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7028阅读:3539来源:国知局
折叠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折叠床。



背景技术:

目前,折叠床的折叠方式较为简单,床收折后还会占用较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折叠床,其床板和左右侧面均可以被收折至后侧面,收折和展开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前侧左立柱、前侧右立柱、后侧左立柱、后侧右立柱、左侧横柱、右侧横柱和第一床板,所述第一床板与后侧左立柱和后侧右立柱铰接,所述前侧左立柱和前侧右立柱均设有第一挂置部,所述第一床板设有与所述第一挂置部配合使用的配合部,所述左侧横柱包括第一左侧横柱和与所述第一左侧横柱铰接的第二左侧横柱,所述右侧横柱包括第一右侧横柱和与所述第一右侧横柱铰接的第二右侧横柱。

收折时,将第一床板的配合部从挂置部取下,第一床板向折叠床后侧面折叠,第一左侧横柱和第一右侧横柱均往折叠床内,向折叠床后侧面折叠,在此过程中,前侧左立柱和前侧右立柱分别被第一左侧横柱和第一右侧横柱带动,向折叠床后侧面折叠。第一床板、第一左侧横柱和第一右侧横柱均折叠后,第一床板、折叠床左侧面、折叠床右侧面和折叠床后侧面靠拢,整体呈一平面。

展开时,将折叠床左侧面和右侧面展开至与折叠床后侧面垂直,将第一床板展开至与后侧面垂直,将第一床板的配合部置于挂置部。

本实用新型收折和展开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所述第一挂置部为挂孔,所述配合部的外部轮廓与挂孔内的容置空间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二左侧横柱相对于第一左侧横柱更靠近后侧左立柱,所述第二右侧横柱相对于第一右侧横柱更靠近后侧右立柱。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横柱和第一右侧横柱均可向后侧左立柱和后侧右立柱所成平面折叠。

进一步,所述第一床板与后侧左立柱和后侧右立柱铰接后,所述第一床板可向后侧左立柱和后侧右立柱所成平面折叠。

进一步,所述折叠床还包括第二床板和后侧横柱,所述第二床板与后侧横柱铰接,所述第二床板位于第一床板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前侧左立柱和前侧右立柱均设有第二挂置部,所述第二床板设有与所述第二挂置部配合使用的配合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床板与后侧横柱铰接后,所述第二床板可向后侧左立柱和后侧右立柱所成平面折叠。

进一步,所述折叠床还包括第二床板,所述第二床板与后侧左立柱和后侧右立柱铰接,所述第二床板位于第一床板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前侧左立柱和前侧右立柱均设有第二挂置部,所述第二床板设有与所述第二挂置部配合使用的配合部。

进一步,所述左侧横柱的两端分别与前侧左立柱和后侧左立柱连接,所述右侧横柱的两端分别与前侧右立柱和后侧右立柱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横柱与第二左侧横柱的铰接端设有三面包围框架,所述三面包围框架的内部容置空间与第二左侧横柱的外部轮廓相配合;所述第一右侧横柱与第二右侧横柱的铰接端设有三面包围框架,所述三面包围框架的内部容置空间与第二右侧横柱的外部轮廓相配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的优点,其床板和左右侧面均可以被收折至后侧面,收折和展开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折叠前)。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床板折叠前)。

图4是图1的右视图(床板折叠后)。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折叠后)。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折叠前)。

图7是图6的右视图(床板折叠前)。

图8是图6的右视图(床板折叠后)。

图中,1、前侧左立柱;2、前侧右立柱;3、后侧左立柱;4、后侧右立柱;5、左侧横柱;6、右侧横柱;7、第一床板;8、第一挂置部;9、配合部;10、第一左侧横柱;11、第二左侧横柱;12、第二床板;13、后侧横柱;14、第二挂置部;15、三面包围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前侧左立柱1、前侧右立柱2、后侧左立柱3、后侧右立柱4、左侧横柱5、右侧横柱6和第一床板7,所述第一床板7与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铰接,所述前侧左立柱1和前侧右立柱2均设有第一挂置部8,所述第一床板7设有与所述第一挂置部8配合使用的配合部9,所述左侧横柱5包括第一左侧横柱10和与所述第一左侧横柱10铰接的第二左侧横柱11,所述右侧横柱6包括第一右侧横柱6和与所述第一右侧横柱6铰接的第二右侧横柱6。

收折时,将第一床板7的配合部9从挂置部取下,第一床板7向折叠床后侧面折叠,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6均往折叠床内,向折叠床后侧面折叠,在此过程中,前侧左立柱1和前侧右立柱2分别被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6带动,向折叠床后侧面折叠。第一床板7、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6均折叠后,第一床板7、折叠床左侧面、折叠床右侧面和折叠床后侧面靠拢,整体呈一平面。

展开时,将折叠床左侧面和右侧面展开至与折叠床后侧面垂直,将第一床板7展开至与后侧面垂直,将第一床板7的配合部9置于挂置部。

本实用新型收折和展开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挂置部8为挂孔,所述配合部9的外部轮廓与挂孔内的容置空间相配合。

如图1所示,所述挂孔为锥形挂孔。配合部9伸入锥形挂孔后,折叠床的稳定性好,不易散架。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二左侧横柱11相对于第一左侧横柱10更靠近后侧左立柱3,所述第二右侧横柱6相对于第一右侧横柱6更靠近后侧右立柱4。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6均可向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所成平面折叠。

折叠时,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6均可向说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所成平面翻折90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左侧横柱11的铰接点与第二左侧横柱11的非铰接端的间距约为第一床板7的厚度。

如图4和5所示,所述第一床板7与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铰接后,所述第一床板7可向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所成平面折叠。

如图1-5所示,所述折叠床还包括第二床板12和后侧横柱13,所述第二床板12与后侧横柱13铰接,所述第二床板12位于第一床板7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前侧左立柱1和前侧右立柱2均设有第二挂置部14,所述第二床板12设有与所述第二挂置部14配合使用的配合部9。

在本实施例中,先折叠第一床板7,再折叠第二床板12。第一床板7被折叠至与折叠床后侧面共面,第二床板12被折叠至与第一床板7靠拢。作为优选,第一床板7最好设于第二床板12上方,先折叠第一床板7时,第一床板7可以因自身重力向折叠床后侧面翻折。

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6均可向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所成平面翻折90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左侧横柱11的铰接点与第二左侧横柱11的非铰接端的间距约为第一床板7和第二床板12的厚度之和。

如图4和5所示,所述第二床板12与后侧横柱13铰接后,所述第二床板12可向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所成平面折叠。

如图6-8所示,所述折叠床还包括第二床板12,所述第二床板12与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铰接,所述第二床板12位于第一床板7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前侧左立柱1和前侧右立柱2均设有第二挂置部14,所述第二床板12设有与所述第二挂置部14配合使用的配合部9。

本实施例中,第一床板7和第二床板12均与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铰接,第一床板7和第二床板12均相对于后侧左立柱3和后侧右立柱4旋转后,第一床板7平面和第二床板12平面平行并靠拢,两者互不干扰。此实施例可以节省后侧横柱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左侧横柱11和第二右侧横柱可以制作的很短,第一左侧横柱10和第一右侧横柱翻折时,可以尽可能与第一床板7或第二床板12抵接。如图7和8所示,第一左侧横柱10通过合页与第二左侧横柱11铰接,第一右侧横柱通过合页与第二右侧横柱铰接。

如图3-5所示,所述左侧横柱5的两端分别与前侧左立柱1和后侧左立柱3连接,所述右侧横柱6的两端分别与前侧右立柱2和后侧右立柱4连接。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横柱10与第二左侧横柱11的铰接端设有三面包围框架15,所述三面包围框架15的内部容置空间与第二左侧横柱11的外部轮廓相配合;所述第一右侧横柱6与第二右侧横柱6的铰接端设有三面包围框架15,所述三面包围框架15的内部容置空间与第二右侧横柱6的外部轮廓相配合。三面包围框架15可以将第二左侧横柱11和第二右侧横柱6包围,外形美观。

如图3-5所示,左侧横柱5和右侧横柱6的数量均为四个。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