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1490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杯子,特别涉及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



背景技术:

在茶吧,茶叶的种类很多,有单一的茶,还有混合茶,如花茶与绿茶的混合,其符合不同品茶人的品茶口味,工作之余的人们在茶吧内喝茶,品茶,得到了放松,由于茶叶需要浸泡,人们在喝茶时,需要使用过滤网来使得茶叶过滤,可是,现有的过滤网结构简单,其只能混合在一起过滤茶叶,使得茶叶而且过滤后的水流入不通畅,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使用,便于混合多种茶水,满足了不同品茶人需求的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包括一次性杯子,还包括杯漏,所述杯漏的杯圈设有卡槽,其卡在一次性杯子的杯口,所述杯漏安装了分隔柱,所述杯漏的内部设有一个插柱,插柱设有插口,所述分隔柱的底端插在插柱上,所述分隔柱两侧均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设有横条,所述横条将插槽分隔成上插槽和下插槽,所述上插槽内安装了分隔板,所述下插槽内安装了漏盘,所述分隔板和漏盘的一侧均设有与上下插槽相配接的插片,其分别插在分隔柱两侧设有的上下插槽上,所述漏盘设有盘圈,所述盘圈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多个安装孔上均安装了倾斜管,所述杯漏设有与多个安装孔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孔,所述倾斜管穿过连通孔且安装在安装孔上。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杯漏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提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分隔板和漏盘均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分隔板均放置在两个漏盘内,其将两个漏盘分别分隔为两个放置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倾斜管的一端设有卡圈,其卡在安装孔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的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通过杯漏的设置,其设有的隔板和漏盘便于安装在分隔柱上,方便放置多种茶叶,且漏盘安装的倾斜管连通至通孔,可将茶水分别流入一次性杯子中,通过提环的设置,便于安装细绳,易于取出杯漏,整个设计,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使用,便于混合多种茶水,满足了品茶人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杯漏的结构图。

图中:一次性杯子1,杯漏2,卡槽21,提环22,连通孔23,插柱3,插口31,分隔柱4,插槽40,横条41,上插槽42,下插槽43,分隔板5,漏盘6,盘圈60,插片61,安装孔62,放置腔65,倾斜管7,卡圈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包括一次性杯子1,还包括杯漏2,所述杯漏2左右两侧均设有提环22,可在提环上安装细绳,方便取出杯漏,所述杯漏2设有卡槽21,其卡在一次性杯子1的杯口,使得杯漏的固定牢固,所述杯漏2安装了分隔柱3,所述杯漏2的内部设有一个插柱3,插柱设有插口31,所述分隔柱4的底端插在插柱3上,所述分隔柱4两侧均设有插槽40,所述插槽40内设有横条41,其将插槽分隔为上插槽42和下插槽43,所述上下插槽内安装了分隔板5和漏盘6,所述分隔板5和漏盘6的一侧均设有与上下插槽相配接的插片61,其分别插在分隔柱两侧设有的上下插槽上,便于拆装,所述分隔板5和漏盘6均设有两个,所述两个分隔板5均放置在两个漏盘6内,其将两个漏盘6分别分隔为两个放置腔65,在两个放置腔内均可放置不同的茶叶,分别泡水便于对茶叶过滤,将多种茶水混合入一次性杯子内,形成混合茶。所述漏盘6上设有盘圈60,盘圈60上设有多个安装孔621,所述多个安装孔62上均安装了倾斜管7,所述杯漏2设有与多个安装孔621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孔23,所述倾斜管穿过连通孔,所述倾斜管7的一端设有卡圈71,其卡在安装孔上,使得混合后的茶水容易从倾斜管处充入一次性杯子。

本实施例的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将杯漏通过其杯圈设有的卡槽固定在一次性杯子的杯口上,然后分别将分隔板和漏盘通过其设有的插片插固在分隔柱设有的插槽上,将分隔柱固定在插柱上,在漏盘上安装多个倾斜管且连通至连接通孔,在漏盘上放置茶叶,将热水倒入漏盘上,使得茶水分别从倾斜管流出并且流入一次性杯子,最后通过提手将杯漏取出。

本实施例的一种带杯漏的一次性杯子,通过杯漏的设置,其设有的隔板和漏盘便于安装在分隔柱上,方便放置多种茶叶,且漏盘安装的倾斜管连通至通孔,可将茶水分别流入一次性杯子中,通过提环的设置,便于安装细绳,易于取出杯漏,整个设计,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使用,便于混合多种茶水,满足了品茶人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