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杯及儿童电热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765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电热杯及儿童电热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热杯及儿童电热杯。



背景技术:

作为方便、经济的烹饪器具,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保温杯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学生在学校、上班族在公司、病人在医院均可使用这些烹饪器具,来达到不在家也能吃到健康、温暖的食物。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的使用步骤为:1、向空杯、空锅内注入滚烫的沸水;2、盖上盖子,焖4min-5min,倒出热水完成预热;3、向预热好的杯内、锅内放入处理好的食材;4、再次注入沸水至满,拌均匀后拧紧杯盖;5、焖制5h-8h后,即可食用。

但是,首先,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的使用步骤繁琐,并且在没有热水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另外,需要焖制5h-8h,焖煮时间过长,使用极其不方便;其次,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基本是靠开水余热泡熟食物,因此口感不好,尤其是蹄筋和大排骨,煮熟后基本咬不动;再次,参见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保温杯的保温时效图(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小时,纵坐标为杯内或者锅内的保温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保温杯均不能长时间有效的维持100摄氏度,且保温时间短,既能焖煮五谷粥类,若焖煮如肉类、排骨等食材,在温度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维持100摄氏度时,其营养成分远远不能够煮出来;另外,对一些有真菌或者强细菌(尤其肉类)很难用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的温度将其杀死。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热杯及儿童电热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焖烧锅、保温杯等不能持续保持预设温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儿童电热杯,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焖烧锅、保温杯等不能持续保持预设温度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杯,包括杯体、与所述杯体的杯口可拆卸连接的杯盖、与所述杯体的杯底可拆卸连接的底座;

所述杯体包括内胆和外壳,所述内胆具有腔体,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内胆的外部;

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加热层;

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与所述加热层电连接的供电装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层包括均匀绕设在所述内胆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的加热丝;

所述加热丝呈螺旋线状绕设在所述内胆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或者,所述加热丝呈网格状绕设在所述内胆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杯,还包括反射膜和保温层;

所述反射膜设置于所述加热丝与所述保温层之间;

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反射膜与所述外壳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计时器、设置在所述杯体上的按钮组、与所述加热丝电连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按钮组和所述计时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腔体内的温度;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腔体内的压力。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电磁开关和双向可控硅;

所述电磁开关和所述双向可控硅并联在所述单片机和所述加热丝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杯盖上设置有减压阀。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供电装置包括与所述加热丝电连接的蓄电池;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充电孔;

所述杯体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加热层电连接的电源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杯体上的报警装置;

所述报警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第一开关;

所述杯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开关。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儿童电热杯包括上述的电热杯和用于容纳所述电热杯的手提包。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使用步骤为:001、向杯体内的腔体内放入食材;002、在杯口上盖上杯盖;003、将杯体与底座连接,供电装置使加热层通电发热;004、等30min-1h后,食物煮熟。

综上所述,电热杯的使用简单,步骤较少,解决了焖烧杯焖煮食物具有繁琐步骤的问题;通过通电使得加热层为腔体内的食材加热,因此可以向腔体内加热水也可以直接加凉水进行食物焖煮;由于具有供电装置使得加热层为腔体内的食材加热,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腔体内的温度保持100摄氏度,因此可以随意焖煮各种食材而不会不受限制;对药膳、蹄筋、大排骨等的药性及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完全熬煮出来,不是靠热水的余温泡出来的,在口感和食疗的功效上都更胜一筹;通过通电使得加热层为腔体内的食材加热,且在密封的腔体内升温,使得腔体内的压力升高,因而使得加热时间变短,提高了加热效率。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焖烧锅、保温杯等不能持续保持预设温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儿童电热杯包括上述的电热杯,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焖烧锅、保温杯等不能持续保持预设温度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保温杯的保温时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侧壁的加热丝的第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侧壁的加热丝的第二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底面的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标:1-杯体;11-内胆;12-加热层;121-加热丝;13-反射膜;14-保温层;15-外壳;16-电源孔;21-内盖;22-外盖;3-底座;31-充电孔;4-按钮组;41-第二开关;5-第一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现有技术中焖烧杯、便携式焖烧锅、保温杯的保温时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侧壁的加热丝的第一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侧壁的加热丝的第二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杯体的底面的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实施例一

参见图2-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热杯,包括杯体1、与所述杯体1的杯口可拆卸连接的杯盖、与所述杯体1的杯底可拆卸连接的底座3;

所述杯体1包括内胆11和外壳15,所述内胆11具有腔体,所述外壳15套设在所述内胆11的外部;

所述内胆11和所述外壳15之间设置有加热层12;

所述底座3内设置有与所述加热层12电连接的供电装置。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杯盖包括内盖21和外盖22,且外盖22套设在内盖21的外侧;内盖21用于密封杯体1的杯口,外盖22能够进一步加强杯体1的密封性和提高保温性能,防止热量散失,且外盖22能够当做容纳杯体1内的食物的容器;可选地,内盖21与杯口通过螺纹连接或者扣接连接,外盖22与杯口通过螺纹连接或者扣接连接。

可选地,内胆11的材料为不锈钢,外壳15的材料为不锈钢。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的使用步骤为:001、向杯体1内的腔体内放入食材;002、在杯口上盖上杯盖;003、将杯体1与底座3连接,供电装置使加热层12通电发热;004、等30min-1h后,食物煮熟。

综上所述,电热杯的使用简单,步骤较少,解决了焖烧杯焖煮食物具有繁琐步骤的问题;通过通电使得加热层12为腔体内的食材加热,因此可以向腔体内加热水也可以直接加凉水进行食物焖煮;由于具有供电装置使得加热层12为腔体内的食材加热,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腔体内的温度保持100摄氏度,因此可以随意焖煮各种食材而不会不受限制;对药膳、蹄筋、大排骨等的药性及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完全熬煮出来,不是靠热水的余温泡出来的,在口感和食疗的功效上都更胜一筹;通过通电使得加热层12为腔体内的食材加热,且在密封的腔体内升温,使得腔体内的压力升高,因而使得加热时间变短,提高了加热效率。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焖烧锅、保温杯等不能持续保持预设温度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加热层12包括均匀绕设在所述内胆11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的加热丝121;

参见图5所示,所述加热丝121呈螺旋线状绕设在所述内胆11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或者,参见图6所示,所述加热丝121呈网格状绕设在所述内胆11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

以上所述加热丝121的两种结构均能使得加热丝121均匀的绕设在所述内胆11远离所述腔体的一面上,且均能够使得对腔体的加热无死角,且对腔体内的食材的加热均匀,因而更美味。

可选地,加热丝121的材料可以为铁铬铝电热丝或者镍铬电热丝。

参见图7所示,内胆11的底端远离腔体的一面的加热丝121呈平面螺旋线状。

优选地,参见图4所示,还包括反射膜13和保温层14;

所述反射膜13设置于所述加热丝121与所述保温层14之间;

所述保温层14设置于所述反射膜13与所述外壳15之间。

反射膜13包住加热丝121,使得加热丝121产生的热量只能传向腔体,而不会向外散失;保温层14能够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加热丝121产生的热量无效散失。

可选地,保温层14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棉、岩棉、珍珠棉等。

参见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计时器、设置在所述杯体1上的按钮组4、与所述加热丝121电连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按钮组4和所述计时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依据所述按钮组4预设的加热能量值对应生成相应的总时间,并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和所述计时器检测的第一时间,计算所述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的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和所述计时器检测的第二时间,计算所述压力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所述压力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将所述总时间分配为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

处于所述加热时间时,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第一电流流经所述加热丝121;

处于所述保温时间时,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第二电流流经所述加热丝121;

所述第一电流大于所述第二电流。

可选地,第一电流的大小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二电流的大小。

可选地,参见图3所示,按钮组4包括多个按钮,例如蹄筋、靓汤、煲粥、保温等按钮。

具体而言,按钮组4中每一个按钮均对应预设有相应的加热能量值,按下其中一个按钮,所述控制装置依据此按钮预设的加热能量值对应生成相应的总时间,并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和所述计时器检测的第一时间,计算所述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的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和所述计时器检测的第二时间,计算所述压力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所述压力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将所述总时间分配为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

优选地,多次计算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例如计算五次,分别取五次计算的加热时间的平均值和五次计算的保温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确认的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

加热到加热时间截止时,发出保温信号,控制装置对应控制加热丝121进行保温。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热杯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按钮所对应的处理食材的模式,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处理食材,而不用担心食材有没有煮熟。

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电磁开关和双向可控硅;

所述电磁开关和所述双向可控硅并联在所述单片机和所述加热丝121之间;

电热杯用于加热时,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电磁开关闭合,所述双向可控硅断开,以使所述第一电流流经所述加热丝121通电发热;

直到所述加热时间结束,所述单片机对应控制所述双向可控硅导通,所述电磁开关断开,以使所述第二电流流经所述加热丝121通电发热;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值到达预设的最高温度,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值到达预设的最高压力时,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双向可控硅,以使所述加热丝121上通过的第二电流减小,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值到达预设的最低温度,或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值到达预设的最低压力时,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双向可控硅,以使所述加热丝121上通过的第二电流增大,因而将保温温度维持在预设的最高温度和预设的最低温度之间,将腔体内的压力维持在预设的最高压力和预设的最低压力之间。

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监测腔体内的温度值到达预设的最高温度,且压力传感器监测腔体内的压力值到达预设的最高压力时,单片机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减小,以使加热丝121上通过的第二电流减小,以及温度传感器监测腔体内的温度值到达预设的温度,或压力传感器监测腔体内的压力值到达预设的最低压力时,单片机控制所述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增大,以使加热丝121上通过的第二电流增大。

优选地,所述杯盖上设置有减压阀(图中未显示)。

进一步优选地,内盖21上设置减压阀;当腔体内压力较大时,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开启杯盖,本实施例的减压阀能够在开盖前先对腔体进行放气减压,以便于开启杯盖。

可选地,参见图8所示,所述供电装置包括与所述加热丝121电连接的蓄电池;所述底座3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充电孔31。

作为杯体1与底座3连接可实现的一种方式:底座3靠近杯体1的一侧设置凸起,凸起的内部与蓄电池电连接;杯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凸起相匹配的槽体,槽体的内部与加热层12电连接;一方面使得底座3与杯体1的连接更方便、可靠,另一方面凸起与槽体还能对底座3与杯体1的连接起到定位的作用,在底座3内的蓄电池对加热丝121通电的过程中杯体1不会在底座3上移动,保障了通电的安全性和保障有效的通电。

优选地,槽体内设置有内螺纹,凸起上设置有与内螺纹相对应的外螺纹,进一步加强底座3与杯体1的连接牢固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所述杯体1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加热层12电连接的电源孔16。

上述充电孔31和电源孔16可以为USB插孔、LPT接口等。

在电源孔16上插电源线,电源线的另一端连接220V家用电,能够为蓄电池充电;可充电的方式便于在室外等不便于插电的场合使用电热杯,使得电热杯的使用更方便、实用性高,便于市场推广。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杯具有蓄电池供电和电源线连接家用电源接电两种方式供电,使用可靠、方便。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杯体1上的报警装置;

所述报警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控制装置通电后,单片机进行自检:检查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热丝121和按钮组4的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的话则发出报警,检查正常的话则可以为加热丝121输入电流。

所述报警器包括显示屏、显示灯、蜂鸣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显示屏可以用于显示报警信息,还可以显示异常位置;有异常时,显示灯发亮、或者蜂鸣器振动。优选地,所述报警器包括显示屏、显示灯和蜂鸣器,以通过产生声、光信号提醒使用者。

参见图3和图8所示,所述底座3上设置有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第一开关5;

所述杯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开关41。

使用蓄电池为杯体1供电时,将杯体1与底座3连接后,蓄电池与控制装置之间串联有第一开关5和第二开关41,只有将第一开关5和第二开关41全部闭合,蓄电池才能对控制装置供电;采用双控开关设计,使得对电热杯的使用更安全。

参见图9所示,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按钮组、供电装置和所述计时器均与单片机电连接;所述电磁开关和所述双向可控硅并联在所述单片机和所述加热丝之间;且供电装置的输出端同时连接电磁开关的输入端和双向可控硅的输入端。

单片机依据所述按钮组预设的加热能量值对应生成相应的总时间,并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和所述计时器检测的第一时间,计算所述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的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和所述计时器检测的第二时间,计算所述压力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单片机根据所述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所述压力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将所述总时间分配为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

处于加热时间时,单片机对应控制供电装置输出第一电流,且控制电磁开关开启,双向可控硅断开,供电装置输出的第一电流通过电磁开关流入加热丝进行通电加热;

加热时间结束,单片机接收到此信号,对应开启保温模式。

处于保温时间时,单片机对应控制供电装置输出第二电流,且控制电磁开关断开,双向可控硅开启,供电装置输出的第二电流通过双向可控硅流入加热丝进行通电保温。

所述第一电流大于所述第二电流。

具体而言,保温时,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值到达预设的最高温度,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值到达预设的最高压力时,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双向可控硅,以使所述加热丝上通过的第二电流减小,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温度值到达预设的最低温度,或所述压力传感器监测所述腔体内的压力值到达预设的最低压力时,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双向可控硅,以使所述加热丝上通过的第二电流增大。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儿童电热杯,包括上述的电热杯和用于容纳所述电热杯的手提包。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焖烧锅、保温杯等不能持续保持预设温度的技术问题。同时,手提包能够便于儿童携带电热杯。

本实施例所述的儿童电热杯具有实施例一所述电热杯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