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出水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4763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出水茶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茶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初学者泡茶,避免因为握持茶具时烫伤手部。授权公告号为CN 202843126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出水茶具的茶托放置在出水杯体的凹槽上;盖碗放置在茶托上;盖碗底部与软托相连;软托上设有金属条;茶杯与凹槽的出水口相对。现有的自动出水茶具其金属条推动软托不方便推开,停止出水使要将软托准确钩回中心位置堵住盖碗底部的孔洞较也难办到,且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包括泡茶器、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泡茶器底部开有孔洞,所述的底座包括托碗、软托、储水腔、出水口,所述的软托置于托碗内,所述的泡茶器放置于软托上,所述的储水腔设于托碗下面,所述的托碗与储水腔之间设有泄水孔,所述的出水口设于储水腔上。

进一步的,泡茶器为盖碗。

进一步的,泡茶器底部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的,软托顶部设有一与盖碗底部孔洞相配合的隆起。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出水茶具,使用时只需轻提泡茶器,茶水便可流出,放下后即可停止出水,使用便捷,不会烫伤手,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实施例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实施例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实施例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包括盖碗1、底座2,盖碗1底部设有孔洞11、过滤网12,底座2包括托碗21、软托22、储水腔23、出水口24,软托22置于托碗21内,盖碗1放置于软托22上,储水腔23设于托碗21下面,托碗21与储水腔23之间设有泄水孔25,出水口24设于储水腔23上。

使用时,先将盖碗1放置于软托22上,盖碗1底部的孔洞11被软托21堵住,往盖碗1内加入茶叶和热水泡茶,等待茶叶出味后,提起或轻轻侧推盖碗1,使其底部的孔洞11与软托22分离,茶水从盖碗底1部孔洞11流到托碗21内,再通过托碗21内的泄水孔25流至储水腔23中,最后茶水通过出水口24流出。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所示,一种自动出水茶具,包括盖碗1、底座2,盖碗1底部设有孔洞11、过滤网12,底座2包括托碗21、软托22、储水腔23、出水口24,软托22置于托碗21内,软托22上设有一与孔洞11相配合的隆起,盖碗1放置于软托22上,储水腔23设于托碗21下面,托碗21与储水腔23之间设有泄水孔25,出水口24设于储水腔23上。

使用时,先将盖碗1放置于软托22上,盖碗1底部的孔洞11被软托21顶部的隆起堵住,往盖碗1内加入茶叶和热水泡茶,等待茶叶出味后,提起或轻轻侧推盖碗1,使其底部的孔洞11与软托22顶部的隆起分离,茶水从盖碗底1部孔洞11流到托碗21内,再通过托碗21内的泄水孔25流至储水腔23中,最后茶水通过出水口24流出。

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上述一种自动出水茶具,使用时只需轻提或轻推泡茶器,茶水便可流出,放下后即可停止出水,使用便捷,不会烫伤手,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