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中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4801阅读:1471来源:国知局
层间中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中挺连接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层间中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不少建筑物都在外墙体表面设置玻璃幕墙,设置玻璃窗,但是在层间的位置由于有层间楼板的限制,以及现有中挺料结构的限制,层间处的玻璃窗安装非常麻烦。

具体的,现有中挺料是通过在中挺料的室内侧结构上卡接玻璃扣条,并配合中挺料的室外侧结构上的压持抓将玻璃的边沿夹持,所以实用现有的中挺料安装玻璃需要在室内进行。但是在层间的位置,由于有层间楼板的限制,则导致层间处的玻璃在室内或者室外都无法安装,需要设计人员根据楼体的结构,尽量避免在层间处进行玻璃和中挺结构的安装,这样才能使用现有的中挺料安装玻璃,所以现有的中挺料使用起来有很大的不便,需要针对现有中挺料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间中挺结构,使其能够在室外进行玻璃的安装,进而方便在层间处安装玻璃,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层间中挺结构,其包括:

内中挺,所述内中挺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卡装部,所述第一卡装部用于与玻璃扣条卡装,所述内中挺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压钩部,所述第一压钩部用于安装玻璃胶条;

外中挺,所述外中挺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压钩部,所述第二压钩部用于安装玻璃胶条,所述外中挺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卡装部,所述第二卡装部用 于与玻璃扣条卡装;

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中挺和所述外中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卡装部为T型槽,所述第一压钩部为端部带有第一沟槽的悬臂压持部;

其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外中挺。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沟槽为T型槽。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卡装部为T型槽,所述第二压钩部为端部带有第二沟槽的悬臂压持部;

其中,所述第二沟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内中挺。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沟槽为T型槽。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隔热部件为隔热条,所述隔热条的数量为两个。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隔热部件通过设置在所述内中挺一侧的两个卡槽与所述内中挺连接;

所述隔热部件通过设置在所述外中挺一侧的两个卡槽与所述外中挺连接。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压钩部开设有多个通孔,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所述通孔用于穿设钢角码,使钢角码与所述内中挺的主体连接。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内中挺的主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外中挺的主体为中空结构。

优选的,前述的层间中挺结构,其中所述内中挺为铝合金型材,所述外中挺为铝合金型材。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层间中挺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层间中挺结构包括内中挺、外中挺和隔热部件,内中挺的上端能够与玻璃扣条卡装,外中挺的下端能够与玻璃扣条卡装,同时内中挺的下端和外中挺的上端都设置有能够安装玻璃胶条的压钩部,这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层间中挺结构与玻璃边沿安装时,层间中挺结 构的内中挺贴在楼层的层间处,将两个层间中挺结构相对称的设置在层间板上下边沿,外中挺与玻璃窗外表面一平,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楼外将玻璃安装在层间的位置,将玻璃安装在两个对称设置的层间中挺结构上,并通过玻璃扣条将玻璃固定在层间中挺结构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层间位置安装玻璃困难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间中挺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间中挺结构在使用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层间中挺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层间中挺结构,其包括:内中挺1、外中挺2以及隔热部件3,内中挺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卡装部11,第一卡装部11用于与玻璃扣条卡装,内中挺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压钩部12,第一压钩部12用于安装玻璃胶条;外中挺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压钩部21,第二压钩部21用于安装玻璃胶条,外中挺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卡装部22,第二卡装部22用于与玻璃扣条卡装;隔热部件3的两端分别与内中挺1和外中挺2连接。

具体的,内中挺和外中挺均可以采用铝合金进行挤压成型,内中挺和外中挺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成不同的厚度,以保证内中挺靠近层间板安 装时,外中挺与玻璃窗平齐,内中挺的第一卡装部和外中挺的第二卡装部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T型槽结构,内中挺的第一压钩部和外中挺的第二压钩部可以是悬臂形式的压持部,主要用于压持玻璃的边沿,隔热部件需要使用隔热效果好的材料制造,例如可以使用国标推荐的材料PA66GF25(聚酰胺66+25玻璃纤维)。此外,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层间中挺结构安装玻璃时,内中挺下端的第一卡装部必须通过安装胶条的方式与玻璃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层间中挺结构的使用方式是:如图2所示,在层间板的上下边沿各安装一个层间中挺结构,其中两个层间中挺结构相对称的设置在层间板上下沿,将内中挺1与层间板贴合,通过钢角码将内中挺1固定在层间板上,并且两个层间中挺结构的两端与玻璃窗的框架连接在安装玻璃之前在内中挺1的第一压钩部上安装胶条,这时工作人员可以在楼梯外侧将玻璃安装在两个层间中挺结构上,让玻璃靠近第一压钩部的一侧与胶条贴合,玻璃的另一侧通过在外中挺2的第二卡装部上卡装玻璃扣条进行固定,根据上述动作完成层间处玻璃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层间中挺结构包括内中挺、外中挺和隔热部件,内中挺的上端能够与玻璃扣条卡装,外中挺的下端能够与玻璃扣条卡装,同时内中挺的下端和外中挺的上端都设置有能够安装玻璃胶条的压钩部,这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层间中挺结构与玻璃边沿安装时,层间中挺结构的内中挺贴在楼层的层间处,将两个层间中挺结构相对称的设置在层间板上下边沿,外中挺与玻璃窗外表面一平,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楼外将玻璃安装在层间的位置,将玻璃安装在两个对称设置的层间中挺结构上,并通过玻璃扣条将玻璃固定在层间中挺结构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层间位置安装玻璃困难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当中,其中第一卡装部11为T型槽,第一压钩部12为端部带有第一沟槽121的悬臂压持部;其中,第一沟槽121的开口朝向外中挺2;第一沟槽121为T型槽。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层间中挺结构的内中挺的卡装部和压钩部,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进行设置,其中第一卡装部最好设置成T型槽,这样在与玻璃扣条安装时,可以将现有的玻璃扣条直接安装使用,无需从新 设计玻璃扣条的结构;第一压钩部主要用来压持玻璃边沿,需要与胶条连接,所以将第一压钩部设置成端部带有第一沟槽的悬臂压持部,这样可以在第一沟槽中安装胶条,并通过悬臂结构压持在玻璃边沿处,且为了配合现有胶条的结构形状,可以将第一沟槽设置成T型的沟槽。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当中,其中第二卡装部22为T型槽,第二压钩部21为端部带有第二沟槽211的悬臂压持部;其中,第二沟槽211的开口朝向内中挺1;第二沟槽211为T型槽。

具体的,外中挺的结构可以设置成与内中挺相同的结构,其中外中挺的卡装部和压钩部,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进行设置,其中第二卡装部最好设置成T型槽,这样在与玻璃扣条安装时,可以将现有的玻璃扣条直接安装使用,无需从新设计玻璃扣条的结构;第二压钩部主要用来压持玻璃边沿,需要与胶条连接,所以将第二压钩部设置成端部带有第二沟槽的悬臂压持部,这样可以在第二沟槽中安装胶条,并通过悬臂结构压持在玻璃边沿处,且为了配合现有胶条的结构形状,可以将第二沟槽设置成T型的沟槽。此外,也可以将外中挺的主体部分设计的与内中挺的主体部分不同,例如可以将外中挺的主体部分设置成长方形的中空结构,将内中挺的主体部分设置成正方形的中空结构。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当中,其中隔热部件3为隔热条,隔热条的数量为两个;隔热部件3通过设置在内中挺1一侧的两个卡槽与内中挺1连接;隔热部件3通过设置在外中挺2一侧的两个卡槽与外中挺2连接。

具体的,隔热部件的结构形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不同的形状,例如可以设置成条状也可以设置成柱状,隔热部件与内中挺和外中挺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隔热部件的形状采用卡槽卡接的方式,隔热部件也可以是通过黏胶固化的形式挤入内中挺和外中挺之间的。

在具体实施当中,其中第一压钩部开设有多个通孔,相邻两个通孔之间设置有预定距离,通孔用于穿设钢角码,使钢角码与内中挺的主体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层间中挺结构,由于层间中挺结构只有两端与玻璃窗的两侧框架连接,所以当需要使用较长的该结构时,则需要对层间中挺结构进行支撑,可以在第一压钩部开设通孔,然后穿设钢角码, 使钢角码一端与内中挺连接,钢角码另一端与楼体的层间板连接,进而对层间中挺结构进行支撑,并且通孔的数量最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两个通孔最佳的距离在300-500mm之间。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