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阀组件及其电饭煲。
背景技术:
蒸汽阀作为饭煲的一个必备组件,其目的在于连接锅内与外界大气;起到连接导气的功能。同时,饭煲功能中,煮饭和煮粥是消费者运用最多的功能。但是在很多电饭煲煮粥时,消费者反映煮粥的效果不好,粥不够稠,汤汁较稀。
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考虑大火力煮粥虽然能让粥烹饪效果更好,但是烹饪过程中,蒸汽阀通道比较小;大功率加热很容因造成溢锅,溢锅造成很难清洗而造成消费者投诉。为了不影响溢锅,同时兼顾煮粥效果好,很多企业在蒸汽阀做了防溢结构,甚至采用电动破泡结构。
目前技术中,为了降低成本将电动驱动扇叶组件取消,改用烹饪时饭煲自己产生的蒸汽驱动扇叶组件转动。实际在使用中发现,扇叶过小,如果是水蒸汽是可以驱动扇叶组件转动,但扇叶转动并不能产生负压;而且为了让扇叶组件容易转动,将扇叶组件设计很小或者将扇叶组件直接放在出气孔的上方;而实际在煮粥过程中,因为汤粥比较粘粥,同时扇叶组件质量较轻,带有粘稠液体的蒸汽很容易粘住扇叶组件而造成扇叶组件停止转动。
若扇叶组件尺寸设计较大因为启动惯性大,蒸汽不足时又不能驱动扇叶;且当蒸汽从进风口进入蒸汽阀内时,蒸汽吹动扇叶组件转动;因为蒸汽阀的内腔与扇叶组件之间存在较大空间,如图1所示,蒸汽形成的风流体在较大空间流动时,会因为流体的自转等因素造成端流或者乱流;蒸汽阀侧部对风具有粘滞作用,会造成风速成梯度降低,越靠近蒸汽阀的侧部则相应的蒸汽流动速度越低;上面的因素的叠加都会造成蒸汽的风力损失,而使有效推动扇叶组件的风力减小,造成扇叶组件转动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蒸汽阀组件及其电饭煲,其中蒸汽阀组件包括扇叶组件,利用蒸汽驱动扇叶组件转动破泡,该扇叶组件转动破泡为主破泡装置;且配合使用若干破泡扰流筋,其中破泡扰流筋为辅助破泡,由于气泡在流动过程中,碰到破泡扰流筋后气泡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破裂,达到破泡的效果;综上采用扇叶组件以及破泡扰流筋,能快速实现破泡,提升破泡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阀组件,包括:阀座和阀盖,所述阀盖可拆卸装配于所述阀座上,还包括扇叶组件和支撑柱,所述扇叶组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上;所述蒸汽阀组件上还包括第一进气口以及第一出气口,从所述第一进气口进入的蒸汽从第一出气口排出,并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阀座或阀盖之一上的若干破泡扰流筋,所述扇叶组件转动破泡,所述破泡扰流筋挤压破泡。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破泡扰流筋分布于所述扇叶组件的周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蒸汽通过第一进气口侧向进风,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每个破泡扰流筋与水平方向夹角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扇叶组件包括轴套和环绕设置于轴套周侧上的若干叶片,所述每个叶片与水平夹角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破泡扰流筋与水平方向夹角与所述叶片与水平夹角相异。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最大外径与所述破泡扰流筋之间的距离D4为1mm-8mm。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阀盖包括面盖,所述面盖包括上面盖以及由所述上面盖朝向扇叶组件方向延伸形成的围挡板,所述破泡扰流筋位于所述围挡板的内壁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破泡扰流筋位于所述围挡板的下部,且破泡扰流筋的一端与所述围挡板的边沿齐平。
一种电饭煲,包括电饭煲盖体,所述电饭煲盖体上设置有上述蒸汽阀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蒸汽阀组件包括扇叶组件和破泡扰流筋,利用蒸汽驱动扇叶组件转动破泡,该扇叶组件转动破泡为主破泡装置;且配合使用若干破泡扰流筋,其中破泡扰流筋为辅助破泡,由于气泡在流动过程中,碰到破泡扰流筋后气泡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破裂,达到破泡的效果;综上采用扇叶组件以及破泡扰流筋,能快速实现破泡,提升破泡效果。
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上述的蒸汽阀组件,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蒸汽的风力驱动扇叶组件转动,同时也有效的消除蒸汽中存在的泡沫,提升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蒸汽在通道内的流速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蒸汽流动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扇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扇叶组件与破泡扰流筋的尺寸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截面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爆炸图的截面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尺寸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截面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2以及图3所示,一种蒸汽阀组件,包括:阀座100和阀盖200,该阀盖200可拆卸装配于所述阀座100上,还包括扇叶组件300和支撑柱,其中扇叶组件300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蒸汽阀组件上还包括第一进气口110以及第一出气口210,从所述第一进气口进入的蒸汽从第一出气口排出,并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
具体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阀座或阀盖之一上的若干破泡扰流筋600,所述扇叶组件转动破泡,所述破泡扰流筋挤压破泡。
该扇叶组件转动破泡为主破泡装置;破泡扰流筋为辅助破泡,由于气泡在流动过程中,碰到破泡扰流筋后气泡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破裂,达到破泡的效果;综上采用扇叶组件以及破泡扰流筋,能快速实现破泡,提升破泡效果。
其中破泡扰流筋600分布于所述扇叶组件300的周侧,保证了蒸汽运行的轨迹与扇叶组件的转动轨迹相匹配,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蒸汽中夹杂大量气泡时候,大部分均会通过扇叶组件的转动破泡,其中一部分在流动过程中碰触到破泡扰流筋,由于破泡扰流筋固定设置于蒸汽阀组件上,即破泡扰流筋的存在改变了气泡的行走路劲,也改变了气泡的体积大小,当气泡体积大小变化时候则容易破泡;进一步地破泡扰流筋600分布于所述扇叶组件300的周侧,使得气泡从第一进气口到第一出气口的整个流通路径上均设置有破泡扰流筋,提升了破泡效果。优选破泡扰流筋600均匀分布于所述扇叶组件300的周侧。
参照图4所示,另外环绕设置的破泡扰流筋除了上述实现破泡功能外,也能一定程度引导蒸汽的流动方向。
蒸汽驱动所述扇叶组件300转动,在所述扇叶组件的周侧形成扇叶旋转区900,多个回转涡轮700形成环形的回转涡流区,所述扇叶旋转区与回转涡流区之间形成环形气流平流区800。
具体地说,蒸汽F1从第一进风口进入扇叶组件时,大部分风力F4推动扇叶组件转动;一部份撞击破泡扰流筋600产生两个风力F2,F3;一部分风力F3经过破泡扰流筋600转向扇叶组件,增加推动扇叶组件转动力;另一部分风力F2撞击破泡扰流筋600后方向回转,再与相邻破泡扰流筋600相撞再次回转;最后形成回转涡轮700,这样在每两个相邻破泡扰流筋600处均布形成回转涡流区。而在扇叶组件旋转区与回转涡流区之间形成环形蒸汽平流区。
在回转涡流区与蒸汽平流区交汇处,因为回转涡流的风力,提升了交汇区的流速,从而带动整个环形蒸汽平流区风力的速度。提升整个扇叶组件腔体的气体流动速度,加快了扇叶组件转动速度。所以扇叶组件内设置破泡扰流筋有利提高气体流动速度。而传统无破泡扰流筋的扇叶组件腔体内部,因为侧部对气体有一定的粘附作用,从而降低蒸汽的流通速度。
其中每个破泡扰流筋与水平方向夹角相等,这样形成的回转涡流700的间距以及能量相一致,能形成协同效应。
另外,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利用蒸汽的动能,侧部的第一进气口110使得蒸汽进行侧向吹风,蒸汽通过第一进气口侧向进风,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由第一进气口110进入的蒸汽进行侧向吹风时,吹动方向正对于扇叶组件的叶片上,最大限度保障了流通的蒸汽的动能能完全作用于扇叶组件300上,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从扇叶组件的底部吹向扇叶组件,除了不能最大限度利用蒸汽的动能;而且若蒸汽中携带气泡或者粘性物质时候,容易黏住扇叶组件,则扇叶组件不能很好的转动,效果很差,利用侧向吹风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该问题,用户体验和烹饪效果均能够很大提升。
优选扇叶组件可旋转安装在支撑柱的顶部,由于顶部方式中扇叶组件与支撑柱的顶部接触面较小,则两者摩擦力相对较小,只要微小的蒸汽即能实现扇叶组件转动。
进一步地,由于扇叶组件整体位于阀座与阀盖形成的腔体A内,且进出腔体A的蒸汽仅有一个进出口,则外部蒸汽由第一进气口110持续进入腔体A,则腔体A聚集了大量的气体,而气体仅通过第一出气口210排出,则蒸汽在流通过程中形成对流,对流形成的风力将使得扇叶组件300不断转动,转动过程中会将蒸汽中携带的气泡等打破。
参照图5所示,扇叶组件300包括轴套310和环绕设置于轴套周侧上的若干叶片320,所述每个叶片与水平夹角相等。
如图3所示,上述破泡扰流筋600与水平方向夹角与所述扇叶组件的叶片与水平夹角相异,破泡扰流筋与扇叶组件转动防线偏转一定角度,如果两者角度相同,会造成蒸汽不能法向作用于扇叶组件上。
参照图6所示,另外叶片的最大外径(此处的叶片的最大外径为径向方向最靠近围挡板的内壁的边缘)与所述破泡扰流筋(从图示可以看出,此处的距离为扰流筋的最外端边缘距离叶片最大外径最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4为1mm-8mm,该距离预留了环形蒸汽平流区的蒸汽走向通道。若叶片的最大外径与所述破泡扰流筋的之间的距离D4小于1mm,则环形蒸汽平流区形成的蒸汽通道过小,蒸汽流动速度降低;若叶片的最大外径与所述破泡扰流筋的之间的距离D4大于8mm,则叶片的最大外径与围挡板的内壁距离远大于5mm,延长了蒸汽碰触扇叶组件的叶片的路径,则扇叶组件不能很好使用进入围挡板内的蒸汽,造成蒸汽白白浪费。
参照图7,为了更好实现破泡扰流筋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将破泡扰流筋装配于阀盖200上,其中阀盖包括面盖220,所述面盖220包括上面盖2201以及由所述上面盖2201朝向扇叶组件方向延伸形成的围挡板2202,所述破泡扰流筋600位于所述围挡板的内壁上,由于围挡板为上面盖延伸形成,则相对于原有的阀座与阀盖形成的腔体A的容积变小了,同等蒸汽排放的情况下,容积变小,则蒸汽进行压缩,通过扇叶组件的蒸汽速度提升,进一步提升了扇叶组件中叶片的转动速度,转动速度快则能提升破泡效率。
优选破泡扰流筋600位于所述围挡板2202的下部,且破泡扰流筋600的一端与所述围挡板的边沿齐平,从围挡板底部形成回转涡流区。
参照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可知,围挡板2202的下边沿与阀座的内表面间隙D5为1-3mm,间隙过大会造成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部分蒸汽从间隙处流走,流走的蒸汽在蒸汽阀组件内乱窜,乱窜的蒸汽使得蒸汽与蒸汽之间相互碰撞,降低蒸汽的动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增加了蒸汽的引导部件。
参照图2,图9以及图10,为了能更好引导蒸汽进入腔体内,阀座100的内壁上还设置上挡风板120,该上挡风板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110的上方,所述上挡风板将由第一进气口110进入的蒸汽引导至所述第二进气口2204内;另外阀座的内壁上还设置侧挡风板130,所述上挡风板120和侧挡风板130构成了蒸汽引导腔B。
当饭煲加热液体时,体积快速膨胀并产生蒸汽,蒸汽阀作为饭煲内胆与外部大气的连通器,其内部气体通过内盖通过,进入蒸汽阀组件的第一进气口110内,由于上挡风板和侧挡风板构成了蒸汽引导腔B使得从第一进气口进入蒸汽阀组件内的气体压缩,另外由于设置有上挡风板120将使蒸汽竖直上向的力变为水平方向的力,再通过第二进气口2204进入最终吹向扇叶组件;因为蒸汽密度小与空气会有向上升,因为水平力和上升的力合力为一个斜向上的力,该斜向上的力正对应于扇叶组件的叶片,图示可以看出该斜向上的力与扇叶组件的叶片下沿弧度的切线夹角β近视垂直,也即对扇叶组件的叶片形成侧向吹风,保证了最大限度利用蒸汽。
参照图11,除了上述引导风向、以及压缩蒸汽的蒸汽引导腔B外,围挡板的内壁上且位于第二进气口处还设置有引风板140,蒸汽经所述引风板140垂直吹向所述扇叶组件。
上述斜向上的力的方向,正好和扇叶与水平夹角β接近垂直。同时,蒸汽阀组件的引风板140与扇叶组件中心水平线夹角为γ,该角度γ使蒸汽风力吹出角度与扇叶组件扇叶下沿弧度的切线夹角β近视垂直,从而使蒸汽风力与扇叶组件扇叶成近视法向(如图示中的夹角α),此时可以尽可能的利用风能作用在扇叶组件上,使扇叶组件转动顺畅。
上述每个叶片整体为曲面体,每个叶片与水平夹角相等,保证了扇叶组件转动的平衡性,如果夹角不相等,则转动不会平稳,不能很好进行破泡。
参照图12,另外使从蒸汽引导腔出来的蒸汽经第二进气口后直接吹动一个叶片,尽量少的同时作用于两个叶片,从而造成风力抵消,影响转动效果,对应第二进气口的宽度为D1,相邻叶片的边沿最大外径处距离为D2,其中D2>D1。
为了保证在扇叶组件转动过程中,不会碰触气体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叶片的最大外径(此处的最大外径为径向方向最靠近围挡板的内壁的边缘)与所述引风板140的距离为D3为1-5mm;如果叶片的最大外径与所述引风板的距离为D3小于1mm,则清洗之后,扇叶组件任意方向套设于支撑柱上时候,不能第一时间放置正确;或者在使用过程中,若扇叶组件受到轻微碰撞后导致扇叶组件周向运动,则会很容易碰到引风板,而导致扇叶组件停转;如果叶片的最大外径与所述引风板的距离为D3大于5mm,由于引风板自身也有一定的厚度,叶片的最大外径与围挡板的内壁距离远大于5mm,延长了蒸汽碰触扇叶组件的叶片的路径,则扇叶组件不能很好使用进入围挡板内的蒸汽,造成蒸汽白白浪费。
参照图13,为了保证蒸汽从第二进气口后进入后,能顺利从第二出气口排出,且不影响其余蒸汽的走向,在视窗盖的下方设置第一挡风板150,围挡板的内壁设置第二挡风板160,将视窗盖扣合于上面盖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自上而下形成完整的挡风墙,该挡风墙优选地位于第二出气口2203处,这样更有利蒸汽从第二出气口2203排出,而不会越过挡风墙与后续从第二进气口2204进入的蒸汽相互碰触而导致蒸汽的动能减小,而影响扇叶组件转动。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方案不同外,本方案中给出了具体扇叶组件以及阀盖的装配结构。
参照图9,图11以及图14,其中扇叶组件300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400上,该支撑柱仅仅作为起支撑作用的部件,且支撑柱为固定的,并不对流入蒸汽阀组件的蒸汽起阻隔和引导作用;扇叶组件受到蒸汽的吹动后克服扇叶组件与支撑柱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实现自旋转。
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支撑柱400的固定组件500,该固定组件500一端连接于所述阀座或阀盖之一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柱400的下部,该方案给出了支撑柱的装配方案,具体固定组件与支撑柱可以分体成型,也可以一体成型。
固定组件500包括至少两根筋条,固定组件采用两根筋条时候,两根筋条位于同一直线上;固定组件采用三根筋条时候,筋条均匀布局,筋条与筋条之间形成120°夹角,以此类推;采用筋条不仅保证了支撑柱安装的稳固性外,另外由于筋条比较细,而且也不会对蒸汽的走向产生影响。
另外阀盖200包括面盖220,扣合于所述面盖上的视窗盖230,该视窗盖230上设置多个弹性卡扣板2301,对应于面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卡扣板相对应设置的卡扣槽体(图中未标示),将弹性卡扣板扣合于卡扣槽体后,弹性卡扣板整体与卡扣槽体过盈配合,需要施加一定作用力才能将视窗盖与面盖分离,故该装配方式,保证了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牢固。由于卡扣槽体位于面盖的内壁下方,为了方便模具成型中将面盖拆卸,在卡扣槽体的下部贯穿形成通孔。
另外视窗盖230位于所述扇叶组件300的上方,取下视窗盖后,能方便拆卸、清洗扇叶组件,健康卫生。在本实施例中,视窗盖或/和面盖采用透明材质制成,由于整体阀盖200扣合于阀座100上,采用透明材质能直观查看扇叶组件的转动情况,提升用户体验外,而且能在长时间使用之后,根据蒸汽阀组件内部情况进行清洗,健康卫生。
还包括位于所述视窗盖下方并将所述扇叶组件包围形成的围挡板2202,所述视窗盖与所述围挡板形成半空腔体,具体该围挡板由上面盖朝向扇叶组件方向延伸形成;面盖220包括上面盖2201以及围挡板2202,所述第一出气口210位于上面盖2201上,还包括位于所述围挡板上的第二出气口2203,所述第一出气口210、第二出气口2203连通构成蒸汽通道;由于围挡板为上面盖延伸形成,且最终蒸汽的流出口为第一出气口210,且其位于上面盖2201上,则相对于原有的阀座与阀盖形成的腔体A的容积变小了,同等蒸汽排放的情况下,容积变小,则蒸汽进行压缩,通过扇叶组件的蒸汽速度提升,进一步提升了扇叶组件中叶片的转动速度,转动速度快则能提升破泡效率。
而该第二出气口2203处自上而下设置多个棱条2203a,棱条2203a之间的间距相等,当煮粥过程中,蒸汽中携带大量气泡时,若扇叶组件300不能第一时间进行破泡处理,则有部分气泡会通过第二出气口2203排出,由于第二出气口处均匀设置有棱条2203a,气泡碰触到棱条2203a后则会破裂,实现破泡;另外若气泡的直径大于棱条2203a之间的间距,则气泡本身也不能顺利通过第二出气口2203。
由于装配后,视窗盖230会扣合于上面盖2201上,为了防止扣合后妨碍第二出气口2203的破泡效果和蒸汽流通速度,在视窗盖230上位于第二出气口2203处设置让位缺口(图中为标示)。
另外地,围挡板2202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气口2204,将所述阀盖装配于所述阀盖上时候,所述阀座上的第一进气口110与所述第二进气口2204相对应,将两个进气口相对应,则能最大限度引导蒸汽进入扇叶组件,驱动扇叶组件旋转破泡,防止溢出。
所述第二进气口2204与所述第二出气口2203对称设置,对称设置,则延长了蒸汽在整个腔体内的流通时间,相当于将部分蒸汽滞留于腔体内,也间接实现了蒸汽进行压缩,使得通过扇叶组件的蒸汽速度提升,进一步提升了扇叶组件中叶片的转动速度,转动速度快则能提升破泡效率。其中第一出气口210和所述第二出气口2203相邻设置,保证了蒸汽流出蒸汽阀组件没有阻碍。
具体地说,为了保证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3中的蒸汽阀组件的气密性,如图9所示,其中蒸汽阀密封圈900镶嵌进阀盖设置的内凹槽内,阀盖的内凹槽的上边沿和阀座的上边沿相抵,配合蒸汽阀密封圈900,使得蒸汽只能通过第二出气口排出。
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上述的蒸汽阀组件,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蒸汽的风力驱动扇叶组件转动,同时也有效的消除蒸汽中存在的泡沫,提升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