容纳区长度方向均匀排列设置;所述枕体包括一个颈枕和多个头枕,分别对应设置于上述颈枕容纳区及头枕容纳区内;所述头枕包括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和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和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依次交替排列设置;使用状态下,颈枕的高度高于头枕的高度,两者连接处向内凹陷。

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两侧位置的头枕容纳区内,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中间位置的头枕容纳区内,这里所述的中间位置和两侧位置的位置关系是相对于理疗枕的整体结构而言。将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中间,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两侧,人的头部接触远红外头枕,结合远红外聚酯纤维的特性发热、保暖,释放远红外线,而负离子在远红外的促进作用下,生成更多的负氧离子,结合理疗枕结构设置对远红外和负离子的头枕的位置进行科学设置,进而达到理想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颈枕内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通过人体颈部接触,释放远红外线效果更加理想。

进一步的,所述各个头枕容纳区相邻处设置有隔布,通过隔布分离各区形成独立的头枕容纳腔。

优选的,上述所述远红外聚酯纤维和负离子聚酯纤维采用纳米科技植入天然保健材料制成,如海鸥石、电气石等,持续释放远红外线、形成负氧离子,与传统的喷涂等形式相比,功效更加持久。

进一步的,所述枕体还包括荞麦枕,所述颈枕容纳区内设置有荞麦枕容纳腔,所述荞麦枕设置在颈枕容纳区内的荞麦枕容纳腔内,所述荞麦枕容纳腔的长度与颈枕的长度相同。所述荞麦枕为扁平状,具体设置时荞麦枕位于颈枕的上方,并通过荞麦枕容纳腔将其位置固定,由于荞麦壳独特的构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永不变形、可塑性强、冬暖夏凉等特点得到广泛认可,此种设计方式,荞麦枕晒洗也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枕套上还设置有方便枕体取放的拉链,所述拉链包括至少两个,设置位置根据取放方便程度任意选择,比如一个设置在颈枕容纳区侧,另一个设置在头枕容纳区侧。

进一步的,由于人睡觉时,容易出汗、出油,枕头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会有汗味等异味,所述颈枕套包括外层及与颈枕接触的内层,所述内层为炭纤维层,所述炭纤维层为炭纤维布,调节枕头干湿度同时具有吸附作用,有效消除使用时产生的汗臭味和各种异味。

进一步的,所述颈枕为圆柱形结构,其长度与枕套长度适配,直径为150mm-260mm,使用时,颈枕恰好贴合人体颈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舒适度高。

进一步的,所述头枕的数量为4-6个,宽度为150mm-250mm,对头枕数量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舒适度以及成本,首先要保证任意睡姿下头部及颈部舒适度,其次还可以实现对头枕设置次序的调整,颈枕可以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枕套平铺时整体为长方形,长为600mm-1000mm,宽为400mm-800mm,对于该尺寸的设计选择也是根据人体工学、结合床体宽度及人睡眠时位移数据进行研究的,充分保证睡眠时任意姿势舒适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首先,在结构设计上突破传统观念,将颈枕和头枕分立设置,且头枕的数量选择多个,充分考虑了成本及循环使用;整体可拆卸、便于安装,可以根据需要替换颈枕或头枕的类型,而且分体设计、清洗也比较方便;工艺制作简单,成本低。

结合远红外和负离子的特性,对头枕及颈枕的位置、排列次序进行试验验证,多组数据表明,交替排列方式相较于传统将远红外和负离子混合的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颈枕内填充远红外聚酯纤维的情况下,负离子发生量高达3180个/cm3,远红外法向发射率高达0.92,完全处于领先的水平,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远红外负离子理疗功效更加持久,长期使用,能够有效缓解人体压力。

远红外线能够可以通透人体皮下,渗入人体细胞组 织中与人体细胞中的分子、原子、振动频率相同,并形成共振,活化了细胞组织,加速血液循环,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净化体内垃圾,从而达到缓解和治愈人体疾患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保证睡眠舒适度及睡眠质量,同时营造良好的负离子及远红外环境,营造一所私人氧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清新空气,改善呼吸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理疗枕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设置有按摩层的理疗枕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理疗枕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所述枕套截面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所述颈枕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所述的头枕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荞麦枕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一种远红外负离子理疗枕,包括枕套以及设置在枕套内的枕体,所述枕套包括一个横向设置的颈枕容纳区1及多个纵向设置的头枕容纳区2,所述头枕容纳区2沿颈枕容纳区长度方向均匀排列设置;参考图5和图6,所述枕体包括一个颈枕11和多个头枕21,分别对应设置于上述颈枕容纳区1及头枕容纳区2内;所述头枕21包括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和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使用状态下,颈枕11的高度高于头枕21的高度,参考图3、4,且两者连接处向内凹陷(如箭头A、B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聚酯纤维和负离子聚酯纤维采用纳米科技植入天然保健材料制成,如海鸥石、电气石等,持续释放远红外线、形成负氧离子,与传统的喷涂等形式相比,功效更加持久。

枕套上还设置有方便枕体取放的拉链,所述拉链包括至少两个,设置位置根据取放方便程度任意选择,比如一个设置在颈枕容纳区侧(如箭头N所示),另一个设置在头枕容纳区侧(M侧)。当然,除了拉链,也可以采用按扣、撕拉扣、系带等形式,且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采用隐藏式结构设计,即在拉链外侧设置遮挡帘3,将拉链隐藏在遮挡帘3内,比如取放颈枕时,从N端实现,取放头枕时,从M1、…Mn端实现(n表示头枕的数量,本实施例中,n为4)。

为了进一步发挥枕头的理疗效果及舒适度,参考图7、图4,所述枕体还包括荞麦枕5,所述颈枕容纳区1内还设置荞麦枕容纳腔51,所述荞麦枕5的长度与颈枕11的长度相同,为了更好的使荞麦枕和理疗枕相结合,达到更有的理疗效果,所述荞麦枕5为扁平结构,具体设置时荞麦枕位于颈枕的上方,并通过荞麦枕容纳腔51将其位置固定,以防荞麦枕发生位移,而且不管人体如何移动,均能保证荞麦枕由于荞麦壳独特的构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永不变形、可塑性强、冬暖夏凉等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可,采用本实施例设计方式,荞麦枕拆解、晒洗也比较方便。

使用时,将荞麦枕5通过颈枕端入口N塞入荞麦枕容纳腔5内,一般当人的头部移动或者翻身时,荞麦壳会发出声音,影响睡眠心情,也可以对荞麦枕芯做了特殊处理,比如将荞麦枕5分成若干层,每层由单层荞麦壳排列,相邻层之间采用棉布隔开,避免相邻的荞麦摩擦产生声音,同时又能保证荞麦枕任意改变形状。

为了安装、拆解荞麦枕方便,也可以在颈枕上开设荞麦枕容纳腔52,直接将荞麦枕填入颈枕11内,连同颈枕一通放入颈枕容纳区1内,操作更加方便。

另外,为了缓解上班族肩胛酸痛感,在所述枕套上表面设置有可拆卸的按摩层6,如图2所示,所述按摩层6上设置有按摩凸起。按摩层6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装,所述按摩层6的形状与理疗枕上表面形状相适配,安装方式可以采用拉链、按扣等形式,即在其边缘及理疗枕边缘对应设置拉链或按扣进行连接,睡眠时,按摩凸起对头部及颈部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枕套整体为长方形,长为600mm-1000mm,宽为400mm-800mm,本实施例优选枕套长为800mm,宽度为600mm,对于该尺寸的设计选择也是根据人体工学、结合床体宽度及人睡眠时位移数据进行研究而得出的最佳值,充分保证睡眠时,任意姿势舒适度。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颈枕11为圆柱形结构,其长度与枕套长度适配,直径为150mm-260mm,优选200mm,使用时,颈枕恰好贴合人体颈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舒适度高。所述头枕21结构如图6所示,在头枕上设置有空腔211,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在空腔211内设置与头枕相匹配的荞麦枕或者决明子枕;头枕的其数量为4-6个,宽度为150mm-250mm,本实施例优选数量为4个,宽度为200mm,对头枕数量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舒适度以及成本,首先要保证任意睡姿下头部及颈部舒适度,其次还可以实现对头枕设置次序的调整,颈枕可以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而且,更重要的是,图1中所示的头枕容纳区21、头枕容纳区22、头枕容纳区23、头枕容纳区24内设置的头枕21的类型不同,各个头枕容纳区和颈枕容纳区内通过科学实验验证并结合人体头部穴位,设置枕头的组合类型,充分考虑远红外和负离子的特性,对头枕及颈枕的位置、排列次序进行多次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两侧位置的头枕容纳区内,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中间位置的头枕容纳区内,颈枕容纳区内设置填充有远红聚酯纤维的颈枕;这里所述的中间位置和两侧位置的位置关系是相对于理疗枕的整体结构而言,即头枕容纳区21和头枕容纳区24内设置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头枕容纳区22和头枕容纳区23内设置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将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中间,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设置在两侧,人的头部接触远红外头枕,结合远红外聚酯纤维的发热特性、保暖,释放远红外线,而负离子在远红外的促进作用下,生成更多的负氧离子,结合理疗枕结构设置对远红外和负离子的头枕的位置进行科学设置,不论怎么移动睡觉姿势,在此种情况下,负离子发生量高达3180个/cm3,远红外法向发射率达0.92,完全处于领先的水平,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远红外负离子理疗功效更加持久,长期使用,能够有效缓解人体压力。

除了上述所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将填充有远红外聚酯纤维和负离子聚酯纤维的头枕交替排列或者在颈枕容纳区内设置填充有负离子聚酯纤维的颈枕,上述几种方式相较于传统将远红外和负离子混合的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关于具体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做详述。,

使用时,头部作用力较大,为了避免头枕串区或发生位移,保证舒适度,所述各个头枕容纳区2相邻处设置有隔布(图中未示意),通过隔布分离各区形成独立的头枕容纳区,通过分区使理疗枕头部所枕的位置程“凸凹凸”形式排列,参考图1所示,不管怎么移动头部或调整睡姿,可以有效避免枕头对脸部的挤压,给面部及颈部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当然,所述各个头枕容纳区2也可以通过将枕套上下面进行缝制形成分割,相邻头枕之间凹凸更加突出,且将各个头枕21固定区域,头枕21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进一步提高了枕头的舒适度。使用时,力的相互作用更加明显,当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分割形式,但只要不脱离本新型设计思想,均在本方案保护范围内。

此外,在颈枕容纳区1与头枕容纳区2相邻处也可以设置隔布,人睡觉时变换各种姿势也能有效保证颈枕的位置固定,且颈枕和头枕采用纵横排列方式,纵横方向作用力的抵消还可以保证枕头的位置固定,以免有些人睡觉不老实、枕头跑偏,影响睡眠质量。

具体的,当枕在枕头上时,参考图3,头部对枕头的作用力从A处向下,由于连接处为向内凹陷的形式,同时在下方B处也会对理疗枕有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保证舒适度,而普通的枕头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实验证明,这种设计会大大减轻头部受力,舒适度明显提高,保证睡眠质量,人睡觉时,变换各种姿势,传统的枕头会发生位移,而本实施例采用径向、纵向设置的设置方式,径向和纵向力相互作用,保证枕头不会发生位移;目前,大部分的枕头都是一体式的,使用时间长了之后,枕头会发生变形,为了保证枕头的效果,就需要将整个枕头更换,而本实施例采用分区的方式,可以调换头枕的排列次序,比如将中间头枕与两侧头枕调换次序或者相邻的头枕调换次序;而且更换头枕也比较方便,节约成本,且可以循环利用,而且头枕采用小枕芯的方式,比较容易恢复弹性,应用价值高,行业内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枕头都是一体设计,远远没有本方案所带来的效果显著。

本实施例枕套采用纯棉材质,透气效果好,且吸汗抗菌、防螨,柔软舒适,且在枕套的内层还设置有负离子布层,通过负离子布形成负氧离子,使理疗枕同时具有负离子理疗效果;由于人睡觉时,容易出汗、出油,枕头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会有汗味等异味,所述颈枕套包括外层和与颈枕接触的内层,所述内层为炭纤维层4,所述炭纤维层为炭纤维布,调节枕头干湿度同时具有吸附作用,有效消除使用时产生的汗臭味和各种异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