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913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床垫。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多所生活的环境要求的越来越高,单纯一种功能的物品,人们已不再接受,目前市场上的床垫,仅仅是起到舒适美观的作用,不能为空间提供热能,现有建筑工艺和传统做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要求,人们对自己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而是要在美观节能的前提下使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环境更佳舒适,由于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才能让人们感到舒适,所以,迎刃而生了很多室内采暖的需求,现今供暖在北方的冬天普遍存在,但是在南方人们大多是采用空调为室内供暖,使得室内干燥难忍,而且空调很费电不环保,同时如果利用传统的电暖是依靠发热元件电阻丝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但电阻丝使用寿命短、安全隐患,同时还存在保温效果不佳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粘土作为一种较为传统的材料,逐渐被人们发现其含有许多待人开发的优势,其内部富含多种有益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粘土能减少环境对人体的电磁辐射、防止霉菌和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菌类的栖息,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能够迅速吸收食物异味、烟味及其他有害气味,能保持使用环境的相对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床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床垫,包括床垫和内部发热层,在床垫内层设置一层配有电源线的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

所述床垫由下至上依次为棕垫层、珍珠棉层、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散热层和海绵层。

所述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是将碳纤维发热电缆弓形布设后在电缆之间填充粒径为2-3mm的粘土球。

所述粘土球放置在透气封袋内通过卡钉固定在珍珠棉层上。

所述散热层为硅胶板。

所述床垫四周设有若干个散热孔。

所述电源线上设有自动温控器。

所述碳纤维发热电缆内芯为碳纤维发热丝,碳纤维发热丝外部设置有耐高温铁氟龙绝缘层,耐高温铁氟龙绝缘层外部为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外部为防腐蚀PVC绝缘层。

所述床垫上层四周设有拉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床垫,其内部填充有粘土球,使内部的碳纤维发热电缆以波长8-14um的远红外线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远红外线是医学界公认的理疗波段,可以促进和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平衡身体的酸碱度、有利于消除人体疲劳和机体机能恢复、排除体内毒素;同时,由于粘土球填充层吸热后能以远红外线向外辐射能量,缩短加热时间因而达到技能效果;粘土球填充层的粘土球中含有硒、锰、锌、铁、镁、磷、钙、钾、锶、镱等34种元素,人们躺着上面对身体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调节作用,放射的负离子有净化空气、防腐及改善睡眠的功能,能改善空气质量,祛除衣物污垢等;粘土球填充层能减少环境对人体的电磁辐射、防止霉菌和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菌类的栖息,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能够迅速吸收食物异味、烟味及其他有害气味,能保持使用环境的相对湿度。本实用新型的热转化率在98%以上,无功率衰减;工作电流0.8A,即使人体直接接触发热内芯,无任何感知;安全性极佳,绝缘性好、升温快、使用寿命长、运行费用低。此外,外层橡皮管支管上存在的通气孔埋藏于地脚线盒内部,同时,在不工作的时候内部粘土可通过散热孔调节室内湿度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示意图。

1、棕垫层;2、珍珠棉层;3、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4、散热层;5、海绵层;6、粘土球;7、散热孔;8、自动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一种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床垫,包括床垫和内部发热层,在床垫内层设置一层配有电源线的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床垫由下至上依次为棕垫层1、珍珠棉层2、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3、散热层4和海绵层5。夹杂粘土球的碳纤维发热层是将碳纤维发热电缆弓形布设后在电缆之间填充粒径为2-3mm的粘土球6。粘土球6放置在透气封袋内通过卡钉固定在珍珠棉层2上。散热层4为硅胶板。床垫四周设有若干个散热孔7。电源线上设有自动温控器8。碳纤维发热电缆内芯为碳纤维发热丝,碳纤维发热丝外部设置有耐高温铁氟龙绝缘层,耐高温铁氟龙绝缘层外部为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外部为防腐蚀PVC绝缘层。床垫上层四周设有拉链。

使用时,插电后调节自动温控器至20℃或者按个人习惯调节,带动整个房间的温度,到达温度后自动断电,但能够持续保温,节能,即便自动断电功能失效,当温度到达70℃时,是最高值也会自动断电,保证安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