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2530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升降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台,属于可变换桌面高度的桌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升降桌台是日常应用中常见的一种设施,因其可以调整高度,故通常作为学生桌、办公家具甚至交通用具等使用,如专利2015205672715所提供的电动升降桌和专利201420076481.X提供的无线遥控电动升降桌,这些升降桌应用较为方便,操控便捷,因而使用较为普遍。然而这种设施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如功能过于简单,只能实现简单的承载和调高功能,对于教学、办公、日常使用而言,还需要搭配其他的设施进行配合,才能完成完整的工作;其升降依赖于伸缩臂,其稳定性不能保证,稍微承载过多,就会出现坍塌或倾倒现象。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升降桌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身请提供一种操作方便、高度可调范围广、稳定性好的升降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升降台,包括升降机构、操控台、台面和支撑板,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若干段升降柱和驱动器,各升降柱相互配合连接;操控台安装在升降机构底部,驱动器位于该操控台内,并与操控台上的控制按钮连接;台面和支撑板均安装在升降机构的升降柱上,且支撑板位于台面下方;通过操控台上控制按钮的选择,向驱动器发出信号,驱动器驱动各升降柱伸缩,进而带动台面和支撑板升降。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升降柱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底柱、中柱和顶柱,操控台和驱动器均安装在底部上,且驱动器位于操控台底部;台面与顶柱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槽,台面通过该安装槽套装在顶柱上;支撑板与顶柱固定,使其安装在台面下方,以支撑和固定台面。更优选的,所述的顶柱侧壁上设置有卡块,卡块在台面的两侧支撑台面,支撑板在台面的下方支撑台面,卡块与支撑板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确保台面的稳定性。

所述的操控台为梯形结构,其底部中空,用于容置驱动器;控制按钮设置在倾斜的侧面上。操控台设置为梯形结构,其平整的顶部可作为备用桌面放置物品,中空的底部用于容置驱动器,既能使精密部件驱动器免于外界干扰,又能形成驱动器的外罩,起到保护的作用;控制按钮位于倾斜的侧面上,则方便了操控。

所述的操控台底部设置有挡板,用于固定和保护驱动器。挡板的设置,既可以作为重力平衡块,以更好的平衡整个设备,确保稳定,又可以对安装在操控台内的驱动器进行保护,从而提高精密部件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升降柱顶部安装有固定座,用于悬挂并固定投影仪、电脑等物品。更优选的,所述的升降柱顶部突出在台面以上,方便悬挂和固定的同时,位于下方的台面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悬挂物掉落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正视图;

图3为本申请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的仰视图。

其中标号:1.升降机构;11. 底柱;12. 中柱;13. 顶柱;14. 驱动器;2. 操控台;21. 控制按钮;3. 台面;31. 安装槽;4. 支撑板;5. 卡块;6. 挡板;7. 固定座;71. 固定孔;72. 悬挂孔;7a. 固定面;7b. 悬挂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升降台,结合图1、图2和图3,包括升降机构1、操控台2、台面3和支撑板4,升降机构1包括底柱11、中柱12、顶柱13和驱动器14,底柱11、中柱12、顶柱13顺次安装,操控台2和驱动器14均安装在底柱11上,且驱动器14位于操控台2底部,并与操控台2上的控制按钮21连接;台面3与顶柱1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槽31,台面3通过该安装槽31套装在顶柱13上;支撑板4与顶柱13固定,使其安装在台面3下方,以支撑和固定台面3。

储存状态时,中柱12和顶柱13均缩在底柱11中,或处于未伸展状态,此时,整个设备高度较小,储存占用面积小;当需要操作时,启动操控台2上的功能为上升的控制按钮21,该控制按钮21向驱动器14发出信号,驱动器14驱动中柱12向上伸展,并带动台面3向上升至适宜高度,即可使用;当高度仍然不够时,继续按住功能为上升的控制按钮12,顶柱13开始向上伸展,直至将台面3提升至最高位置;使用完毕或高度太高时,按住功能为下降的控制按钮,则顶柱13、中柱12分别收缩并下降,进而带动台面3下降至适宜高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顶柱13侧壁上设置有卡块5,卡块5在台面的两侧进行支撑,支撑板4在台面3的下方进行支撑,卡块5与支撑板4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确保台面3的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4,操控台2为梯形结构,其底部中空,用于容置驱动器14;控制按钮21设置在倾斜的侧面上。操控台2设置为梯形结构,其平整的顶部可作为备用桌面放置物品,中空的底部用于容置驱动器14,既能使精密部件驱动器14免于外界干扰,又能形成驱动器14的外罩,起到保护的作用;控制按钮21位于倾斜的侧面上,则方便了操控;操控台2底部设置有挡板6,用于固定和保护驱动器14。挡板6的设置,既可以作为重力平衡块,以更好的平衡整个设备,确保稳定,又可以对安装在操控台2内的驱动器14进行保护,从而提高精密部件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顶柱13上安装有固定座7,固定座7是由固定面7a和悬挂面7b 形成的L形结构,其悬挂面7b罩盖在顶柱13上,固定面7a与顶柱13侧面平行,固定面7a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71和悬挂孔72,固定座7通过固定孔71与顶柱13固定,投影仪、电脑等物品则通过悬挂孔72进行悬挂并固定,为使用方便,顶柱13的顶部突出在台面3的安装槽31以上,方便悬挂和固定的同时,位于下方的台面3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悬挂物掉落损伤。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顶柱13侧壁上设置有卡块5,卡块5在台面的两侧进行支撑,支撑板4在台面3的下方进行支撑,卡块5与支撑板4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确保台面3的稳定性;结合图4,操控台2为梯形结构,其底部中空,用于容置驱动器14;控制按钮21设置在倾斜的侧面上。操控台2设置为梯形结构,其平整的顶部可作为备用桌面放置物品,中空的底部用于容置驱动器14,既能使精密部件驱动器14免于外界干扰,又能形成驱动器14的外罩,起到保护的作用;控制按钮21位于倾斜的侧面上,则方便了操控;操控台2底部设置有挡板6,用于固定和保护驱动器14。挡板6的设置,既可以作为重力平衡块,以更好的平衡整个设备,确保稳定,又可以对安装在操控台2内的驱动器14进行保护,从而提高精密部件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顶柱13侧壁上设置有卡块5,卡块5在台面的两侧进行支撑,支撑板4在台面3的下方进行支撑,卡块5与支撑板4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确保台面3的稳定性;顶柱13上安装有固定座7,固定座7是由固定面7a和悬挂面7b 形成的L形结构,其悬挂面7b罩盖在顶柱13上,固定面7a与顶柱13侧面平行,固定面7a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71和悬挂孔72,固定座7通过固定孔71与顶柱13固定,投影仪、电脑等物品则通过悬挂孔72进行悬挂并固定,为使用方便,顶柱13的顶部突出在台面3的安装槽31以上,方便悬挂和固定的同时,位于下方的台面3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悬挂物掉落损伤。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顶柱13侧壁上设置有卡块5,卡块5在台面的两侧进行支撑,支撑板4在台面3的下方进行支撑,卡块5与支撑板4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确保台面3的稳定性;顶柱13上安装有固定座7,固定座7是由固定面7a和悬挂面7b 形成的L形结构,其悬挂面7b罩盖在顶柱13上,固定面7a与顶柱13侧面平行,固定面7a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71和悬挂孔72,固定座7通过固定孔71与顶柱13固定,投影仪、电脑等物品则通过悬挂孔72进行悬挂并固定,为使用方便,顶柱13的顶部突出在台面3的安装槽31以上,方便悬挂和固定的同时,位于下方的台面3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悬挂物掉落损伤;结合图4,操控台2为梯形结构,其底部中空,用于容置驱动器14;控制按钮21设置在倾斜的侧面上。操控台2设置为梯形结构,其平整的顶部可作为备用桌面放置物品,中空的底部用于容置驱动器14,既能使精密部件驱动器14免于外界干扰,又能形成驱动器14的外罩,起到保护的作用;控制按钮21位于倾斜的侧面上,则方便了操控;操控台2底部设置有挡板6,用于固定和保护驱动器14。挡板6的设置,既可以作为重力平衡块,以更好的平衡整个设备,确保稳定,又可以对安装在操控台2内的驱动器14进行保护,从而提高精密部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